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本文已影響 2.87W人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上冊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五年級上冊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1

還是在六月初,偶然在報紙讀到一條消息:現代著名女作家、在華語文壇享有盛譽的琦君(潘希真)女士走完了她九十載風雨人生,因病在臺北去世。當時,很有一種落寞悲感。說實話,琦君的文章,讀得並不多,但對其人其事卻是早有所聞,也極爲感佩。於是翻出前不久剛聽過的一位老師執教的《桂花雨》,重溫那一份情懷,回味那一縷清香。想到斯人已逝而餘香嫋嫋,遂萌生了再教《桂花雨》的念頭,很想與我的學生共同領略琦君散文中淡雅的神韻,悠悠的情壞。

在備課時,我將靜心細讀了不下十遍,又上網查找了本文及作者的相關資料,也參考了許多教師的設計思路。就像中列舉的琦君作品如《煙愁》、《細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等,真是美文,而且這些作品中,有過半的篇目是關於故鄉或童年的。作者筆下的故鄉,既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更是精神的家園,是靈魂安居的所在;作者筆下的童年,是美和真的世界,是自由心靈的棲息地,是她心性的萌發與歸宿。最打動人的是那一份濃郁的鄉情,而又以清淡舒緩的筆調娓娓道出,讀者徜徉在她清麗的文字裏,浸潤在醇美的情境中,不經意間就被觸動了心靈深處最柔弱的部分,然後便欲罷不能,掙脫不出,任由思緒纏繞在故園情思,放飛心情回到遙遠的童年。這是作者一生未能解開的情結。

這是我閱讀文本時對其思想內容與情感基調的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對故園的情思,或者對美好童年的追憶,雖然是人的一種普遍的心理,但它不是抽象的,不是形而上的,不能脫離了具體的事物、情景來空泛地議論或感悟,它總是化爲某些特定的事物或場景,比如家鄉的秋白梨啊、滿山的杜鵑花啊、孩提時的燈籠啊什麼的。本文則是桂花香和搖花樂,負載了鄉情,寄託了童年的美好回憶。

於是確定了課堂閱讀的導向和思路:以文本內在情感爲主線,以重點詞句爲憑藉,以誦讀、感悟、言語表現爲手段,追求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協調發展。就像於永正先生講的那樣,閱讀教學應該追求“意文兼得”。從語文學科的特性——言語性出發,就是要探究兩層:意義層面的,感悟它言說了什麼;形式層面的,學習它如何言說的。像這樣一篇情感濃郁、意蘊豐厚的,自然是體現人文性的絕好材料,須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精神境界,體驗作者強烈的思鄉情和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深切懷念。但是,如果僅僅讓孩子在課堂上經歷情感的體驗,滿足於思想情感的薰陶、感染,而忽視了語言的欣賞、品味,忽視了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那麼語文課的特性就得不到全面的彰顯與確認。因此在閱讀時,既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精神境界,體驗作者強烈的思鄉情和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深切懷念,又注重對語言的欣賞、品味、感悟,強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體現語文課的特質。首先,從整體入手,通過對幾個重點句的品味、誦讀,初步感受花香。然後,抓住母親的一句話,並以此爲線索串起全文的閱讀、理解,再以重點句的反覆誦讀、換詞比較感悟、想象寫話等手段,來引入文本境界,感悟桂花之香,搖花之樂,並體會在語言上是如何表現的。最後一轉,引出對故鄉的懷念,對童年快樂時光的追憶、留戀,完成對文本主旨的領悟。

當然,本課在設計與操作上存在許多不足:朗讀指導還不夠理想,學生的朗讀還沒有進入聲情並茂、渾然忘我的境界,這制約了情感的激發、氛圍的形成。某些環節的處理,教師“牽”引過於明顯了,不能順應學生學習的進程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顯得有些生硬。說明自己在教學機智上還缺乏鍛鍊。寫話的質量不盡如人意,這一定跟教師的啓發、前面教學環節的鋪墊有關。請老師們多批評、幫助。

  五年級上冊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2

《桂花雨》是一篇充滿着濃濃鄉情的優美散文,文章緊扣“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這句,以童年時代的眼光展開敘述。學生讀後,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特別是“母親”常常說的一句話更讓人回味無窮。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在引導學生感受“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是,我緊抓“纏”字,讓學生說說什麼是纏?你什麼時候回纏着媽媽?聯繫自己當時的心情,與老師配合演一演,從這個過程中,學生知道了“我”對搖桂花這件事的重視。在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問題:你淋過雨嗎?雨絲飄落在頭髮、頸脖上有什麼感受,與桂花雨的飄落有什麼相似之處?學生髮言熱烈,覺得感受很深。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於是我接着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

  五年級上冊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3

《桂花雨》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思鄉”。學生在學習了前兩篇文章《古詩詞三首》和《梅花魂》的基礎上,再學習第三篇略讀文章《桂花雨》,難度應該不會很大。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主動性明顯增強,並且敢於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究其原因,我認爲有以下幾點:

第一: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講,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本節課上,我將課堂充分還給了學生: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瞭解文章主要內容;讓學生自己默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先獨立思考喜歡的原因,再和小組進行討論,集思廣益,最後進行分享。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用課件幫助學生提升感官感受。由於學生所處環境所致,學生根本就沒有見過桂花,更不要說搖桂花、喝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餅了。那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感官感受,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興趣?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運用現代多媒體課件的強大功能。在重點講解搖桂花的樂趣的時候,我設計了動畫效果,讓桂花的花瓣紛紛飄落,樹下面的小姑娘和小蝴蝶隨之舞蹈,孩子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效果感到很新鮮,並且立即就身臨其境,覺得自己也站在桂花樹下一樣;在講解桂花的用途,可以泡茶做糕餅的時候,我運了希沃5軟件裏的橡皮擦功能,當教師一邊擦拭展示屏,屏幕上一邊出現桂花茶和桂花糕的時候,孩子們別提有多興奮了。這些現代化多媒體功能的運用,實在爲我的課程助力了不少。

當然,除以上兩點我認爲比較成功的地方之外,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針對文章內容的概括“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桂花的幾件事情?”這個答案不應該給學生硬性規定是四件。畢竟文章中除了“搖桂花”這件事情講的比較具體之前,其他的都是一帶而過。

其次:在講解品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餅這個環節的時候,我運用了希沃5 軟件的橡皮擦功能。課堂上,這個效果的展示是我來操作的。現在想想,這個操作如果是學生來做的話,應該會更加增強學生的興奮度。

最後:在課堂練習的環節,我應該給學生做些適當的提醒,提醒學生對於自己的家鄉,你可以從景色、人物、事件等多方面來寫。家鄉之所以稱之爲家鄉,那一定是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只要寫出來,就是最好的。經過這樣的提示,學生的思路應該會變得更加開闊,下筆應該會更加容易一些。

我一直都認爲,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字詞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對文字的感受力和表達力。只有這樣,纔可以讓語文服務於學生的生活,也只有這樣,纔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的魅力。

  五年級上冊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4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爲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着老師很激情得投入着,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着老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本、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於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於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髮現,於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1、從課題入手,營造閱讀期待:

什麼是桂花雨?然後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快樂。

2、品讀“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對比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的桂花:

這裏,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爲什麼母親還是認爲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迴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於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本後,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閱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於學生的一下子難以達到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於是再三修改、再實踐。不過,與其說是痛苦,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的磨勵。

  五年級上冊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5

《桂花雨》主要以“桂花香”爲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這篇文章非常優美,使人讀後真的象浸潤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

文章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不讀就無法理解其中豐富的意蘊,不讀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濃濃的情感。因此,我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以讀促情的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文本用心讀

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接觸範文,仔細揣摩,反覆體味,內心融入。

第一,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做到每讀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讀;

第二,選好讀的重點去讀,一篇課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須選擇有助於進行詞句訓練的、有助於挖掘文章主題的、有利於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內容作爲重點來讀。我採用範讀、朗讀、默讀、自由讀、引讀、配樂讀、師生互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若能長期堅持這項訓練,讓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讀

在課堂上,要想吸收和積累生動的語言,就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點句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味來。

1、爲什麼說母親說:“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呢?我讓學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寫桂花香的句子,哪個句子最能體現桂花香呢?學生找出:桂花開的`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這兩句。引導學生扣住關鍵詞體會的這兩句不同,這些詩句對桂花的形態、特點進行了恰當的描繪和解讀。學生通過與文中的語句進行進一步的對照,就更深刻地去理解母親所說的話了。

2、課文第三節的第一句:“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一個“纏”字既寫出了作者盼望搖桂花時的迫切心情,同時又把兒童對大人的糾纏耍賴的特點表現出來。學生讀文後,我問“老是纏着”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接着,我讓學生試着練習讀,把這種期待與迫切的心情讀出來。爲了理解“纏”這個詞,我用情境導讀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起來就比較到位了。

  三、在感悟中讀美

1、課文的第三小節,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可以體現出作者搖花時快樂心情的詞句:“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使勁地搖”搖出了什麼?。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發生了,應當是怎樣的心情呢?讓學生帶着歡樂的心情讀文,學生歡樂的心情體現得不夠充分,我又讓學生把歡樂的詞語帶到句中讀。這樣學生就自然理解了。

②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讓學生看着畫面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歡樂情景。通過同桌共同享受着歡樂時刻,師生合作說話,來進一步享受“搖花樂”這一快樂時光。

2、理解: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時,我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母親說:“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同是桂花,難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樣嗎?爲什麼?家鄉院子裏的這棵桂花樹,凝聚着母親的母親的歡樂,母親的辛勞,也有母親對家鄉深深的思念,通過師生合作說話引導學生體會到這是作者對故鄉的讚美、對故鄉的思念)此時此刻,學生再去讀母親的話,自然會產生深深地情感。

  五年級上冊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6

《桂花雨》是一篇略讀課文,描寫了作者回憶童年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處處流露出作者對家鄉的無比懷念。由於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設計時我比較注重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爲主線,引導學生反覆讀,在讀中理解感悟,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

鑑於以往課堂上效率不高,並且教學語言過於拖沓的毛病,這次我特別提醒自己在語言上儘量簡潔,不過多重複同一個問題或答案,而且在把握課文重點段落上,把目光注視在“搖桂花”這一段。這個段落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本節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讀,從開始的師生合作讀,到小組賽讀、自由讀、默讀,再到“搖桂花”時的想象讀,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得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感悟。

在學習中,我認識到一個好的板書對教學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於是我在這節課上,考慮能否讓板書更好地爲教學服務,想到桂花的形狀是四個花瓣的,於是我把板書設計成一朵桂花的形狀,果然學生一看板書就覺得耳目一新,對課文的理解也容易得多。這節課在板書設計上的嘗試,讓我對語文教學又有一個新的發現。

話說回來,反思這節課,仍有很多不足值得我去關注。例如:對重點字詞的挖掘不夠深。如“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對“浸”字的理解引導不足,使得學生理解不夠透徹,進而對桂花香也感悟不到深處。又如最後一段“於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對“又”字的理解,可以引申到體會作者感情,但在教學中我沒有把握好。在體會詞語的含義,在以後的教學上,我更應該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養成一種對重點語句的挖掘習慣。

  五年級上冊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7

《桂花雨》是部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整節課設計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緊緊抓住“桂花香、搖花樂、思故鄉”幾個板塊,通過朗讀、想象、感悟,因勢利導,引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最後拓展閱讀,瞭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課堂教學目的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比較與訓練,使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一、走進桂花雨

教學伊始,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課文,接着揭示課題《桂花雨》,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瞭解本篇課文中寫了什麼景?又寫了什麼事?學生馬上就能明白,課文寫景寫的是桂花;寫事寫的是搖桂花。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課文既是寫景,又是寫事,並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正是通過這樣的情景製造,讓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形成良好互動,也把各個教學環節發揮得淋漓盡致。總之,運用舊知引入新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能形成較好的學教氛圍。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寫“法”,感悟用詞的精妙。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讓學生體驗課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現的八個“香”字。但是課文中的八個“香”每個都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些帶“香”字的句子後,指導學生朗讀每個句子,引導學生通過做批註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討論、交流這幾句帶有“香”字的句子獨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纔是香飄十里。”這句話是運用了誇張的寫法,另外還有比喻、對比等寫作手法。儘管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要鼓勵學生不要怕出錯,大膽展示自我,孩子們會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這些句子的獨特之處。接下來是要讓學生劃出寫“香”很妙的詞,並品讀作者用詞的巧妙,特別是對“浸”字的品讀引導到位,使得學生理解透徹,進而對桂花香也感悟到深處。這不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飄入學生心裏,而且在“潤物無聲”中學生體會到了獨特的寫作手法和用詞的精妙。教學環節中採用自主、探究法,老師適當地點撥,通過自讀自悟的形式品讀句子,品味詞語,做到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合。

  三、體會搖花樂

通過動作、語言描寫,體會搖花樂,獲得語言“味”。體會“搖花樂”環節的教學,是引領學生閱讀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及動作反覆品讀,並且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想象,從而充分體現搖花的“樂”。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時,用動畫的形式再現“桂花飄落”的情景,特別是讓學生扮演兒時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這些詞語,充分體驗桂花雨落下時的心情。“搖花樂”情景的再現,使學生在朗讀賞析後加深了對“桂花雨”的理解。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理解中閱讀。隨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假設就在這棵桂花樹下,會用怎樣的動作、怎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快樂呢?學生結合對文本的理解,展開想象,練習說話。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四、感悟故鄉情

再現送花情景,感悟濃濃的故鄉“情”。上這節課的主旨是通過感悟課文的景及物進而來體會思鄉情。通過對前面“桂花香”及“搖花樂”兩個環節的感悟,學生已對桂花充滿了深深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教師要抓住文中母親的話“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讓學生進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學生會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蘊含的濃濃的情。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採用讀、思、想、練、演的方法學習,讓學生扮演文中幼時的我和鄰居阿婆,再現當年的“我”爲鄰居送桂花的情景。讓學生同桌合作練習表演,然後指名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蘊含的鄉親們那濃濃的鄰里情誼,深化了學生對文中重點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懷念家鄉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搖花人

教學的最後環節是對作者及其寫作風格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並且摘取作者其他兩部作品中的《家鄉味》、《水是故鄉甜》中的句子進行深情的朗讀,在這樣的朗讀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

這節課,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以情感人,強化內心體驗。雖然文中所體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但童心是一樣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閱讀和探究,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