語文基礎問答

學習語文學科教學建議心得體會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設計“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而傳統教學往往重視了“知識與能力”的教學,忽視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即使有這一方面的教育內容,在實施中也是標籤式的硬貼,很少講求“過程和方法”,在效果檢測上也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從而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有名無實。因此,有必要從落實和檢測方面談一下目標的陳述問題和實施方法問題。
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陳述
新課程標準關於教學目標的陳述基本方式有兩大類:一類是採用結果性目標方式,即明確告訴人們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什麼,另一類是採用體驗性或表現性目標的方式,即描述學生自已的心理感受、體驗或明確安排學生表現的機會,前者主要應用於“知識與能力”領域,後者則主要應用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領域。[1]具體而言,前者主要用馬傑(R.Mager)的行爲觀目標表述法陳述,而對於屬於內在心理變化而又難以直接觀察和檢測的“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則適宜採用以下兩種方法陳述:
(一)認知與行爲相結合的目標陳述方法。格倫蘭德(N.E.Gronland)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內部心理過程的術語來表述基本的教學目標,然後用一些可觀察的樣例行爲來使這一目標進一步明確和具體。這樣的樣例行爲,可用來作爲判斷學生是否達到基本教學目標的依據。[2]比如朱自清《春》一課的情感目標可設計爲:
感受春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色,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心理過程變化)
⑴在課文中找出體現春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句子。(行爲樣例一)
⑵寫一段你讀了課文後對待自然和生活態度的文字。(行爲樣例二)
呈現教學目標時,心理過程變化目標可以不寫,直接寫行爲樣例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這些樣例行爲上的反應來判定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或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基本的教學目標。
(二)表現性目標陳述方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長期薰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穩定性的內在心理素質,因此,一堂課或一段課文的教學很難使學生立即形成某種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學生學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會立即產生對封建教育的極端厭惡,學習了《羚羊木雕》不會馬上具備真誠無私的高貴品質。語文教學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是一個漫長的、迂迴曲折的過程,它要求語文教師不斷設計一些正面情境去反覆薰陶、感染學生,從而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心理學家艾斯納(E.W.Eisner)提出的表現性目標正好順應了這一要求,它要求教師在目標中明確規定學生應參加的活動,至於學生在這種活動中感受體驗到什麼或感受體驗的多少則不必要規定,不同的學生在此活動中允許有不同的感受結果。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羚羊木雕》情感目標可分別設計爲:“每人蒐集一篇有關封建教育的文章並介紹給其他同學”,“參加小組或班級圍繞課文展開的如何處理好與同學朋友的關係的討論”。
認知與行爲結合的陳述方法解決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操作層面上不易觀察和檢測的問題,使之外顯化,而表現性陳述方法則解決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達成上週期長的問題,使之實效化。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實施
目標的陳述是爲了便於實施,在閱讀教學方面,新課程標準就情感態度而言,首先強調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3]興趣的培養可以從選擇適合學生閱讀水平的、學生感興趣的讀物,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法如視聽音像、比畫跳唱,關注並肯定個體進步等方面來進行。閱讀習慣主要指喜歡閱讀,經常讀書,把讀書當做一種自我實現的手段,還包括“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喜歡讀書、愛護圖書”這些方面,習慣只能通過多次反覆歷練而形成。
課程目標除了強調閱讀興趣和習慣這些主觀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於讓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滲透到閱讀的內容和方法中去。[4]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應結合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將其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這正好體現出在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時的“過程與方法”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強朗讀教學
現代閱讀觀認爲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因此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夫綴文情動而辭發”,從閱讀角度來講則是“披文入情,緣情入理”,而朗讀正好能發揮學生自主閱讀的作用,也便於學生從個體角度深切體會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謂“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蘊之深,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風格之新、手法之巧”。所以,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於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只聽老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語文課。”[5]
除朗讀外,語文閱讀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其他閱讀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蘊。
(二)重視閱讀感受和體驗。
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相同,那麼閱讀同一文本就應該有豐富多彩的個性情感反應。因此,教師應鼓勵並引導學生全方位地去感受體驗文本中的感情,並說出、寫出讀後的感受和體驗,使學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薰陶、感染,而不應以對文本繁瑣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豐富的閱讀實踐。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文章都包含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經歷和“實踐”中感受體驗文本蘊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導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體驗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6]
1.互動中體驗: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中,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領悟文本情感、價值因素。如學習了《屈原列傳》後組織學生就屈原死之價值展開討論,學習《想和做》,可讓學生辯論演講,明確真理。
2.情景中體驗:在教學中設計某種情景,讓學生在這種情景中作出態度、價值選擇。如學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可讓學生自已矇住眼睛半小時或一小時,然後交流自己的感受並討論如何對待盲人。
3.想象中體驗: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建立一種想象的情景,進而讓學生進入想象的情景產生聯想和某種體驗,如安排學生給《皇帝的新裝》續寫結尾,安排學生閱讀《西遊記》、《夢遊天姥吟留別》等想象誇張浪漫主義作品。
4.實踐中體驗:讓學生在學習中動手操作或進行某些科學、社會實踐活動,在這些活動經歷中去體驗,從而加深理解和產生認識、情感、行爲的變化。如學習《風箏》,可讓學生自己製作各種各樣的風箏,並組織學生到野外去放風箏,從而體會作者的感情。又如學習了《衚衕文化》可佈置研究性學習專題《窯洞文化》、《酒文化》等,讓學生在訪談實踐中去感受、體驗。
5.藝術陶冶中體驗:組織學生在藝術陶冶中感受體驗。如組織學生排演課本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孔雀東南飛》、《祝福》等,又比如讓學生進行詩歌朗誦比賽,在比賽中領會詩歌的音韻美和情感美。
6.多媒體教學中體驗:多媒體教學綜合運用了音像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薰陶感染。如學習《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泰坦尼克號》可播放同名電影等,讓學生在視聽綜合技術的教學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三)教師的言傳身教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一種主觀選擇,是行爲主體對人生、對他人或社會的一種主觀認識和主動反應。這些反應都是建立在主體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對世界和對自已行爲自以爲正確的觀念基礎上的,都是建立在主體性認識與感情基礎上的。[7]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通過設計有利於學生嘗試選擇、參與和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模仿、嘗試和實踐中逐漸習得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還要用自已的'人生態度和價值選擇去影響學生,用身體力行的示範活動如聲情並茂的朗讀、惟妙惟肖的演示,隨文喜怒哀樂的情感流露、正確恰切的價值評判等來感染、影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而深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如上而言,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在教學中有了實施的“過程和方法”,解決了傳統教學因方法不當而使該目標落空的問題,在落實程度的檢測方面有了恰當的目標陳述方法,解決了傳統教學該目標無法檢測評價的問題,這樣就使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中真正得到了體現和落實。

學習語文學科教學建議心得體會

語文教學必須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既確保課程共同基礎的落實,又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支持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必須注重應用性特點,加強與社會、科技及其他課程的溝通,使學生具備紮實的語文基礎和獨立的語文應用能力;必須發揮審美教育作用,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必須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促進他們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協調發展;必須進一步聯繫學生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博古通今,面向未來,爲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營養和多向度發展的途徑。
總之,語文教學必須從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在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積極開展“教”與“學”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全體學生“習得知識”“養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各個不同層次上都得到發展。

教學滲透人文思想,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將深深影響學生

中學語文教學必須嚴格執行《課程標準》,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教學必須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既確保課程共同基礎的落實,又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支持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必須注重應用性特點,加強與社會、科技及其他課程的溝通,使學生具備紮實的語文基礎和獨立的語文應用能力;必須發揮審美教育作用,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必須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促進他們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協調發展;必須進一步聯繫學生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博古通今,面向未來,爲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營養和多向度發展的途徑。
總之,語文教學必須從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在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積極開展“教”與“學”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全體學生“習得知識”“養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各個不同層次上都得到發展。

一、課前準備
1.學習與調查。每學期初,教師必須認真學習《課程標準》,通讀教材,並採用多種形式,調查瞭解學生的思想、學習(主要是語文學習)情況。通過學習和調查,明確學期(模塊)教學任務。
2.制訂計劃。以《課程標準》、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爲依據,認真制定具體可行的學期(模塊)教學計劃。計劃一般包括:
(1) 學期(模塊)教學總體目標;
(2) 《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簡析;
(3) 學期(模塊)教學總體設想、具體措施和課內外教學活動;
(4) 教學進度等。
3.認真備課。
(1)強化單元(專題)整體教學,明確單元(專題)教學目標,精心安排單元(專題)教學全過程,處理好各種課型間的關係。
(2)備好每一篇課文、每一堂課。潛心鑽研教材,科學地理解、準確地把握教材的要求,並根據學生實際確定課文或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好課堂教學過程、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並按課時寫好教案或學案。教案一般包括:①教學目標;②教學重點難點;③教學過程和方法(包括教法和學法);④板書設計;⑤練習或作業。根據教學實際,教案可詳可略,但教學過程必須切實可行。
(3)加強集體備課。在個人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每個單元(專題)教學前,備課組要開展有效的集體備課活動。事先擬定活動的中心內容和形式,保證活動的質量。
4.其他準備。每堂課前,還要準備好上課所需要的有關材料、教具、多媒體課件、現代教學設施等。

二、課堂教學
1.實施教學目標。每堂課都要有明確而完整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激勵”、“評價”作用。
2.優化教學過程。
(1)課堂教學要靈活地運用“自主學習”的基本模式,提倡形成基本塊狀結構。要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活動情境或問題情境,組織好學生的智能活動,保證學生智能活動的時間和質量;並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作出評價。
(2)課堂教學中,要加強語言和思維訓練。講究“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一、在不忽視對必要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的同時,特別要重視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大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自主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獲取自己滿意的學習效果。
(3)要提倡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克服以自我爲中心的思想傾向,積極與各種集體學習活動,既要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心志,又要善於吸納他人的意見,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會協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
(4)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做到“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協調發展,注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3.加強寫作教學。寫作教學必須按照《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明確教學目標,制訂教學計劃,認真備課,認真抓好命題、指導和講評三個環節。每學期大作文8次(包括1—2次口頭作文),並安排適當的小作文及其他寫作教學活動。
4.高級中學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設選修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和校本課程,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開發學校、社區、家庭等各個方面的資源,尊重學生的意願,指導學生選擇選修內容,配好相關教材,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
5.樹立良好的教風。課堂上,教師要發揚民主,面向全體學生;教態親切自然,精神飽滿;一律用普通話教學,語言文明、準確、清晰,力求生動;板書規範、清楚;準時上課下課。

三、課後教學活動
1.安排適量作業。根據教學目標,精心選編書面或口頭作業,每次作業量以20分鐘爲宜,要求學生嚴格按規定完成,教師應認真及時地檢查、批閱、講評。
2.加強作文批改。每次作文,要有計劃地精批三分之一,批閱中必須有恰當的眉批和總批;其餘作文,也應瀏覽檢查,劃出錯別字、病句,給予恰當的分數;要做好批改記錄;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共同提高寫作水平;提倡面批。
3.開展課外學習活動。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推薦健康有益的讀物,使學生每週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0000字,有條件的學校要幫助學生養成每日讀報的習慣;要指導學生採用寫日記、隨筆,辦板報、小報的形式開展課外寫作活動,使學生每週的課外寫作量不少於1000字,並組織學生向有關刊物投稿;每學期還要組織學生參加1—2次課外聽說活動。
組織語文課外活動小組或文學社團,積極開展活動,爲部分學有所長、學有餘力的學生進一步發揮特長、發展個性創造條件;抓好課外輔導,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開展小型的輔導活動,重在補缺補漏補差。
4.提倡寫教學後記,反思教學中的得和失、經驗和教訓。要積極參加各項教研活動,每人每學期聽課10節以上,上研究課一節,每學年寫教學論文或經驗總結一篇。

四、評價與測試
1.明確課程評價的目的。通過正確的評價,瞭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狀況,準確地判斷學生的學業水平與發展需求,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展功能。
2.要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要加強形成性評價,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如書面考試、觀察活動、成長記錄等,同時要避免評價的繁瑣化。
3.組織好學業水平測試或每學期的期末考試。考試命題要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爲依據,試題要覆蓋面廣,難易適度,針對性強。除去上述考試和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考試外,不要任意增加其他考試或變相考試。
4.考試前,要認真指導學生做好複習工作;考試後要認真批閱試卷,做好試卷分析工作,並做好補償教學。
5.高級中學要實行學分認定製度,並努力探尋適合於不同目的的評價手段和方法,提高評價效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