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秋詞教學設計(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3.15W人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秋詞教學設計,希望有所幫助!

秋詞教學設計(精選5篇)

秋詞教學設計 1

教學目的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方法

1、反覆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爲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淒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晶析鑑賞。

問: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雲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隻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爲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爲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衝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佈置作業

讀劉禹錫《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秋詞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和詩詞的寫作背景。

2、理解詩詞的思想感情並背誦和默寫詩詞。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詞的思想感情並背誦和默寫詩詞。

教學方法:

讀、議、展、點、練。

一、自主學習瞭解作者

韓愈,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氣勢雄健,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多以豪放爲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蘇辛”。

劉禹錫,字夢得。世稱劉賓客。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

二、賞析詩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詩中寫了哪個季節的什麼景色?其特點是什麼?

2.《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的`最後一句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其作用是什麼?

3.朗讀並背誦

三、賞析《西江月》

4.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5.《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詞中,“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分別從什麼感官角度來捕捉景物的特徵?

6.朗讀並背誦

四、賞析《秋詞》

7.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

8.詩人在詩中借沖天而上的“鶴”,抒發了什麼感情?

9.《秋詞》中,作者是怎樣將情與景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試作簡析。

10.朗讀並背誦

五、默寫三首詩詞

六、教(學)後感

部分課堂實錄:

師:古代文人逢秋必悲,除了秋天肅殺的氛圍以外,還有其它原因嗎?

生:這還與古人的心態和處境有關。

師:很好,那麼誰能具體說說古人悲秋時的心態和處境?

生:孤身在外,與親友離別。

生:仕途坎坷,人生失意。

……

生:他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失去了信心和勇氣。

生:他們失意之時也失去了志向,用悲觀消沉的心態對待人生。

(學生對歷代文人悲秋的原因進行了大膽地推測、合理地想象,爲下面理解劉禹錫獨特的人生感悟作了鋪墊。)

師:“春朝”即初春,你們還記得哪些描寫初春的詩句?

生:“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生:“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

師:初春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然而詩人卻說“我言秋日勝春朝”,而且當時詩人的仕途並不順遂——“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投影:作者簡介)誰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

生:詩人並沒有因爲被貶而悲傷落志,反而心態昂揚,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生:因爲詩人性格堅強,對未來充滿自信,懷有樂觀豁達的心態。

(《孟子·萬章》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世也。”意思是說,不瞭解古人的身世和時代處境,就難以讀懂他們的作品,也就難以對他們的作品進行客觀的評價。聯繫劉禹錫的身世與處境,使學生不難發現熱情謳歌秋天美好的詩人有一顆不屈的心靈。)

師:同學們還了解哪些詩人雖身處逆境卻不改其志的呢?請具體說一說。

生:像李白,雖然被排擠出京城,仍然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生:像蘇軾,自己寂寞煩惱,可是依然爲親人捎去“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

……

(要合理開發課堂學習資源,適度向課外拓展,既豐富了學生的積累,又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秋詞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時間:

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紹:(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爲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爲詩友,並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問題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問題2: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題3:作者認爲“秋日勝春朝”,本單元中學過的課文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問題4:本單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淨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問題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問題6:比較《山行》與《秋詞》

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緻,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爲主。

四、背誦活動:

1、集體背誦本詩

2、接龍”背誦本詩

五、作業:

1、外背誦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秋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每人查找一篇描寫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賞。

秋詞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藉助賞析詩歌中的重點詞語,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教學難點:

學生對於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方法:

啓發法、比較品讀法。

一、談秋:作者導入,展示古詩,小結情感

導入:

同學們好!唐代是很多文人墨客引吭高歌的一個時代。有一位詩人,他並不是頂尖的詩人。但他卻在遭受貶謫二十三年的時候,仍然能夠吟誦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的詩句。當他被當地的縣官排擠,只分給他一個臨江的住處時,仍然能夠吟出“坐看大江觀白帆”的詩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劉禹錫的《秋詞》。

談秋:請朗讀自己蒐集的相關古詩。

《天淨沙·秋思》、《夜雨寄北》、《觀滄海》、《潼關》

二、賞秋:顏色設題,整體感知,感情基調

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這首詩,你覺得應該是什麼顏色?請結合詩中的具體詞語談談理由。

生答摘錄:

紫色,因爲作者因爲支持變法而遭到貶謫,但他沒有像其他寫秋的作者那樣悲傷,卻有豪情壯志,我覺得紫色最能表達他心中的感情。

藍色,詩歌寫出了白鶴在晴空,就是在藍天上勇敢地飛翔,我覺得秋天非常晴朗。

紅色,首先,紅色給人一種熱情、勇敢的感覺。劉禹錫當時是被捲入了八司

馬事件,依然沒有消沉,他不隨波逐流,不服輸,仍然繼續堅持下去。

三、品秋:選擇意象,結合語境,深入賞析

如果把這種顏色作爲背景畫一幅畫,結合課文,你最想畫好什麼?

生答摘錄:

藍天,因爲我認爲這個藍天在這個詩裏指的是主人公遭到貶謫,體現劉禹錫的樂觀。

白鶴,因爲我覺得白鶴暗喻的是作者自己。白雲應該指的就是劉禹錫是變法所遭受的困難。所以說是排雲,就是在劉禹錫是打算打破這些困難。

白鶴,因爲他被貶謫後,並沒有因此而墮落,很積極樂觀,一直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排”字,在文中是推開的意思,爲我們展示了一種非凡的氣勢。這句詩的作者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副壯美的畫面。

解讀鶴這一意象的文化在作品中的`運用:《詩經》、宋徽宗畫的仙鶴圖、《代鶴》。

四、解秋:知人論世,對比賞析,感受情懷

二王八司馬事件的時候,柳宗元呢?他被降職爲永州司馬。

我們比較他們兩個人的作品。從《江雪》中我們讀懂了,柳宗元並沒有從被貶謫的事情中在走出來,劉禹錫的胸懷就更加難得,我們感受到了他在厄運面前決不低頭,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

五、伴秋:滿懷豪情,走進情境,遷移運用

小飛是個語文基礎不錯的學生,對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試非常重視。但是,他在考試時前面閱讀題思考時間過長,導致作文僅僅得了26分,閱讀雖然考了52分,總分卻仍然沒有上優秀。小飛覺得語文太難了,從此一蹶不振,請你聯繫本課所學,說幾句話來勸慰他。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劉禹錫。他在20多歲說“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在他面對23年的貶謫生活時,他說:“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在他遇到挫折的時候,他這樣鼓勵自己,“人生不失意,焉能報幾知?”在60多歲的時候寫到:“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他一生都想着恢復盛唐。請記住這位寫了722詩作的詩人!

六、評課環節

(一)自評

在本課中,我盡力落實以下幾方面:

1.一課一得:不苛求課堂的完整,所有環節都圍繞着目標層層推進

本課目標就是能夠讓孩子們能夠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在學習本首詩的過程中,能學會一些鑑賞古詩詞的方法。

例如:第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課前蒐集其他寫秋的詩歌目的是讓他們明白:寫秋景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種情懷,當他個人的境遇和秋天有碰撞的時候,他會產生詩情。不同的作家描寫有關秋的詩歌,賦予的情感也不一樣,也爲後面體味作者情感做好了鋪墊,屬於比較閱讀。

2.把古詩置於文化大背景中學習,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

本課中處處彰顯着文化氣息:從鶴的相關文化,小雅中的鶴的相關詩句,白居易、柳宗元的相關古詩,劉禹錫的相關背景資料,學生彷彿不是在學詩,更是置身在古典詩詞浩瀚的海洋中。同題古詩的對比更加襯托作者的豪放情懷。培養了學生通過抓意象追本溯源賞析詩歌的能力。

3.教師主導作用適時,適度

學生很容易就能關注到對碧霄、對晴空等詞語。學生能講的,教師不講或者少講。而學生容易忽略的,根本沒在意的,對於分析人物形象卻很重要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如:對於:晴空一鶴排雲上中“一”的關注,學生沒有人寫,教師:鶴明明是羣飛的鳥,爲什麼劉禹錫偏偏寫一致鶴?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恍然大悟,這小小的一,恰恰體現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與衆不同、樂觀、無畏、對理想生活的執着追求。

秋詞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讚歌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接觸詩歌多元解讀的一般方法

2.過程與方法:反覆誦讀吟誦,要求當堂背寫。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背景,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點:

理解《秋詞》內容和情感。

教學難點:

合理準確地藉助關鍵字、背景資料、鏈接作品、讀者情感體驗等方法進行深入解讀。

學情分析:

該詩沒有太難的詞句,學生把握詩句表面內容尚不大難,重點把握的是作者字裏行間所體現的心態,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分析會更好。進入初中很多同學對於簡單的詩歌劃分節奏自然是沒有問題,但如何根據作者的情感來讀詩歌,把我重讀、詞語間的連接,甚至是偶爾的拖長讀,或者短時間的停頓,這都需要很好的把握作者的主觀情感。所以學生怎樣以真切情境走近詩人內心世界,切身感受詩人真實情感,難度較大,加之學生學識素養的欠缺,藉助相關背景資料和作品鏈接等對《秋詞》進行多元深入解讀應該有一點難度。

教學設想:

《秋詞》是杜詩中頗具代表性、顛覆性的一首作品。其字面義的解讀並不費力,然而實現對文字背後意蘊的挖掘並非易事。爲了矯正學生望文生義的理解偏頗,更爲了訓練學生對看似淺顯的古詩深入解讀的能力,對學情分析中的學生障礙進行突破,我準備以該詩爲例,結合其他詩人描寫秋天的詩句進行縱向對比,哉結合劉禹錫自身的其他作品進行橫向對比,引領學生感受古詩解讀的全過程,尤其是對詩句深意的解讀。例如鶴僅僅是一隻鶴嗎,代表了什麼,爲什麼不用其他動物代替。詩情又具體是怎樣的詩情,僅僅是想寫詩嗎。解讀詩歌也是需要個人學識等諸多條件作保障的,該課重點不在於學生的解讀橫縱向有多寬多深,我的初衷是爲學生打開一扇窗,讓孩子們獲取到思想性的東西,甚至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層面的意義可能更深遠。通過詩歌的學習,鼓勵孩子們不斷豐富學識,通過不懈訓練實現對古詩更準確深入的解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計意圖:引入話題,回顧已學知識。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例如:對於秋天,文人墨客們都有自己的解讀。

師:那麼,誰能說一說你學過的秋天的詩句都有哪些?

生:(自由作答)

師:看來大家都對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我們一起來看三個例子:

例1:馬致遠說: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例2:范仲淹說: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例3:曹操說: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師小結:由此可見,大家對秋天的印象都不怎麼好。那麼我們今天碰到了這樣一位不一樣的詩人,他是怎麼說秋天的呢?

二、初步感知

(一)初讀課文

設計意圖:初步感受內容

1、初步自由朗誦,注意節奏

2、學生代表讀

3、(師)點評學生朗讀的節奏和情感

4、齊讀:讀出節奏

5、附:朗讀節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二)解讀背景,再讀詩歌

設計意圖: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初步瞭解詩中的感情

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失敗被貶。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衆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時所作。

1、再讀詩歌,根據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

2、小組討論哪些詞可以重讀,以及韻腳。

3、齊讀:讀出情感

(三)欣賞圖片欣賞,感受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代表的作畫,來感受作品

1、討論:這幅畫是出自我們班的一名同學,她通過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的想象畫出了這幅畫,大家討論一下看到這幅畫的心情

2、生自由發言

3、師小結過度:這幅畫畫面明朗,充滿詩情畫意,讓人看了心情輕鬆自然,讓我們帶着這樣的`心態來走進這首詩。

三、解讀文本

(一)小組討論:自己試翻譯大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朗讀和評價,瞭解學生對詩歌內容理解情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1、小組自由討論

2、推選小組代表回答

3、評選出最有特色的翻譯和最標準的翻譯

(二)品味想象,欣賞意境:問題搶答

設計意圖:通過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問題,加深對詩歌理解

1、詩人開始說“自古”是爲了寫古人的不好嗎?

2、“勝”字說明了作者心中什麼更好?

3、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4、思考: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

明確:“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5、大家還記得劉禹錫的其他作品嗎?

明確:《陋室銘》:陋室雖然簡陋,但主人我的德行美好,仍然自得其樂。

6、所以你們認爲劉禹錫是一個怎樣的人?

7、思考: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自由作答,不受侷限)

明確:“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8、師小結方法指導: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關鍵字來解讀詩歌;

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詩歌本身來了解作者的情感,也可以通過背景資料,詩人的相關作品來了解。文如其人。

四、三讀詩歌

設計意圖:通過全面分析,在更加了解作者和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讀出詩歌情感

1、師: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大聲地讀出來(自由讀)

2、師:讀的時候聲調應該是高還是低?

生:由低到高

3、師方法小結指導:詩人信心滿滿,霸氣十足。他沒有人云亦云,跟着別人一起哀秋、苦秋、悲秋、嘆秋。而是毫不掩飾地把自己對秋天的讚美和盤托出。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想想有的同學面對老師的提問,經常是支支吾吾,哼哼唧唧,知道了是你在回答問題,不知道了,還以爲哪兒飛來一隻蚊子呢。我們從小就應該學會大聲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爲你說的每一句話,也都是經過了大腦思考的,理所應當地大聲表達出來。

4、全班有感情朗讀齊讀。

五、遷移拓展,比較探究

設計意圖:結合相關作品是詩歌解讀方式之一

1、試比較《秋詞》與《山行》二首古詩的異同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同:二者都是借詠秋景,表現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懷。

異:藝術表現卻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現充滿生機、情趣的畫面,遠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鮮明,色彩斑斕。後二句借形象喻理,卻含而不露,以引人聯想、耐人尋味見長。本篇抒寫感受,以說理爲主。後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喚起人們的想象,然而形象從屬於議論的抒發,詩意詩情的表現比較直露。

2、試比較劉禹錫的兩首《秋詞》在立意、寫法上的異同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秋詞(其二)劉禹錫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現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點。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衆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異: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

六、背誦這首詩(注意重讀和語氣)

評價:同學們這一次讀得更有感情了,因爲你現在所理解的《秋詞》和課前理解的秋詞不一樣了,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七、開放性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總結,理清課程脈絡

問:大家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節課,同學們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也就是說我們這節課從哪些角度去朗讀、品味了這首詩。

學生活動:思考我們這節課從哪些角度去朗讀、品味了這首詩。

生:背景資料。

生:“自古”“詩情”等詞語

生:何同學畫的畫

生:《秋詞》其二

師總結:同學們總結得非常好,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對這首詩的多元解讀方法。我們主要可以從這些方面去解讀一首詩:背景資料分析,關鍵字品析,瞭解相關作品,讀者的生活體驗。

八、拓展思考:秋天到底好不好?秋天難道真的不好嗎?

明確:秋天,你說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杜甫說不好,因爲身體病了,客居他鄉,非常痛苦,所以秋天就增加了悲情的色彩。劉禹錫就說好,並且還要告訴我們爲什麼好。所以,在我們學習的過程當中,有些問題,只要是經過了我們思考、分析、判斷、總結了,只管大膽說出來,老師也會支持你的。

我們常說,給夢想插上翅膀。大家發現沒,這隻翱翔的鶴,其實就是劉禹錫詩心詩情的翅膀啊。這樣的秋天,有什麼好悲涼的呢?只要你的心裏灑滿陽光,什麼樣的景色都是美的;只要你自己不停下前行的步伐,所有的路都是通的;只要你自己不消沉墮落,所有的明天都值得期待。

九、課後練習

學習,摘抄其他與秋天有關的詩詞。

教學反思:

反思這節課有如下收穫:此次教學對於要告訴學生什麼、教給學生什麼、訓練學生什麼想得更清楚,落實得更有序,較好滲透了課標和接受美學的相關理念,有意識地鼓勵和引領學生進行多元解讀;整個課堂還原了我們閱讀的真實狀態,這種本色閱讀狀態對於問題的呈現和解決更具價值;注重了學法的指導,尤其是多元解讀中知人論世的方法。

這節課的缺點是未能夠讓學生放開暢談。究其原因,學生層面:對文本相關背景資料瞭解的欠缺,無米之炊。教師層面:急於推進課的進程,沒有給學生更廣闊的思考和闡釋想法的時間;對於學生的一些解讀未能給予最有效的點評和引領,課堂生成資源利用不充分。更多關注了對正確的確認,對於錯誤解讀原因的剖析不深入、不到位。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想今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改進提高:從思想上,繼續加強學生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最大限度地將思維的權利、發表見解的權利交給學生;提高自身學識素養和解決隨機問題的應變能力,將課堂生成資源價值最大化,更具教育智慧;加強多元解讀的訓練,在不斷訓練中,指導、提高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意識和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