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通用8篇)

本文已影響 3.35W人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通用8篇)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1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引起疑趣,發現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度如何?最後怎麼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裏,通過對比,讓學生髮現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並啓發學生通過生生朗讀、師生朗讀、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現出來。學生以演促讀,以讀促理解,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互相協作的氛圍。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樣一個人,以至後來理解寓言的寓意,層層深入。

三、複述故事,表現其“妙”

閱讀教學以讀爲本,通過朗讀內化“理解”,通過複述表現“感受”。我在作業部分就佈置了這樣一題,讓學生通過內化吸收,進行行動的複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出來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運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以內化文中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2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下面是我對這一課的一點感悟: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塊

我個人以爲,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蟬》這一課時,並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一節課就那麼幾個教學環節,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1、直接由課題入手,直奔“螳螂捕蟬”的故事並進行復述;2、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疑後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3、課文表演,先練讀對話,再每個人就當時情境寫臺詞,兩位學生上臺做“吳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導演。

整個課堂教學環節安排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爲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匠心獨具地把朗讀、感悟、想像、複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板塊,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真正地達到了以簡馭繁、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發展語言,注重創造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動動筆。所以我特被重視讓學生創造性地補充課文空白。比如課文寫這位少年爲了勸說吳王,拿着彈弓一連在王宮花園裏轉了三個早晨才覓得機會,碰到吳王。花園裏此時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就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結果學生寫得十分成功。這是一位學生的練筆: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鬱鬱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隻黃雀躲在樹叢裏歡快地鳴叫着。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麼人,卻又裝出一副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三、自主質疑、訓練思維

老師的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着學生疲於應付。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並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爲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爲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這一節課下來,留個我許多的思考…….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3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提綱挈領地提出問題,引領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把問題不斷引向深入。如本文內容淺顯明白,但學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認爲少年真的碰到這樣的事,恰好用來說服吳王,這樣就不能夠充分表現出少年的機智與謀略。這時就需要教師把握契機,提出問題,引領學生去探究。比較人教版與蘇教版小語教材,我感覺蘇教版對學生的總體要求較低,而且要求不明確,這實際是給教師留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但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流於形式,一無所獲。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吃透教材,並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挖掘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閱讀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4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雖然說語文課程中主要任務是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但挖掘文字背後深藏的人文思想,歷來都是非常重要的。試想,誰能撇開人文不談,進行單獨的工具性的訓練呢?

精讀本文時,我讓學生首先明白一個問題:文章中分別有哪兩組人來勸說吳王?吳王的態度怎樣?用文章中的一個詞語分別概括。學生經過閱讀思考,立即說出了大臣和少年的勸說結果,分別是“固執”和“打消”,我將這組詞語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尋根究底,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呢,進而引起了全篇課文的教學。

文章中少年的勸說段落,幾乎都是對話描寫,沒有多少品讀的價值,在指導朗讀課文時,就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讓學生明白意思即可。對少年的描寫,能體現其智勇雙全的,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毫不介意”和“一連轉了三個早晨”,教學中,我在此處略花時間,在朗讀和述說中讓學生明白了少年的堅持和聰慧。

教學本篇文章,我們沒有必要斟酌其真實性,目的是透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品評其背後隱藏的現實的教育意義,這纔是最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後蘊含的東西,讓學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禮,在將文字讀薄又讀厚的過程中,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5

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我參照一些老師的教學建議,把課文最後一節中吳王連聲誇獎少年的那句“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作爲引子,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太有道理”的是哪句話。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很快找到了少年的那句話:“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找到以後,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去理解這句話是怎麼來的,第一,這句話是在吳王下了死命令以後;第二,與 “螳螂捕蟬”那件“挺有意思的事”有關。

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之後,我還適當延伸:“你覺得少年的話有道理嗎?能聯繫你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嗎?”學生例舉了很多與生活相關的例子:“看見地上放着一個錢包,你偷偷地撿了,沒有想到卻中了騙子的計。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沒有想到身後的禍患。”“我不會做的題目就去看同學的,到考試時就抓瞎了。抄作業是眼前利益,考試成績差,就是禍患。”“釣魚時,魚兒只顧吃魚餌,卻沒想到中間有個鉤子。”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6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爲本。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1、教學目標明確,設計合理,環節緊湊。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於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故事內容,領悟“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着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後,拓展文本,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說的話爲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後的複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着。

2、抓住重點詞語,品讀課文,把握教材。如:將“恍然大悟”作爲第二板塊教學的着眼點,理解詞義後,這時候老師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說這麼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爲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請學生品讀,加深鞏固。

3、重視朗讀。“三分文章七分念”。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朗讀教學的指導,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我請學生多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還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繫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穫?學生通過讀書、思考,感悟文本。

4、善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並且滲透複述故事。怎樣讓複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複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複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

(1)由少年勸說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什麼?(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麼說?

(2)(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是昨日,本王到後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 。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啓發: 故本王決定。

5、以聽寫詞語、聽故事和複述故事入手,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本節課很多方面做得較好,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複述故事時,時間還是用的較多了;學生的全面參與性還不夠,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完整表達。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7

教完了《螳螂捕蟬》這課,我心裏喜滋滋的,因爲在這節語文課上,我發現孩子們變了很多,課堂上一雙雙舉起的手就是他們最大的改變。

一、充分預習,端正態度

前一天,我告訴孩子們,這節課可能會有老師們來聽課,請大家充分預習,讀通課文。我看到早讀課上,孩子們一遍一遍地讀着課文:全班齊讀、自己朗讀、同桌互讀。讀書的氣氛比以往任何一天都濃厚。我知道,他們是想有個好的表現呢。到了上課的時候我告訴孩子們,雖然老師們不來聽課,可我還是希望大家能把你們最好的表現拿出來。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情緒高漲。

二、紮根於生活

在教學中結尾,我安排了拓展環節。經過課堂實踐,我發現孩子對“只顧眼前的利益,不顧身後的禍患”這句話有許多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讓學生爲吳王寫發言稿.問題一出來,同學們忙得熱火朝天,爭先恐後發言……聽着孩子們的發言我知道他們是真正懂得了做事要三思而後行的道理。教學到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老師再做過多的引導了。

語文課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篇8

《螳螂捕蟬》是一則極富理趣的歷史寓言故事,出自西漢劉向的《說苑正諫》。文章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攻打楚國,少孺子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從結構上看,課文記敘了吳王想攻打楚國,下了死命令,這是故事的開端,可以說是起因,接着,少年巧說故事,寓理於事,是故事的發生發展,意旨分明,是故事的主體。最後,吳王聽了故事,收到啓發,決定取消攻楚的決定,是故事的結果,文章前勾後連,一氣貫通,構成了有機的整體,內在聯繫十分緊密。

從語言上看,文本以對話的敘述故事,生動傳神;少年用寓言故事,通過委婉巧妙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實現語言積累的目的。

針對文本及學生特點,我在課堂上做了如下工作:

1.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帶着真疑問自主探究,才能取得學習的真效果。

於是我從學生課前的質疑入手,梳理文章結構(故事的起因、結果)。之後,再次引導學生質疑:吳王的態度爲什麼前後有了如此大的變化(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從問題入手,抓住少孺子的表現。引導學生思考:少孺子的一系列做法有什麼必要之處。在此,爲人物品質的理解、明確道理進行鋪墊。

2.品味語言,在朗朗讀書中感悟、理解。

少孺子的做法令人稱道,他給吳王講的這個故事就更加耐人尋味了。

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分爲了幾個層次:一讀,引導學生朗讀螳螂捕蟬的故事,使故事整體構建在學生頭腦中。二讀,引導學生抓住三種小動物的動作,體會它們的悠閒自在和只顧眼前利益。三讀,引導學生找出三種小動物的共同點,即它們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藏的禍患。這樣,既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整體構建故事,又幫助他們深入理解課文。

3.抓住中心,啓發個性展示。

2011版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中,我利用地形圖等方式,讓學生讀懂了少孺子的用心良苦時,孩子們無不讚嘆少孺子的才智膽識。於是,在學生感情最飽滿、情緒最激動時,我讓學生在“諫”字的前面加上一個字,最能表達自己對少孺子的敬佩。這樣,一時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答案“巧諫”、“妙諫”、“勇諫”、“智諫”、“曲諫”等富於個性化的答案層出不窮。

4.適當拓展,延伸課堂。

古詩文的教學,我個人一直都認爲,學校的古詩文課堂就是要幫助學生打開一扇通向廣闊的古文天地的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介紹更多有趣的古文知識。

文言文《鷸蚌相爭》與《螳螂捕蟬》有着極其多的相似之處,我在課堂後部適時引入了《鷸蚌相爭》,請學生根據註釋進行原文文意的把握,同時,體會文章的寓意,以及兩篇文章的異同。學生有了前一篇文章的基奠,很快在小組中進行了相關的自主閱讀,效果很好。

反思自己的課堂,這節課所做到最多的還是對文本的尊重和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自主思路的尊重。當然,課堂上基於自主的步子還不是非常大,這是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更加動腦筋做到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