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1.09W人 

這篇課文以樸實的語言,講述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參考!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書第十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組單元以異國風情爲主題,力求通過文本爲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引領學生去自主領略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短文,語言精美雋永,意境淡雅悠遠。文章先點明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兩次到德國的所見所想,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作者像拉家常似娓娓講述着德國的風景民俗,又像在品一杯清茶似回味着一個通俗易懂、意味深長的哲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學完課文後,我和學生一起閱讀了另一篇體現德國“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小品文——《剪掉一半的窗簾》。文章描述了作者見到德國家家戶戶的窗簾都只有一半,詢問德國朋友,朋友告訴他,這樣做是爲了讓別人看到窗臺上的花,花既是給自己看的,也是給別人看的。作者在結尾發出感慨,爲什麼德國會成爲童話般的美麗王國,因爲每一個都爲別人着想,每一個人都有高度的環保意識。

我們學校教學樓每一層的陽臺上都栽種着迎春花,每個星期,孩子們都會爲我們班陽臺上的迎春花拔草,我告訴他們我們在自己的教室裏也只能看到花的脊樑,但是,當我們走出教室,走到操場的時候,就看到了在燦爛陽光下綻放着的迎春花,每個班的同學都在精心地照料這可愛的花,所以這花才愈開愈豔。迎春花不僅美化了我們的教學樓,美化了我們的校園,還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早春的訊息。這就是——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孩子們還談到了我們的讀書角,談到了每天的輪流值日……

作爲師者,我覺得我們在教學生習得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善於挖掘文本蘊藏的深刻的人文內涵。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真正懂得要想擁有和諧、美好的生活,每一個人都必須有一顆“我爲人人”的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人人爲我”的境界。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2

《自己的花兒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講課文,課文篇幅不長,語言優美生動。作者季羨林先生在文章一開篇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家家戶戶的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由衷地感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是多麼地耐人尋味;課文的最後,作者談到自己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對德國的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流露出了發自內心的讚美。回顧這一課的教學,有兩個地方值得我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

一、提倡“慢”課堂,把“以生爲本”牢記心頭

本課的教學一共用了6課時,原本我計劃將第1.2課時放在熟悉課文內容上,包括掃除生字詞障礙、規範手語表達、讀通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等等。按照之前的預設,用兩課時來疏通課文,在時間上應該是較爲充裕的。但在實際的課堂實施中,教學時間超出了預設。由於課文中出現了好些個四字成語,這對理解力較弱的聾生來說很是晦澀難懂。像“莞爾一笑、奼紫嫣紅、花團錦簇、耐人尋味”等成語,讓學生乍一看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藉助《完全解讀》這本書初步理解詞義,再通過聯繫上下文學習生字詞,做到“詞不離句”,不明白的地方同學之間討論一番,之後我請學生上臺說說他(她)對這幾個成語的理解,再由老師進行更正並嘗試指導學生用所學的成語造幾個句子,以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由於在學習字詞上用掉的時間超過了計劃用時,所以我本能地放慢腳步,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教學進度,將之前定下的5課時教完本課增加至6課時,從容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學得比較紮實。

我們的教學說到底是爲學生服務的,如果學生跟不上老師預設的教學步伐,那麼這時“以生爲本”是我們最應堅守的唯一的指導教學的底線與原則。

二、直面“生成”,讓“課堂生成”成爲教學中的彩虹

都說好的課堂大多會有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這一課的教學也給了我始料未及的驚詫與挑戰。在讀到課文中“……他們的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這句話時,有一位思維很活躍的學生立馬站起來問道:“德國人腦子壞了嗎?把花種在窗外,自己看不到,那爲什麼還要種?”我原本以爲學生讀到德國人種花給別人看會覺得他們很無私、很值得大家向他們學習,而這位學生表現出的不一樣的腦回路着實令我有些緩不過神來。

面對課堂上突如其來的質疑,我是這麼處理的:首先,表揚這位同學善於思考、敢於提問,接着我出示備課時上網找到的在沿街的窗口各種花兒競相怒放的圖片,請同學們觀賞美景並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很快被圖中街道上花團錦簇的景象吸引住了,我趕緊追問大家,這麼美的街道你們喜歡嗎?走在這樣的街道上心情是不是很愉悅?而且老師相信愛拍照的同學一定會在這裏拍下很多美美的相片去發朋友圈的。可是,這些漂亮的花如果沒有人種在窗臺上,那我們哪能置身於花海而心曠神怡呢?從這裏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出德國人很勤勞、很愛花、很愛美?你們再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把花種在自己家裏,那這條街道還會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美嗎?聽老師這麼一說,還有同學認爲德國人的腦子有毛病嗎?這時,班上的同學都在以搖頭回應我。我最後進行小結:其實這正是本文作者要大力稱讚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耐人尋味的美好境界啊……

在我看來,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珍視學生帶來的計劃外的“課堂彩虹”,這是促進學生更有效學習的一條捷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對生成的課堂“溫柔以待”,努力使每一堂有“生成”的語文課都能成爲我和學生共同的、不可重來的、令人欣喜的生命體驗。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八組第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季羨林先生用精練概括的語言描繪了德國迷人的風光,又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了解德國的風光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同時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讓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得以落實呢?又從哪兒入手進行突破呢?我認爲可以從奇麗二字入手,感受德國是個奇特的民族,欣賞德國優美的'風景,積累語言。

在教學時,我從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入手來組織教學,緊扣“奇麗”二字,引導學生體會德國景色的新奇與美麗。

首先,引導學生體會“新奇”的景色,學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礎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戶戶都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我順勢抓住三個“都”,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景色的新奇與獨特之處。

接着,我由女房東與作者的對話,過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領學生感受德國美麗的景色,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等詞語,想象奇麗的景色,同時朗讀貫穿始終,學生入情入境地感覺德國的奇麗景色,積累優美語言。

至此,難點尚未突破,如何過渡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引導學生體會的同時,又從中受到教育呢?於是,我問學生“僅僅是花造就奇麗景色的嗎?(不是)那還有什麼呢?”問題一拋出,大部份學生找到了答案,成功過渡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只有置身於其中,纔會有深切的感受”,學生被帶入文段中理解這種境界,我又趁機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感受,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理解到受到啓示與教育,感覺較深。最後由這種境界,點明這就是奇麗景色背後所隱藏着的這個民族的奇特之處,回到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學到這裏,學生已經從課文中感受到了這個有着奇麗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後,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後重遊故地的感受,“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從而再次突出主線。

課上完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完成課前的充分預習。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課前的充分預習能夠對課文的學習發揮很大作用,五年級的學生也完全具備這個能力。德國風光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儘管課堂中我精心設計了欣賞德國風光短片的環節,帶給學生諸多驚喜,但我認爲還遠遠不夠。可以在課前設計蒐集相關資料、圖片的預習,這樣在導入環節可以進行一個簡短的德國風光資料交流,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2、課堂情境的創設有些生硬,沒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例如:抓住三個“都”深入體會德國新奇的景色具體體現在哪時,我沒有采取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來,而是自己一股腦兒說出三個“都”,這樣,學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體驗,無法進入情境。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我把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定位在感悟一個“美”字上,抓住文句“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麗的花。”,讓學生逐步品味那裏的花美、人更美。然而當我再回過頭來看這篇課文時,發現這一次教學線路雖然也可以達到目標、突破難點,但似乎過於強調了人文性。編者把這篇課文安排在第七單元中,其目的是讓我們感受異國風情,品味他國的民俗民風,細細地讀一讀課文便會發現文本中就有值得我們去感受去品味又與本單元的教學主題相匹配的內容──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當我把教學主題定位在感受奇麗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時,我帶領着學生去異國他鄉盡情地暢遊在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花海中,感受着德國這個民族特有的風情,學生由衷地發出感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創造了多麼美麗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當我們拿到一篇語文課文時,切不可草草地束縛了自己的思想,覺得中心是什麼就該是什麼,應該把此文放在一個單元中,細細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想,又要照顧到編者的設計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獨特體驗,如此才能夠把課上得深刻、豐厚。

細節操作講究度:

在感受“景色奇麗”這一板塊中,我的第一次設計是這樣的:

1、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描寫花美的語句,然後讀一讀。

2、抓住重點詞讓學生談感受。

3、出示圖片寫感悟。操作比較簡單,方法比較陳舊。

針對這些不足,我在第二次設計中有了改進: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找出描寫景色奇麗的語句,並把它讀好。

2、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這段話,把它讀正確,讀流利,然後說說你從哪裏感受到了景色奇麗。

3、你能抓住重點詞談談感受嗎?

4、把我們想象到的通過我們的朗讀表現出來吧。

5、隨機出示圖片,師配樂朗讀。

6、請把這奇麗的景色加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筆流淌下來吧!

出示練習:

此時此刻,我彷彿……

(提示:你可以抓住花的形狀、顏色、芳香等。)

如此細化了的環節,不僅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那奇麗的景色,更是有指導性地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的思考:

特級教師沈大安說過:有效教學的要求之一就是讓學生親歷過程。何爲“親歷”呢?讓是學生親自去讀一讀,親自去品一品,親自去感受一下,親自去體驗一番,才能激發他們內心的情感。教師要想方設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只有在學生的內心裏鋪墊起足夠的情感,才能厚積而薄發。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5

在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筆下,德國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在一個異常普通的小鎮的居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性的美麗,成就美麗的境界,這就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給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爲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衆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也因爲如此,他們纔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這篇課文是一篇新課文,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要想把這節課講好,就得下很多時間和精力備課,查找一些相關資料,來更深入地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經歷,做課件。特別是德國的風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瞭解了德國的情況,講起課文來才能應付自如。在熟讀課文之後,我把教學參考書上的內容都細細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瞭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麼,從哪裏入手,哪個地方是學習的重點,哪些是難點,才能想辦法如何去解決這麼重難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潛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啓迪。在大量了查找閱讀和課文相關的資源之後,既如獲至寶,又感覺雜亂無章。一時間心裏很亂,比如課文的導入,就有很多設想,感覺都不錯,難以取捨。

上課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在這雖是一篇較爲短小的文章,內容也較淺顯易懂,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策略,那就是緊緊抓住“奇麗”與“奇特”兩個詞語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文段,劃出能體現德國景色奇麗與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爲教學的兩根主線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這一教學策略體現在在教學開始時,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找出季羨林舊地重遊德國的感受和者對德國的評價:“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奇麗”與“奇特”兩個詞語讓孩子們快速默讀課文,劃出最能體現德國景色奇麗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別是“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並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和“德國人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一方面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指名讀、師生合作朗讀、個人感情朗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感受和領悟德國花美、景美、人更美。

這一堂課講下來,雖然很忙,很累,但是絕對非常有收穫,對自己的教學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後努力的方向,對自己以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樊校長和同組的老師們提出的意見給我很多的啓示,思路會拓寬。用樊校長的話說: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斷創新的今天,教學方法,教學思路,可謂是百花齊放,作爲第一線上的老師,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適合自己學生的,能發展學生的,能提高教學水平的是很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