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晏子使楚文言文賞析

本文已影響 1.31W人 

晏子使楚這則故事通過晏子出使楚國,挫敗楚王誣衊齊人入楚爲盜陰謀的故事,表現了晏子機智善辯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說明了侮辱別人的人到頭來必然受辱於人。下面是關於晏子使楚文言文賞析,歡迎閱讀了解!

晏子使楚文言文賞析

賞析

1、整個故事就是一條成語:自取其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子貢問怎樣交朋友。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對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數後人對這個成語的瞭解來自本篇課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不但輕而易舉被晏子化解了,最後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難堪,都是因爲自己造成的。

2、面對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這樣回擊楚王:“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晏子的這段話裏,衍生出三個成語:一是舉袂成雲;二是揮汗成雨:揮,甩掉;大家用手灑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樣,形容人很多。當然,這一成語後來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義了。三是磨肩接踵:磨,並;磨肩,肩膀靠肩膀;踵,腳跟;接踵,腳尖碰腳跟。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這一成語也寫作“摩肩接踵”。)

3、當楚王取笑齊國人偷盜時,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這段話中包含了一個成語:南橘北枳。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後人遂用“南橘北枳”來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現代漢語中似乎用於貶義稍多些,形容某種事物因爲環境的變化而“異化”或者“變質”。

解析

景公意識到單憑齊國的力量是無法與強晉抗衡的,於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國,決意與楚修好,共抗晉國。在這種情況下,晏子作爲使者訪問了楚國。 此時楚國由楚靈王執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齊國的使節,於是便有了“晏子使楚”這個故事。

這則故事通過晏子出使楚國,挫敗楚王誣衊齊人入楚爲盜陰謀的故事,表現了晏子機智善辯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說明了侮辱別人的人到頭來必然受辱於人。

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針尖對麥芒"的方式,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個人尊嚴。晏嬰是聰明機智,能言善辯,勇敢大膽、不畏強權的人。

晏子能贏得這場外交的勝利的原因:不僅是因爲晏子的話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用語委婉,頭腦清晰,還是因爲晏子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支撐着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