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82W人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教學反思

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教學反思1

《走月亮》是一篇語句優美、意韻悠長的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本文語言看似平白,但韻味無窮;語言淺近,但情深沉。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進入本文所營造的寧謐、淡中蘊濃的氛圍。

難點:在讀中感受月光下的美麗景象,體會月光中作者獲得的無限樂趣,並由景及情,體會“我”和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備課深挖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並對文章可以給予學生的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了有效的把握。《走月亮》文本內容不但語句優美適合指導朗讀,而且結構明快有特點,修辭手法使用一目瞭然,故而適合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朗讀訓練和寫文章搭架子意識樹立。因此,課堂中孩子興趣盎然,預設和生成相得益彰,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2.教師敢於放手學生,組織小組內合作學習,小組間進行比賽,激活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小組長能組織成員採用讀文、找句段勾畫,互相討論爭辯達成共識,展示彙報不慌不忙,質疑補充有條不紊,尊重學生、發展學生的生本理念得到了體現。但同時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不能忙於課前後進生的家庭作業檢查與評價而忽視了學科組長的課前培訓,以至於合作學習中小組長作用發揮有些滯後,教師逐組學習方式的培訓和指導,影響了自己對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的引導和對學困生關注。小組合作學習作用的發揮,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需要對小組長堅持不懈的培訓,需要在小組文化建設、評價激勵機制的持續跟進。

3.教學本課,我將學生的能力訓練點放在了有感情的誦讀課文,認識排比句體會這種修辭手法的妙處上,放在了層層質疑中,明瞭文章佈局謀篇上,放在了合作小組利用“讀、畫、議、展“的方法進行文本閱讀和理解上。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這篇課文反映的就是親情,用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形式表現出來,文章不僅描寫的意境美,情也真。因此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哪兒美,怎麼美”是本課的學習重點,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啓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教師的情、作者的情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

三、不足之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雖然意識到了應抓重點詞抓重點句去體會,但卻沒能做得紮實。如有的`同學提到了母女之間的感情深。如果藉此就往下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寫了意境美,哪些地方體現了母女情深,邊讀邊畫出有關語句會使學生們很快投入進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時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理解這些詞、句,可我卻草草結束了,未能達到語氣的效果。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一是初讀課文,對前置性字詞學習予以複習,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二是理清文章脈絡,明白我和阿媽走月亮去了溪邊,果園,還有許多的地方。第三個環節:以探究點“我和阿媽每到一個地方都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爲統領組織同學自讀勾畫,小組交流,明確內容,展開小組間的競賽,對學習成果予以彙報,隨機穿插優美句段的朗讀指導,讓孩子在美讀中感受夜晚月光照耀下田間地頭的美景,我和阿媽走月亮的愉快幸福心情。第四個環節:巧設疑問“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一點都沒用,下次編入課本乾脆取了它吧?”讓孩子在爭辯中明瞭交代事件的文章一開頭必須寫明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周圍的環境以及人物,這樣文章才能完美。

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教學反思2

《走月亮》這篇文章爲我們勾畫出了一幅如詩、如夢的畫卷,人與自然交融和諧的意境,溫馨、幸福、快樂的脈脈親情洋溢在字裏行間。課文不但語句優美、適合指導朗讀,而且結構有特點,修辭手法也很典型,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朗讀訓練的範文。

1.教學效果(思效)。

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美麗的畫,而這篇《走月亮》怎麼讀都像是一首詩。我講詩的時候通常都是以一個大問題貫穿課堂:“從語言描繪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

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僅將學生的思維拉進了課文,也拉進了他們的生活。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彷彿真的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畫美景,而此時學生透過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動態的,有聲音,有香氣的畫面,學生帶着頭腦中的畫面,將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覺地潛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這時的讀纔是用心讀書,用真情實感讀書,這纔是真正的“美文美讀”。

因爲學生的生活是各種各樣,學生的回答也是繽紛多彩,表明學生的內心世界也是五彩繽紛的。

2.教學收穫(思得)。

教學本課,我將學生的能力訓練點放在了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同時認識排比句並體會這種修辭手法的妙處小組合作“讀、畫、議、展“,進行文本閱讀和理解。還有一點,就是學習本文的佈局謀篇。

(1)輕鬆自然地認識了本文的篇章佈局結構。

課文反覆寫到“我和阿媽走月亮”,看似重複,實則是妙筆之句,充分表達了“我”和阿媽走月亮時無比幸福和喜悅之情。這是四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這種反覆的修辭手法——光靠“講”是不行的,而是引領學生細細品讀、細細咀嚼,讓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這個句子在文中的反覆出現,將作者走月亮到溪邊、果園、莊稼地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串聯了起來,讓課文結構清晰而完整。學生非常直觀地瞭解了課文的這種寫作結構。

(2)“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標畫出“哪些句子勾畫出瞭如實如幻、如夢如畫的美麗畫卷?”這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通過利用教材中優美的文段、結合課件動聽的音樂、配上優美的畫面,讓學生不僅欣賞到月夜的美,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3)感受濃濃親情。這篇課文不僅給我們展現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間真真切切的情愛。所以,讀課文片段的同時,啓發學生回憶自己和親人在一起時的那種溫暖、幸福和快樂,感受親人的愛。

3.不足之處(思失)。

這麼美的文章,這麼濃的情感,但是由於教師課堂上過分關注教學進度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實時訓練,缺少學習之後的運用,哪怕是隻寫一個片段也好,要把所學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這纔是最有效的學習啊。

4.改進措施(思改)。

針對課堂呈現出的不足,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這些美妙的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生活,聯繫自己生活實際,最終的目的讓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學生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讓“大語文”的觀念植入學生頭腦中。

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教學反思3

《走月亮》這篇文章用優美的文字,把我們帶入了一個詩情畫意般的美景,同時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

1、文章描寫的意境美。因此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哪兒美,怎麼美”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抓詞抓句去重點體會。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來了,從洱海那邊升起來了。

月兒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細細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着一個月亮!

我們走過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臉看阿媽的時候,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着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這些句子勾畫出了一幅如詩、如夢、如畫的畫卷,那麼學生如何對文本的感受逐步由粗糙到細膩,由表層到深入“感之於外,受之於心”,把對外在語言文字的感知,轉爲內心的感情波瀾的呢?

運用多種手法,這需要:①老師具有極高的語感素養,善於把自己的語感發現,把文章的韻律和節奏用獨特的手勢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②用柔美的語調動情地朗讀課文。用聲音把情、景、物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靜謐、清涼的月夜美景圖,營造寧靜的氛圍。儘管四年級的學生對排比句修飾手法運用之精妙,對月光如水的靜夜意境之深邃有些似懂非懂,但由教師傳遞給他們的情感及透過文字和聲音描繪的畫面,讓學生深受感染,如臨其境。不待教師講解,學生對文本已經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和領悟,語感也隨之得到培養;③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啓發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感覺、知覺、認識、情感觸摸語言,使學生“入乎其中”,與文本發生共振共鳴。在教師雪落無聲般的浸潤下,在學生充滿詩意和想象的感悟中,平面的文字一下子就立體了起來,豐滿了起來。4用好多媒體課件,動聽的'音樂,優美的畫面,不僅讓學生欣賞了月夜的美麗,而且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興趣。

2、文章不僅描寫的意境美,情感也真。我引導學生回憶和媽媽一起散步時的情感體驗,學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媽媽一起散步是那樣的溫暖、幸福、安全、快樂……學生彷彿回到了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感受到了媽媽濃濃的愛,學生此時是激動的,情感是高漲的,學生讀得是那樣動情,那樣幸福。小路上,媽媽伸展雙臂迎接蹣跚學步的幼兒;風雨中,爸爸手持雨傘呵護着放學歸來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孫孫數天上的星星……在濃濃的親情中,我們一步步長大成人。學生已經將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覺的潛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這時的讀就是用心讀書,用真情實感讀書。

作爲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生活,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教學反思4

我們的生活有多麼廣闊,語文就有多麼廣闊;生活有怎樣的色彩,語文就有怎樣的色彩;生活有什麼滋味,語文就有什麼滋味。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聯繫學生的生活,調動他們的經驗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才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實現個性化朗讀。怎樣“聯繫生活感受促進文本感悟”,我就這節課的幾個片段進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畫面,激發感悟。

語言文字是一種符號,它本身沒有形象,想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體會意境的美,就要把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東西,變成學生頭腦中的畫面,然後才能幫助學生個性化地感悟文本。

《走月亮》這篇文章爲讀者勾畫出了一幅如詩、如夢、如畫的畫卷,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聯想生活中的景色,將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去觸摸,去感受,才能真正使學生感受到文章意境的美。

例如在教學“細細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時,我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調動生活體驗,發揮想象,讓畫面浮現於學生的腦海之中。我問:“你讀這句時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由文本拉向了他們的生活,學生的回答繽紛多彩:“老師,我看到柔和的月光灑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閃一閃的!”“老師,我看到了一條瘦長瘦長的小溪,溪面上銀波盪漾;我聽到了小溪歡樂的歌聲;我聞到空氣中到處瀰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時學生透過文字看到了一副動態的,有聲音,有香氣的畫面,這時候學生再讀文章,就是帶着頭腦中的畫面,帶着自己的感受美讀了。

二、創設情境,驅動感悟。

教師還可以創設生活中的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彷彿走近作者所描繪的生活中(課文),這種摹擬的生活會使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激發出和作者相同的情感,再讓學生帶着這種情感和作者對話,用心讀書。我們說作者寫文章是“用意十分,下筆三分”,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透過這三分的語言文字去體會作者四分、五分甚至更多的情感。

《走月亮》一文不僅給我們展現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倆之間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愛。於是我引導學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和媽媽在一起時的情境,感受和媽媽在一起是多麼的快樂、幸福,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例如我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這個小姑娘,媽媽在溪邊洗衣服,你會做什麼遊戲?”學生想到的不是文中有距離的作者,而是自己,學生回想起媽媽在做事情,自己在一邊玩耍的情境:“我會爬在媽媽身上撒嬌。”“我會用野花編一個美麗的花環戴到我頭上一個,戴到媽媽頭上一個。”……學生回憶起現實生活中自己和媽媽在一起時的情境,是那樣的快樂、幸福、自由自在,這是學生聯繫生活、深入生活得出的情感體驗,這時學生再讀書,就是用心讀書,用真情實感讀書了。

三、調動情感,促進感悟。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緊密聯繫生活,引進生活活水,喚起學生感悟,尋求生活與文字的“共同處”,打開學生的記憶倉庫,調動學生腦中已儲存的情感,使語言文字與鮮活的形象,真切的情感聯繫起來,進而讀出學生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指導品讀《走月亮》時,我調動學生的真情,激發他們的情感,並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將學生自己與媽媽之間的愛透過語言文字傳遞出來,表達出來。

在感悟“阿媽溫暖的手拉着我,我聞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時,我引導學生回憶和媽媽一起散步時的情感體驗,學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媽媽一起散步是那樣的溫暖、幸福、安全、快樂……學生彷彿回到了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感受到了媽媽濃濃的愛,學生此時是激動的,情感是高漲的,學生讀得是那樣動情,那樣幸福。這些正是教師調動了學生經驗世界,想象世界,溝通了學生與文本時間的溝壑,調動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學生已經將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覺的潛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這時的讀就是用心讀書,用真情實感讀書。

這正是葉聖陶老先生說的:“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作爲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生活,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