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古代民俗中羊的影響

本文已影響 2.13W人 

在中華民族品德和民風的養成上,“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十二生肖中,“龍”和“虎”格外受寵,因爲“龍虎精神”激勵着無數的炎黃子孫;說到任勞任怨、不計報酬的優點,則歸功於“牛”的品質。而“羊”在中華民族品德和民風養成上的作用,往往被忽視或輕視,好多人都不知道,羊其實也是偉大的。

古代民俗中羊的影響

羊代表吉祥、善良、美好,古時“羊”與“祥”是相通的,“善”與“美”的本義也均與“羊”有關。西漢儒學家董仲舒曾對“羊”給予過充分肯定,他在《春秋繁露·執贄》說:“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爲言猶祥與,故卿以爲贄。”董仲舒將儒家文化的核心精華“仁”、“義”、“禮”賦予到羊的身上,稱羊是“美”、“祥”之物。在明代編寫的道家兒童啓蒙讀物《增廣賢文》中,甚至將羊塑造成了懂得感恩的典範,那句“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至今仍廣爲流傳。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以動物喻人,教導做子女的要懂得孝順父母。

因爲羊的品德這麼高尚,古時高級官員用羔裘作朝服,以顯示自己有羔羊般的純潔品德。

有學者認爲,中華民族善良、義氣、知禮、孝順的美德和純樸、厚道的民風,如果追溯求源,就在羊身上。過去有一種“送羊勸孝”的風俗,便是羊影響中國古人品行和民風的最直接反映。

“送羊勸孝”一般在每年陰曆六七月間進行,外祖父、舅舅要給外孫、外甥送只羊。傳說,當年有一個小孩不孝敬爹孃,放牧的舅舅便將外甥領到羊羣邊。外甥看到羔羊跪在母羊面前吃奶,一下子明白了舅舅的'用意:羔羊尚知孝敬母親,何況人呢?舅舅於是送給他一隻羊羔,讓他抱回家。此事傳開後,“送羊勸孝”遂成一種社會風俗,提醒兒女對爹孃要孝順。

因爲羊有這麼多優點,深受人們喜愛,古人講究一點的見面活動便用羊當禮物,叫做“以羊爲贄”。

“以羊爲贄”是一種高檔的見面禮,行政級別達到上大夫、公卿級別的人物才能使用,普通官員用“雁”,知識分子用“雉”(雞),普通老百姓只能用布匹。《儀禮·士相見禮》上是這樣說的:“上大夫相見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於面;左頭,如麛執之。”

用羊送禮時,不是什麼羊都可以的,要選用小羔羊;也不是牽着抱着就走的,還得將羊打扮成“禮品羊”,羊身上要用有紋飾的花布包裹,四條腿兩兩相系,繩子要在羊背交叉後,再回到羊的胸前打個結。在送給對方時,要捧着羊,羊頭朝左,禮節與士相見一樣。如此禮俗,古人稱之爲“執羔之禮”,這其實也是羊崇拜文化在生活中的一種反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