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14篇

本文已影響 2.17W人 

高中文言文 篇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高中文言文14篇

王適,好讀者,懷奇負氣,不肯隨人後選舉。見功業有道路可指取,困於無資地,不能自出,乃以幹諸公貴人,藉助聲勢。諸公貴人既得志,皆樂熟軟媚耳目者,不喜聞生語。一見,輒誡門以絕。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時邪?即提所作書,緣道歌吟,趨直言試。既至,對語驚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聞金吾李將軍年少喜士可撼。乃踏門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適願見將軍白事。一見語合意,往來門下。盧從史既節度昭義軍,張甚,奴視法度士,欲聞無顧忌大語。有以君平生告者,即遣使鉤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謝客。李將軍由是待益厚,奏爲其衛胄曹參軍,充引駕仗判官,盡用其言。將軍遷帥鳳翔,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觀察判官。

居歲餘,如有所不樂。一旦載妻子入閿鄉南山不顧。明年九月,疾病,輿醫京師,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

其妻上谷侯高處士之女。高固奇士,自方太師,世莫能用吾言,再試吏,再怒去,發狂投江水。初,處士將嫁其女,懲曰:吾以齟齬窮,一女憐之,必嫁官人,不以與凡子。君曰:吾求婦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聞其女賢,不可以失。即謾謂媒嫗:吾明經及第,且選,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許我,請進百金爲嫗謝。諾,許白翁。翁曰:誠官人邪?取文書來!君計窮吐實。嫗曰:無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書粗若文書者,我袖以往。翁見,未必取視。幸而聽我。翁望見文書銜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與王氏。遂得女。

(取材於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

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懷奇負氣 負氣:賭氣

B.不肯隨人後選舉 選舉:參加科舉

C.一旦載妻子入閿鄉南山不顧 一旦:忽然有一天

D.幸而聽我 幸而:希望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乃以幹諸公貴人 B. 久之,聞金吾李將軍年少喜士可撼

乃踏門告曰 一女憐之

C. 有以君平生告者 D. 且聞其女賢

吾以齟齬窮 吾明經及第,且選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一見,輒誡門以絕

見過他一次,就告誡守門人不讓他再進門

B.此非吾時邪

這不是一個適合我的時代啊

C.張甚,奴視法度士

囂張得很,鄙視那些遵守法度的士人

D.無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

不要苦惱,侯翁不會懷疑別人欺騙他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王適參加招募士人的考試,在考試的時候出語驚人,最終沒有考上,此後更加困窘。

B.昭義軍節度盧從史聽說了王適的經歷,立即派人設法招致他,遭到王適的斷然拒絕。

C.王適爲人狂傲,沒有世人採用他的意見,兩次做官都發怒離職,以致發狂投江而死。

D.侯高只肯把女兒嫁給有官職的人,王適在媒嫗幫助下,騙過侯高,娶到了他的女兒。

10.第二大題文言文中的王適非常自信,行事張揚高調,請從文中舉一例加以說明。對這種爲人處世的態度,你是怎麼看的?請結合現實生活談談自己的認識。(不少於200字)(10分)

參考答案:

6.A(負氣:憑恃意氣,不肯屈居人下)

7.A(A副詞,於是,就。B助詞,補充音節;代詞,她。C介詞,把;介詞,因。D連詞,況且;副詞,將要)

8.B(這不正是我的好機會嗎)

9.C(沒有世人採用他的意見,兩次做官都發怒離職,以致發狂投江而死的不是王適而是侯高,做官也不準確,應是爲吏)

10.(10分)

【評分參考】⑴文中舉例說明4分。

恰當、合理,即可得滿分。

⑶結合現實生活談認識4分。

①觀點1分。

②闡發3分。

⑶語言表達2分。

⑷字數不足,酌情扣分。

每缺25字(一行)扣1分,扣滿1分爲止。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王適是喜愛讀書的人,懷抱奇志,憑恃意氣,不肯跟在別人後面去參加科舉考試。(他)見到功業有途徑可以很容易取得,(但)被沒有資格和地位所困,自己的才能不能夠顯露出來,就去幹謁各位公卿貴人,(想)藉助(他們的)聲勢。各位公卿貴人已經志滿意得,都喜歡(那些會用)甜言蜜語媚人耳目的人,不喜歡聽生硬的'話。見過他一次,就告誡守門人不讓他再進門。皇上剛登帝位,用四種科目考試(來)招募天下人才。王君笑着說:這不正是我的好機會嗎?就提着(自己)寫的書,沿路(邊走邊)歌詠,去參加直言考試。到(考場)後,(他)對答驚人,沒有考上,(從此)更加困窘。

過了很久,(王適)聽說金吾李將軍年輕,喜愛士人,可以打動他。就登門報告說:天下奇男子王適希望見到將軍陳述事情。一見面,(兩人)談得合意,(於是就)出入(李將軍)門下。盧從史擔任昭義軍節度使後,囂張得很,鄙視那些遵守法度的士人,想聽沒有顧忌的大話。有人把王君的生平告訴他,(他)立即派人設法招致王君。王君說:(盧從史這個)狂妄的人,不值得和他共事。立刻謝絕了來客。李將軍從此對他更加尊重,保奏(他)爲自己的衛胄曹參軍,充當引駕仗判官,全部採納他的意見。李將軍升遷統帥鳳翔,王君隨他去了(鳳翔)。改任試大理評事,擔任監察御史觀察判官。

過了一年多,(王適)好像有些不快活。忽然有一天(便)毫不顧惜地(用車)載着妻子兒女到閿鄉南山去了。第二年九月,(他)病得很重,用車拉(他)到京城就醫,當月某日去世,時年四十四歲。

他的妻子(是)上谷侯高處士的女兒。侯高本來(也)是個奇特的人,自比爲太師,(認爲)世人沒有誰能採用自己的意見,兩次爲吏,兩次發怒離去,(最終)發狂跳入江中(淹死了)。當初,處士要嫁自己的女兒,告誡(自己)說:我因爲與人意見不合(才)不得志,(只有)一個女兒(應)憐愛她,一定(讓她)嫁給做官的,不把(她)嫁給一般的人。王君說:我尋求妻家很久了,只有這個老翁稱人心意。而且聽說他的女兒賢惠,不可失掉(這個機會)。就騙媒婆說:我明經及第,將被選(爲官),很快就是當官的人了。希望侯翁的女兒能嫁給我。如果(你)能讓侯翁答應我,我就用百金作爲給你的謝禮。(媒婆)同意了,答應對侯翁說。侯翁說:(那人)確實是做官的人嗎?拿文書來!王君沒辦法(只好對媒婆)說了實話。媒婆說:不要苦惱,侯翁不會懷疑別人欺騙他。(你)弄一卷像文書那樣粗的書,我(把它)放在衣袖內去(見侯翁)。侯翁看見了,不一定會拿過去細看。希望你聽從我的安排。侯翁望見文書放在(媒婆)衣袖內,果然相信不疑,說:夠了!把女兒許給王君。(王君)就得到了侯女。

高中文言文 篇2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爲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樑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爲: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爲:妻子認爲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爲: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爲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係,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爲: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爲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爲所

1.爲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爲人所並。(《赤壁之戰》)

2.爲

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過秦論》)

3.爲所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誌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爲:大王您被矇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爲: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高中文言文 篇3

1、原因,緣故。例:①既克,公問其故。②何故而至此?

2、本來,原來。例:①兩狼並驅如故。②宋將軍故自負。③此物故非西產。

3、舊的。例:①溫故而知新。②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③君安與項伯有故?(故:這裏指舊交情)④暮去朝去顏色故。(故:這裏有衰老的意思)⑤故國神遊。(故國:舊地,這裏指赤壁古戰場)⑥故壘西邊。(故:這時有古老的'意思)

4、特意。例:①桓侯故使人問之。②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③今公子故過之。

5、所以,因此。例:①故嘗與過宋將軍。②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③故治國無法則亂。④故木受繩則直。

6、故意。例:①廣故數言欲亡。②則再拜,故遲不起。

7、仍然。例: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8、事。例:鄉園多故。(故:這裏指事故,災禍)

[故鄉]家鄉。例:送兒還故鄉。

[故人]

⑴老朋友。例:①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②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⑵指前夫。例外:知是故人來。

[故事]先例,前例。例:①傳上言謂康熙、乾隆、咸豐三朝有開懋勤殿故事。②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故爾]因此,所以。例:荊州水軍,久不操練,青、徐之軍,又素不習水戰,故爾致敗。

高中文言文 篇4

遊褒禪山記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高中文言文 篇5

工人善琴

萬曆末,詹懋舉者守潁州。偶召木工。詹適彈琴,工立戶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耳。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使之彈,工即鼓前曲一過,甚妙。詹大驚異,詰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見一老人貿薪入城,擔頭常囊此,因請觀之。聞其彈,心復悅之,遂受學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賤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果良琴也。詹乃從竟學,一時琴師莫能及。

高中文言文 篇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鞅言於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以衛鞅爲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爲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爲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爲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爲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爲國者不欺其民,善爲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衛鞅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爲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節選自《資治通鑑》,有刪改)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緣:因爲

B.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被:遭受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具:詳細制定

D.所利不能藥其所傷藥:治療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 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

B.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D.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 常以身翼蔽沛公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爲四組,全都體現以信爲寶思想的一組是

①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 ②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

③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 ④國保於民,民保於信

⑤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

⑥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爲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衛鞅向秦孝公進言申述變法理由,甘龍對其進行反駁。衛鞅認爲不能和常人、學者商討開創大業之事,最終秦孝公認同了衛鞅的觀點並同意其變法。

B.爲了讓百姓相信法令,衛鞅在南門立杆懸賞,先爲十金,後增至五十金,有人將木杆搬到北門而獲賞,這才頒佈變法法令。

C.秦國很多百姓在變法之初指責新法帶來不便,衛鞅借太子犯法之事加以懲戒,使秦人接受了法令,並讓那些質疑新法的人改變了態度。

D.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天下,建立天下者不欺四方;戰國亂世的四位君主以信服人,司馬光藉此提醒一統天下的當政者更應該這樣。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5分)

(2)民怪之,莫敢徙。(2分)

(3)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3分)

參考答案

9.A 10.C 11.D 12.C

13.(10分)(1)聰明的人制訂法規,愚笨的.人被法規制約(或受制於新法);賢德的人改變禮制(或規則,禮法等均可),無能的人拘泥於(陳舊的)

禮制。(5分)

(2)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奇怪,沒人敢動手去搬。(2分)

(3)不講信譽無法統治(領導也可)人民,沒有人民便無法守衛國家。(3分)

評分標準:錯一處扣1分,扣完爲止。

高中文言文 篇7

陳章侯蔑視顯貴者

陳章侯性誕僻①,好遊於酒。人所致金錢隨手盡。尤喜爲貧不得志人作畫,周其乏。凡貧士藉其生,數十百家。若豪貴有勢力者索之,雖千金不爲搦②筆也。一齷齪顯者,誘之入舟,方將鑑定宋元人筆墨。舟既發,乃出絹強之畫。章侯科頭③裸體,謾罵不絕。顯者不聽。遂欲自沉於水。顯者拂然④,乃自先去。託他人代求之,終一筆不施。

(選自清·周亮工《讀畫錄》)

[註釋]①誕僻:怪僻。②搦(n u):握。③科頭: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動(袖子)的樣子。

[文言知識] 說"致"a"致"是個多義詞。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錢隨手盡",意爲別人送給他的金錢隨手便花光了。"面致"即當面送上。二、指"表達"。"致意"、"致謝"中的"致"即是。今人寫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禮",意爲以此表達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鳥至",意爲招來數百隻鳥。四、指"盡"。成語"專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藉 ②索 ③雖 ④既 ⑤施

2.翻譯:①好遊於酒 ②周其乏 ③一齷齪顯者

3.上文"筆墨"是指

32.李西涯與程篁墩

閣老①李西涯、學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間各以神童舉於京。方朝見,適直隸④貢蟹至焉。帝即出一對試之雲:"螃蟹渾身甲冑。"程對曰:"鳳凰遍體文章。"李對曰:"蜘蛛滿腹經綸。"後西涯入相而經濟天下,程則終於學士,以文章名世。然偶爾一對,而終身事業見之也。

(選自明·郎瑛《七修類稿》)

[註釋]①閣老:指文淵閣大學士。②學士:指翰林學士。③成化:明憲宗年號。④直隸:京城地區。

[文言知識]說"舉"。一、指"推薦"。上文"舉於京",意爲推薦到京城。二、指"舉起"。《赤壁之戰》:"中江舉帆。"三、指"攻佔"。《阿房宮賦》:"戍卒叫,函谷舉。"四、指"全"。《六國論》:"舉以予人,如棄草芥。"成語有"舉國上下"。它還作"發動"、"聚合"、"行動"等解釋。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方 ②適 ③對 ④胄 ⑤名

2.翻譯:西涯入相而經濟天下

3."文章"在原對子中的意思是

4."經綸"在原對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後來的官職有什麼關係?

楊萬里憂國

楊萬里①爲人剛而偏②。孝宗③始愛其才,以問周必大,必大無善語,由此不見用。韓侂冑④用事,欲網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嘗築南園。屬萬里爲之記,許以掖垣⑤。萬里曰:"官可棄,記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臥家十五年,皆其柄國之日也。侂胄專僭⑥日益甚,萬里憂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憂國也,凡邸⑦吏之報時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萬里慟哭失聲,亟呼紙書日:"韓侂冑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⑨,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落筆而逝。

(選自《宋史·楊萬里傳》[註釋]①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力主抗金。②偏:固執。③孝宗:指宋孝宗趙昚(s hèn)。④韓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專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裏的年輕人。⑨吾頭顱如許:意爲我頭髮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識]說"見"。"見"是個多義詞。一、指"看見"。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見"、"拜見"。如"秦王見韓非"、"韓非見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見用",意爲由於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見贈",即贈送給我。五、同"現"。《敕勒川》:"風吹草低見牛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善 ②用事 ③屬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譯:①欲網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國之日也

③專權無上

34.專力則精,雜學則粗

詞學以浙中爲盛,餘少時嘗效焉。一日,嘉定②王鳳喈(jiē)語休寧③戴東原曰:"吾昔畏姬傳,今不畏之矣。"東原曰:"何耶?"鳳喈曰:"彼好多能,見人一長輒思並之。夫專力則精,雜學則粗,故不足畏也。" 東原以見告,餘悚其言,多所捨棄,詞其一也。

(選自清·姚鼐《惜抱軒集》)[註釋]①餘: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稱,他字姬傳,是"桐城派"的傑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③休寧:古縣名,今浙江境內。

[文言知識] 說"少"。作爲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還作"年輕"、"年輕時"解。上文"餘少時嘗效焉"中的"少時",即爲"年輕時"。賀知章詩"少小離家老大還",其中"少小"指年輕時。古人年齡在30歲之內的都可指"少年"。岳飛詞"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年頭"即年輕人的頭髮。古語有"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少年"也指年輕人。[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盛 ②焉 ③悚

2.翻譯:①彼好多能,見人一長輒思並之

②東原以見告

3."多所捨棄,詞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高中文言文 篇8

(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二)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選自《論語》)

注:回:即顏回,孔子的弟子。不堪:無法忍受。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思。

(1)有仙則名 名:_________________

(2)惟吾德馨 德馨: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粗的詞。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陋室銘》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二句,極琴心(寄託心意的琴聲)之妙境;“勝固欣然,敗亦可喜”二句,極手談(下圍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極交友之妙境。

4.劉禹錫和顏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對此,他們的態度如何?體現了他們怎樣的.精神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

(2)品德高尚

2.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意對即可)

3.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4.劉禹錫:陋室不陋 顏回:不改其樂 安貧樂道(意思對即可)

高中文言文 篇9

(一)、 教材及本課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鑑賞》中詩歌部分,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內容、主旨和寫作技巧上,以此來逐步提高學生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晚年的作品,內容上由寫景和評論兩部分組成,以寫景時的心裏活動(追尋、憑弔)爲線索開啓出後兩聯蜀相諸葛亮的精當評論,因此針對這首詩來講,我本節課將賞析的重點放在了前兩句上,尤其是寫景的頷聯。

《蜀相》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意在通過本課的學習鞏固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杜甫身上那種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同時提高學生古典詩歌的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關於古代詩歌教學,《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步鑑賞文學作品,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啓迪。

鑑於本課的教學重點以及高二學生已經在必修教材的學習過程中積澱了一定概括詩歌內容的能力,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爲:

知識和能力:①指導學生掌握詩歌寓情於景、樂景襯哀情等表達情感的手法。

②教給學生高考“煉字”題的答題方法。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誦讀詩歌,品味語言,把握詩歌的情感。

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杜甫對“蜀相”的仰慕之情,瞭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寓情於景、樂景襯哀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寫作技巧。(這對學生詩歌鑑賞能力的.生成幫助比較大。)

教學難點:突破“煉字”題型。(學生把握考題類型,以及答題思路的形成有針對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二)、 教學過程

一、課前情境:

閱讀相關文本,體會諸葛亮“鞠躬盡瘁”“星殞五丈原”的形象,感受諸葛亮這樣一位賢相的高尚情操。

二、情景導入:

ppt展示臥龍崗景區對聯。導入杜甫的《蜀相》。(吸引學生的興趣)

三、走進詩歌

(1)、誦讀《蜀相》,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①多讀,要做到讀準字音,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②可以採取指名讀,齊讀,教師範讀等方式,讓學生都能夠開口大聲讀。

(2)、品味語言,探究問題。

合作探究一:

總體把握詩歌的寫作思路。

首聯:尋找祠堂

(起)

頷聯:祠中之景

(承)

頸聯:諸葛功績

(轉)

尾聯:壯志未酬

(合)。

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多種答案都可以。

尋訪祠堂——祠堂春色——丞相功業——壯志未酬

明確:敘事——描寫——議論——抒情

合作探究二:品味寫景的語言。

1.哪些詩句寫的最具美感?

明確:頷聯。

2、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3.賞析頷聯?有什麼效果?(補充式,多鼓勵!)

明確:“自”和“空”。反襯寫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動聽的“黃鸝好音”,只因一個“自”一個“空”,就顯得美景虛設,無人問津之感。

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悽清之極。

4.用一句話把此句的美景描繪出來?

分析得到: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

小結: 分析“煉字”題的答法。ppt展示。

四、遷移訓練

五、課後作業

1、背誦

2、掌握煉字方法,並將其使用在此類考試題型中。

六、課堂結束語

(三)、說教法

爲了給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爲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教學法:誦讀是古代詩歌教學中關鍵性的一環,聲情並茂的吟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爲詩歌鑑賞打下良好的基礎。

2、情境教學法:出示關於諸葛亮的對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杜甫所要表達的感情。

3、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探究的舞臺,激發學習興趣把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探究詩歌語言、表現手法、思想情感。

4、比較閱讀法: 將《蜀相》的第二句變“自”爲“盡”,變“空”爲“皆”進行比較鑑賞。

(四)、說學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自主學習即課前誦讀詩歌,參照註釋理解詩歌大意和寫作思路,這樣有利於順利過渡到重難點;課上合作探究分若干個小組,分別探究詩歌語言、思想情感、以及比較鑑賞,這樣能提升學生閱讀詩歌的能力。

(板書設計)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起) 以樂景襯哀情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承)—寓情於景—寂寞傷感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轉)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合)

高中文言文 篇10

朱熹雲:“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真是一語中的。對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除要求三到之外,還應該授之以法,常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一、分層背誦法。

在背誦前先理清內容層次,文言文要在翻譯全文的基礎上分出部分,分出層次,然後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背誦,如《魚我所欲也》可先將它分爲三個部分,中間論證部分有兩個分論點,再分兩個層次,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可以事半功倍。掌握這種方法可將死記硬背變爲輕鬆的背誦,從而終身受用。

二、思考提問法。

現在同學手頭資料多了,會不可避免地讓同學們產生依賴思想,上課不認真聽,不注重思考,結果影響了自己學習文言文能力的鍛鍊。可以通過獨立思考,課堂提問來改變這種現狀,這就要求同學們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先在自讀的基礎上,把不理解的詞圈出來;其次試找出文章中的重點句,並將自己理解中的難句梳理出來;再試着準備把課文用故事形式講出來。堅持用這種方法來學文言文,既可以培養同學們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有助於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三、語意推斷法。

學習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掃除文字障礙是關鍵,同學可以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尋求隱含信息、推知疑難詞句的意思,培養自己的推斷能力。(1)聯繫上下文、結合語境來推斷語意。文言文因漢字特有規律及行文習慣特點,有一定規律可循,養成結合語境來推斷語意的習慣,有助於提高翻譯文言文能力。(2)聯繫舊知識來推斷語意。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要善於聯繫舊知識,進行綜合、比較、歸類。如學到“得魚腹中書”(《陳涉世家》)中的“書”可聯繫到“即書詩四句”中的“書”(《傷仲永》),這樣聯繫新舊知識進行比較,能舉一反三,真所謂“溫故而知新”。

四、對應翻譯法。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如保留、刪減、調整等等。我認爲最基本的方法是採用一一對應的原則,力求將所有能夠譯出的字詞落到實處。看懂課文下面的註釋,藉助工具書,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師點撥。在此基礎上,再用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增補、調配,規範語言。至於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名等,則保留就可以了。

五、歸類積累法。

知識的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文言文知識的積累主要在詞彙上的積累。同學們可以準備一本筆記本,有重點、有針對性地蒐集、歸類、整理、積累。通過歸類、比較、積累,學生不僅能提高文言詞語分析能力,還能體會到學會積累所帶來的喜悅和益處。

高中文言文 篇11

夫世之愛,惟賢惟大,惟德惟仁,莫過於母愛之熾烈而真摯,樸素而篤深。至綿至密,至厚至淳;至善至祥,至親至近。妊娠十月,經生命之風險;襁褓看護,瀝血汗之艱辛。簞食之漿,盡乳汁美味之責;悉心之教,司春雨甘霖之任。兒病痛,求郎中,提心吊膽;女疾癢,拜觀音,焦急如焚。喜怒哀樂,系子女之一身;悲歡離合,集子女之情份。星光璀璨,眠歌吟詠,日陽炎炎,羅扇爽風。絮絮叨叨,言不盡叮囑之憂慮,針針線線,縫不完掛念之懸心。謀兒女之幸福,飽嘗人間之苦辣,籌家庭之興旺,踏遍坎坷之蹊徑。節食宿衣,耐勞克勤,夜以繼日,忘食廢寢。三遷居,擇鄰處,煞費苦心;子不學,斷機織,淚溼衣襟。刻字示兒,精忠報之於國,畫荻教子,仁義施之於民。日夜操勞而不知疲倦,四處奔波而充滿自信。容顏老,歲月風刀雕碧樹,白髮生,春秋霜劍琢鳳琴。德厚仁慈,奏出人間韻律,寬容無私,彈出時代強音。

大愛無疆,正義伸張,育德育性,教子有方。慈祥甘霖,潤澤和藹之土壤;菩薩心花,綻放善良之馨香。愛吾愛以及國之愛,親吾親以及人之親。

至於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一碗粥,一粒米,以沫相濡。懷抱背馱,百般照顧;憂喜交加,牽腸掛肚。調不成韻,言辭難訴。若夫危難時分,災禍臨頭,生死置之於眼前,性命攸關於狹路。惟母臨危而挺身,遇險而勇出。唐山地震,如火如荼。江河斷帶,陷樓崩屋。一雙母子,危急於千鈞,兩條性命,落難於廢窟。毅然斷指,吮血爲乳;感天動地,令人駭目。屠刀犀利,老牛淚注,衣鉢包裹,腹中崽犢。震撼靈魂,黃鼠狼蛻皮養子,驚世壯舉,藏羚羊墊背救雛。血色母愛,如甘泉之淳樸,舐犢深情,似高山之敦厚。

至若遺孀寡婦,愛幼嬰甘居寂寞,守孤子蹉跎青春。悽悽切切,冷冷清清。落葉飄零,孤雁嘯殘風,紅顏消損,青燈伴黃昏。更那堪,家破人衰,子殘女廢,潦倒窘困;誰能夠,抱殘守缺,不離不棄,堅持始終。慈母情深,張海迪輪椅圓春夢,聖母淚長,史鐵生地壇唱人倫。吳之孫國太,嫁女到漢中,宋之佘太君,沙場鑄英魂。抗倭寇,忍痛牽衣同敵愾,求解放,含淚咬牙共盡忠。小家爲貴,大國爲重,愛子篤厚,愛國至尊。

吾母,爾母,天下之母,小愛,大愛,天下之愛。德厚潤萬物,靚麗燦爛,仁義播四方,多姿多彩。偉哉,母之形象須仰視,美哉,母之風韻超眉黛!

高中文言文 篇12

離騷 (節選)

屈 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衆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

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

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高中文言文 篇13

1、《論語》六則,出自論語的《學而》《爲政》《公冶長》《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扁鵲見蔡桓公》作者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所著的書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3、《宋定伯捉鬼》出自《搜神記》,作者幹寶,字令升,東晉蔡人。

4、《狼》出自《聊齋志異·狼三則》,作者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5、《桃花源記》出自《陶淵明集》,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紫桑人,著名詩人。

6、《弈喻》出自《潛研堂文集》,作者錢大昕,字曉徵,又字辛楣,號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考異》、《潛研堂文集》。

7、《口技》出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本文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清朝福建晉江人。

8、《活板》出自《夢溪筆談》,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學家、文學家。

9、《核舟記》出自《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學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10、《說虎》出自《誠意伯文集·郁離子》作者劉基,字伯溫,浙江人,有《誠意伯文集》。

11、《爲學》出自《白鶴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鶴唐詩文集》。

12、《愛蓮說》出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學家。

13、《陋室銘》出自《全唐文》作者劉禹溪,字夢得,唐代洛陽人,著名詩人,著有《劉賓客集》。

14、《傷仲永》、《談孟嘗君傳》出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5、《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列子,字列禦寇。

16、《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孟子·告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

17、《岳陽樓記》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18、《醉翁亭記》出自《歐陽文忠公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19、《曹劌論戰》出自《左傳》,《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0、《黃生借書說》出自《小倉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號隨園主人,清朝人,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集》。

21、《童區寄傳》出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

22、《出師表》出自《諸葛亮集》,作者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

23、《滿井遊記》出自《袁中郎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縣人,文學家。

24、《少年中國說》出自《飲冰室合集》,作者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著作收在《飲冰室合集》中。

25、《陳涉世家》出自《史記·陳涉世家》,作者司馬遷。《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6、《李廣》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作者司馬遷。

27、《陳叔寶亡國》出自《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28、《龔遂治渤海郡》出自《漢書》,《漢書》是繼《史記》之後的重要的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作者班固,自孟堅,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

29、《馬說》出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韓愈。

30、《捕蛇者說》出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

31、《養魚記》出自《歐陽文忠公集》,作者歐陽修。

32、《日喻說》出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作者蘇軾。

高中文言文 篇14

《書幽芳亭記》

原文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後貴之也。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之中,不爲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離騷》曰:“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是以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至其發花,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世論以爲國香矣。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譯文

如果一個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過其他的士人,那麼就成爲國士;如果一個女子的姿色超過其他的美女,那麼就稱之爲國色;如果蘭花的香味勝過其它所有的花那麼就稱之爲國香。自古人們就以蘭花爲貴,並不是等到屈原贊蘭花之後,人們才以它爲貴的。蘭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長在深山和貧瘠的叢林裏,不因爲沒有人知道就不發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殘酷的摧殘後,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所說的避世而內心無憂,不被任用而內心無煩悶。蘭花雖然含着香味形狀美好,但平時與蕭支沒有什麼兩樣。一陣清風吹來,他的香氣芬芳,遠近皆知,這就是所說的藏善以待時機施展自己。

然而蘭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來的。我放任自己長期流浪四方,於是完全知道蘭和蕙的區別。大概蘭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纔有一棵蘭,《離騷》中說:“我已經培植蘭花九畹,又種下蕙百畝。”《招魂》說:“愛花的風俗離開蕙,普遍崇尚蘭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爲賤以蘭爲貴很久了。蘭和蕙到處都能生長,即使栽種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葉茂,如果用熱茶水澆灌就香氣芬芳,這是它們相同的地方,等到它們開花,一隻幹上就一朵花而香氣撲鼻的是蘭花,一隻幹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氣不足的就是蕙。雖然蕙比不上蘭花,但是與椒相比卻遠在椒之上,椒居然被當世之人稱爲“國香”。於是說當權者必須除掉,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隱士紛紛遠離當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賞析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當屬周敦頤的《愛蓮說》。該文以蓮喻人,讚揚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後黃庭堅的《書幽芳亭記》,堪稱與《愛蓮說》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於前者被選入中學教材,廣爲人知;而黃庭堅本人以詩名世,他的散文創作被掩蓋了。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詩人、書法家,“蘇門四學士”之首。黃庭堅詩、書、文均有極高造詣,與蘇軾並稱“蘇黃”。他的一生風波跌宕,飽受磨難。在北宋黨爭中,他屬舊黨,屢遭貶謫。但無論處於何種艱難的境地,他都以氣節自勵。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實際行爲,達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國古代歷來有“芳草美人”的傳統。這是典型的類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種動植物來類比人的品行。周敦頤建立起了蓮與君子之間的牢固類比關係,黃庭堅此文則建立起蘭與君子之間的牢固類比關係。

黃庭堅一開始就連用三個類比:國士、國色、國香,將蘭擡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離騷》裏種蘭、佩蘭、賦蘭:“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以蘭來象徵自己美好的品德。黃庭堅指出蘭與君子十分類似:“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之中,不爲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蘭花,從不吹噓自己,也不因無人賞識而愁悶;在遭受外界殘酷的摧殘後,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兩句話的精警,可與“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爲什麼黃庭堅要特意點出這兩點呢?因爲在這兩種環境中,最能見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種環境下,君子尚未成名,無人賞識,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種環境下,雖屢遭打擊,而不改其操守。“遁世無悶”句,語出《易經》。《乾卦》《文言》:“初九日: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孔疏》:“遁世無悶者,謂遁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不見是而無悶者,言舉世皆非,雖不見善而心亦無悶。上雲遁世無悶,心處僻陋,不見是而無悶,此因見世俗行惡,是亦無悶,故再起無悶之文。”《易·大過》《象傳》:“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孔疏》:“明君子衰難之時,卓爾獨立,不有畏懼。遁乎世而無憂,欲有遁難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則不能然,惟君子獨能如此。”可見,只有君子才能在這兩種環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經》。《易經》第六三章雲:“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韜光養晦,保養美德。貞,正。含章可貞:蘊含美德,心地守正。時,時機。成,居功。君子應耐心等待最佳時機再行動。含蘊秀美,品德堅貞;如爲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則有善終。黃庭堅在這裏又一次讚揚君子立身處世的特點:一是含蓄,不張揚,不刻意追求。就像蘭花,平時與其他花草混處,香味不明顯。二是把握時機。君子一旦有機會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就會盡心盡力地報效國家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如蘭花,一陣清風吹過,香氣芬芳,遠近皆知。

接下來,作者特意比較了蘭與蕙的不同,指出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蘭與蕙的栽培環境相同,但兩者有花之多少與香味遠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則含蓄,不張揚;香味遠,則有真才實學,內蘊豐富。作者還指出,“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椒,一種香味濃烈的常見草本植物,此處指庸碌之輩。士大夫雖然品德修養不如君子,但較之庸碌常人,又已遠甚。可嘆的是,椒居然被當世之人稱爲“國香”。“當門”,指當權者。當權者昏庸,不能辨別蕙與椒,更無法賞識那含蓄的、清幽的蘭了。所以,那些品節高尚的“山林之士”,紛紛遠離當局,“往而不返”了。在這裏,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嘆。

黃庭堅對蘭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氣節的大環境下提出來的。周敦頤《愛蓮說》就說:“蓮,花之君子者也。”黃庭堅也說:“蘭似君子。”此文寫於他貶居戎州之時。戎州有山名蘭山,上有野生蘭花。他將之移植於院中,建一小亭,名爲“幽芳亭”。在北宋黨爭中,黃庭堅屬蘇軾黨,屢遭新黨打擊。但是,他並無怨恨詈罵之詞。蘇軾稱讚他:“意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遊,非獨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雖如軾之放浪自棄,與世闊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黃魯直書》)評價高得不能再高了。黃庭堅將居處先後命名爲“任運堂”、“槁木庵”,表現了他隨緣任運的人生態度。他爲人“內剛外和”,有如蘭花,含蓄,不張揚,內蘊深厚,講求氣節。他的詩也反覆吟詠了蘭花的高潔品質,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爲韻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韋蘇州》、《次韻答和甫盧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劉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韻答黃與迪》等詩。他還親手書寫了唐韓伯庸的《幽蘭賦》,流傳至今,成爲中國書法史上的行書佳作。

黃庭堅學識廣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廣泛學習古代優秀文學作品,厚積薄發,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點鐵成金”、“脫胎換骨”。在這篇短文中,黃庭堅隨手引用《易經》、《離騷》,展示了他深厚的學養。

《阿房宮賦》

原文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爲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見者 一作:有不見者)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譯文

六國爲秦所滅,天下被統一。蜀山的樹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宮殿得以建成。(它)覆蓋了三百多裏地,幾乎遮蔽了天日。(阿房宮)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古咸陽在驪山西北)。渭水和樊川,浩浩蕩蕩地流進了宮牆。每五步一座高樓,每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像綢帶一樣迂迴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這些亭臺樓閣啊,各自依着不同的地勢,參差錯落,精巧工緻。盤旋的樣子,迂迴曲折的樣子,像蜂房那樣密集,如水渦那樣套連,矗立着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長橋臥在水上,沒有云怎麼(出現)龍?那樓閣之間的通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並非雨過天晴,怎麼會有虹霓產生?高高低低的樓閣,分辨不清,使人辨不清南北西東。人們在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暖意,如同春光那樣和樂;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淒冷。就在同一天內,同一座宮裏,而氣氛感覺卻截然不同。

(六國的)宮女妃嬪、諸侯王族的女兒孫女,辭別了故國的樓閣宮殿,乘坐輦車來到秦國。(她們)日夜奏琴歌唱,成爲秦皇的宮人。(清晨)只見(光如)明星閃亮,(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髮鬢;渭水漲起一層脂膏,(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瀰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裏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向何方。(宮女們)極力顯示自己的嫵媚嬌妍,每一處肌膚,每一種姿態,都嬌媚極了。(她們)久久地佇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寵幸光臨;(可憐)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終未曾見過皇帝的身影。燕國趙國、韓國魏國、齊國楚國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都是多少年、多少代,從人民那裏掠奪來的,堆積如山。一旦國家破亡,不能再佔有,都運送到阿房宮中。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砂礫,扔得到處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所想的,也是千萬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爲什麼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釐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一樣呢?甚至使得(阿房宮)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裏的農夫還要多;架在屋樑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織女還要多;突出的釘頭,比倉谷裏的粟粒還要多;參差不齊的瓦縫,比人們身上穿的絲縷還要多;直的欄杆,橫的門檻,比九州的城廊還要多;琴聲笛聲,嘈雜一片,比鬧市裏的人聲還要喧鬧。(這)使天下人們口裏雖不敢說,但心裏卻充滿了憤怒。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於是駐守邊關的士兵起義,函谷關被劉邦攻佔;項羽放了一把大火(燒燬秦宮),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使秦國滅族的是秦國,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國的國君能各自愛撫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了;(秦統一後)如果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以至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滅亡他呢?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爲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爲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他而不引以爲鑑,那麼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賞析

《阿房宮賦》作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善於擊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與宦官嬉戲終日,貪好聲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曾在長安洛陽有興修宮殿的龐大計劃。後因平盧.成德節度使藉口“以兵匠助修東都”想趁機奪取洛陽,才作罷。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與黑暗現實,就寫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爲鑑,不能哀而不鑑,最終只能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本文借寫阿房宮的興建與毀滅,揭露了秦朝統治者的窮奢享樂,並借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統治者不要只圖自己奢侈享樂,重蹈覆轍。但是杜牧的忠告沒有使統治者更改。兩年後,王死,半個世紀後,黃巢起義後唐王朝與秦王朝一樣歸於滅亡。

《梓人傳》

原文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門,願傭隙宇而處焉。所職,尋、引、規、矩、繩、墨,家不居礱斫之器。問其能,曰:“吾善度材,視棟宇之制,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羣工役焉。舍我,衆莫能就一宇。故食於官府,吾受祿三倍;作於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牀闕足而不能理,曰:“將求他工。”餘甚笑之,謂其無能而貪祿嗜貨者。

其後京兆尹將飾官署,餘往過焉。委羣材,會羣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釐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於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餘圜視大駭,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

繼而嘆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爲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爲天下者本於人。其執役者爲徒隸,爲鄉師、里胥;其上爲下士;又其上爲中士,爲上士;又其上爲大夫,爲卿,爲公。離而爲六職,判而爲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連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嗇夫、版尹以就役焉,猶衆工之各有執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焉,指而使焉,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制而整頓焉;猶梓人之有規、矩、繩、墨以定製也。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細大,可手據其圖而究焉,猶梓人畫宮於堵,而績於成也。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不炫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衆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討論其大經,猶梓人之善運衆工而不伐藝也。夫然後相道得而萬國理矣。

相道既得,萬國既理,天下舉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後之人循跡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談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執事之勤勞,而不得紀焉;猶梓人自名其功,而執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謂相而已矣。其不知體要者反此;以恪勤爲公,以簿書爲尊,炫能矜名,親小勞,侵衆官,竊取六職、百役之事,聽聽於府庭,而遺其大者遠者焉,所謂不通是道者也。猶梓人而不知繩墨之曲直,規矩之方圓,尋引之短長,姑奪衆工之斧斤刀鋸以佐其藝,又不能備其工,以至敗績,用而無所成也,不亦謬歟!

或曰:「彼主爲室者,儻或發其私智,牽制梓人之慮,奪其世守,而道謀是用。雖不能成功,豈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餘曰:「不然!夫繩墨誠陳,規矩誠設,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狹者不可張而廣也。由我則固,不由我則圮。彼將樂去固而就圮也,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不屈吾道,是誠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貨利,忍而不能捨也,喪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棟橈屋壞,則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餘謂梓人之道類於相,故書而藏之。梓人,蓋古之審曲面勢者,今謂之「都料匠」雲。餘所遇者,楊氏,潛其名。

譯文

翡封叔的家宅在德里地方。有位木匠敲他的門,希望租間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來代替房租.他所執掌的是些度量長短,規劃方圓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裏不儲備磨礪和砍削的器具。問他有什麼能耐,他說:“我善於計算,測量木材。觀看房屋的式樣和,高深,圓方,短長的適合不適合;我指揮驅使,而由衆工匠去幹。離了我,大家就不能建成一棟房子。所以被官府供養,我得到的奉祿比別人多三倍;在私人家裏幹活,我取全部報酬的一大半。”後來有一天,我進了他的住屋。他的牀缺了腿卻不修理,說:“將要請別的工匠來修理。”我很恥笑他,說他是沒有才能卻貪圖俸祿,喜愛錢財的人。

後來,京兆伊將要修飾官衙的房屋,我到過那裏。(在那裏)蓄積了大量木材,招集了許多工匠。有的拿着斧斤,有的拿着刀鋸,都圍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木匠左手拿着長尺,右手拿着木杖,站在中間。他衡量房屋的承擔情況,察看木料的性能酌情選用。揮動他的木仗說:“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道右邊去砍;回頭指着木材說:“用鋸鋸!”那拿鋸的就跑道左邊去鋸。不一會,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臉色,等待他的發話,沒有一個敢自做主張的。那些不能勝任的人,被他憤怒地斥退了,也不敢有一點怨恨。他在牆上繪了官署房子的圖樣,剛滿一尺大小的圖樣卻細緻詳盡地畫出了它的建築構造.按照圖上微小的尺寸計算,建造起的高樓大廈,沒有一點誤差的地方。已建成後,在上棟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來是他的姓名,凡是被他役使的工匠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圍繞着一看,感到非常驚訝,然後我才知道他技術的精湛和偉大啊!

接着我就感嘆地說:他大概是放棄了他的手藝,專門使用他的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領的人吧?我聽說“勞心的人役使別人,勞力的人被別人役使”;他大概是勞心的人吧?有一般技藝的人出力勞動,有才智的人出謀劃策,他大概是有才智的人吧?這滿可以作爲輔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所效法學習的呀!事情沒有比這再相近似的了。那輔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推薦人材,委任職責,發出命令,指派任務,整頓綱紀,進行增減,統一法治。這就好像梓人有正方圓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繪製出圖樣似的。選擇天下的官吏,使他們適合自己的職務;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看了國都就瞭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瞭解了諸侯國,看了諸侯國就瞭解了整個天下。那些遠近大小的國事,可以根據手中的圖本來研究,瞭解。這就好像梓人在牆上繪畫官署房子的圖樣而完成工程一樣。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來,並充分發揮他的`本領,使他不必對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沒有才能的人辭退,讓他休息,他也不敢惱恨。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虛圖功名,不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不干涉衆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傑出的人材一起討論治理國家的根本道理。這就象梓人善於運用衆工匠而不自誇手藝一樣。這樣以後,做宰相的道理纔算懂得,各諸侯國纔得到了治理。那些不知道全局要領的人卻與此相反。(他們)以謹小慎微,忙忙碌碌爲大事,以抄寫官署中的文書,薄冊爲重責,誇耀自己的才能,自尊自大,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干涉衆官的工作,侵奪部下官吏應做的事拿來自己做,並洋洋得意地在相府誇耀自己,卻丟掉了那些重大的,長遠的事情。這是所說的不懂得做宰相的道理的人。這就象梓人不懂得繩墨可正曲直,規矩可畫方圓,尋引可量短長,暫且奪取工匠們的斧子刀鋸來幫助他們發揮技藝,卻又不能完成他們的工作,以至於事情失敗,使用了(他們)卻沒有成功一樣。這不也是錯誤的嗎?

有人說:「如果房子的主人,依憑他的知識,而干涉木匠師傅的規劃,不採用師傅世代相傳的悠久經驗,導致房子垮了,難道是木匠師傅的過錯嗎?哪是因爲主人不信任木工師傅的才造成的呀!」我說:「不是這樣!因爲繩子、墨汁、圓規和尺的測量都很明確,高的地方不能隨意變低,狹小的不能隨意擴大。如果按照我的計畫,房子就很堅固,反之不按照我的設計圖,房子就會傾倒。如果主人甘於房舍不堅而易坍塌,木匠師傅只好帶着自己的技術和智慧,欣然離去。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妥協,纔是真正的好木匠師傅呀!反之,如果貪圖錢財,容忍主人的干涉,不願意離去,不堅持房子的建築原則,有一天,棟住或橫樑歪了,房子傾倒了,木匠師傅就推卸說:『這不是我的過錯呀!』可以這樣嗎?可以這樣嗎?」我認爲:因爲木匠師傅之道與宰相之道很類似,所以特別寫下來,然後收藏起來。在古代,木匠師傅又稱呼爲:「審曲面勢」的人,在今天,則被稱爲:「監督建築之人」。我所遇到的這位木匠師傅,他姓名是楊潛。

鑑賞

《梓人傳》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作品,本文選自《柳河東集》。梓人指木工,建築工匠。本文講述了有木匠來敲翡封叔家宅的門,希望租間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來代替房租的故事。

本文作者通過一個梓人“善度材”,“善用衆工”的故事,生動形想而又合理自然地闡明瞭當宰相治理國家的道理。“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梓人的“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與宰相的“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異曲同工!文中引用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來說明人們的社會分工不同,各司其職;有現實積極意念。

好的管理者應該使用他的思想智慧,細緻掌握全局要領、不自尊自大,虛圖功名,不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信任下屬,且不干涉下屬人員的工作。

謹小慎微,忙忙碌碌,以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爲要,干涉下屬的工作,侵奪下屬應做的事拿來自己做,並誇耀自己,沒有全局觀,丟掉了那些重大的,長遠的事情。這是不懂得管理道理的人乾的事情,是不會收到好的管理效果的。

《鷦鷯賦》

原文

鷦鷯,小鳥也,生於蒿萊之間,長於藩籬之下,翔集尋常之內,而生生之理足矣。色淺體陋,不爲人用,形微處卑,物莫之害,繁滋族類,乘居匹遊,翩翩然有以自樂也。彼鷲鶚驚鴻,孔雀翡翠,或淩赤霄之際,或託絕垠之外,翰舉足以沖天,觜距足以自衛,然皆負矰嬰繳,羽毛入貢。何者?有用於人也。夫言有淺而可以託深,類有微而可以喻大,故賦之云爾。

何造化之多端兮,播羣形於萬類。惟鷦鷯之微禽兮,亦攝生而受氣。育翩翾之陋體,無玄黃以自貴。毛弗施於器用,肉弗登於俎味。鷹鸇過猶俄翼,尚何懼於罿罻。翳薈蒙籠,是焉遊集。飛不飄揚,翔不翕習。其居易容,其求易給。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粒。棲無所滯,遊無所盤。匪陋荊棘,匪榮茞蘭。動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順理,與物無患。

伊茲禽之無知,何處身之似智。不懷寶以賈害,不飾表以招累。靜守約而不矜,動因循以簡易。任自然以爲資,無誘慕於世僞。雕鶡介其觜距,鵠鷺軼於雲際。稚雞竄於幽險,孔翠生乎遐裔。彼晨鳧與歸雁,又矯翼而增逝。鹹美羽而豐肌,故無罪而皆斃。徒銜蘆以避繳,終爲戮於此世。蒼鷹鷙而受譄,鸚鵡惠而入籠。屈猛志以服養,塊幽縶於九重。變音聲以順旨,思摧翮而爲庸。戀鍾岱之林野,慕隴坻之高鬆。雖蒙幸於今日,未若疇昔之從容。

海鳥鶢鶋,避風而至。條枝巨雀,踰嶺自致。提挈萬里,飄颻逼畏。夫唯體大妨物,而形瑰足瑋也。陰陽陶蒸,萬品一區。鉅細舛錯,種繁類殊。鷦螟巢於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普天壤以遐觀,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賞析

張華的性格是多重的,他極具俠骨卻又不乏柔情,他各種不同面向的情感,在他的詩歌上以不同方式呈現出來,這是鍾嶸所忽視,也是他對張華的評價中,失之公允之處。

既然說張華在西晉文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他的作品不只侷限於詩歌方面,他的賦作亦極富盛名,尤其是《鷦鷯賦》堪稱晉賦中的名篇,關於《鷦鷯賦》的創作背景,《晉書·張華本傳》記載:

華少孤貧,自牧羊……初未知名,著〈鷦鷯賦〉以自寄。其詞曰:……陳留阮籍見之,嘆曰:「王佐之才也!」由是聲名始著。

由此可見,張華寫作此賦時仍是一無名小卒,他因此賦而發跡,晉身爲卿大夫。《鷦鷯賦》的序雲:

鷦鷯,小鳥也。生於蒿萊之間,長於藩籬之下,翔集尋常之內,而生生之理足矣。色淺體陋,不爲人用;形微處卑,物莫之害。繁滋族類,乘居匹遊,翩翩然有以自樂也。

而《鷦鷯賦》何以被視爲晉賦名篇?原因在於它具有不同於其他賦作的獨特之處,那就是《鷦鷯賦》結合了莊子的思想,並非只是單純詠鳥的賦作。張華藉鷦鷯這種平凡、無用的小鳥,傳達「委命順理」、「任自然以爲資」的人生觀,張華在其中所強調「避禍遠害」的思想,是與莊子的隱逸態度相契合的,然而,他卻又肯定了鷦鷯的價值,可見張華認爲出世和入世並無任何牴觸,這一點便和莊子的思想有著極大的不同。畢竟張華在寫作此賦時,尚未發跡,況且其擁有滿腹才學,只是苦無機會,讓他大展長才,怎麼可能完全認同隱逸思想,他自有其主張,這也是他受讚賞之處。這篇賦作可說是他當時置身事外,觀察西晉時局,用以自我惕勵的文章。

《鷦鷯賦》的寫作方式替詠鳥賦另闢一個新方向,它不只是一單純的賦作,還具有思想層次上的價值,有著相當深遠且豐富的意涵。 另外,此賦鮮明的玄學思維,也挑戰了賦學批評在理論上的發展空間。

試從學問方面來看,張華亦稱得上是一名準科學家,他的興趣相當廣泛,無論是天文地理、政治歷史、博大世界……他皆有所涉獵,所著的《博物志》便是根據他好學所得,以及耳聞的異事編撰而成的,內容包羅萬象,不乏“怪力亂神”之事,記有“草木魚蟲鳥獸之名”,亦保存了不少古代的神話材料,由此可見張華的不凡才學,和擅於觀察、思考的認真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從許多文獻資料記載中,亦可看出張華似乎給人一種猶如孔明再世、神通廣大的印象,如《傳》中有云:

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無聲。帝以問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爲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其言,果聲聞數裏。

有關張華這一方面的記載,實在是不勝枚舉,無論這些記載真實與否,從其廣爲傳頌這點,便可看出張華絕非一般的文士,他在人們心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崇高地位。

《送窮文》

原文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結柳作車,縛草爲船,載糗輿糧,牛繫軛下,引帆上檣。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問所塗,竊具船與車,備載糗粻,日吉時良,利行四方,子飯一盂,子啜一觴,攜朋摯儔,去故就新,駕塵風,與電爭先,子無底滯之尤,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屏息潛聽,如聞音聲,若嘯若啼,砉敥嘎嚶,毛髮盡豎,竦肩縮頸,疑有而無,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與子居,四十年餘,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學子耕,求官與名,惟子是從,不變於初。門神戶靈,我叱我呵,包羞詭隨,志不在他。子遷南荒,熱爍溼蒸,我非其鄉,百鬼欺陵。太學四年,朝韮暮鹽,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終,未始背汝,心無異謀,口絕行語,於何聽聞,雲我當去?是必夫子信讒,有間於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車船,鼻齅臭香,糗粻可捐。單獨一身,誰爲朋儔,子苟備知,可數已不?子能盡言,可謂聖智,情狀既露,敢不迴避。”

主人應之曰:“予以吾爲真不知也耶!子之朋儔,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滿七除二,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窮:矯矯亢亢,惡園喜方,羞爲奸欺,不忍傷害;其次名曰學窮:傲數與名,摘抉杳微,高挹羣言,執神之機;又其次曰文窮:不專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時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窮:影與行殊,而醜心妍,利居衆後,責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窮: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凡此五鬼,爲吾五患,飢我寒我,興訛造訕,能使我迷,人莫能間,朝悔其行,暮已復然,蠅營狗苟,驅去復還。”

言未畢,五鬼相與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徐謂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爲,驅我令去,小黠大癡。人生一世,其久幾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時,乃與天通。攜持琬琰,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誰過於予。雖遭斥逐,不忍於疏,謂予不信,請質詩書。”

主人於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燒車與船,延之上座。

譯文

元和六年正月三十日,主人讓名叫星的僕人結紮柳條爲車,捆草爲船,裝上乾糧,套好牛車,升起帆船,向窮鬼三次作揖並對他們說:“聽說你們即將起程,不敢問你們要走哪條路,悄悄準備了車船,裝了乾糧,今天是吉時良辰,去哪裏都是吉利的。請你們吃一頓飯,喝一杯酒,帶領你們的朋友夥伴,離開舊寓去住新的住所,車揚塵,風鼓帆,比電光還迅速。你不至長久住在這裏長久怨恨,我有資助送行的情誼,你們是否打算馬上就走呢?”

屏氣細聽,好像聽到一種如詠似泣細碎不清的聲音,讓人不禁毛髮都豎起來了,聳肩縮脖。那聲音似有似無,過了好一會兒才能聽分明。似乎有人說:“我和你相伴已經有四十年了。你在幼年時,我沒有嫌棄你的幼稚無知,你讀書耕田,求官職與功名,我始終跟隨你,不改初衷。門戶的神靈,呵我叱我,我忍受屈辱包涵容忍,心仍然專注於你,從沒有想到別處去。你貶官廣東,那裏氣候潮溼蒸悶,不是我的鄉土,所以各種鬼都來欺負我。你在太學任國子博士那四年間,下飯的早餐是切碎的菜、晚餐是一把鹽,只有我在保護你,別人都嫌棄你。從當初到如今,我不曾離開你,心裏沒有去別處的打算,嘴裏也沒有說過要走的話,你從哪裏聽到傳聞,說我即將離去?一定是先生聽信了讒言,存心和我疏遠。我是鬼而不是人,哪裏用得着車船,只需用鼻子嗅聞食物的氣味便可果腹,乾糧也是捨棄不帶的。我孤身一人,誰是我的朋友夥伴?你如果全都知道,可否一一加以數說?你如果全都說出來,那就可稱爲聖人智者;真實情況既已揭露,我敢不躲開嗎?”

主人回答說:“你以爲我真的不知道嗎?你的夥伴,不是六也不是四,居十去掉五,滿七減去二,各有主張,自有名字,使我動手就惹禍,一說話就觸犯忌諱。凡是能使我面目可憎、語言乏味的,都是你們的主意。其一名叫智窮:剛強高尚,厭惡圓滑而喜歡正直,恥於做奸詐之事,不忍心傷害別人;其二名叫學窮:輕視術數名物一類學問,探究幽深微妙的道理,攝取各家學說,掌握精神要領;其三名叫文窮:不只擅長一種技巧,文章怪怪奇奇,不能在當時實施,只能用以自娛;其四名叫命窮:影子和體形不一樣,臉醜心美,牟利退居人後,負責爭於人先;其五名叫交窮:待朋友忠心耿耿,傾吐肺腑,擡起腳後跟站立盼望對方的到來,對方卻把我視爲仇敵。這五種窮鬼,是我的五種禍患。你們使我忍飢受凍,惹得別人起訛傳造譏諷,你們能使我感到迷惑,而不是別人的離間所能辦到的。早上悔恨我的行爲,傍晚卻又恢復故態。你們卑劣無恥地糾纏我,剛把你們趕走轉眼又回到我身邊。”

話沒說完,五鬼就一起張眼吐舌,跳躍翻滾,拍手頓腳,互相瞧着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慢慢地對主人說:“你們知道我們的名字和我們的全部作爲了,驅趕我們讓我們走,實在是小聰明大糊塗。人生一輩子,有多長久?我們替你樹立名聲,可以流傳百世。小人和君子,他們的心意是不同的。只要不趨時適俗,才和天理相通。攜持美玉,卻只換一張羊皮;吃飽了美好的食物,倒羨慕那糠粥,這世上理解你的人,誰能超過我們呢?你雖然遭到貶斥,我們也不忍心疏遠你,如果你不相信我們的話,請你從《詩》《書》等經典中找到答案。”

主人於是垂頭喪氣,拱手稱謝,把那柳條編的車、草扎的船燒掉,請窮鬼在貴客的座位上坐下。

賞析

《送窮文》寫於唐憲宗元和六年春,時韓愈45歲,任河南令。韓愈在經歷了一番坎坷之後,終於官運亨通。35歲那年,韓愈被擢爲四門博士,翌年又拜監察御史。雖然不久被貶陽山令,但元和三年被召還國子博士,分司東都,改真博士,升河南令。然而,《送窮文》卻把作者一肚皮的牢騷發泄得淋漓盡致。這一篇寓莊於諧的妙文,主人翁(韓愈)認爲被五個窮鬼纏身,這五個窮鬼分別是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個窮鬼跟著他,使他一生困頓。因此主人翁決心要把五個窮鬼送走,不料窮鬼的回答卻詼諧有趣,他告訴主人翁,這五個窮鬼忠心耿耿的跟著他,雖然讓他不合於世,但卻能幫助他獲得百世千秋的英名。韓愈寫“送窮”,實則是“留窮”。韓愈以詼詭之筆抒發了抑鬱不得志的憤慨,留下了這篇千古奇幻之文。 自嘲的筆調,戲劇性的對白,詼諧的風格,奠定了《送窮文》的文學成就並使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山市》

原文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爲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與他志同道合的友人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驚奇又疑惑,想起近處沒有這寺院。不一會兒,看見幾十所宮殿,碧綠的瓦,翹起的屋檐,這才明白是“山市”。不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城牆上面成凹凸形的矮牆,連綿不斷六七裏,竟然變成一座城市。城中有的像樓閣,有的像廳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地出現在眼前,(多得)用億萬來計算。忽然颳起大風,塵土之大無邊無際,城市隱隱約約罷了。不久,大風停止,天空晴朗,一切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直插雲霄,(每層)有五間房那麼寬,窗戶都大開着,每一行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

一層一層地指着數,樓層越高,亮點就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昏暗地看不分明,分不出它的層次了。樓上的人們來往匆匆,有的人靠着(欄杆),有的人站立着,形態不一。過了一會兒,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它的頂部;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屋舍;突然像拳頭、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與塵世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山市”)又被稱爲“鬼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