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1

這堂《楊氏之子》是人教版第10冊教材中第三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是“語言的藝術”專題。這組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備課時鄢老師仔細閱讀了五年級下冊的教材說明,瞭解了教材的結構、特點、目標以和各單元的編排情況,對“語言的藝術”這個單元更是進行了深鑽,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作好了充沛準備纔開始寫教學設計,修改了許多次後終於定下了今天這個教學設計。我認爲這堂課上下來有這幾個方面做得好: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鄢老師不但認真分析教材,而且也考慮到了同學的學情。在這堂課上進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導。這是小朋友們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這裏指小朋友能用文言文翻譯文言文,是第一層次的理解。但是小朋友們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所以雖然是第一次學習文言文,但是我在設計的時候還是放手給同學,讓同學自身試着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纔給予點撥和指導。同學在交流自身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同學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小朋友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二、充沛尊重同學,發揮同學的主體性

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發現小朋友特別喜歡合作學習,喜歡和同學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啓發。放手讓同學學習,讓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他們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本課中有三次合作學習,一次同桌合作,兩次四人小組合作。在用文言文翻譯古文的環節採用同桌合作,在合作中一起解決了一些疑問。在體會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裏,先是自身獨立考慮,然後在四人小組裏交流自身的見解,我走進小組聽他們的交流,每一個同學都有自身的考慮和體會,小組交流的氛圍很好,雖然很多小朋友的想法沒有在全班交流,但是他們在小組裏都發表了看法。在交流收集的資料的時候,小朋友們的交流更加熱烈,因爲他們的收集基本都不一樣,有了這樣的合作交流,小朋友獲得信息就增加了許多,課堂的容量就增加了。合作學習的前提是自主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是爲獨立學習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整個學習尊重同學的自主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當同學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的時候,他纔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優秀教案條理清晰、層層深入緊扣單元主題

讓小朋友就文中的兩句對話就體會語言的藝術的確很難。爲了把這個主題深入下去,我在開課的時候就出示了羅斯福的故事,讓小朋友感知語言的藝術。在拓展環節,我設計了小朋友收集體現語言藝術的生活中的語言,離小朋友的生活很近。有了這開課的鋪墊,課後的拓展,小朋友對於語言的藝術就領悟得比較深切了。而課文中楊氏之子的回答則抓住了楊家小兒的反映敏捷,迅速聽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義,並馬上聯想到孔君平的姓與孔雀一樣,於是用孔雀來回答,但有沒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回答,也是話中有話,言盡而意無窮,這就是妙之所在。小朋友在體會的時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隨着深入學習,細細品味,最終恍然大悟,這也是學習這篇課文的有趣之處。

四、老師的過渡語言精妙

在我設計過渡語言的時候,也考慮到這是一篇文言文,我想老師的語言是不是也應該引用一些古文,這樣既和課文相得益彰,又能用這樣的語言來刺激小朋友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同學重視語文的讀;在進入體會的環節,我引用了朱熹的讀書八法之一“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讓小朋友學會靜靜考慮,品詞品句;在結束語中,我引用了成語“口吐金蘭”“針鋒相對”“妙筆生花”“舌戰羣雄”,這些成語的意思都於語言的藝術有關。希望這些語言能夠感染同學,浸潤同學。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2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絕。 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學習本文首先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其次,文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要通過反覆地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爲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說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3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 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把重點放在讀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範讀,讓學生感知讀古文的語感,畫出停頓,然後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楊氏之子的聰慧?引導學生去文中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楊氏之子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難道楊梅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調控學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在藉助註釋理解課文的時候,遇到了困難,沒能及時給學生提供方法方面的引導。還有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

2、課堂上,我還設計了拓展內容《世說新語》中的《徐孺子篇》作補充材料。但是由於前面的課文內容花去了大量的時間,準備的拓展內容沒有來得及給學生練習。

3、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課文中楊氏子的回答話中有話,言盡而意無窮,這是妙之所在。孩子在體會的時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隨着深入學習,細細品味,最終恍然大悟,這也是學習這篇課文的有趣之處。但是學生明白了,卻不會表達,不擅表達。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努力。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4

《楊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的古文,卻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學生認知的一個全新領域。對 於 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針對學生初次學習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艱澀難懂,我是這樣組織課堂教學的:

首先,確定教學目標爲:

1、會讀“爲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

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其次,精心組織課堂結構,儘可能地兼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課堂結構如下:

1、談話導入新課。針對孩子愛看書的習慣,設計“談談最近你在看什麼書”的小問題,和學生親切交流後,推薦《世說新語》一書,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告訴孩子什麼是文言文,給予孩子對文言文的初步認識。最後引出本課的學習,揭示課題,讀一讀。說一說課題的意思。特別是強調“子”在古代是指兒女,泛着孩子,感受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詞語精煉程度上的區別。

2、學生自由讀文,讀準字音。特別強調“爲設果”、“應聲答曰”等詞語的讀音,然後請孩子完整地讀課文,鞏固字音。

3、教師範讀,強調古文在朗讀時的節奏感,通過孩子自己劃一劃停頓的節奏,增強孩子對句子節奏感的認識。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課文,讀出句子的味道。

4、學生交流朗讀:先自由練讀,然後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多讀幾遍,並把句子的意思說給同桌聽。交流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逐詞逐句的進行解釋,並連起來翻譯成現代漢語。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反過頭來朗讀句子,使學生能較好地讀好文中的停頓,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5、通讀全文,讀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6、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7、小結時,鞏固孩子在學習本篇文言文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等。最後以“下節課再來好好品味文言文的語言魅力”解釋課文的`學習。

8、學以致用,完成語文課堂作業本里的2、3兩題。鞏固本節課的一些知識點,保證課堂8分鐘的作業時間,讓孩子們在運用的過程中再次回顧知識。

縱觀一堂課,課堂結構緊湊,教學目標設計合理,帶領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而能達到目標,挺不容易。學生在一節課自始至終熱情很高,氣氛活躍,師生雙邊活動較融洽等,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整節課,學生既有嘗試練習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樂,還有從教師講解中收穫新知的驚訝。他們良好的學習狀態帶給我的是一種叫幸福的體驗。而課堂中有些環節教師抓得過緊,如“句子該如何停頓”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扶的太多,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剝奪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權利,則是本節課的失敗之處。選擇每一句話來說說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通句子,教師對重點字詞做適當的點撥,這一環節充分尊重孩子學習的主體性,以學生的自悟自讀爲基礎,使學生增強了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但是每一句子逐一講解,有點“平均主義”,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展開豐富的想象,趣味性不夠。時間安排有點前鬆後緊,作業時間比較緊張,實爲遺憾之極。在教導朗讀時,我做的還欠到位。過分重視停頓,而忽視句子本身的連貫性,反而失去韻味。

教學這門藝術,真是學之不盡,更重要的是運用、反思再運用。教學完這篇文章後,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於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5

很久沒有正規地去上過一節語文課,今天應年段老師的要求再一次上《楊氏之子》,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也又一次印證了“教而優則仕”是教學資源的流逝,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錯誤走向。脫離一線兩年,弊大於利。前天有摯友提醒我在xxxx年彙報課後研討時一行家對我的叮囑:“希望王老師能堅持在教學一線。”兩年忙碌過後,摯友的提醒實是醍醐灌頂。現就今天的課反思如下:

一、課前談話,目的混亂,當機不能立斷。

以往的談話都是從語言的魅力出發,與單元主題契合。比如“精神”與“神經”的玩笑,既活躍氣氛,又暗示語言的魅力。今天的談話從稱謂入手,“我們習慣性地給老師前安上學科的標籤,比如教語文的我們一般稱爲語文老師,教數學的稱爲數學老師,我教大家勞動,是不是就叫勞動老師?”顯然有學生感覺不妥,他們都知道稱我“王老師”,第一步,沒有什麼啓發。接着提示“中學的學科比較多了,比如教政治的稱,教英語的稱,教生物的稱”,好吧,都還說得過去這樣的稱呼。快速拋出一門學科《動物學》,是不是也稱老師爲“動物老師”,顯然已經是很不禮貌了。此舉一是讓學生在慣性反應中體會到不妥,而是提醒着禮貌用語,學生果然是可以明白的。當時有種想法直接過渡到課題,可惜自個兒的反應不快,難以當機立斷。現在想起,如果當時這樣過渡:“我們今天要學習課文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反應敏捷又不失禮貌的小孩”一樣也是可以的。至於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完全可以在初讀課文時引導。

二、課中推進,節奏拖沓,狀態不復當年。

我對時間的把握歷來不是很好,爲自己找的藉口是關注學情,把每一個環節做足,讓學生學的充分。這個理由是沒有錯的,具體到40分鐘的課堂上,肯定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一番取捨。而今天的課還是有種想把自己設計的一些所謂精彩之處進行充分的展示,於是整體就延時了。

初讀讀正確,以檢查預習切入,指名讀,不順,“詣”生讀成“旨”,預習不到位,直接正音即可,“此是君家果”語序讀錯也是糾正即可,或者再來一位同學朗讀即可。範讀之後的練讀、齊讀,齊讀是不太有效的,完全可以再來一次指名讀,檢驗是否把握好了節奏,初讀的正確立足於文言文的節奏,是最有必要的,至於字音讀錯,添字漏字,詞序顛倒都屬於朗讀常規,不必深究。多音字“爲”的處理是正確的,提醒正確讀法,至於原因,留待理解文意時解決。

再讀讀明白,設計的考量是循序漸進。默讀課文,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話的意思。55個字,默讀是否合適?可以朗讀,一則繼續練習讀好文言文,二則不必擔心55個字所花的時間。三個難理解的字詞,是在多次上課中學情反饋過來的,“惠”,目的是瞭解“通假”,隨意說出“有人說通假字其實是古人的錯別字”,這話是魯迅先生的意思,但是也不太科學,完全沒有必要說的話,後悔。“聞”似乎也沒有必要提出,照今天的課來講。“夫子”的理解是有需要保留的,採用的方法是列舉之後的歸納梳理,學生印象應該比較深刻。重點語句的理解,“爲設果”是有必要做足的,但還是散漫了,學生說了意思,提問“你是怎麼知道的?”追問不對,應該是“你是用什麼方法讀懂的”,指向更加明確。

三讀悟精妙,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兩者之間的對話。本環節的引導是成功的。學生談體會,先從孔君平的'話說起“這是你家的水果。”立即追問“難道不是嗎?”這是不悱不啓的體現,意思是在引出學生對孔君平這句話的言外之意。而後就容易體會到楊氏之子回答的妙。但推進仍然隨意了些,以至於有點重複引導。節奏可以這樣安排:

1、理解孔君平的言外之意;

2、讀楊氏之子應對的話,學生理解楊氏子的言外之意。

3、由兩者的言外之意領悟應對的妙。然後再次讀兩者對話去體會“反應快”、“有禮貌”,再次昇華“甚聰惠”。

悟得精妙,再次朗讀,想必效果會更加明顯。

四讀能背誦,有預習的基礎,再通過三個環節一遍又一遍的朗讀,顯然不是問題。要是能指名背誦,尤其是讓第一個朗讀課文的同學來嘗試,檢驗本節課學習的效果,想來會好的多。

三、課後回想,記住遺憾,思考前行方向。

教學和電影一樣都是門遺憾的藝術,但這不是藉口,備課的深入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的實踐,而課堂的狀態顯然需要日復一日的實踐,做研究的不一定能上課,能上課的人不一定擅長做研究,但他們有着教學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如果努力一點,提升一下理論水平,那纔是真正的研究者。脫離課堂對於我是不可能的,脫離課堂實踐確實是我最大的損失。幸好還沒有太長的時間,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好吧,自己要是知道怎麼走路,那想必是可以走得坦然一些。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6

初次拿到課文《楊氏之子》,因爲是古文,雖短,但我的反應是不會教。這第一次需要教學古文,而學生也是第一次學到古文。雖然如此,總也不能不教。那麼我想,面對這第一次,該讓孩子學到什麼?

首先,我認爲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那麼我想讓孩子學會藉助註釋學習,這是一種習慣。先舉出註釋中有的“詣”,再讓孩子去研讀。也許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學生的“先學”很重要,但初學後仍未明白的,應當點撥。因爲這是第一次。

其次,我認爲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爲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說了,因爲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說新語》中另幾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有了這次學習的經驗,再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繞着看的.當兒,我發現學生再讀古文時確實老練了許多,而且是非常饒有興趣地去探索語言的藝術。

學完此文,我自感牽引過甚。但是我轉念一想,雖然教得多,可孩子們學古文的興趣變濃了,而且也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他們有收穫我心應足矣。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把重點放在讀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範讀,讓學生感知讀古文的語感,畫出停頓,然後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

”這句話,讓學生說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楊氏之子的聰慧?引導學生去文中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楊氏之子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難道楊梅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我想,學生在領會文章的妙處時,也一定能激發他們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

這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在備課的時候就把教學目標定得相對簡單了點。並且以教師講授爲主,沒有想到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古文的這一點。只是想孩子能讀準停頓,理解意思就差不多了。但是,上完了課,再次回到課堂,回到沒有學完的課外古文補充,孩子們說的很好。基本上的學生都能自己大概讀懂,而且也能讀準課文的停頓。這一點是我的失誤,對備學生還不夠深入。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7

昨日我執教了五年級下冊的文言文《楊氏之子》,這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一次公開課上,我聽到一位老師教學了這篇課文,因爲就學法、教法和她有不同的理解,爲了驗證我想法的合理性、可行性,我決意親身將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做實踐的檢驗。我認爲文言文的教學,因爲學生對它的接觸少、理解難,自然應該在目標定位上要求低一些,着重初步的感受、理解,進而產生喜愛之情。然而文言文的教學若學生通過初步的感受、理解,初次的學習後,對文章的意味沒有產生足夠的體會,則他們對文言文不可能產生熱愛之情,他們很有可能因此而覺得文言文章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產生厭倦、厭惡情緒。所以初次的文言文教學應該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文言文的情感方面下功夫。但這些目標的達成都有賴於切實的課堂行動,最最要緊的便是:教給學生以簡單可行的方法,儘量展示用這樣的方法學習的全過程,並取得真實的效果理解文意、體味文趣。

在昨日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和我的狀態都不大好,有些緊張,可喜的是最終調整過來了。教學基本按着先前的預設進行,但一開始我便忘記了題目意思理解和生字讀寫這兩個小環節。隨後發現時已進行到深讀版塊,一邊因爲自己的失誤而慚愧不已,一邊又努力尋找適宜的時機做補充。我想當時這麼做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我尚難以脫離預設的東西,做隨機應變的教學。二是我確實覺得教學中缺了這兩處對學生塌實的學產生了影響。後來終究逮到機會嵌進去了,但直到現在想起仍覺得深深的緊張,設若當時我稍微猶疑一些,不做補足的話,這課也許就多了更多的缺憾,不但形式上難以完整,而且學生的學也必會產生更多的缺憾。當鈴聲響起時,我的課堂教學基本完成,勉強算得上完整。從學生當堂的反應來看,儘管有些因怯場而顯得緊張、冷漠,但從他們的回答和書本上的筆記來看,應該大部分達成了預定的目標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現在回想這節課,我覺得她給我帶來的收穫是豐富的。她叫我明白自己在課堂調節方面的很多不足,正是因此而不能引領學生更快的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她還讓我知道,不論是公開教學還是其他各種環境中的語文教學,心中一定不能迷失了方向以學生的`發展爲目標。教師的一切展示、一切手段的輔助、一切方法的使用,都應在心中思量:這樣是否對與學生的發展更好?所以不論當時課堂上有多少其他人,上課者必須做到心中只有學生。通過她我還明白一切的是與非都起源於細節,惟有把握細節的精準,纔有結果如意的可能性。許多時候是與非、成與不成都只是一線之隔,你所要作的是持續向前。另外,她更使我明瞭不論哪件事情,我想把他做好的話,必得付出艱辛的努力,而我的水平永遠都是很差很差的!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8

一、由淺入深,授之以漁

《楊氏之子》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免晦澀難懂,又不好讀,所以在自主性課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消除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着學習興趣,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就需要老師巧妙的引導與點撥。

因爲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教學重點。

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由此,在課的導入中,我從學生們最長遇到地文言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的告訴學生,古文就在我們身邊,就存在我們的“語文園地”。在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纔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要想讀懂文言文,首先要讀通、讀順文言文。所以,我在學習完本課生字後,並沒有馬上進入理解課文的教學中。而是順着生字迴文,讓學生們自主的“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通過學生一遍又一遍的.大聲朗讀中,結合自悟與小組交流,加之適時引導。學生們慢慢喜歡上了這個讀不太懂的小古文。

二、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幫助學生背誦階段,因爲觀看了於永正老師講授這一課的視頻,最近一直在看他的書,感悟頗多!我仿照於老師的方法,我先背會課文,並加上動作和表情,此舉看似隨意,卻營造了一個古文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背的慾望。有了“興趣”這個最好的老師,在接下來的“理解文意”階段,學生們學的更帶勁了。而且,在“理解文意”之後的“熟讀成誦”這一環節,我又精心設計了《楊氏之子》一個“演一演”這個環節學生興趣高昂!對於大多數學生,到了“熟讀成誦”這一環節,應該是可以把這篇文言文背下來了。

課上我的的評價方式,也富有濃厚的文言文味兒,如:“翟氏之子,甚聰惠!”“誰與楊氏之子一樣聰惠?”等,都能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營造了靈動的課堂氛圍。

三、拓展寫話

文言文的語言精煉,孩子們已經發現這個顯著特點,本課55個字。卻刻畫一個思維敏捷、語言機智、熱情大方、彬彬有禮的楊氏子!爲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本課“語言的妙處”我特意設置了一項作業。

楊氏之子故事新編,並進行了詳細的指導。讓我拭目以待孩子們精彩的文字吧!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9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幽默,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人家裏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生字,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通句子,理解文意,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圍繞這個目標,我確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定爲教學重難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導入時,我由羅斯福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在解題時,我又讓學生對比今天的課文與平時所學的課文有何不同,從而引出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爲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爲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語文的讀;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反覆誦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並由教師範讀,並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後,再讓學生帶着理解讀,我感覺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了。

三、抓住談話,突破難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體會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這個問題有點難度,學生不會馬上理解。因此在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孔君平爲什麼指着楊梅對楊氏之子說此是君家果?二是楊氏之子爲什麼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馬上體會到了楊家孩子回答的妙處: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此時,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麼詞形容?我稍微提示,學生馬上說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學還說出了順水推舟,以牙還牙這些詞語。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更說明他們讀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設計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說呢?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謙虛之詞。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四、深挖教材,拓展延伸

看教材,參照教參,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文意,體會故事中楊家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細讀課文發現,本課體現的不僅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裏行間無處不在表現着教養、禮貌。因此在學生體會了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後,我又設計了問題:楊家孩子不僅聰明,還是個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課文什麼地方能體現出來呢?我又引導學生,你家裏來了客人,你怎麼做呢?學生馬上找到了四個地方:

1、“爲設果”,客人來了,趕緊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禮貌;

2、“果有楊梅”,端出的水果還不止一種,很熱情。

3、把孔君平尊稱爲“夫子”,有禮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聞”兩字,語氣婉轉而又不失教養。學生體會得快而且非常準確。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爲了把這個主題深入下去,在拓展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因爲這個離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滿興趣。回答或幽默風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滿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時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五、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我先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纔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註釋”,而孩子們又有學習古詩的基礎,因此我又引導學生複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後面幾句的理解,我就讓同桌合作,用上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最後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說出來,即達到了學以致用,學生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習其他古文的興趣。

教完本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學時,對放開的度沒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該放手的地方沒放手,控制課堂意識較強。

2、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學生語言的評價,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到位及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於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10

《楊氏之子》,是五年級第10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語言藝術爲專題來組合課文的。

一、重視朗讀訓練,較好地把握了教學的重點。

本篇課文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而指導學生把文章讀通順、讀流利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在教學中採用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男女生分組讀等多種形式,達到了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的目的,從而爲理解課文內容這一壞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提問設計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本文另一個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在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壞節:你認爲楊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裏?學生經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的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鳥”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這足以反映出一個九歲的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絕。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一、對文言文的認識這一環節有蜻蜓點水之嫌。

《楊氏之子》是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我覺得應讓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它與現代文的不同之處,從而真正認識文言文。而我雖然設計了這一環節,但只有一個學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帶而過了。並未讓學生通過交流,達到真正認識文言文的目的。

二、對文言文的朗讀停頓落的不實。

《楊氏之子》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我認爲,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這一環節我也處理得有點欠缺。如果在學生反覆讀了之後,讓他們動筆畫一畫停頓,互相交流,教師再統一意見,這樣,就能使學生真正達到感情朗讀、理解文意的目的。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11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如何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讀懂文言文呢?我採取了以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讀通短文

爲了讓學生讀通短文,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然後根據學生讀文的情況示範讀文,並告訴同學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總算學生在把短文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了。

2、讀懂故事

爲了整體感知故事的.內容,我出示了這樣的思考提示:你對楊氏之子瞭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楊氏之子還有誰?他們談了些什麼?你從哪句中知道的?在感知故事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分三步落實每一句話的意思。

(1)將註釋中重點詞語的解釋批註在文中。

(2)針對不理解的字詞提出問題。

(3)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

3、體會語言

爲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我讓學生討論說說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麼?爲什麼?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說話的例子,說一說。

學完此文,雖然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古文,但學了這篇課文後我發覺他們對學古文的興趣變濃了,而且也確實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故課後我又推薦孩子們《世說新語》中另幾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12

《楊氏之子》是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文章以精煉的筆觸,勾勒出一個機智善對的九歲男孩形象。首句總領全篇,“甚聰慧”實爲文眼,統照全文。後四句敘事,詳寫楊氏之子的“設果”與“應答”,凸顯“聰慧”之內涵。全篇情節簡單,人物巧妙逗笑,頗具詼諧情調。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生字,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好句子中的停頓,理解文意,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以及背誦課文。

一、教學效果

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爲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爲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地讀書。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首先讓學生反覆誦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告訴學生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隨即出示停頓,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邊讀邊畫,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就有韻味了。理解了文章意思後,再讓學生帶着理解讀,學生讀得越來越好。

二、成功之處

抓住談話,突破難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體會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這個問題有點兒難度,學生不會馬上理解。因此,在這我設計了自學提示:默讀課文,說說楊氏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在這個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各抒己見:聰明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思維敏捷的孩子、有禮貌的孩子,大多學生都認爲楊氏子很機智,可是當我追問機智在哪裏時,學生說他的回答很巧妙,於是我又追問:巧妙在哪裏?學生答:聽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僅聽出就有趣了?自此,學生還是沒有體會語言的風趣和幽默,於是再追問:楊氏子答的內容怎麼樣?終於,一個學生弱弱地說:挺有趣!隨即,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講述有趣在哪裏,我又在旁“見縫插針”,學生恍然大悟:孔君平在姓氏上調侃楊氏子,開玩笑稱其是果,楊氏子也學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暗喻其是鳥。好一個聰慧的楊氏子、好一個幽默的楊氏子!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非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此時,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麼詞形容?我稍微提示,學生馬上說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學還說出了“順水推舟、以牙還牙”這些詞語。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更說明他們讀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設計了一個語言練習:假設來人不姓孔,你能像楊氏子這樣機智、風趣的應對嗎?學生積極性很高,並且列舉了很對,可見其是真的領會了!學習至此,再讀文時,就更有韻味了,背誦自是水到渠成,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三、不足之處及改進措施

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如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說呢?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學生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在反思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課堂內,學生收穫了一個機敏聰慧的楊氏子,感受了其風趣幽默的語言;課堂外,我收穫了領導不遺餘力的指導和同事們毫無保留的幫助,感受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將繼續學習、提高自己能力,以便更好地引領學生學習!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13

初次看到課文《楊氏之子》,因爲是古文,雖短,但我的反應是不會教。這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古文,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面對這第一次,該讓孩子學到什麼?該怎樣教學,我頗費了一番功夫。首先,在備課上,我查閱了許多資料,最終成爲比較完整實用的教學設計。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我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爲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並且培養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另外,在實際操作中,我覺得有兩處教學很有成效。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初讀課文沒有讀出古文味,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採取範讀、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讀了一遍又一遍。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其次,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子的應答妙在何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子也巧用姓氏作答。當我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學生很快體會出楊氏子語言的婉轉,禮貌。

學完此文,我慶幸學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還在探索階段,但對於自己今後的教學,還是有很大裨益。我相信,再次進行文言文教學,我就能掌握一定的規律,沿用一些較好的教學措施,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14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個機敏善對的九歲男孩形象。首句總領全篇,“甚聰惠”實爲文眼,統照全文。後四句敘事,詳寫楊氏之子的“設果”與“應答”,凸顯“聰惠”之內涵。全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情節簡單,人物巧妙逗笑,頗具詼諧情調和語言的魅力。

針對學生初次學習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艱澀難懂,設計時我奔着多讀少講的原則,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上課時,首先我從複習反饋,明確任務開始,從“甚聰惠”的“惠”字古義入手,結合楊氏之子的表現,總結出他不但很聰明,而且很乖。接着從“聰明”和“乖”的兩方面去體會楊氏子的甚聰惠。最後當堂背誦,根據學生的背誦情況再適當彌補講解時的不足之處。本該到此總結歸納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後就下課。但我發現還有點時間,就把“讀寫結合,故事新編”這個屬於課後作業的環節放在了課堂上。就是這一隨機調整,則成了這節課的一大失誤。一是學生寫的不好,二是因時間緊向學生展示了一篇範文,這一範文的出示,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最後導致整個課堂倉促首尾。這也讓我明白了我們的學生在“寫”與“聽、說、讀”之間還存在好長的距離,若要完成這個讀寫結合的目標,估計就改寫這一環節,得一節課的時間。教而知困,若在語文教學方面我是老手的話,肯定不會貿然隨機做上面環節的調整。

本課的第二大不足是在講“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句話時,學生理解到,用上“未聞”兩個字,否定了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鳥的說法,也就否定了楊梅是楊氏家的果子的'說法。師應該問:“要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鳥的說法,改一個標點符號即可:‘孔雀是夫子家禽?’行嗎?”,但上課時的我問題含糊,一會兒說改“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會兒又說改“孔雀是夫子家禽?”,從而把學生引入了誤區,使他們不明白到底怎麼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鳥這一說法。出現這種狀況有兩大原因,一是對教案還未爛熟於心,二是太過緊張。歸根結底是因爲自己課前準備不充分,今後一定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語文這條教學路上,我相信憑藉自己的實力和用功勁,一定能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藍色天空。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15

《楊氏之子》一課,是一篇文言文,教學反思——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由於學生沒有閱讀文言文的基礎,故教學中,除了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以外,還應把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傳授給學生,爲學生以後學習文言文積累初步的學習方法。

此文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課文不足百字,行文簡潔,但語言風趣幽默。因此,教授此文不僅讓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而且讓學生在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初步把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一是初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抑揚頓挫。初讀的首要任務就是讀準、讀通。我從學生的初讀中發現,有的學生個別音讀不準確,有的學生的節奏不準確。針對這些情況,先正其音,例如,“詣其父”的“詣”正確讀音爲“yì”,多音字“爲設果”的“爲”讀作“wèi”,多音字“應聲答曰”的“應”讀爲“yìnɡ”。在學生讀準音的基礎上,我再着重強調節奏的準確性,不然意思就有可能理解有誤,例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大多學生讀爲“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其實正確讀法應爲“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當然,我要爲學生講清楚爲什麼這樣讀: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裏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因此其間要停頓。就這樣學生逐漸讀得字音準確,節奏頓挫得當。

二是細讀,讀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作爲這個階段的學生,要讓他們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內容,應該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因此,我要求學生藉助註釋弄懂課文的大意。對於難以把握準確的字義,我在巡視中隨機點撥,如,“設”是“擺放,擺設”的意思,“夫子”是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禽”是“鳥”之意。這樣學生就很快讀懂文章的大意。而後,把握文章的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熟讀,深入理解,鑑賞領悟,達到熟讀成誦。這一環節的法寶,對於我來說,就是讓學生“熟讀”繼而“成誦”。古人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老師的灌輸式的講解,不如學生自己“以讀促悟”。舉個例子來說,文中“爲設果,果有楊梅”一句,“爲設果”是省略成分的句子,若不能熟讀理解大意,學生很難弄懂“誰爲誰設果”。學生在熟讀弄懂大意的基礎上,很容易明白是“楊氏之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這樣再去品賞人物的語言,領悟楊氏之子“語言幽默,風趣機智”的特點也就不難了。最後,達到熟讀成誦。

總之,對於小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方法對了,學習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