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通用12篇)

本文已影響 3.45W人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意爲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通用12篇)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1

《米、釐米的認識》的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瞭解一釐米、一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並學會用直尺量線段。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對米、釐米接觸不多,對這些長度單位缺乏明確的認識。爲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更清楚的瞭解和掌握米和釐米的概念,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首先,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在認識釐米以前,先了解古人是怎麼來進行測量長度的。然後讓學生也用一拃量出數學書的長度,然後讓小朋友彙報測量的結果,發現測量的結果不同。從而引發學生明白:用不同的標準測量物體的長度結果各種各樣,很不方便,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統一的測量標準。用尺子。經過簡單的實踐與交流,小朋友很快就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接着,動手實際操作。

瞭解了米和釐米的進率關係,以及米和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動手量一量,利用學生這種心理適當安排動手嘗試的學習內容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樣一個操作練習,不僅滿足了學生好動的心理,也使一釐米的長度在他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探索與實踐,小朋友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學生之間的互動花費了的時間較多,使課程不能按課時要求完成。這也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2

告別了一年級,我們的孩子升入了二年級,本以爲這些孩子就像自己精心培育了一年的幼苗,已經有了自己成長的能力,可是有些課卻讓我感覺他們的生活經驗是那麼少,他們要想學會自己“走路”,還需要教師的幫助、引導。

學習釐米、米這一單元,雖然孩子們能夠很好地用尺子,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孩子從來就沒關心過尺子上的刻度,所以學習這部分知識,特別是建立釐米、米的表象特別困難,如果沒有實物,憑空想象,那真得是很難,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尺子上的1釐米、1米有多長,進而聯繫生活,尋找周圍大約1釐米、1米的物體,同時多讓學生動手操作,量自己的文具,課本的長度,讓學生能體驗釐米、米在生活的運用。這樣使數學知識成爲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現實,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儘管這樣,但在運用中許多孩子還是弄不清該用什麼作單位,比如:旗杆長約14(釐米),身高123(米),針對學生出現的這些錯誤,我佈置了學生回家動手量量自己的身高,多觀察生活,多思考。漸漸學生能夠準確地給不同的物體帶合適的單位名稱了。

學習這一單元,我體會到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數學,讓學生通過觀察、估計、想象,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就會比較深刻,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而重視應用,在學習中體驗,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鍊,情感得以昇華,創新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3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後,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爲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2、看一看。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也是1釐米?從0到2之間是多少?2釐米裏有幾個1釐米?0到5之間是幾釐米?0到10之間呢?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和幾釐米的長度。

3、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畫出1釐米、幾釐米,直觀感知1釐米和幾釐米。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長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4、剪一剪。讓學生用吸管剪出1釐米,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然後問學生:你怎麼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釐米?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釐米。那麼,怎樣測量呢?請一名學生演示測量過程,明確測量的方法。

5、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6、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

7、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釐米,2釐米,5釐米,10釐米,建立起長度表象。知道 2釐米裏有2個1釐米,進而明確幾釐米裏有幾個長度單位。

總之,在"釐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畫、剪、量、找、比等環節,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清楚地建立起1釐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並學會了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抓住聯繫,認識"米"。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繫,利用"釐米"學習"米"。

1、找關係。學習了釐米以後,我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釐米、2釐米、5釐米、10釐米。然後讓學生把10張10釐米的學具條排成一排,使學生認識:這是100釐米。再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學具中找出 和100釐米同樣長的尺子。學生會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米的皮尺,從而引出單位"米"。接着問學生:比較兩者,你發現了什麼?得出:1米=100釐米的結論。

2、認識1米。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3、估量。讓學生利用剛剛建立的表象,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三)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爲什麼數據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釐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級單位,"釐米"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釐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2.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通過對前後測情況的分析,學生對於米、釐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釐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釐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因爲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致力於米、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 “做”爲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4

釐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認識釐米和米,不只是爲了讓學生知道這些單位的名稱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應用到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中去。

主要教學釐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釐米實際長度的表象。首先設計了量課桌長度的活動。由於學生還沒有學習長度單位,還不會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學生可能會用身體的某個部位來量,也可能會選用鉛筆、數學書等作爲工具來量。這樣,各人選擇的標準不同,導致測量的結果也不完全相同。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用釐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費時、費力,進而引起學生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的心理需求。教學時,可以先啓發學生思考:如果用釐米作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或教室門的高度,你覺得有什麼不方便?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通常用米作單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試着說一說,再出示米尺,說明:這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同事要求學生看着米尺比劃1米的長度,實際感受1米有多長。然後通過找出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進一步豐富對1米實際長度的感知。

爲了加強學生對釐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後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的學生建立了釐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5

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釐米和1米、用釐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的學習中並不感到困難,但是在將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後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係。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提高。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全程參與,全員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認識長度單位"釐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爲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後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採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觀念時,由於長度較大,個體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如:兩人合作,用10釐米的學具擺出1米,再進行觀察比較,認識"米"與"釐米"的關係;測量時,一人測量,另一人記錄。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這些活動對於建立學生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着重要意義。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6

認識釐米是本章第二節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培養學生從測量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現象的意識,拓展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範圍,感受數與生活的聯繫,另一方面爲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面積和體積等圖形與幾何部分的學習打好基礎。

本節課先學習釐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1釐米的長度觀念,並應用到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中。本節課通過學生熟悉的直尺引入,但學生並不認識直尺,以尋找直尺上的祕密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在介紹直尺的時候對釐米的字母符號表示顯得倉促而不足,同時沒有指出1釐米億可以寫成1cm。

接下來的認識1釐米及尋找1釐米過程講解比較詳細,以及周圍尋找那些五的長度是1釐米的過程,語言缺乏精煉,需進一步優化及提升。

但在直尺上尋找2釐米、3釐米及5釐米的過程中,學生討論很好,但是我引導不夠,最好是讓學生上臺自己指一指,數一數,認一認,這樣更有助於學生理解,同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且相信用學生自己的話去理解、去講解相信效果會很好。

在最後的用直尺量一量的活動中,學生觀察如何正確使用直尺來測量物體的長度的過程中,或許我的提示過多,其實學生的眼睛很亮,可以自己發現,我的過多問題會成爲阻礙學生髮現的絆腳石,這樣不利於學生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在之後的討論中由於我過多的提示,學生討論顯得會比較多餘。

在最後一道題的測量線段中各有多長,犯了一個最大的忌諱,題號出現錯誤,幸好被一些眼明手快的學生髮現,及時糾正錯誤,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值得學習的一位老師,他們很多時候其實是很認真的、很仔細的,反而是我比較大意。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努力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使教學工作有步驟地開展。課後,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對每節課做到有效總結。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發揚優點,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7

一、童話導入,激發興趣。

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首優美的樂曲,那情境的創設就如是悠揚的和絃。我利用講童話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爲什麼徒弟按照師傅所說的3拃給阿福做的衣服卻小了呢?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孩子主動思考探究,使其體會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二、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參與學習過程,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易於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爲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抓住重點,認識“1釐米”。

看一看:讓學生自己觀察尺子,並尋找自己尺子上的祕密:cm、數字、刻度線;通過讓學生在尋找尺子祕密的過程中,對cm產生好奇心,在明白其意思的過程中引出學生想要了解的知識:“1釐米是多長?”猜一猜:在學生想了解1釐米是多長的時候,我並沒直接告訴他們,而是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找一找:學生通過觀察直尺,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利用反問的形式“只有從零到一是一釐米”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再讓學生認一認,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的長度。最後讓他們總結出:“尺子上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釐米”的規律;然後設計了從四到幾是一釐米,同學們都說到五,我又接着問不能說五,調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最後得出從四到五和從四到三都是一釐米,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

比一比:同學們在明白1釐米後,再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釐米,建立起長度的表象。

估一估: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正確建立釐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從自己身體和周圍物體中找大約1釐米的物體,進一步體驗了1釐米,這些活動都便於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形成估算意識。在看、猜、找、比、估等環節中,使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切實、清楚地建立起“1釐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

2、運用遷移,認識“幾釐米”。

接下來認識的五釐米線段,同學們都知道這是五釐米,我又反問他們:“你怎麼知道是五釐米”,然而同學們不能很正確的說出爲什麼是五釐米,我接着順勢引導一個大格就是一釐米,讓同學們大體能說出要想知道它是幾釐米就看他裏面有幾個一釐米。並運用動畫,使知識的呈現更形象更直觀,學生在觀察、比較、遷移過程中很自然地學會了知識。這樣設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學會測量,實際應用。

認識了尺子上的“1釐米”、“幾釐米”之後,引導學生用尺子進行測量,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也理解了掌握長度單位、掌握測量長度的方法。

三、實踐應用,迴歸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有價值”的數學應與生活密切聯繫,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的知識能使學生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總結了測量方法後,讓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估計並測量一下橡皮的長,寬和厚。估測並測量自己課本的長度,再一次讓學生親身經歷量的過程,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

不足:回想整節課,在教學中我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是不夠細,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體會,同時,教學語言也欠豐富,不太符合兒童口吻,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彌補這些不足之處,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我。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8

這一節課我安排了五個環節:

第一:預設以小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由於課件準備不充分,導致故事音頻沒有播放出來,所以口述講解,感覺效果不是特別好,很多學生聽得不是很認真。

第二:讓學生體驗一庹,一拃,一腳等用身體的一部分進行測量黑板,課桌,講臺等的長度,讓學生進行感知,從而得出結論:不同的人進行測量同一物體,測量的結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統一長度單位,從而引出單元課題《長度單位》。在這一活動中,同學們表現的都非常積極,都試着去測量,每個人都積極地分享自己的測量結果。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過程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讓學生參與活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測量—比較—探究”,進而深刻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第三:認識尺子,在這一環節中部分同學都閒不住了,課堂紀律不是特別好,當我讓學生觀察尺子,分享觀察結果時,有部分同學已經在拿着尺子敲擊桌子了,還有一部分同學用手中的皮尺摺疊成各種形狀,我找同學分享結果時,很多同學都搶着回答,沒有紀律,感覺這一環節有些失敗,並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四:認識並感知1釐米,在認識釐米時,讓學生上黑板寫釐米兩字,比賽誰寫的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1釐米是今後學習測量和估測的重要基礎,利用多種形式豐富學生對1釐米實際長度的體驗,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感知1釐米時有一部分同學在玩所以這一內容執行時間很少,是這一節課最失敗的一點。

第五: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這一環節,很多同學都會測量,但是能說出來如何測量的學生很少,只有幾個別同學說從尺子的0刻度開始測量,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的右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所以對於學生的敘述能力和語言能力還需要不斷加強和提高

總之,可能是由於新老師,剛開學,他們還沒有進入收心學習的狀態,再有我備課不夠充分,另有他們在暑假時間大都預習過可能知識都會了,覺得並不需要聽,所以感覺這一節課並不成功。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9

今天上了《認識釐米》這節課,因爲是公開課,思考了很多,思考這節課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該如何來呈現。早晨上完課之後,又思考了很多,因爲下午要與大家交流。回顧我的教師職業生涯,正是一次次公開課、比賽課的磨礪,讓我對數學課堂有了一步步更深刻的認識,也在這其中不斷的成長。我通過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1、把握好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關係,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帶着和學生一起探討,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交流。注重兼顧差生,儘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交流討論中。是一節很實在的課。

2、重視“操作活動”在“圖形與幾何”模塊教學時的應用。聯繫生活實際切入話題,合理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注重知識的構建過程。

3、重視對學生課堂回答問題語言完整性的指導。在課堂中,鼓勵學生細緻表達自己的觀點,適時通過追問、澄清、啓發等方式讓學生進行正確的表達和交流。

二、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一年級後期孩子的心理認知發展水平的把握不準。在課堂上很多時候的提問語言不夠精準,在學生回答不準確時,很多時候的提問並沒有扣住核心問題。這是我的一大軟肋。這也是課堂時間把握不準的重要原因。

2、全面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對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應當非常準確,各個環節開展的`教學活動也應當非常準確,我在儘量讓自己做的完美,很多時候適得其反。今天又忘記寫課題了。

三、兩點思考和一點請求

1、進一步加強對課標20xx版的研讀,進一步深刻把握學段目標、單元目標,課堂目標,及其關係,做到課堂上時時刻刻心中有目標,緊緊圍繞目標。

2、在平常的課堂上訓練自己的能力,儘量當公開課一樣上。

3、請求各位領導、同事給予我誠懇的建議和指導。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10

《認識釐米》是二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挺多,要讓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釐米,形成1釐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學會用尺量1釐米的長度。上課時首先讓學生體會測量長度必須要有長度單位,同時瞭解到很久以前人們用身體的某部分作爲長度單位,但是由於各人的差別,量的結果也會不同,讓學生明白測量單位不統一,測得的結果自然不一致,從而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後來人們發明了測量長度單位的工具,尺子的長度單位是統一的,釐米就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通過觀察、比畫、比較、測量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用釐米度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具體方法的知道,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學生在學習釐米這個概念的時候並不困難,但是要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要讓他們自己比劃1釐米是多長,找出生活中1釐米的物體。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幾釐米的時候,如果圖示是從“0”刻度線開始,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但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多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直接寫右邊對準的刻度線,第二個錯誤是多數了1釐米,究其原因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幾釐米的含義,是要從“0”刻度線開始到幾釐米的長度,0是物體起始點,學生也沒有透徹理解1釐米的含義,是從一條長刻度線到相鄰的一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段,而不是數刻度線。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11

在教學《認識釐米》這一節課後,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常伴身邊的尺如此熟悉

學生對尺並不陌生,而且可以說是非常熟悉。從進入小學的第一天起,他們就和尺子成了朋友,生活經驗也告訴他們,要想知道一個物體的長度時可以用尺量。學生不太會像書上的例題一樣用手、用鉛筆盒、用鉛筆等東西去量。所以教學時我沒有這樣呈現尺,而是借用別人的想法,先出示兩條線段,複習線段的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讓學生想到可以量出這兩條線段的長度,進而引出“尺是量長度的工具”。我覺得直接導入新課更貼近學生的已有基礎。將學生現有的數學經驗作爲學生學習認知的起點,構建起探究新知識的“支架”,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去了解,探究尺的興趣,把數學研究的興趣延伸,讓學生採用多種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釐米,2釐米,5釐米……學生不僅在頭腦裏建構了釐米表象,而且深刻理解了直尺上1釐米就是1大格,3釐米就是3大格等等……

二、這尺又該怎麼用

記得有一次講座聽過這樣一個看似笑話的真實事情,六年級的學生量不出考卷的長度,說是尺太短了。所以教學量物體時,特別是鉛筆盒的長度,我拿了學生身邊的一把三角尺,說:“尺太短了,我量不出來。”有個學生很天真地對我說:“老師,我的尺很長,拿我的量。”我順勢問:“老師就想拿這把三角尺量,能量出鉛筆盒的長度嗎?幫老師想想辦法。”學生馬上議論開來,就有學生提出“先量到這把三角尺的最大長度,用手按住記住量到哪兒在繼續量。”我補充了學生的發言,爲了更清楚知道量到哪兒可以用鉛筆做個記號。並讓學生動手操作量數學書封面的長,大多數孩子的尺都是20釐米,數學書封面的長是24釐米,必須分開量。量完幾次後,我又讓學生說了說求出長度的方法(將每次量得的長度相加)。在以後的生活中學生會碰到類似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教學畫一定長度的線段,我讓學生畫一條5釐米的線段。在巡視學生畫的過程中,看見一位學生無從下手,是因爲他的尺只剩一半了,是從16開始的。我先讓他自己想想辦法,後來又把問題拋給了全體學生,尺子沒有0刻度怎麼辦?怎樣畫出5釐米的線段呢?學生又想到了解決方法。

學生利用這把熟悉而又陌生的尺建立起了釐米的表象,又解決了在實際操作中的遇到的麻煩問題。通過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情境中問題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

米和釐米的課堂反思 篇12

《認識釐米》這節課目的在於通過觀察、測量活動,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在教學設計時,我創造性地處理了教材,既發揮了課本的示範作用,但又不盲從課本,設計了一定的開放性的教學內容,激活學生的思維,比較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成功之處:

1、猜謎語導入新課,新穎富有童趣。

以猜“一物身體扁又長,平時文具盒裏裝。老師讓我畫直線,趕快請它來幫忙。”謎語的形式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新知的學習。

2、循序漸進,引導、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建立1釐米的實際長度的表象是本節課的重點,對二年級學生,這一環節的操作指導必須細緻、嚴密、到位才能正確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觀念。教學時,我重點指導學生的操作,使學生在操作中感知、領悟,順利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觀念,形成了技能。同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建立並加深1釐米的長度觀念。最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實現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3、緊密聯繫生活,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體驗數學價值。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該着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爲此,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放手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物體去測量,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繫的,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不足之處:

1、語言不夠精煉、準確。如:沒有講清楚什麼物體的哪條邊長多少。

2、在教學1釐米時,知識強調了從0刻度到1刻度,這樣的1大格就是1釐米,沒有再讓學生找一找,尺上還有沒有其他的1釐米,造成了學生的定勢思維:從0刻度到1刻度是1釐米,而從1刻度到2刻度就不是1釐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