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熱門】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64W人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個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敘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故事性很強,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剛剛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學,我想不會有太大難度,我把教學目標定得比較低。從施教過程看,有啓發之處,有不足之處。

1、激勵學生在網絡上搜索信息

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習基礎比較弱的授課班級,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課文情節,爲理解故事內容做鋪墊。

2、錄音朗讀的示範對比,對於學生句讀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養學生文言文自主學習能力。

課文理解並不難,課前有預習,疏通理解時讓學生讓學生利用註釋,合作學習,討論質疑難詞句。學生與老師一同解答,這樣便於因材施教,發現並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也能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我對這個環節持猶豫的態度,因爲我懷疑學生們的能力,沒有放手讓學生隨心所欲,而是扣着問題來理解。生怕一略而過,學生非但字詞句沒有掌握,連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後收上預習作業,發現這一環節,學生幾乎都能解決。這節課讓我重新審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我僅佈置學生預習,告訴學生第二天要上公開課,課文讓學生讀幾遍。但公開課上,我發現孩子們梳理課文非常到位,自學能力非常強。我後悔在教學環節中譯句太多,對人物分析分佈的時間太少。教學中越俎代庖的時候太多,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樣反而約束了學生的發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討不夠深。一來,時間限制,二來,學生有些拘謹。如果以兩課時教學,教學內容有單簿之嫌。安排一課時,導致了某些教學環節不夠豐滿。在課後的主旨補充分析時,學生從呂蒙、孫權、魯肅三個人物、三個角度來提煉啓發,效果比公開課漂亮。周琪從孫權事務多卻勤於讀書提煉出魯迅的名言——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能夠出其不意,讓人欣喜。

始終覺得文言文教學,面對普通班級,如何做到文辭與思想兼顧,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難解決的頑症,現在邁出一小步,也算嘗試!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前,播放《白龍馬》時,很多學生跟着和唱,對融洽氣氛起了一定作用。馬的動畫以及影片對學生感受馬的.形象起了較大的作用。

不足應在語文教學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教學時,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比較內容易接受,因爲在新課程提倡的探究式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認真傾聽學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瞭解學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後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在七(7)班上課時,因沒有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在上課過程中顯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做到能讀、會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通過讀,養成很好的閱讀賞析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說,語文課堂從大程度上就是讀得課堂,讀好書是上好每一堂課的保證。而七(7)班卻沒有給他們時間,加之課文較長,讓他們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閱讀導致情況不夠好,致使有些學生不敢起來回答問題。另外,這個班的孩子不喜歡高聲朗讀課文,所以在展示時讀得不夠投入,少“情”。致使個別學生對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這一點是我以後課堂上應該加強的一塊。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上完了這節課,走下講臺,心怦怦直跳,雙腿發軟發抖,我完全還沉浸在那課堂緊張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感覺不盡人意。也許是因爲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及朗讀的指導不夠。

原本在備課時我對這方面已經有了預設,但面對陌生的學生及學生的反應不夠積極時,我基本沒有了預設的幫助。比如當學生聽完錄音後就該展示小黑板讓學生劃分句子節奏及標出生字詞的音,同時把通假字等內容指出來,這樣既掌握了字音及朗讀節奏,又瞭解了文言知識。然而,這一切都被我當時的緊張混淆了。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

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小組合作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爲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爲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較少:

誦讀原本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卻只是讓他們小組讀課文,齊讀的太少。沒能很好地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從而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但是,回頭再好好想想,我也並不完全一無是處。雖有不足,但自我認爲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

1、努力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初,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爲課堂上後來進行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立性融入小組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說實話,上完這節課我最大的感觸是:世界好大,我好小!水太深,我行的地方太淺!也許,這夠我一生享用,也讓我隨時警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爲成爲學生心中的好語文老師而奮鬥!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想體現一種新的文言文教學思路。我認爲應該是吟誦爲本、注重基礎、合作探究、適當運用。“吟誦爲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注重基礎”,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掃清字詞障礙,自主學習簡單的文言文,增強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而把文言文當美文來學,讓學生增強文學欣賞能力。“適當運用”,即讓學生能根據文章的情節、內容、人物性格等信息進行合理的想象、運用,對文本進行創造性閱讀。本文作者爲了突出“孫權勸學”,對材料進行了剪輯處理,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爲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條件。

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體驗、探究,讓學生自主的與文本、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因爲本文是自讀課文,因此這節課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爲主,教師起引導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一些重要知識點加以歸納、總結。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優點:

因爲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爲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繫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

不足:

1.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

2.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

3.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

4.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

5.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在本次磨課活動中,我講授的是下冊第四單元第19、20、21課複習課,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在本課設計中,體現的教學思路。

一、首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根據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識點確立本節複習課的學習目標:

1、鞏固積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

2、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3、品味語言,理解意蘊深刻的句子。

4、複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中利用小板塊的訓練模式複習。

爲了使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我將整堂課分爲:“整理積累知識”“典型例題剖析”“反饋練習”三大板塊。

1、整理積累知識板塊。

“整理積累知識板塊”分爲“字詞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章內容回顧”三個小板塊。

(1)“字詞積累”板塊主要是選取三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尤其是易錯字詞,生字是以給生字加拼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的形式出現,而詞語是以解詞的形式出現。

(2)“文學常識積累”板塊主要是對該篇文章的常識知識的積累,如:作品的出處、作者簡介等。

(3)“文章內容回顧”板塊主要是採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對文章內容及主旨進行回顧。

2、“典型例題剖析”板塊。

“典型例題剖析”又分爲“品味語言”“賞析景物描寫”兩個小板塊。

(1)“品味語言”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語言進行品味,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進行品味賞析。

(2)“賞析景物描寫”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賞析,同樣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品味賞析。

3、“反饋練習”板塊。

“反饋練習”板塊是針對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有所側重的設計反饋練習,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反饋練習的內容包括字詞檢測和課外文段閱讀。字詞檢測是從“字詞積累”板塊選取易錯生字進行檢測,課外文段閱讀是針對本節課複習的內容,選取相關題型進行檢測。

三、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

課堂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小組裏的每個成員都賦予特定的任務,如小組長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組織合作學習,安排發言,結對幫教,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結合自己的講課,今後在如下方面應有所改進:

1、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練習設計重視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髮展。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不同水平的題目,將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者,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能解決這一類簡單的實際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

2、典型例題剖析中的反饋練習,應從不同角度設計,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識的目的。

3、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堂中講解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並且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自己討論不了的問題,講知識缺陷或易混的知識;“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在沒研究之前不講。所有的教學有學生參加,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提示和補充。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1、語文課上應有琅琅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設計了四次讀書,開篇散讀,是爲了使學生正確把握停頓和節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範讀是爲了啓發學生的想象。第三次讀是明確本文寫作目的後的齊讀,是讀出對作者節操的讚美之情。上課結束時還有一讀(或背),是爲了體會本文一直押韻,只最末一句不押韻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後這一讀,因下課鈴響而導致未能實現,是一大遺憾。

2、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爲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爲何以《陋室銘》爲題?”“爲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爲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爲結束語?”“爲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爲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3、語文課是美的教學,老師本身的語言也應是美的。在教學中我力爭做到不講或少講“水話”,使自己的授課語言更規範、更優美。也許這一點帶來了相應的弊端:似乎更拉遠了原來就已很感陌生的師生距離。而我在自己班上課,因爲師生有感情基礎,學生也適應和習慣了我這樣的教學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課是得心應手的。因此我反思之餘也頓生一絲迷惑與彷徨:外出與不熟悉、沒有感情基礎的`學生交流,是否還該保持規範、優美的授課語言和一貫的授課風格?如何更好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4、藉助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學生的想象有了具體的對照,學生中有不認同者,我正好趁此機會說:“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果然碰到了類似情況,因此我進一步向學生介紹讀書的好處。雅緻的動態畫面配以《廣陵散》等音樂,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藝術薰陶。因爲語文本身與藝術是密切相通的。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安排,理解、感悟本文飽含感情的語言,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和英能無畏的獻身精神。考慮到這篇文章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說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瞭解放在學生預習上,這樣既鍛鍊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看,預習還是起到較爲明顯的效果。

在本課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通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和革命者都爲中華民族說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這個核心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理解文章結構安排,也引出主題:聞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對於這樣問題的概括對七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難,事實上在課堂學生的反應上來看,確實是這樣的,學生大部分能把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來,但在聞一多先生作爲革命者方面,學生需要進一步提示才能歸納完整。由此可見,學生很容易對於文章中詳寫的部分進行歸納,而對文章中一筆帶過的的略寫的部分卻很容易疏忽。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如果當時能示範朗讀聞一多先生《最後一次演講》,或放映“最後一次演講”的電影片段,必能讓學生更深切感受到聞一多先生的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本課作者臧克家作爲一位有名的詩人,其語言的詩歌化,語言的精闢化,在本課中體現的非常明顯。且本文多用短句,節奏感強,四字短語尤其豐富。所以在第二節朗讀的.時候,就特別提示學生應注意文章中那些精闢而詩化的語言,勾畫出來細細咀嚼和品味。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通過語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層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認知觸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能力,但仍存在着諸多問題,尚待仔細推敲。如在教學實施中,怎樣在一堂課中兼顧思想、內容與趣味的統一,品味語言與有限的教學時間矛盾的統一;在教學觀念和方法上,教師怎樣進一步下放自己的權力,放開膽子信任學生、引導學生,多給學生能動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間。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孫權勸學》這篇文章較爲簡單,初一的學生上學期接觸了幾篇簡單的文言文。對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

所以我設置的主要教學目標有:

1、讀準字音、節奏。

2、正確翻譯文言文,掌握其中重點的實詞和虛詞,以及特殊的文言現象。如倒裝句、省略句、古今異義詞等。

3、通過人物的語言握把人物形象。並能讀出啓示。

在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方面,我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讀準字音節奏、讀懂文意、讀懂人物、讀出啓示等環節,層層推進,通過教師引導點播,通過結合句式的特點、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讀法等方面進行突破,幫助學生深入瞭解人物。具體如下:

一、朗讀一直貫穿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分角色朗讀。以讀帶講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讀出了人物的語氣語調。對人物的`語言進行了讀和評。

二、教學過程清晰,讓人能夠直觀感受。板書比較簡潔,有條理。

三、揣摩人物語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從中得到了體現,也培養了學生的解讀課文的能力,以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四、能對學生及時的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在對比中進行反思,今後該怎麼學,效果較好。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我們按照活動工作人員的安排,面對的學生都是來自同一個班,學生的整體素質,用他們的語文老師的話來說:語文底子不大好。

教學活動開始了,由我在第一節課先給這個班的25位學生上課,藍老師在第二節課給另外的25位學生上。在上課之前,我按照我事先準備好的程序進行,首先借助《打掃陽光》的故事,想借機跟孩子們拉近關係,鼓勵他們敞開心扉積極配合我。在給他們講故事的時候,我雖然做到了故事講述完整,但是在講述故事的時候沒有做到故事的講述必須注意的技巧,因此,在這一環節裏我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可以從後面正式上課學生們的反應情況可以得知。

接着,課文的導入。在這一環節裏,我本來的設想是先提示學生把“座右銘”的特點與課文的頁下注釋①進行對比,歸納一下“銘”這一種文體的特點。但卻有大部分的學生不知道這一註釋對“銘”的解釋是什麼意思,由於時間的關係,想着接下來還會有很多東西要講解,因此,就提示他們看着課本的註釋給他們進行歸納。這一點,我沒有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而是代替了他們。

然後,在課程的進一步教學中,第一,我對本文的寫作背景(劉禹錫被貶遭欺寫下的三句話: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垂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沒能夠用自己的特長(毛筆字)形象的展現出來,對學生的背景把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第二,在與學生們短暫的接觸後,確切深知他們的語文知識水平令人深憂(他們有的連聲母韻母都分不清)。在分配學習任務(由於本文共有9句,因此我安排他們每三人負責本文的一句翻譯,單剩下來的一位男生與我共同對本文的最後一句進行翻譯)這一環節中,令我欣慰的是,他們的合作精神是我在平常的教學中表現最好的,他們絲毫不比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差,教學效果也非常明顯——對文章的理解翻譯比預期的要好!但當我還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的時候,評課老師們對我的質疑——課文比較淺顯,有些句子可以忽略不翻譯的,而我則在上面浪費時間,不應該!我對此也確有反思體會,我想,這就是藍茂福老師的真知灼見——我們怕學生不懂,所以“包辦”他們的一切,最後導致他們的“懶散”。第三,由於事先的教學設想與教學實際的差異(他們是初一的`學生,我所教的這篇課文是初二第二學期的,而且我這節課的重點是翻譯課文,他們的文言文知識儲備還不夠),本來準備用一節課45分鐘完成的教學任務我得要花90分鐘纔可以完成。這讓我從藍老師的課當中得知,多媒體教學對教學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這一次活動中,除了以上我的反思所得,我還收穫了這些至寶:一是,始終要相信自己,勇於戰勝自己!因爲我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畏畏縮縮,總是擔心這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放不開手腳。但這一節課,我沒有半點怯場,我終於戰勝了那個膽小的我。二是,得到同行們的指正。閉門造車,限制了我的教學發展,同行們的真誠指點讓我得知自己的缺陷。比如:八所中學文周仁老師對我本節課的建議、民族中學陳青梅老師對我本節課的質疑、同臺切磋者藍茂福老師對我本節課的直言以及活動組織者張所帥老師對我本節課的點評等,都讓我從中獲得啓發。三是,讓我真正懂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特別是文言文教學,只有真正落實到“讀”,學生們才能夠理解文章,我們教者纔會做到“教是爲了不教”,越教越有盼頭,學生越學越有味道!四是,不用小瞧學生,應鼓勵激發他們爲主。學生的想象能力,是靠我們正確引導而充滿色彩的,藍老師對學生的鼓勵、激勵,讓我見識了名師的風采,更見證了它的魅力!五是,教法要敢於創新,多思考如何教學有效。兩堂課,如果不是親身體驗,我想,我不可能這樣認爲:藍老師的膽量——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常規,反其道而用,並且取得預期的效果,這與藍老師的個性有關,更跟他的獨立思考有關!等等。

總之,這一堂課,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讓我收穫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我想,我只能夠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的思考教學中問題,我纔可能在教師成長的路上走得穩、走的遠!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本單元以探險傳奇爲主題,選取了古今中外六篇作品。豐富的題材,多樣的文體,引人入勝的情節,令人深思的主題和精美的語言,將使學生對這個單元的“探險之旅”充滿興趣。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偉大的悲劇》,是一篇根據英國科學探險家斯科特遺留的資料所寫的傳記。課文用飽含感情的文學筆法,敘述了斯科特這位失敗的英雄和他的隊員南極探險絕望而歸以至覆沒的悲壯故事,給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啓迪:勝利和失敗、偉大和平凡該如何定義?

《登上地球之巔》是一篇通訊,寫中國運動員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峯的壯舉。“連飛鳥也無法越過”的`“充滿死亡的路線”,阻擋不了中國運動員的探險腳步。雖然在登山過程中,寒冷、黑夜和缺氧時時威脅着運動員的生命,但我們的英雄們,靠着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和團結協作、勇於犧牲的精神,書寫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篇章。學習這篇通訊,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時感受強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犧牲精神。

《真正的英雄》是美國前總統里根的演講詞。這篇演講詞緣於1986年1月28日的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爆炸,這是一個導致七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的悲劇。演講詞聲情並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語言極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短文兩篇》都與太陽有關,也都體現了人類的探索精神。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孫權勸學》是一篇自讀課文,故事性很強。這篇文言文課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從施教過程看,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處。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學中,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學習慣,學生藉助註釋和詞句理解基本內容,教師只激發,點撥。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讀的訓練中,我以讀思結合的閱讀原則:範讀 ──速讀──競讀──研讀自學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提高了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不足之處:

1、重視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尤其是文言詞語、句子翻譯,但文言詞語的解釋有點多。建議只抓住幾個重點詞語與句式即可。大部分詞語學生有學過,即便有遺忘,在翻譯時不會再來解決,可節省時間,而不必個個點到。

2、分析文章內容時,問題設計有點多,面面兼顧,有很難兼顧。如本文的行文線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寫人的方法、人物說話的心理、語氣等,還應該根據當堂課教學的重點,進行適當的調整。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每個中學生應盡的職責,也是語文人文性的最好體現。針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不但重要,而且必要。本堂課的重點就是感受母愛並回報母愛。

當今社會,愛的不等式比比皆是。且不說徐力殺母這樣極端的`例子,每當我看到父母們爲了子女的升學、就業、婚姻嫁娶以至練琴、奧林匹克班、游泳班、暑期班等等名目繁多的事情操心費力、奔波勞碌的時候,心中不免嘆息。可憐天下父母心呀!可是,子女們對父母的付出會心存感激並回報同樣的愛嗎?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我想,這種狀況的造成,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有責任。我們過多地關注了孩子身體與智力的開發,卻忽視了對孩子心靈的塑造和情感的培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爲:“那些對母親冷淡無情的人,不會有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思想決定行動,巴甫雷什中學的校園裏,偌大的標語牌,寫着顯眼的大字:“要愛你的媽媽!”在秋天和春天,孩子們在室邊地上種植蘋果和葡萄藤,把他們叫做母親樹、母親藤。本堂課作業設計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把對父母的愛落實到行動上。據課後反饋,學生們有給母親洗腳的,有給爺爺提水的,有給外婆劈柴的,做法不一,效果相同。澆花須澆根,育人先育心。知恩圖報的前提是學會感恩。只有讓孩子們心存愛心:愛自己,更愛家人;愛家人,更愛他人,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從第一次接觸《目送》,到今天執教《目送》,回顧這一段備課過程,頗有些想法。

記得趙老師第一次把龍應臺的《目送》擺到我面前的時候,有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感覺,不是慌張,是沮喪,因爲自己已經好幾年沒有關注文壇的動態了,說這些年一心沉浸在初中語文教學上,而忽略了對文學的關注,其實是一個多麼蒼白的藉口。雖然語文不等於文學,但文學卻是語文教學素材的真喲來源。於是沒有退縮的理由,只好硬着頭皮去沉浸其中,這麼一來,發現自己很快被作者帶進去了。記得以前看過她的《野火集》,這裏似乎沒有那樣的鋒芒了,眼前出現的是一個無比孤獨的龍應臺,在政治上,文學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她,突然發現:“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目送》中的龍應臺似乎正一步步邁向空前的落寞。我被落寞抓住了,深深的,深深的不能解脫。於是解讀的切入點就是落寞。但是仔細一想,一篇文章的感情是不能夠從一開始就告訴學生的,這種感發的.力量必須一點點培育,才能逐步的觸動學生,所以這顯然是一個不太合適的切入。那麼路徑在哪裏呢?

再一次回到文本,再讀,再思考,我發現經過幾次反覆的讀,似乎對文本有了不同的感覺,這種直覺跟一個字有關,那就是“門”,從小學的校門,機場的檢票門,單位的側門,醫院的玻璃門,火葬場的爐門,門像一個到處存在的指示燈,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行的道路。對,就是門,就從門入手。那麼。怎麼開始?又怎麼結束?

時間關係,明天完成。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1.在課下讓學生做批註上課進行思想的交流、碰撞時,可能會出現熱情不夠、不敢表達的現象,而他們不少人卻是做批註了。就可以在上課的'時候針對文章的個別部分讓學生小組交流一下,這樣再回答時就可能會更加敢於表達,因爲可能從同組的同學那裏找到了相似或相同的解讀。另外,組內交流時,組內成員也可能看到自己沒有注意到而其他同學注意到的解讀。

2.有些問題可以以選擇的方式讓學生判斷,如句與句的排比,段與段的排比。可以先講完這三種排比再去找句子判斷而不是找到句子去問他們這句話用了什麼手法,那種排比?

3.排比與反覆共同使用更加增強了氣勢,要比單用一種更加有力,所以本文作者纔將兩種結合使用。

4.公開課冷場時或需要檢測反饋時,可以叫課代表或用同學推薦同學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