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狂人日記讀後感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1.82W人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過去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日記了。那麼寫日記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狂人日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狂人日記讀後感通用15篇

狂人日記讀後感1

利用雙休日,我讀了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狂人日記”。

它是一個白話小說,是現代中國的新文學的第一篇傑出作品一開始我讀的時候,沒太讀懂,只覺得好像有點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要吃人呢?我把我的疑問告訴了爸爸,爸爸對我說

,我沒有理解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意思,讓我多讀幾遍,讀懂爲止。我又讀了幾遍,發現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迫害狂”。後來,爸爸對我說:“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狂人日記》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魯迅先生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震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用“吃人”兩個字作了簡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他對舊制度的這種縱橫睥睨,通貫歷史的深刻剖析,相當徹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與封建禮教的反動本質。

從“吃人”中,我可以想象,當時的社會多麼的可怕。

狂人日記讀後感2

《狂人日記》,描寫的是一個有所謂“被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狂人”認定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制度。他半夜查看歷史,見整本書都寫着“吃人”二字。他最終還是相信未來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並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喚。

“救救孩子……”,最後四個字在我腦中浮現。這四個字的意思一定不是那麼簡單吧?應該不只是肉體上的拯救吧?還有什麼呢?心靈上的拯救?或許還有更多我不懂的……

魯迅先生最後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他希望可以救救孩子。但顯然,他的這個願望沒有實現也無法實現。當所有人都在瘋狂地吃人的時候,孩子的命運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抱着自己純潔的心靈被他們吃掉?要麼跟着他們一起去吃?,以保存自己的驅殼。到底要怎麼去改變這個吃人?的社會,到底要怎麼救救孩子,救救自己?魯迅先生窮其一生也沒有得到答案,而現代社會的我們,有人也試圖在尋找這個答案,也有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反而迷失了自己。

狂人日記讀後感3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狂人日記》。“狂人”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狂妄自大的人,但讀了魯迅《吶喊》集中的《狂人日記》,我對狂人一詞便有了另外的理解。

《狂人日記》小說主要內容是以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日記前言以文言文書寫,爲日記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寫。日記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癒。日記則以白話文書寫,爲作者患病時的所見所聞。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小說寫出了當時的封建思想,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爲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黑漆漆的,不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這句話,意思不僅寫的是“趙家的狗”,寫的還是當時的人們,就算知道是錯的,也沒有一個人敢上去說,吃人,人血饅頭,嫁公雞,寫的當下淋漓盡致。

而魯迅以這樣的形式,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向人們呼喚,想要喚醒人們的良知和思想道義。

狂人日記讀後感4

今天我看魯迅寫的《狂人日記》。它是我國第一篇用白話文寫的文章。也是人民覺醒的開始。

我看《狂人日記》時,真的覺得寫此日記的人確實是個不正常的狂人。因爲文章中作者老寫他那裏的人不像人,還吃人,把他妹子的肉也吃了。可是慢慢品味,才知道剛纔的想法過於天真,過於膚淺了。魯迅先生寫《狂人日記》的目的不是要寫的好玩,他是想借此狂文狂語表達他生活的時代分不清是日是夜,一片漆黑。《狂人日記》既是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也是現代文學的創作基礎。它蘊含的思想,是中國的現代史上以一個“瘋子”的筆觸,展露中國傳統禮教的罪惡。

這篇《狂人日記》滿是孤獨和悲涼的味道,更有狂人獨特的內心獨白。它寓意深刻,喚醒了那些以傳統禮教爲理由的野蠻人。文章虛實相雜,讓人謎亂,但也讓人們感到這種“吃人”行爲只有瘋人、狂人才能幹的出來。所謂狂人就是自己,所謂瘋狂就是當時那個社會。不要再抱怨社會對自己不公了,先想一想自己對別人是否友好,是否誠心,是否是真心真意,以誠相待吧!

狂人日記讀後感5

讀了《徐悲鴻學畫的故事》這篇文章以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徐悲鴻的愛國情懷。讓我想起了鄧小平爺爺說地話:我是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徐悲鴻也是這樣,他用自己的努力,也爲中國爭了一口氣。文章主要寫了徐悲鴻在外國留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外國學生侮辱中國,徐悲鴻十分生氣就與他比賽,看誰無能經過他的努力,他成爲了著名的畫家,爲中國爭了氣。徐悲鴻的愛國精神體現在他的努力上,他每次去臨摹名畫,都是帶着一塊乾麪包和一壺水去的,一去就到閉館時間纔回來。自從國家被侮辱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決心爲祖國爭氣,讓我感受到了他的好品質。最終,在他的努力下,他完成了目標,給祖國爭了光。這位偉大的愛國人物使我又想起了奧運冠軍劉翔,他也是一位愛國的人物,在他受傷的情況下,還堅持跑步。在奧運會上,劉翔扭傷了腳,但他並沒有放棄比賽,而是堅持地向前衝。即使他跌倒了,他也會用自己的那最後的力氣爬起來,因爲在他的行蹤還有一個信念:我要爲國爭光。只要有這個信念在劉翔的心中,他就一定會爬起來的。他最終也是經過努力,得到了冠軍,不僅自己爭了光,也爲祖國爭了氣。魯迅先生說過:“惟有命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徐悲鴻也是這樣,他的愛國精神永遠記在了我的心裏。我們也要想他一樣,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狂人日記讀後感6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也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一篇傑出作品。

《狂人日記》一書共有四十小節,內容也很簡單,就是講述一個小夥子患了精神病時寫的日記。

小說以一個狂人的胡言亂語作爲開端,實在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像我們這些膚淺的小孩子確實難以理解其中之博大精深。閱讀多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後,我發覺其文筆比起與其同一時代的另外幾位文學大家而言並不是最好的,(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薄見)而其成就卻高高在上。令其他作家望塵莫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是他那空前絕後的思想和精神。在那個國人被踐踏、被鄙視的年代,人們並不需要類似林語堂、周作人、郭沫若等作家的純文學性的優美文字了。人們需要的是魯迅先生那樣一針見血、發人深省的思想和精神。《狂人日記》便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記》以它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激活了人們麻木已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座里程碑。

狂人日記讀後感7

“救救孩子吧……”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句話出自魯迅的《狂人日記》。《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真瘋,認爲身邊的任何人都想吃他,儘管與他比較親的大哥也被他懷疑。

把狂人放到現在來看,狂人似乎就是一名精神病人。狂人的思想比較奇怪,他害怕別人吃掉他,所以他一直沒有告訴大家。走到路邊,總覺得人們都要吃掉他,看見植物,總覺得植物都會吃掉他,回到家,總覺得親朋好友都想吃掉他。有一次醫生來看狂人的病,狂人也認爲醫生是在檢測他的肉質肥不肥。狂人雖然思想奇怪,卻在故事後面當上了官。

你可能會納悶,這樣一個狂人,怎麼會當上官呢?其實這是作者在諷刺清朝時朝廷的腐敗,用狂人來比喻那些毫無學才的人,朝廷上像狂人的官很多,作者就用《狂人日記》挽救了當時中國人的心靈。我認爲如果我是狂人的大哥,我會將狂人送進醫院,這是正常人的思維,然而作者恰好用不正常人的思想去描述朝廷,這就是話中有話。

在魯迅先生創作《狂人日記》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八國聯軍又在1900年侵華,魯迅先生原是學醫的,但是他認爲學醫學只能挽救人們的身體,於是棄醫從文喚醒人們抗日的鬥志。所以魯迅在創作《狂人日記》時,先後創作了《阿Q正傳》、《吶喊》、《彷徨》……

《狂人日記》就先介紹到這裏了,希望你們繼續閱讀完這本書哦!

狂人日記讀後感8

“吃人的人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即使我被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今天,我又品味着這令人深思的話語。

此文通篇讀來,總覺些許怪,是除語言外說不出的怪。若非語文老師言:“狂人,即瘋子”,現今我仍予狂人以諸多奇怪可笑之解釋。全文從一個瘋子的角度下筆,自是不同尋常,其實文中之我並非狂人,乃他人灌此名予我以便“吃”我。通篇“吃人”,似原始,如童話,更具虛幻之感。所述之世,若到處充滿假、惡、醜,無絲毫真、善、美。“我”兄欲“吃我”,見當世親人間之殘忍無情。然“我”勸兄之言語,竟非出於狂人之口,確是一有先見、良知、正義感之人言之。“我”之遭遇、思想,正是先生之遭遇、思想,故先生定欲藉此文以告世人。

看終句,“沒吃過人的孩子們,或有,救救孩子。”孩子之心靈純潔美好,沒被世俗所污,故先生寄一切希望於孩子,此乃對未來之美好向往。,少不同那時之失望痛心。今非非人間,先生定竭力善之。先生之精神,乃國之精神,若不被後世繼承發揚,奈何?先生雖已去,但諸多事吾輩亦可做,雖不及先生,實可做。先生爲國獻之甚多,吾輩竭力還先生一“風清氣正國貌新”又如何?此舉更爲國矣!

魯迅之前,無一魯迅,希望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狂人日記讀後感9

《狂人日記》是魯迅寫的,這是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是《吶喊》的初篇。

這篇小說是描寫一個欺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柔和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狂人”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在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他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吃人”的本質,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狂人”的第一則日記就吸引了我。雖然,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話。但這平凡與普通卻又與別處不一樣,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勝。簡單的“我怕得有理”這句話,就讓我的心開始猜測:下面會寫些什麼?

一個人的文章,若能抓住讀者的心,那就算是好文章了。魯迅就是這樣一個好作家。

狂人日記讀後感10

在這個寒假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讓我震撼不已,裏面的主人公來到他哥哥的家裏,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歡吃人肉的。當他發現的時候,那個小鎮上的人已經開始籌備怎樣將他殺了。他的哥哥跟是殘忍,在幾年前就把他自己的親生妹妹的肉吃掉了,並且夾在自家的菜裏,讓家人也吃了許多。

其實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事啊!將自己的親生妹妹吃了,連自己的弟弟也不放過。如果,他將主人公也吃了的話,那麼他一定會感到還不知足。會將他的母親也吃了、將自己的父親也吃了。但是,小鎮裏的人也許也會將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這句話就是反應了那個小鎮的現狀。慘不忍賭啊。

其中一個“吃人”一詞。就表現了清政府的腐敗,“易牙蒸了他兒子,給王吃,還是從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天闢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裏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時盡然沒人管。

小說的末尾那個“救救孩子”的呼聲,是何等攝人心魄。對於孩子們的純真,魯迅流露出了那麼沉重的凝慮,以爲終於無法逃掉大人的陰影,也仍然無改於一生工作的目標“救救孩子”。

這本書讓我震撼不已,如果,我們的時代也發生這樣的事,那我們要怎麼辦?

狂人日記讀後感11

魯迅先生是我個人比較喜愛的一位作家,也喜歡他說過的一句話:“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今日一讀周先生寫的《狂人日記》,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在夜間讀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題目挺狂的,內容也瘋狂至極。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個社會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親戚,村內人,都對他的“肉”虎視眈眈,青黑的眼,慘白的臉,沒有一點人性。這也是讓我感到發顫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觸那顆散發涼氣的心啊!在狂人眼裏,人的劣根性就這麼冒出來了。

我不敢去想象那些腦裏虛構出的場面,那樣會讓我頭皮發麻。我可憐那些吃人的人,沒有屬於自己的思想,被千百年來的封建禮教束縛着卻不屑去掙脫,我可笑那些吃人的人,不懂得身體髮膚授之父母,麻木如同行屍走肉。

文中的狂人也厭棄那些人,卻只能無奈地不同他們一樣。他們的腦子是混沌的,他們的雙手是罪惡的,他們的嘴是污濁的。誰去救救他們啊?他們是沉睡着的,就如同當時的國民一樣,他們的雙眼看不到身邊人,他們的耳畔也聽不見自由的真諦。我痛惜晚清的腐敗,也鬱結於民國時期的戰亂紛飛,人民的無家可歸。

最後一句——“救救孩子!”讓我體會到了一顆赤心在跳動,在黑暗中發出耀眼的紅光,在不安與急切裏交錯着,感嘆那個時代之下的浮華與蒼涼,同時也爲有魯迅先生這麼一位文學大師而感到驕傲。

我們有狂人的態度,卻沒有他們的精神。

狂人日記讀後感12

黑暗是什麼?是負着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

《狂人日記》中記敘了“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飢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嚥下去,她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無其事的樣子,誰會知道在她們虛僞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她們蛻變了,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她們淪爲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肉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苟且偷生,淪爲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後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醜陋。被侵蝕過的肉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

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狂人日記讀後感13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狂人日記》這本書的作者也就是魯迅所編寫的。

《狂人日記》主要收集了魯迅的三個白話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由各種故事表達了封建社會對人們的壓迫和迫害,諷刺了當時被封建社會所感染的人們,也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舊社會的黑暗。

就拿《吶喊》裏的一篇散文狂人日記來說。

這篇文章中寫了“趙富翁”和“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臉色鐵青,家裏的人都裝作不認識“我”,他們的眼色,也全同別人一樣。佃戶村裏的一個“惡人”被村民打死,幾個人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於是“我”就認爲他們也要吃“我”,大哥找了一個老頭子給“我”診一診,“我”認爲老頭子也是劊子手扮的,讓“我”靜心養一養可是是想養肥了吃“我”。之後又認爲“哥哥”要吃“我”。

這篇文章裏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許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喪心病狂的人寫的“一派胡言”,可是我認爲魯迅所寫的“吃人”應當是說的舊社會裏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權利的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迫害。

文中最終的一句話: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救救孩子……”這句話,也許是“我”對打破黑暗的舊社會的期望,期望舊社會不要在迫害其他人。

“狂人日記”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以前黑暗、封建的舊社會對人民壓迫和迫害。

狂人日記讀後感14

小時侯雖說是聽說過魯迅,卻從沒正面接觸過魯迅大師的文章。可今日閱《狂人日記》後,令我頗有感觸。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嚐”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悽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歎。

是啊,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優勢誰是能足以相信的呢?當然了,除了自己,還有誰呢?

在那位“狂人”眼裏,他不僅想保護自己,又想保護那些千千萬萬人當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最後一段就寫出了他憂患的希望:誰不希望快點救救孩子呢?只有讀得懂魯迅的人,都明白他寫出了什麼。在這奇異的文字裏,可以讀出我們中國民族的憂患。魯迅曾經說過,希望是苦楚中勞動人民創造出的。

看來,《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對舊社會人民的深層批判。

狂人日記讀後感15

近幾天,我拜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這部小說,讓我深深體會到了當時舊社會的黑暗。

文章不是特別長,分爲好幾篇,一天一篇,跟日記一樣。在寫作上有幾個特點:一是借實行虛,以虛證實。二是獨特的心理描寫。三是採用了一些諸如象徵、暗示、變態心理描繪等現代主義手段。四是作品還採用了對照的手法。這篇文章充分顯示了白話文學的表現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襯了狂人日記的思維的混亂。

在內容上,這部小說主要講了在舊社會中,魯迅來到了大哥的家鄉。但那裏的人卻很奇怪,當魯迅一人走在路上時,路上的人都面色鐵青的議論着他,似乎怕他,似乎又想害他。當我讀到有個女人在街上打自己的兒子,邊打還邊說:“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看到這,我不禁嚇了一大跳,虎毒還不食子呢!況且這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女人怎麼會如此殘忍呢!但是,更可怕的還在後面。那天,一個人來告訴大哥說村裏有一個大惡人死了,村裏的幾口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拿來吃了,還說是可以壯壯膽子。直到最後,魯迅終於明白了大哥與那些人是一夥的,目的是想吃魯迅。才明白妹妹五歲時的死,是因爲被大哥吃了,才知道這裏是一個吃人的地方。

我最後的感想是:舊社會實在是太黑暗了、太恐怖了。那些人太殘忍了,以爲吃別人身上的什麼就能補自己身上的什麼這樣一個荒唐的謠言,就去忍心去傷害自己的親人。哎!可悲啊,可悲,舊社會實在太黑暗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