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明察秋毫文言文翻譯

本文已影響 1.47W人 

明察秋毫是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的東洞察力,下面內容由小編爲大家分享明察秋毫文言文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明察秋毫文言文翻譯

解釋

明:眼力;察:看清;明察:看清楚;[1] 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東西。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

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也指視力很好。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視力很好。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三俠五義》第四十二回:便道:“實系八盆景,內暗藏着萬兩黃金。惟恐路上被人識破,故此埋在花盆之內。不想相爺神目如電,早已明察秋毫,小人再不敢隱瞞。不信,老爺看書信便知。”包公便道:“這裏面書信二封,是給何人的?”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詞語辨析

【近義詞】洞若觀火、洞察秋毫、火眼金睛

反義詞】不見輿薪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的意思

【易錯】明查秋毫,查應爲察

【燈謎】明察秋毫(打哲學詞語一) 謎底:微觀[3]

【英語】be perceptive of the slightest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苟⑧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註釋】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諡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裏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徵:互相爭奪。徵,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劉向《戰國策。序》說,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樑)、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於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苟:如果。 ⑨饜(yan):滿足。 遺:遺棄,拋棄。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

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 ’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它國君的人,一

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