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本文已影響 2.77W人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試飛》這篇課文通過講述宋慶齡參加試飛的故事,表現宋慶齡的沉着、勇敢的品質和愛國的情懷。在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通過對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宋慶齡的精神品質,但是學生對宋慶齡的瞭解不多,在課前我首先讓同學查閱有關宋慶齡的資料,瞭解她的社會地位,幫助學生理解宋慶齡參加試飛的意義。在課堂的教學中,我按文章的記敘順序,理清“試飛前——試飛中——試飛後”的線索,抓住各部分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詞句,讓學生討論、發言的方式,逐步讓學生了解宋慶齡的精神品質,並結合學生朗讀,讀後寫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課堂的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效果較好。

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沒有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2、提問的有效性不突出,沒有“一石激起千層浪’效果。

3、教師的過渡性語言不夠精煉。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課堂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深刻含義,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成爲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的貫徹的中心,我只有向課堂學習,向周圍教師學習,才能使自己不斷的成長。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大家所見的,有的花千姿百態,有的奼紫嫣紅,有的濃郁芬芳,令人賞心悅目。本文介紹是是中國的花。就讀這個題目,學生可能會驚訝:中國的花太多了,課文會怎樣來寫呢?我就是讓學生帶着這些疑惑走進課文中去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知道文章介紹了中國的十大名花,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有市花,種花和送花成爲中國人的時尚。我再讓學生細讀課文2、3自然段,勾畫出寫人們喜歡梅花和牡丹的原因,寫出自己的體會。在這些環節,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任務。

在引導學生分析完課文後,我引入到本課時的重點:本文的寫作特點——過渡句的作用。(因爲我發現,學生在習作中,不知道如何把幾個方面的內容連接起來,不會分段寫。而本文是一個很好的例文)於是我讓學生回顧全文,作者是怎樣將課文各部分內容聯繫起來的呢?他的哪些表達方法值得你學習?讓學生在瀏覽課文找一找?學生很快能找出第二段和第三段用“牡丹也是中國的特產”由寫梅花過渡到寫牡丹,第四自然段中用“中國有十大名花,除了梅花和牡丹外,還有……”過渡到寫其他名花。經過這樣找、交流,學生知道寫習作時,爲了讓段與段之間聯繫緊密,可在下一段的開頭用上過渡句,把自己想寫的內容聯繫起來。爲了讓他們印象深刻,我一篇學生的作文片段,讓學生寫寫怎樣把這兩部分內容聯繫起來。一部分學生通過加過渡句,使習作內容緊湊、連貫了。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遵循“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並有一定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內容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爲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爲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着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聯繫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能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爲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爲,無論課內課外,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能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閱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延伸到課外閱讀教材,並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必須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三、教學設計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爲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應該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麼,不能爲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爲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爲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裏表演豈不是更好?然後要想你如何讓學生表演。例如在講《阿Q正傳》時,你想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阿Q語言的特點、神態的變化,那麼學生的表演能達到這個目的嗎?你的學生是專業演員嗎?怎樣調控才能不會成爲一場鬧劇?如果學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課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響了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所以教師課前要認真去準備,不僅是臺詞、動作,更主要是學生紀律的約束。我認爲應該把表演簡單化,情景化,語文化,最好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爲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麼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浮華熱鬧,迴歸本源。

四、教學設計要少一些合作討論,多一些朗讀品味。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爲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爲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籤,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並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師應該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麼內容,怎麼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於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討論的過程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情況下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鬨堂大笑,你可以想見他們是不是在討論老師佈置的問題,至少不是嚴肅認真的。表面討論時氣氛熱烈異常,卻沒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爲合作討論應該在對文本充分解讀,學生自己有獨立思考後的前提下來進行,這樣的交流討論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鍊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必須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着作者把自己想象爲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爲一體,讀者讀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爲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不熱愛生活呢?那“童話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的。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的豐富極了,有的認爲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爲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爲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想象力是學生思維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證實,凡是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大都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好奇心,有學習研究的熱情,也表現出頑強的意志力,而且勤奮樂觀,因此教學中,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對於這篇文章的反思我覺得我最應該反思的地方是作業本上的小練筆。在備課時,我自己下水做了課堂作業,包括最後的小練筆。結合自己的經驗我寫了一篇小文章。

錯就錯在我不該將自己的文章當成一個指向標拿到同學面前念。這從理論上來說沒什麼不可以的。

但我的文章層次和小學生的文章層次不同,你寫出的文章無論是從結構上來說還是從思想內容上來說對小學生來說都有一定的思維落差和生活差距。

讀了之後,本想給學生帶來一些內容上的拓開和眼界的拓展。可當教學結果出來時,就完全否定了自己的做法。

我的文章不是像小學生的文章那樣一個內容一個豆腐塊,結構嚴格按照平時老師灌輸的作文框架。學生在這會兒我讀文章後寫出來的文章就有點四不像的味道了。

老師如果要拿自己的文章作爲範文,一定要寫成小學生作文的常用模式樣,不可偏頗。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一、抓住三個激趣點

1、世界上最美、最虛幻、最不可思議的景象——海市蜃樓。

讓學生回家查閱海市蜃樓的成因,收集抓拍到的圖片,在課堂上展示。

2、由最近熱播的《畫皮》、《倩女幽魂》談起,引出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

請同學回家查閱蒲松齡的有關資料,並閱讀《聊齋志異》,給家長或同學、講一兩個自己喜歡的鬼故事。

3、最虛幻最不可思議的海市蜃樓景象中有一種最罕見的蜃樓就是山市,當有鬼市之稱的山市遇到擅長寫鬼的蒲松齡時,我們會看到怎樣的一篇妙文呢?

二、幫學生理清層次,降低閱讀難度

在自主學習環節裏讓學生找出本文的時間詞,從而理清山市變幻的過程。

除了激發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誦讀,積累文言詞語,翻譯課文的能力。

1、先自學,再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釋字詞,翻譯全文,並進行展示。

2、在檢測里加入課外文段,檢驗學生知識活用的能力。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第三學段語文課第一課時教學承載着兩個方面的教學目標,一是基礎知識教學,二是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及梳理。在做教學預案時,我也做了這樣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對於基礎知識部分的學習,以檢查的形式來完成,課上通過對兩類字的檢查發現難點並及時解決。之後送詞迴文,讓學生在朗讀中實現對字詞的鞏固。在此基礎之上,深入讀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即寫作順序。但實際的教學中,我只完成了預案中的第一個目標,究其原因,我和學生應該各負一半的責任。首先從我自身來講,對課堂時間的把控還是不夠恰當,語言不凝鍊。例如在介紹作者時,學生已經對作者有了初步的瞭解,再出示資料時,應該直接讓學生在資料中尋求新的信息,而不是泛泛地再讀一遍。這一點上,我覺得聶老師的處理就很好,省時高效,直奔重點。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的預習做得不好,字詞學習出現了很多問題。作爲教師來講,我明知道這樣一個一個的處理下去,勢必要影響接下來的課文梳理,但是課堂畢竟是孩子的課堂,出現的問題就要當時解決,否則何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樣的考慮下,我便沒有爲了完成預設而匆匆一帶而過。相反,我就是要在他們有困難的地方停下來,踩實了再往下進行,這樣才能立得穩腳跟。

關於能力的培養,我也想在這裏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知道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四大基本功,而我們班的學生整體上缺少聽的能力,所以每節課上我都刻意的進行這樣的訓練,例如在默詞的時候,我總是一起讀兩個詞語,而且從來就不重複第二遍,強化學生認真聽記,慢慢形成能力。在檢查朗讀的時候,以往學生就覺得沒叫到我,別人願意怎麼讀就怎麼讀,跟他沒有關係。後來,我就強迫他們認真聽,並對別人的朗讀做出評價。在課堂上大家也可以看到,對於彙報朗讀的同學出現的任何紕漏,他們都會一一的指出。我很欣慰,因爲他們終於學會了傾聽,這是他們能夠認真聽課的前提。但是,也正因爲這樣的訓練做得多了,所以學生只會挑毛病,對別人的優點肯定的少,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讓學生的評價更加的多元,而不是隻盯着別人出現的失誤。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一、以賞識的教育喚醒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興趣,沒有信心也不能在學習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績差,因爲其在學習上沒有成功的信心。因爲很多老師課堂的目光多停留在優生身上,提問時不注意,好不容易給個機會學困生生,可能是道難題,只會讓其丟臉,沒有成功怎會開心?我提問會根據難度來,簡單的讓學困生回答,正確率自然高,讚美的語言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腦子不如人。即使答錯了,也要找個理由誇一誇。我就是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眼裏,大家都一樣,只是態度不同造成成績的差異。態度改變,成績一定進步。

二、夯實基礎知識,抓實基本技能。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夯實基礎,學生的語文成績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雖然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依舊不能忽視。這個學期,我要求學生從把字寫認真、清楚開始做起,明確了學生學習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平時加強了生字和新詞的聽寫,從源頭上堵住了出錯的概率。其次,分階段、分內容注重了對語文基礎的回顧和複習,如:結構相同找詞語,修辭手法、改病句、縮句的操練,名言警句的積累、重點句的理解、把握課內外閱讀、加強了寫日記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對於語文的作業,要求上課專心,不懂多問,力求掌握於課內。在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精講精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單元的過關,從字詞、段落到篇章,要求學生逐個過關。

三、重視學法指導,注重積累,提高學習效率。

語文學科尤其重視知識的積累,我曾多次告訴學生,語文課上,老師講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記憶,課外不去大量閱讀,積累好詞佳句,是無法寫出的好的文章來的。優生爲什麼經常有玩的時間,可成績卻不錯,這是爲什麼呢?我想:學習最重要的莫過於是學習方法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老師重視了學法指導,學習效率將會大面積提高。首先,我要求優生小結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班隊課中介紹給大家,其次,學生要做好課前預習,專心聽課,及時作業,認真複習,平時要學會思考找規律學習。最後臨睡前好好回顧當天所學,到雙休日再重新溫固知識。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名言警句,日積月累的成語,都必須熟練背誦,當然,如果不願意背誦,還可以選擇反覆地抄寫。背誦或抄寫,可以自己選擇,目的只有一個,牢記於心。數學老師常說舉一反三,語文一科中有些題同樣如此,同一知識的測試,有很多種方式,老師平時加以訓練,學困生纔不會再考試中束手無策。如把轉述的話變成引用的話,那麼又怎麼把引用的話變成轉述的話呢?人稱代詞怎麼變化,意思纔不會變化,練習多了,學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這篇文章對於我來說,太熟悉了。20XX年進行省普檢的時候,我代表學校講的就是這篇課文。全文連題目都算上,僅僅73個字,我卻折騰了兩週。爲此還耽誤了教學進度,心中急呀。可是無奈。學校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我,是對咱得重視、對咱的信任。一遍一遍的專心致志的備課,一遍一遍的不厭其煩的講授;同年級語文老師共同聽課,同學校語文老師共同研討;校領導訓話,教研員指導。好不容易盼到了檢閱的那一天,我的心裏也說不出什麼滋味了:說是胸有成竹吧,畢竟是太熟悉了,絕對不會出什麼問題了。但我總覺得不太踏實,學生對一切都熟悉了,課堂是不是太假了!好在一到了課堂我就放開了,我抓住了一個小問題,從其他角度切入課堂,學生們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學生們積極踊躍,課堂氣氛活躍。這堂課上得比以往任何一節演練課都要好,受到了省專家和教體局領導的好評。總算沒有讓領導失望。上面的教學設計的大框就是那個時候的產物。

今年再次教授這篇課文,我想到了一個問題:20XX年那節課成功了,原因是學生對內容太熟悉了,熟才能生巧,溫故才能知新。很多時候,對於中考非考文言文課文,我們滿足的僅僅是對於字詞的積累,而對內容卻毫不在意。這既違背了課標的要求,又不利於我們學好文言文。如何讓學生髮揮其主動學習的熱情呢?我想到了學習小組,於是我充分發揮了學習小組的作用,我採取賦分制。特別是“小組推薦代表進行賽讀”環節的設計,最大限度地激發所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達到了以讀帶講的目的。“每組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逼迫學生去熟讀文本、挖掘內涵。爲了讓學生把這些當回事,這兩個環節在平時課堂小組學習的基礎上加倍賦分。因爲平時我們班學習小組得分的多少是月考後能否能得獎的重要依據,所以學生對小組和個人得分還是比較重視的。我昨天講的這篇課文,效果還不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考慮,在以後的文言文教學中,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最重要的。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問題:

本次公開課教學流程基本符合了本來的設計方向,但是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首先,導入設計本來想以歷史背景導入,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晚唐的社會、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詩,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由於語言引導不到位,沒有達到預想效果,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完全投入其中,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其次,在講授詩歌的過程中,作爲絕句,應該注意體裁,要把握住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的特點要求,但是我在講授詩歌的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

在論語講解過程中,沒有更好地關注學生思考、表達,對於簡單的論語內容,可以讓學生結合已有知識進行理解,感知,以後要注意改進。

課外的一些思考:

公開課結束後,我想了很多,爲什麼這些問題靜下來的時候,自己都能找出來,而在講課之前卻沒能及時糾正呢?在找周校長評課時,周校長問我,“你覺得自己的課講得怎麼樣”,我說“感覺不痛不癢,平淡”,問“爲什麼?”我反覆思考“是外出招生,沒時間試教?是寫六一串詞沒時間改稿?是自己身體不舒服,沒發揮出來?”我沒有說話,低下了頭。因爲當我走下講臺的那一刻,我已經清醒的認識到,這些都不是理由,認真備課,抓緊一切時間,儘可能做好本職工作,纔是硬道理,纔不會給自己留下遺憾。公開課如此,生活亦如此。加油!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教學了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懷念母親》。課文以回憶的形式,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及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導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季羨林先生的文章。爲了使學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後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我引入了關於季羨林老先生對母親的回憶的相關資料,並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爲課文的引子,帶領學生進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將課文的主線分爲“懷念生身母親”與“懷念祖國母親”兩個部分,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中獲得感知。從飽含深情的字裏行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他們明白了母愛不僅僅是理解,寬容,呵護,牽掛,母愛是博大的,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一篇充滿人文氣息的童話式散文。文章中作者發揮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生動、活現的草蟲世界展現給了大家。這樣神祕的村落,這樣奇異的世界,只有自己視爲小蟲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改變單一的師生交流方式,將“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主──小組的交流合作”三個要素進行動態優化組合,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交流、多向協作。

這樣通過小組交流合作式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問題的討論和對語言的感悟中,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每一位學生不僅僅是課程的學習者,對於整個學習過程來說,本身已成爲了一種學習的資源,實現了學習資源的共享。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嘗試。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平等、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需要教師、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學習中充滿溫情與友愛,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和競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平等和寬鬆,才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大膽地進行交流與合作。

六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課上完了,看着孩子們一張張因激動而興奮的小臉,我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靜。這麼難讀、難懂的一篇課文,孩子們卻讀得那麼入情入境。雖然霍金離我們的生活是那麼遙遠,但是現在,孩子們一個個被霍金樂觀、堅強的精神深深感動着。回顧教學過程,我覺得以下三點做得比較好。

1、利用資料、錄象等拉近學生與霍金的距離

孩子們對霍金瞭解不多,對盧伽雷氏症更是聞所未聞。只讀文字,對孩子的心靈沒有什麼衝擊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從文章後半部分記者的採訪入手,利用記者採訪錄象,讓學生親眼目睹霍金全身只有三個手指會動,連說話都是異常艱難。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盧伽雷氏症給霍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從而感受霍金是多麼堅強、樂觀。另外,利用資料結合文本讓學生了解盧伽雷氏症是多麼可怕的一種疾病。

2、結合實際,將心比心,感受強者魅力

現在的孩子們從小生活在蜜罐裏,他們沒有吃過苦,更體會不到殘疾人的生活有多麼艱難。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兩次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將心比心,感受霍金的堅強和樂觀。一次是霍金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爲了幫助學生讀懂這段話,讓學生想想,“如果讓你說說你擁有什麼,你會說什麼?”孩子們從霍金身上學到了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只看自己擁有的,不看自己沒有的,懂得了雖然生活給予霍金的是那麼少,但他卻有一顆感恩的心。第二次是感受命運對霍金如此殘酷時,看着霍金的圖片,啓發同學們,“試想一下,如果是你遭遇這樣的厄運,你會怎麼樣?”此時,孩子們對霍金的不幸和堅強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3、抓住“非凡的科學家”,引入文章,整體感知

霍金不僅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還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而這兩方面的內容是揉在一起介紹的。因此,我抓住課後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個‘非凡’的科學家”組織教學,從整體入手,對霍金有一個全面的、立體的認識。而這樣的教學也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本課的教學中,這三個方面是隨着課文的學習層層推進,逐一揭示的。第一個“非凡”,在文中沒有過多的描繪,只有兩句話而已。但醫生的斷言,以及霍金用行動創造出的生命奇蹟,早就了這第一個“非凡”。教學同樣也不需要過多的環節,教師的引讀以及描述性的語言很快就能幫助學生領會到這一點。第二個“非凡”,課文中最顯而易見的內容,文中很多地方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霍金的“偉大成就”。文中更是用了許多精練的詞句來突出他的成就:宇宙之王、科學巨人、物理天才、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等,這樣的成就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稱之爲“非凡”,更何況是一個全身只有三個手指能動的人呢?教學至此,再次回覆到上文,對比的效果水到渠成。第三個“非凡”,是最“非凡”的“非凡”,是全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也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有了前兩個“非凡”的學習作爲鋪墊,學生的情感已經由最初的震驚、不可思議逐漸產生敬佩,但學生還是無法完全走入這個巨人的內心。此時,課文中一位女記者的提問就像說出了學生的心裏話:“您不認爲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藉着這個提問,我設計讓學生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感受,然後,屏幕上慢慢出現霍金的問答。這是一段富有詩意的文字,短短五行字,留給我們的卻很多,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情感讀者,一次次地被霍金地精神感動着,對第三個“非凡”的理解也逐漸深刻清晰。

本文的教學,是我帶領學生走近一位非凡偉人的過程,也是我們一起接受一次心靈洗禮的過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