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 3.85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全文語言樸實,以小昆蟲爲線索,先寫“我”發現小高探親回島時帶回了一隻裝了蝴蝶之類小昆蟲的紙箱,暈船時他把紙箱緊緊地抱在懷裏。接着寫“我”參加戰士們的嘗瓜會,聽到了關於西瓜的不平凡的經歷,看到了戰士們嘗瓜時的'喜悅。最後寫第二天天亮時,“我”看見一隻小蝴蝶正對着朝陽,扇動着它那對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點題。文中還巧妙地運用插敘的敘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來歷,使得故事更加生動,讓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躍然紙上。

教學本文時,在多讀多思、重感悟的理念指導下,我採用層層剝筍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引向深處,這不僅是閱讀課文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品質的需要。只有培養了學生能思、深思、善思的好習慣,我們的語文教學纔算是成功的,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得到提高,略讀教學才真正將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有效的遷移。最後,我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展彩色翅,抒心中情,讓學生放飛想像如今寶石島情景,深刻感悟邊防戰士們愛島建島、熱愛祖國的情感。讓學生領悟課題“彩色翅膀”的雙重涵義,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選擇這篇課文,首先是被課文內容所感動。文中的老婦人對青年人的幫助不正是我們這些爲人師者應該學習的教育之道嗎?《唯一的聽衆》講了一位音樂學院的老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故意裝聾對一個琴藝糟糕、差點喪失自信的青年人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他成長爲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

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爲的變化,二是老婦人的語言,通過這兩條線表現出老婦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表達出“我”對老人這與衆不同的幫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在梳理課文內容之後,我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從一個音樂“白癡”成長爲一個小提琴手,是誰創造了這個奇蹟?學生馬上說是老婦人。然後我讓學生找出描寫老婦人言語的句子,想想老人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些話的,“我”聽後又有怎樣的感受?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體會,並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再讓學生思考:除了有特色的語言描寫之外,還有人物的什麼描寫?學生自然說是神態描寫,然後抓住有特色的三次神態描寫,進一步領悟老婦人的品質,讓學生在品讀這幾個句子的同時將“我”的心理變化和行爲的變化穿插其間。其實這是課文的難點,在今天的.教學中我覺得學生還是比較積極的,他們能夠聯繫上下文去體會這種平靜的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第一次那平靜的眼神是鼓勵,第二次平靜的眼神從鼓勵到更多的是讚美,第三次平靜的眼神彷彿是深深的潭水,這眼神中包含着更多的東西,在理解這層含義時需要有前兩次的情感鋪墊,我不斷地啓發學生去發現老人那細微的動作,“手指悄悄打着節奏”等,還有那省略號和我心理的變化,通過這些鋪墊學生讀到文字背後的東西,都有了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解讀,這眼神包含着對我的愛、對我的讚美、對我的鼓勵、對我點滴進步的高興、對我的期望……這一句句話從他們的嘴裏迸出,讓我看到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在此時我又順勢進行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髮揮想像,描寫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動:

當我沮喪地想離開小樹林的時候,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說:--------;

當我每天都在小樹林拉琴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說:---------;

當我漸漸奏出真正的音樂時,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說:-------

這一練習使學生對老人“平靜”眼神的解讀到達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老人“平靜”眼神背後無聲的力量和老人那顆偉大的心。

但是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反思課堂,值得商榷、亟須改正的地方也有很多:

1、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

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語氣不夠到位。

2、感悟不夠。

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夠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爲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衆”的角色。

3、課堂上語文味的體現。

雖然課堂上,我一直引領學生自主朗讀品悟,並安排了句式轉化的訓練,省略號的補白,小練筆,但是由於課堂容量較大,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寫,只是匆匆說一說過場,這一工具性體現得就不夠了。

課後在 許多老師的點撥幫助下,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文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根據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感情朗讀、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

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也就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時間的不足。

如在初讀課文後,我提問:你認爲桑娜一家窮嗎?學生一致認爲他們一家很窮,並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窮”的內容。觀點出乎意料的單一,全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碰撞與論爭。經思考我發現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思考的過程沒有重視。思考時間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看書直接獲得結果,對知識的產生、發展等思維過程難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壞,學生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展開)現成的結論從思考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繫,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

其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時間,將會收穫意想不到的回報。後來我在別的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提了同樣的問題,要求是讓學生1分鐘後回答。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說:”老師,他們生活上很窮,但我覺得他們又並不貧窮……”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認爲他們並不貧窮,我覺得他們是富翁。””他們在生活上吃不飽,穿不暖,確實是窮人,但他們敢於面對艱難生活的堅強,關心別人的那份善良,卻是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思考的快樂,體會到了創造的快樂。

雖然,思索的過程意味着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與快樂。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提起陳忠實,緣於他的《白鹿原》。當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寫,就有了好好讀讀的想法。讀了文字,更是被他字裏行間蘊涵着的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這樣意蘊深厚的文章如何讓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讀懂?這樣字字珠璣的文字,如何讓孩子們讀出情,讀出味?經過思考,我決定以“柳樹”的形爲突破口,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心靈對話。爲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一讀柳樹之形狀,認識這株柳;二讀柳樹之生長環境,讚頌一株柳;三讀柳樹之成長曆程,感動一株柳;四讀柳樹之品質,敬畏一株柳。

設計中我把教學重點定爲通過對文本的讀、思、議、悟,體會作者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火花,體會這棵高原柳樹的神奇。神奇一,在於它在青海高原的惡劣環境中能成長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長過程中透出的那種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神奇三,它是一個不屈於生命,頑強抗爭的羣體的縮影,給人以無限的啓迪。

一、課前設計

爲了解決教學重點,我設計了四個小環節。

1.感受環境之艱,鋪墊生存之難。

爲了讓學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樹生長環境之艱難,我出示了幾組描寫青藏高原環境的詞語,多種方法指導朗讀體會青海高原環境的惡劣。讓學生充分感受環境的艱難,爲下文理解柳樹在這裏生長的'不容易,做好鋪墊。

2.一讀柳樹,感悟其高大,從形象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讓學生學習第五小節,理解柳樹高大時,我讓學生抓住“兩合抱”、“百十餘平方米的樹陰”、“粗而堅硬”等詞句,加以演示、舉例,從而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出柳樹的高大;再抓“鍛鑄”“撐立”等詞語,無疑,“撐立”和“鍛鑄“這兩個詞語是全文融人文內涵和語言魅力於一體的“抓手”,“巍巍然撐立”是對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畫,而“獨特鍛鑄”則是體現了環境對這株柳樹的磨礪,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對“神奇”的最好註解。從字面到精神,再次強調了柳樹生長在青海高原上是一個奇蹟,從而讓學生從柳樹的形象層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讀柳樹,走進柳樹的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頑強,從精神層面體會柳樹的神奇。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主主要讓學生讀作者想象的柳樹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生存不易,再次體會高原柳樹的生長不易。在體會青海高原柳樹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頑強。讓學生明白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讓作者感到神奇。

4.三讀柳樹,感悟人生真諦,在人生啓迪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這一環節設計中,我讓學生在第九小節,想象高原柳樹在命運不公的情況下,生長如此高大靠的是什麼?讓學生明白高原柳樹生存下來,並壯大起來,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再讓學生讀柳樹,想想“現在在你面前出現的僅僅是一顆柳樹麼”?這樣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奮鬥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樹身上體會到的人生啓迪。

 二、課堂不足

爲了追求課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課堂容量偏大,整節課有趕的現象。儘管如此最後一段也沒能落實。而且有些地方學生說得也不夠充分。另外在深入地與文本對話的同時,如果能兼顧一下作者的體驗,讓孩子們不僅能走進這株柳樹的內心,更能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相信這節課會更厚重。

 三、課後小議

在組內活動上,大家給了寶貴的建議。尤其是對於“神奇”一詞。不管是一唱幾嘆,都應該是不同層次的神奇,應該是提煉拔高的過程,是層層遞進的。對於課後的三大問題,再看,真是可以成爲挖掘的目標。教學目標,目標的評價,真是值得我們好好關注啊!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現將自己教完這篇課文後的`反思如下:

一、課堂構建了良好的師生交流平臺

課堂上我靠自己洋溢出來的激情,親切到位的鼓勵性語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樂意與老師交流。在我的積極引導下,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各種方式,對課文的理解逐步深入,而且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這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改教學理念。

二、感悟語言,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

本課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便注重了這種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學生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我以這句爲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麼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們較有收穫,他們是快樂的。但課堂還有很多不盡完美之處,比如,有些環節間的過渡不自然,課堂評價激勵性不強,沒能很好地照顧到學困生。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取長補短,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一篇寫人的課文,課文詳寫了林肯在當選總統後首次就職演講前,一位參議員企圖用林肯卑微的出身來羞辱他,讓他下不了臺,林肯很真誠地講了一段流傳至今的話,成功地將參議員們對自己的嘲弄的笑聲化爲了讚歎的掌聲。如何通過感悟林肯的演講辭去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成了本文的重點。

高年段的課要落實三個方面:言語內容,言語形式,拓展訓練。所以在教學時,我就這三方面談談教後所思:

一. 緊扣文題,感受林肯的偉大

好的文題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品味文題,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讀文先讀題。鞋匠的兒子是誰?課文爲什麼要用鞋匠的兒子作題目呢?

在感悟林肯的三段語言,林肯的人格魅力時,就文題引導學生對比感知:——參議員提到“鞋匠的兒子”,是——(不懷好意)?而林肯說出這句話——(充滿自豪)?“如果你是羞辱林肯的參議員,(指課題)怎麼讀課題?”當化爲讚歎時,參議員們又會怎樣說這五個字呢?在對比中,學生讀出了林肯的內心獨白:雖然我的出身卑微,我會以我的行爲證明我的人格、品質、精神是偉大的。所以,他能贏得對手的尊重、敬佩。

在學生充分的朗讀、感悟課文之後,再讓學生練筆:我眼中的林肯。交流討論後,學生再齊讀課題,已是滿懷敬意。

二、抓住課文主線,引領學生潛心閱讀,走入文本

全文的重點是林肯的三處說話,這是一條明線;另有一條暗線,是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變化如下: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讚歎。這兩條線交織在一起。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麼一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文眼、警句、過渡段、文題等等。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引領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

如本文中全文的重點是林肯的三處說話,另有一條主線,是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羞辱——靜默——讚歎。教學時,我緊抓課文的主線,導入新課後,我便拋出一個問題:“參議員對林肯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都有哪些變化?”學生立刻從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詞語:“羞辱、靜默、讚歎”。然後再設置懸念:爲什麼參議員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讓我們認真讀林肯的三段講話,抓住一些給你感受特別深的詞語,細細地品味,努力讀出文字背後蘊含的深意。

接着,就這一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自主交流討論,老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抓重點詞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林肯的人格魅力,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全面鋪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是本着強調自主學習,減少問題密度的課堂主旨,是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課堂成爲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舞臺。

三、設身處地感受人物的言行和內心。

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林肯“惡”化“善”的智慧、上位者的大度、平等思想的先見,是震撼、感人的,學生對林肯的形象的認識很容易,但要內心的震撼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內心;要抓住文本的特點,強烈的對比處入手。如:如參議員的羞辱:你的語氣裏表達着什麼?你的言下之意是什麼?你們爲什麼笑得如此開懷?

再如在學習3-5自然段時,感受林肯說了三段話後參議員的表現後,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走進了衆參議員的內心:此刻他心裏正想着什麼呢?或許有驚訝,想不到啊————;或許有讚歎,了不起啊——;或許會有深深的自責,我真不應該啊——走進參議員的內心,想象人物心情發生變化的原因,從上下對比體會到了林肯的大度睿智、平等意識。

四、有詳有略處理教材,延伸拓展豐滿人物

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一個事例知道了林肯的品質和爲人,第二件事寫出了林肯的成就。第一個事例較爲側重。

所以在教學中,必將第二個事例的教學略化了,只是在引讀課文中理解林肯的語言“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這個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結束分裂,它應該成爲一個完整的整體。”

爲了使學生直觀地感知林肯的言行一致,拓展了“美國的南北戰爭”; 爲了豐滿人物形象,拓展了林肯遇刺後萬人瞻仰的資料,並進行寫話練筆“我心目中的林肯”學生筆下、口中的林肯是一位英雄,一個偶像。

文本解讀不是複製文本,而是對文本的建構,它造成文本的開放性,將文本從靜態的物質符號中解放出來而還原爲鮮活的生命。老師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使學生感受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說明卑微照樣能成就偉大。

課堂永遠是有遺憾的,在這節課上我還有很多需要欠缺的地方,如老師語言難免囉嗦,拓展環節中剝奪了學生的讀書權,時間把控還是有待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努力做好。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上課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想“看到題目,你猜課文寫的是什麼內容?”學生說:“看到題目,我想課文可能寫的是昆蟲的翅膀,或者是寫鳥的翅膀之類的內容。”“通過預習,你知道了課文寫的是一個什麼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讚揚了海島戰士怎樣的高尚品德?”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戰士小高最後說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我讓學生充分讀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次,並在旁邊做上批註,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從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裏卻緊緊地抱着一隻紙箱子。“緊閉着嘴脣,兩眼直髮愣。”、“可是小高的嘴脣又緊閉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一句中體會到因爲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後晃盪,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另外紙箱裏裝着的小昆蟲,在小高心中比什麼都重要,他要保護它們。而且小高在暈船,身體極不舒服的情況下緊緊抱着紙箱的;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於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中體會到戰士們爲了西瓜的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它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有的.孩子從“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中體會到這個西瓜是戰士們對祖國、對小島無限熱愛的結晶,是戰士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美好果實。

整堂課中,由於總是怕學生不能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走,結果,一直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孩子們的積極性開始很高,後來慢慢減弱。在以後備課中,我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收穫者是學生,也是老師。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選自於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少年閏土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樸實、健康、活潑、機靈、勇敢、見多識廣的農村少年形象。在文中給“我”講看瓜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撿貝殼、沙地看跳魚兒等一件件有趣的事情中,跳動的是一個活潑的生命,表現出少年閏土機智勇敢、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特點。幾件事有主有次,有詳有略。由於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必然要使學生在讀文過程中人物的特點,感悟作者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閏土“看瓜刺猹”這幅畫面給作者和讀者都留下了極課的印象,作者對閏土的外貌描寫簡潔而精彩。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感受句子所描繪的.情境,要求學生一邊讀文,一邊在腦海裏浮現畫面,變“話”爲“畫”,讓閏土這個人物在畫面中鮮明地樹立起來,讓這幅畫面在學生腦海裏“活”起來。在經過品讀和形象感受之後,學生感受到了“看瓜刺猹”的有趣以及閏土的勇敢。

“雪地捕鳥”這一事我主要抓住“掃出”、“支起”、“撒下”、“一拉”、“罩”這幾個動詞,在學生讀來好像看到捕鳥的現場,又彷彿自己親自在動手操作。

在理解“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這句話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對比的方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聯繫文中“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這一句讓學生說說是指的哪些事,當閏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時,“我”在幹什麼?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有的說“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說“我”可能在讀四書五經,還有的說“我”可能在背古詩……對比了閏土和“我”的生活,學生就容易理解爲什麼作者說自己只看得見“四角的天空”了。

在讓學生體會課文在人物刻畫上的特色之一:通過肖像、裝束的描寫突出人物的外貌特點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少年閏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讀一讀,然後進行討論:“你覺得這段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都能從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十分健康、可愛的農村孩子,在老師的引導學生體會到:從“戴小氈帽”中看出閏土是一個住在江南一帶農村的孩子;從“紫色的圓臉”可看出閏土是一個經常被太陽曬,海風吹的孩子;還可以看出他經常勞動,是一個能幹的人,“項戴一個銀項圈” 可以看出他的父親非常愛他。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外貌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感悟作者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學會9個生字新詞,能夠結合課文內容或生活實際理解句子意思。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麼不同。能夠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寫出感受,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懂得當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應給予誠摯的幫助,使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教學重點:

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麼不同。

教學難點:

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能寫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10月11日星期四

教學目標:

學會生字9個及新詞,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課題

2、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誰?爲什麼微笑?……)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詞

1、自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生字詞

(1)出示生字、詞

榮譽敲打眼眶沉吟嫺熟玫瑰

銘記爐火純青如詩如畫

(2)比一比,在組詞

匈()眶()嫺()銘()

胸()框()閒()名()

譽()()()()

吟()()()()

三、再讀課文,瞭解內容。

1、自瀆課文,寫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本文記敘“鋼琴之王”李斯特熱情幫助一個身處困境的姑娘的故事。)

2、默讀課文,文章幾次寫“鋼琴之王”的微笑,劃出相關語句。

四、作業

1、寫生字詞

2、比一比,組詞

教學反思:

學生能運用工具書自學字詞,學生對主要內容的總結語言不簡潔,有的語句不夠通順,需要同學間的交流,修改和老師的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

10月12日星期五

教學目標:

能夠結合課文內容或生活實際理解句子意思。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麼不同。能夠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寫出感受,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懂得當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應給予誠摯的幫助,使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教學重點:

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麼不同。

教學難點:

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能寫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瀏覽課文,回憶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2、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文中寫“鋼琴之王”三次微笑,那這三次微笑有什麼不同呢?

二、默讀課文,思考:“鋼琴之王”三次微笑,有什麼不同?

第一次微笑:

(1)個別說:尋找學生 和藹可親

(親自調查,沒發脾氣——先了解情況在下結論)

(2)當李斯特知道這個姑娘冒充學生在這裏辦演出,爲什麼沒發脾氣,反而微笑?

(3)姑娘:羞愧 訴說原委

(4)讀:姑娘如此傷心,你讀讀相關語句。

第二次微笑

(1)當李斯特聽說了姑娘的解釋後,又微笑了,這次微笑是爲什麼?

(2)生:鼓勵姑娘 同臺演出 讀相關語句

(3)假如你是這個姑娘,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你會怎樣想?

第三次微笑

(1)讀李斯特微笑着說的話,讀出你從他的微笑和語氣中的感受。

(發自內心的笑,即飽含了真誠的祝賀,又包含了善意的批評)

(2)讀姑娘的話,體會她當時的心情,感悟真諦

(成功的喜悅,由衷地感激、羞愧)

四、理解重點句,寫出自己的感受(通讀全文)

1、是呀!在李斯特“微笑”的幫助下,這位姑娘的演出最終獲得了成功,這位姑娘也說出了一段發自她內心深處的、耐人尋味的話。

(1)出示句子:“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如黃金般珍貴” 聯繫上下文,自由讀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①個別說。

②“如果……即使……也”對句子表達有何作用?

③“如黃金般珍貴”,把什麼比喻成什麼?爲什麼?結合實際說說自己的理解。

④齊讀這幾句話。

2、評價人物:你認爲李斯特和姑娘分別是怎樣的?

(李斯特:善良大度 真誠助人; 姑娘:知錯悔過 ……)

3、通讀全文,寫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1)寫感受要抓住主要人物的表現,談自己的一點感受。

(2)“感受最深的地方”指文中某個場景,某個人物的表現(語言 動作 神態)等有叫聲的.個人體驗和感受的地方。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一點就可以。如:“鋼琴之王”的大度寬容,真誠善良,無私助人等。

(3)學生寫感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感受,評價修改

(如果學生寫姑娘,教師應引導學生抓文章的主要人物,不要主次不分)

五、作業 修改自己的文章

六、板書設計

10 “鋼琴之王”的微笑

李斯特 姑娘

和藹可親 辛酸的淚

充分鼓勵 激動的淚

助人到底 銘記終生

善良大度 真誠助人 知錯悔過

教學反思:

學生對姑娘的情感理解的較深,對李斯特的寬容大度,理解不深刻,學生在寫感受的時候有的把姑娘作爲主角來寫,像這樣的對文章主人公主角的把握,閱讀時需要指導。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