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二試題

高二語文上冊勸學同步訓練題及答案

本文已影響 2.02W人 
高二語文上冊勸學同步訓練題及答案
件 w w w5
k
勸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藍(  )
木直中繩(  ) 參省(  )
須臾(  ) 以爲輪(  )
跬步(  ) 生非異(  )
槁暴(  ) 騏驥(  )
駑馬(  ) 跂而望矣(  )
二螯(  ) 鍥而不捨(  )
金石可鏤(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勸學(       )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3)吾嘗跂而望矣(       )
(4)假輿馬者(       )
(5)而絕江河(       )
(6)風雨興焉(       )
(7)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8)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9)駑馬十駕(       )
(10)用心躁也(       )
3.文學常識填空。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______,______期______家,是儒家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有______,現存______篇。
4.名句填空。
(1)(2009江蘇高考,10)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2009福建高考,1)故木受繩則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14)______________,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4)(2009全國高考Ⅱ,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復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8)《勸學》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iàn liǎo zhònɡ xǐnɡ yú róu kuǐ xìnɡ ɡǎo pù jì nú qì áo qiè lòu
2.(1)鼓勵 (2)檢查,省察 (3)提起腳後跟
(4)藉助,利用 (5)橫渡 (6)在這裏興起 (7)指人的智慧 (8)沒有用來……的(辦法) (9)馬拉車十天所走的路程 (10)浮躁,不專心
3.況 戰國末 思想 《荀子》 32
4.(1)吾嘗跂而望矣 (2)金就礪則利 (3)吾嘗終日而思矣 (4)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功在不捨 (5)雖有槁暴  使之然也 (6)假輿馬者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而絕江河 (7)鍥而舍之 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 上食埃土 下飲黃泉 (8)學不可以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9題。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5.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聲非加疾也(強,這裏指聲音宏大)
B.而聞者彰(清楚)
C.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少許,少量,少部分)
D.而絕江河(橫渡)
6.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C.用心一也
D.范增數目項王
7.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B.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C.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D.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8.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在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B.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C.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於“不捨”與“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對比論證,意在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用心專一。
9.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答案:5.C 解析:“須臾”爲“片刻”的意思。
6.D 解析:D項與例句都是名詞用作動詞。A、B兩項爲名詞作狀語;C項,數詞活用作動詞。
7.D 解析:A、B、C三項中的“焉”均爲兼詞,是“於之,在這(那)裏”的意思;D項中的“焉”是語氣助詞。
8.C 解析:原文“朽木不折”是說“舍”,“金石可鏤”是說“不捨”,C項正好說反了。
9.參考答案:(1)所以,不積累半步一步,就無法到達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積累涓涓細流,就無法形成江海。(2)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泉水,這是因爲用心專一的緣故呀。
解析:(1)關鍵詞是“無以”,相當於“沒有用來……的(辦法)”。(2)關鍵點:“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是定語後置句,“……,用心一也”是判斷句。


一、基礎積累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君子非生異也
B.木直中繩, 以爲輪
C.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答案:C 解析:A項,“生”通“性”;B項,“ ”通“煣”;D項,“有”通“又”。
2.下列句中加點詞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A.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B.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答案:B 解析:B項與例句均爲形容詞活用作名詞。A項爲形容詞的使動用法;C項爲動詞活用作名詞;D項爲名詞活用作動詞。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古今義不同的一項是(  )
A.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D.吾嘗終日而思矣
答案:C 解析:“黃泉”古義爲泉水;今義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陰間。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答案:C 解析:①連詞,表修飾關係;②連詞,表並列關係。③介詞,從;④介詞,比。
5.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介賓短語後置)
B.冰,水爲之。(判斷句)
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賓語前置)
D.騏驥一躍,不能十步。(省略句)
答案:C 解析:C項爲定語後置句,“之”爲定語後置的標誌。
二、閱讀鑑賞
(一)閱讀下面三段節選自《荀子?勸學》的文字,按要求完成6~9題。
[甲]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①,一可以爲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爲禽犢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③之根是爲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動:意思是說極細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動。②禽犢:小的禽獸,古人相見常以小禽獸做禮物。③蘭槐:一種香料。
6.給[甲]文中畫線部分的句子加上標點。
小 人 之 學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間 則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軀 哉?
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形乎動靜    形:形狀,形體。
B.其漸之滫 漸:浸泡。
C.遊必就士 就:接近。
D.長而異俗 長:長大成人。
8.從“勸學”的目的出發,概括這三段文字的基本觀點。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譯下面句子。
(1)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6參考答案: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解析:理解了文意,加標點並不難,而理解文意的前提是正確斷句。所以,這道題既是考查標點,更是考查對文意的理解。
7.A 解析:“形”應爲動詞“表現”。
8.參考答案:(1)學習的目的不是爲了炫耀,而是爲了加強自身的行爲修養。(2)外在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後天的學習也是這樣。(3)後天的學習可以使人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必須給予重視。
解析:這裏的幾段文字與課文部分保持着基本相同的行文風格,即通過大量比喻和具體事例來論證觀點。概括這幾段文字的觀點,務必要聯繫對課文部分的理解。
9.(1)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地方,交遊必須要接近讀書人,這是爲了防止邪惡的影響而接近中正的方法。(2)出生時的哭聲相同,長大之後的習俗卻各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他們這樣的。
參考譯文:[甲]君子做學問,是把所學的聽入耳中,記在心裏,融會貫通到整個身心,表現在一舉一動上,即使是極細小的言行,都可以作爲別人效法的榜樣。小人做學問,把學到的聽入耳中,從嘴裏說出來。嘴巴與耳朵間的距離不過四寸,怎麼能使自己七尺之軀的美德得到修養而完美?古時候的學者,學習是爲了進德修業;當今的學者,學習卻是爲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學問,爲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學問,把學問當做和別人相見的小禮物。
[乙]蓬草生長在麻叢中間,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裏,就與黑泥是一樣的顏色了。蘭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裏,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會佩帶它。這並不是因爲它的本質不好,而是因爲浸在臭水裏的緣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地方,交遊必須要接近讀書人,這是爲了防止邪惡的影響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臨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學習先王的遺言,就不知道學問的淵博。幹國、越國、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時的哭聲相同,長大之後的習俗卻各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他們這樣的。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皇甫謐耽學
皇甫謐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出後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學,遊蕩無度,或以爲癡。嘗得瓜果,輒進所後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經》雲:‘三牲之養,猶爲不孝。’汝今年餘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慰我。”因嘆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缺,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於我何有!”因對之流涕。謐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遂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慾,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爲務。後得風痹疾,猶手不輟卷。
或勸謐脩名廣交。謐以爲居田裏之中亦可以樂堯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務繁雜),然後爲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或有箴其過篤,將損耗精神。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
城陽太守樑柳,謐從姑子也。當之官,人勸謐餞之。謐曰:“柳爲布衣時過吾,吾送柳不出門,食不過鹽菜。貧者不以酒肉爲禮,今作郡而送之,是貴城陽太守而賤樑柳,豈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時魏郡召上計掾,舉孝廉。景元初,相國闢,皆不行。其後武帝頻下詔敦逼不已,謐上疏自陳,辭切言至,遂見聽許。自表就帝借書,帝送一車書與之。太康三年卒,時年六十八。所著甚多,並重於世。
(節選自《晉書?皇甫謐傳》)
10.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昔孟母三徙以成仁(遷移)
B.或有箴其過篤(勸誡)
C.況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命運)
D.辭切言至,遂見聽許(看見)
11.比較下面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修”字不同,兩個“過”字相同。
B.兩個“修”字相同,兩個“過”字不同。
C.兩個“修”字不同,兩個“過”字不同。
D.兩個“修”字相同,兩個“過”字相同。
12.下列各項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皇甫謐是安定朝那人,後隨父親遷居新安。到二十歲還不好好學習,終日無節制地遊蕩。
B.皇甫謐能夠聽從教導,痛改前非,奮發圖強,好學不怠。
C.皇甫謐清心寡慾,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終身不仕。
D.皇甫謐待人誠懇,始終如一,不以窮達而有所不同。
13.翻譯句子。
(1)修身篤學,自汝得之,於我何有!

(2)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

(3)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後爲名乎?
答案:10D 解析:“見”表示被動的意義。
11.C 解析:第(1)組“修”前句應爲“修飾”,後句應爲“長”;第(2)組“過”前句應爲“拜訪”,後句應爲“超過”。
12.A 解析:原文中“(皇甫謐)出後叔父”即過繼給他叔父爲子。隨叔父遷居新安。
13.參考答案:(1)修身立德,專心學習,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麼呢?(2)他家很貧窮,要親自耕種,每每帶着經書去幹農活。(3)何必結交達官貴人,爲公事忙碌,然後得到好名聲呢?
解析:(1)句“修”(修身立德)、“篤”(專心致志)、“何”(什麼),要注意特殊句式“何有”(有什麼呢)是賓語前置句。(2)句“躬”(親自)、“農”(活用爲動詞“幹農活”)。(3)句注意固定句式“何必……乎?”(何必……呢?)、“崇接”(向上攀附)、“事”(爲……從事、忙碌)。
參考譯文:皇甫謐,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謐出生後即過繼給他叔父爲子,隨叔父遷居新安。他到二十歲還不好好學習,終日無節制地遊蕩,有人以爲他呆傻。曾經得到一些瓜果,即進呈給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說:‘雖然每天用牛、羊、豬三牲來奉養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沒有閱讀過書本,心中不懂道理,沒有什麼可以安慰我。”因此嘆息說:“從前,孟軻的母親遷居了三次,使孟子成爲仁德的大儒;曾參的父親殺豬使信守諾言的教育常存。難道是我沒有選擇好鄰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纔會如此魯莽愚蠢嗎!修身立德,專心學習,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麼呢?”於是面對皇甫謐涕淚交流。皇甫謐深受感動,並激發了他的志氣,於是到同鄉人席坦處學習,勤讀不倦。他家很貧窮,要親自耕種,每每帶着經書去幹農活。於是廣泛地閱讀了國家的重要文獻和諸子百家學說。他性格沉靜,很少慾念,開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寫作爲事業。後來得了風痹症,仍不停地閱讀和寫作。
有人勸皇甫謐多和達官貴人交往,以博得好名聲。皇甫謐認爲隱居田裏也可以享有堯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結交達官貴人,爲公事忙碌,然後得到名聲呢?於是皇甫謐沒有去做官。他潛心玩味經典冊籍,甚至廢寢忘食,故當時人說他是“書淫”。有人告誡他,過於專心將會耗損精神。皇甫謐說:“早晨學到了道理,黃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況生命的長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預定所掌握的呢!”
城陽太守樑柳是皇甫謐父親堂姊妹的兒子。當樑柳要去城陽赴任時,有人勸皇甫謐爲他餞行。皇甫謐說:“樑柳未做官時探望過我,我都不出門迎送,吃飯也不過鹽菜之類。貧窮的人不以酒肉來招待。現在他當了郡太守而以酒宴爲他餞行,這樣做是看重城陽太守的官職卻看輕了樑柳本人,難道這符合古人的爲人之道嗎?那樣做我的心會不安的。”
當時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計掾,也曾舉薦他爲孝廉。景元初,相國也曾徵召他,但皇甫謐都不赴任。從那以後魏武帝屢次下詔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謐上書陳述,皇甫謐的懇切言詞,終於獲得了准許。自己上書給皇上要求借書,皇帝送他一車書。太康三年去世,時年六十八歲。皇甫謐著詩文甚多,皆爲世人所重視。
三、語言表達
14.中國文化傳統中有許多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古訓,它們不僅寓意深刻,而且對人們有警示作用。例如,“學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學習不能夠停下來,要活到老學到老。這則古訓提示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請根據示例向大家推薦一條你最喜歡的古訓,要求語言簡明、連貫。
(1)我最喜歡的一句古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句古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薦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句古訓警示人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自己不願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3)這句古訓利於克服自私自利的狹隘思想,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4)要換位思考,尊重他人
解析:本題比較簡單。根據題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訓(如:題幹中“學不可以已”),古訓實質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後指出這則古訓的含意(如:題幹中“學習不能夠停下來,要活到老學到老”),實質上就是用現代漢語翻譯,指出它的字面意思,再聯繫個人及現實闡明喜歡的原因,最後指出它的教育意義(如:題幹中“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15.聯繫《勸學》一文,給下面的對聯寫出下聯。
上聯:孔子論語,勤學必溫故知新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荀子勸學,博學則青出於藍
解析:解答此題,應首先分析上聯的特點:“論語”既指孔子談論學習之語錄,又指孔子的著作,同時“溫故知新”的名言又是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這樣,結合題目要求,就能對出下聯。另外注意下聯主要從內容上與上聯對應即可。

類文欣賞
天論(節選)
《荀子》  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生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時邪?曰:繁啓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藏於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
……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嘗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闇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賞析:讀《荀子?天論》,無疑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暗自驚訝這位戰國末期的哲學家何以會具有如此明晰的思想。當荀子的同時代人尚在那裏篤信“天”的神祕與神性之時,荀子的這一“天論”,卻第一次豎起一面樸素、唯物地理解天行、天道的思想的旗幟。
荀子所說的“天”,是那種不以人的主觀願望與意志爲轉移的自然規律。《天論》中最著名的名言之一,叫做“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翻譯成白話文,是說自然界運行的規律是固有的,既不因堯而存在,也不因桀而消失。荀子說,你想想看,天下大治或者天下大亂,難道與天(自然)有什麼關係嗎?沒有。無論日月、星辰還是曆象、節氣,在大禹與夏桀時代都是一樣的,但是,大禹治理得國富民安、井井有條,而夏桀呢,是典型的亂世昏君。可見,“治亂非天也”。這是《天論》所得出的一個有力的結論。
儘管《荀子?天論》具有不可避免的歷史侷限,但它關於天人關係的思考,無疑代表了當時最高的思想水準。
參考譯文:天體的運行有它不變的常規,它不因爲有了堯而存在,也不因爲有了桀而消失。用合理的措施適應它就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對待它就遭殃。加強農業生產而節約費用,那麼天就不能使人貧窮;衣食充足而按時勞作,那麼天就不能使人患病;遵循禮義正道而不違背,那麼天就不能使人遭禍。所以水災旱災不能使人捱餓,嚴寒酷暑不能使人生病,妖魔鬼怪不能使人遭難。農業荒廢而又奢侈浪費,那麼天就不能使人富裕起來;衣食不足而又懶惰少動,那麼天就不能使人健康長壽;違背正道而任意妄爲,那麼天就不能使人吉祥如意。因此水旱災害沒來到就有饑荒,嚴寒酷暑沒迫近就有疾病,妖怪現象沒出現就有災禍。所處的天時條件與太平盛世是相同的,但遇到的災難禍患卻與太平盛世不同,這不能歸罪於上天,而是由於人所實行的措施造成的。
……
社會的治和亂是上天決定的嗎?回答是:日月星辰、曆象,這些在禹和桀的時代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定,桀使天下混亂,可見治和亂不是上天決定的。是由時令決定的嗎?回答是:萬物春天發芽,夏天成長,秋天收穫,冬天收藏,這些在禹和桀的時代又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寧,桀使天下混亂,可見治和亂不是時令決定的。是由大地決定的嗎?回答是:萬物有了土地就能生長,離開了土地就要死亡,這些在禹和桀的時代又都是相同的,而禹使天下安寧,桀使天下混亂,可見治和亂不是由大地決定的。
……
流星墜落,樹木發出聲響,普通人都很恐懼。有人問:這是怎麼回事?回答是:這沒有什麼。這是由於天地的變動,陰陽的轉化造成的,是事物中少見的現象。對它們感到奇怪,是可以的;而懼怕它們,就錯了。日蝕、月蝕的發生,颳風下雨的不合時節,怪星的偶爾出現,這些是無論什麼時代都曾經有過的。君王賢明而政治清平,那麼這些現象即使同時發生,也並沒有什麼害處。如果君王昏庸而政治險惡,那麼這些現象即使一種也沒發生,也並沒有什麼好處。流星的墜落,樹木的鳴叫,這是由於天地的變動,陰陽的轉化造成的,是事物中少見的現象。對它們感到奇怪,是可以的;而害怕它們,就錯了。
……
尊崇天而仰慕它,哪裏比得上把它當做物來畜養並控制它?順從天而歌頌它,哪裏比得上控制天命並利用它?盼望天時而等待它,哪裏比得上順應時節並利用它?聽憑萬物自然生長繁衍,哪裏比得上施展才能並變革它?空想着役使萬物,哪裏比得上管理好萬物而不浪費它?仰慕萬物生長繁殖的奧祕,哪裏比得上掌握規律促進萬物更好地成長呢?所以放棄人的努力而去指望天的恩賜,那就不符合萬物的本性了。
輕鬆練筆
在知識激增的現代社會,我們對於學習的看法有了很大變化。你認爲荀子的觀點是否過時?有哪些觀點需要補充發展?
寫作提示:從一般意義來說,荀子關於學習的觀點沒有過時,無論是學習的意義和作用,還是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都值得繼承和借鑑。當然,時代發展了,他的觀點需要補充和發展,如“終身學習”“創造性學習”“合作學習”等等。可結合荀子觀點中的精華部分,聯繫當今社會來談。
答案示例:荀子的觀點不過時,即使在今天對我們仍有積極的意義。
荀子認爲學習貴在知識的積累,學習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學習要專心致志等等,對於今天的學習者來說,又何嘗不是必備的且又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一種品格?荀子是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既注重學習的外在環境和條件,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個同學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環境和條件,有順境,有逆境。關鍵在於每個人自身的努力,發揚主觀能動精神,不但要會利用現有的條件,而且要學會創造條件改造環境。
荀子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體現了荀子的另一種學習觀,即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這種看法和我們教學目標的確立不謀而合,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學習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一種人性的薰染、品格的提升。
文 章來
源蓮山 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