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黑板報

小學生春節迎新年黑板報內容

本文已影響 3.73W人 

  門神的傳說

小學生春節迎新年黑板報內容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上。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就不敢入門爲害。唐代以後,又有畫唐太宗的大將秦瓊(叔寶)、尉遲恭(敬德)二人像爲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爲門神的。門神像左右門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元旦”的演變

我們知道,“元旦”是指公曆新年的第一天。可對中國人來說,“元旦”其實是一個內涵多有演變的概念。

漢語中,“元旦”是個合成詞,“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的意思則是指天亮或早晨。我國大汶口文化遺物發掘中,出土過一幅太陽從山巔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專家考證,這就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的寫法。在殷商青銅器鑄銘上,嵌有被簡化的“旦”字:圓圓的太陽下面有個表示地平線的“一”,意思是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這些表明,所謂“元旦”,其原始含義實際上是指一日的開始。“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爲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朝肖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由此斷定,最晚在晉時,“元旦”的含義已由一日的開始,演變引申爲一年的第一天了。

當然,我國古時候的“元旦”新年的第一天,並不是現在意義的公曆1月1日。我國古時的“元旦”日是隨着朝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中國歷史上的每個朝代每個帝王都有單獨的紀年,而各個朝代對一年中何時爲歲首的認定並不相同,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則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爲“元旦”。至漢代,漢武帝下令恢復夏曆,復以正月初一爲“元旦”,此後一直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頒令定正月初一(元旦)爲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爲新年。這實際意味着,民國時期的日曆,取消了“元旦”之節日名稱。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公元紀年法”議案,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爲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議案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爲“春節”,陽曆1月1日定爲“元旦”。至此,中國古老的“元旦”日,才正式演變成爲與世界相同的“公曆新年的第一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