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有關《浪淘沙》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1.81W人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關《浪淘沙》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浪淘沙》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浪淘沙》語文教學反思 1

白居易的《浪淘沙》是《水》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裏選了兩首詩,還有一首詩是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所以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按照詩歌教學的常用方法,設計了四個環節:讀節奏-讀意思-讀情景-讀背。想在通過朗讀的基礎上,能明白詩的意思,進而配合插圖想象詩的情景,然後簡單賞析。考慮到我們的孩子起點比較低,手裏也沒有多的教輔資料,不可能對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多地瞭解,好在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語言比較質樸。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們對詩進行了朗讀。想經過老師的引導,通過學習這樣的詩,在方法上再進行指導。然後用這種方法能自學第二首詩。

本以爲是一個很完美的設計,沒想到卻出乎我的意料。因爲一開始意境的創設不到位,我的引導又出現了錯誤、孩子們因爲有許多老師聽課而怯場畏畏縮縮,所以在第二個環節――讀意思時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個和第三個中糾纏不清。整堂課下來讓我感覺是一個人死拖着三十七個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說體現詩歌的優美了。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沒有一個好的開始,又哪來好的結果呢?在評課時劉校長也點出了一個問題――詩歌教學中意境的創設。最後姚校長也進行了同樣的.點評。

我想,詩人寫詩,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想現在的孩子知道幾千年前詩人寫詩的目的,能與詩人產生共鳴,除了進行必要的朗讀而外,老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就如《浪淘沙》,“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我們班的孩子在進行理解的時候,他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什麼“茫茫東海變成了乾涸的桑田”、什麼“東海變成了桑田,水沒有了,要節約用水”等等,始終不能上升到高度進行思考,更不要說讓他們想到“滄海桑田”的道理了。而當時我也沒有進行很好的及時的引導,而是讓他們想怎樣理解就怎樣理解,所以就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偏離,太“個性化”反而還不好了。可見,老師的引導確實非常重要。

當然除了老師的引導外,對作者的把握、情景的體會也不能忽視。或許對於小學的孩子,我們不能給他們太多的東西,但是,我們老師心中應該要清楚詩人的生平以及寫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和詩人要表達的思想。總之,老師先要讀透這首詩,先要與詩人產生共鳴,才能感染孩子去與詩人心靈溝通,體會詩句的美,與詩人產生共鳴。俗話說:“要給人一瓢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

我覺得姚校說的一句話非常好,想把詩歌教學好,老師自己必須應該有淵博的學識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我在東小的網站裏,也看到了一篇關於馬興蘭老師詩歌教學取得佳績的報道,評課的專家也給予了馬老師和這堂課高度的評價,說她是一位教學功底,文學功底深厚的老師,上出的一堂富有詩歌美,文學美的課。

同時對孩子口標的鍛鍊還是要加強。尤其像詩歌這種需要大量賞析的課文。就像有幾個老師說的那樣,或許那些孩子心裏清楚,但就是不知該怎樣表達,或者即使表達了也是詞不達意。

所以我就在想,我們老師應該用一種怎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學詩歌呢?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經過這一次的討論,我們能在詩歌教學方面琢磨出一條路來。

《浪淘沙》語文教學反思 2

《浪淘沙》一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水”中的重要古詩。學生此時已初步學習了第三單元“變化”,瞭解和積累了一些關於“變化”的詞語,並對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故此,教材將此文編寫在第六單元,一方面是讓學生欣賞寫景詩歌的萬千氣象,同時和“水”這一主題緊密聯繫,並從中讓學生體味“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這一主題。

爲較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我擬在教學中主要運用“引探教學法”來組織教學,注重將現代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機的'整合,並在某些環節採用“讀、思、品、議、悟”的五步閱讀法,再輔以音樂、圖片、文字等情境陶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教學的每一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體味詩中蘊涵的哲理,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結合本課教學,計安排了三次語文活動。

第一次是開始上課時,指導學生背誦古詩的競賽,目的是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詩的興趣。

第二次活動是後一部分的要求學生和老師一起背誦與“水”相關的古詩,目的是交流碰撞,繼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文知識的意識。同時,因爲“水”這一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日日相對的特性,讓學生背誦關於水的古詩詞,有益於培養學生由語文學習上升到在生活中形成愛水意識,由古典詩詞學習轉化到欣賞生活之美的情趣,將語文學習與庸常生活密切相關,由語文學習到生活化的良性轉變的效果。

第三次活動安排在課下作業中,即要求學生寫一個片段,通過景物或事物的描寫,說明一定的道理,其目的是讓學生動腦動手,寫作交流,拓展思維。同時,其實也是語文學習生活化的有效嘗試,因爲學生動筆寫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與美,是語文生活化的有效延伸。

《浪淘沙》語文教學反思 3

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描寫黃河的一首詩,這首詩藉助誇張和想家描寫了黃河雄偉的拭氣勢,以豪邁的筆觸展現了黃河的壯觀景象。

這節古詩教學,我改變了以往“解詩題,知作者,曉詩意,悟詩情”的教學思路。上課尹始,我先給學生播放了有關黃河的錄像片,讓學生感受黃河的雄偉氣勢,爲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在接下來的古詩教學中,我採用了“以讀促悟”的教學方法。首先是初讀古詩,讓學生把古詩讀流利,通順。接着是就熟讀,開展“挑戰對手”活動,引導讀出韻律,讀出感情。然後是分角色讀,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我設計了這一樣的問題“如果男女生分角色讀,那麼角色應該怎樣分配呢?”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結果幾乎一致:“男生讀前兩句,因爲前兩句描寫的了黃河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女生讀後兩句,因爲後兩句是美麗的神話傳說。”通過學生對角色的分配,可知學生已經整體的把握了古詩。我又追問男生“這段黃河有什麼特點呢?”又問女生“這是一個什麼傳說?”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就促使學生細節處把握了古詩。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背誦古詩。

本節課的教學時間分配:初讀和熟讀大約運用了25分鐘,而分析古詩(分角色讀)和背誦只用了15分鐘。從教學的有效性上分析,這樣的分配時間還是比較合理的。

本節課,我讓學生多讀多誦,從而悟詩境,曉詩意。古詩教學上,我還是第一次這樣的嘗試,在這樣課上學習的學習積極主動,興趣濃厚,品悟到位,可以得出本節課的教學是成功的。

《浪淘沙》語文教學反思 4

《浪淘沙》是一首借黃河雄偉壯麗的景象,抒發詩人豪邁氣概和奮發有爲精神的詩篇。詩人以生動形象的.筆調、高度的藝術想象、極大的熱情描繪了黃河的雄偉形象。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時,我先讓指名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接着,讓學生自讀古詩,理解詩意。然後,讓學生再讀古詩,討論交流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描繪黃河的。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讀與思,討論與交流,從中感受到黃河的雄奇、浩瀚、動盪、偉大,感受到一種偉大的生命力,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最後,我組織學生進行背誦積累。通過自由背誦,小組賽背,齊背等形式,對古詩進行背誦積累。

學完這首古詩,我還佈置一項課外作業,請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蒐集有關描寫黃河的詩歌,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浪淘沙》語文教學反思 5

課上完了,該說點兒什麼了。

上課之前,我的目標是,讓聽課的老師喜歡上吟誦,讓聽我講課的學生也喜歡上吟誦!

當然,必須選擇一首詩作爲媒介,實現這個目標!

我的教學思路很簡單,那就是,按照古詩的教學法,讀課題,釋課題——知詩人,知背景——讀詩句,明詩意——想詩畫,悟思情——吟詩句,感詩美。我就是按着這個順序教學的!

但是,教學效果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沒想,我無論如何也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我提出的問題,不知是不是很深,總之,很難找到一個喜歡舉手,並踊躍發言的孩子!

都說,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教材我是備好了,連相應的技能我都準備好了,比如吟誦,用古琴配樂,但還是難以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有些冷場,師生交流不融洽,不和諧!

我再想,若下次碰到這種事如何處理,還真無計可施,唯一的辦法就是提前去那個學校試上一節課,摸摸學生的學習性格!

但,這似乎難以做到,因爲等到公佈去那個學校時,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只能順其自然,以不變應萬變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