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宋代詩詞

經典宋詞賞析13篇

本文已影響 3.45W人 

經典宋詞賞析 篇1

作品原文

經典宋詞賞析13篇

霜葉飛·重九

斷煙離緒。關心事,斜陽紅隱霜樹。半壺秋水薦黃花,香噀西風雨。縱玉勒、輕飛迅羽,淒涼誰吊荒臺古?記醉踏南屏,彩扇咽寒蟬,倦夢不知蠻素。

聊對舊節傳杯,塵箋蠹管,斷闋經歲慵賦。小蟾斜影轉東籬,夜冷殘蛩語。早白髮、緣愁萬縷。驚飆從卷烏紗去。謾細將、茱萸看,但約明年,翠微高處。

作品註釋

1、霜葉飛:周邦彥創調。

2、薦黃花:插上菊花。薦:插。

3、噀(xùn):含在口中而噴出。

4、玉勒:馬絡頭。指代馬。

5、迅羽:這裏形容駿馬如疾飛鳥。

6、荒臺:彭城(徐州)戲馬臺。項羽閱兵於此,南朝宋武帝重陽日曾登此臺。

7、南屏:南屏山在杭州西南三裏,峯巒聳秀,環立若屏。“南屏晚景”爲西湖十景之一。

8、蠻素:指歌舞姬。

9、舊節: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10、傳杯:宴飲中傳遞酒杯勸酒。

11、塵箋蠹(dù)管:信箋積塵,笛管生蟲。

12、斷闋:沒寫完的詞。

13、小蟾:未圓之月。

14、東籬:用陶淵明重陽待酒東籬事。

15、殘蛩語:指蟋蟀發出的悲啼。

16、烏紗:《舊唐書·輿服志》:“烏紗帽者,視朝及見宴賓客之服也。”此用晉孟嘉登高落帽故事。

17、茱萸:古俗,重陽登高戴茱萸花。

18、翠微:山氣青綠色,代指山。

作品譯文

看着斷斷續續的雲煙,離愁別緒之情油然而生,更令我情懷關切的,令人傷心的,是那一輪斜陽映射出來的一片殘紅,漸漸隱沒於絳紅的霜葉樹林裏。我提來了半壺秋水,插上一束黃色的菊花以便將她奠祭。在秋風秋雨之中,菊花依然舊香氣噴溢,散發着陣陣幽香。在這種時候,誰又能策馬揚鞭,像空中飛翔的小鳥一樣輕飛迅疾,又有誰有心去憑弔淒涼、荒敗的古臺遺蹟?記得我們曾經醉態朦朧,一起踏着歌聲,去遊覽南屏。當時我昏醉沉迷,將身邊的小蠻和樊素忘記。如今只有寒蟬嗚咽,她的彩扇又在哪裏?我的愛妾又去了何地?

如今又是重陽節,雖然應景傳杯但是卻毫無意緒,任憑塵埃落滿素箋,隨便讓蠹蟲蛀壞毛筆,未完成的詞章經過許多年也懶得再將它續寫上。半輪素月的斜輝灑滿東籬。泠泠清清的寒夜,蟋蟀彷彿也在唉聲嘆氣,悄聲低語。我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只是因爲愁緒萬千,而任隨狂風把帽子吹去,我獨自一個人把茱萸細細觀看,只能預定明年再登臨那山峯的高處。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借景抒懷之作。寫重陽節感時傷今的無限愁緒。開頭“斷煙離緒”,指離別之苦,“醉踏南屏”是往事在眼前浮現,佳人未曾入夢與己相會,更增哀傷無限。下闋第一句“舊節傳杯”,再憶當年曾與佳人共歡,使人白髮頻生。而今只剩下自己,但仍希望:明年重九的登高與佳人重逢。全詞以遊蹤爲主線,穿插有關重陽的典故,昭示本人的一段豔情,頗有一種悽迷之美。

相傳吳氏曾納蘇杭一妾,後一遣一死。這首詞就是重九日爲懷念杭州亡妾而作的。上片寫重九之日登臨山峯的高處,面對斷煙、殘陽、秋水、黃菊等蕭索景色懷念追憶與愛妾醉遊南屏山的往事,渲染了悲劇氣氛,抒寫悽楚情懷,烘托思念亡妾的悽苦心境。下片極力抒寫亡妾死後自己的生活的倍感百無聊賴和悽愴的情狀,敘事十分生動,心理刻畫極爲細緻,抒情非常悽婉,作爲一個詞人,竟然“塵箋蠹管,斷闋經歲慵賦”,可見他的`心真的是如一盆死灰,表現出作者對亡妾的極度的思念。“驚飆從卷烏紗去”活用孟嘉之典,不是表現作者的豁達大度而是描述自己的無所顧及和無心無緒。但是從整體上看,這首詞還是顯得有些晦澀,從而影響了整體的藝術效果。

“斷煙離緒”,起句四字情景交融,精煉而形象,統貫全篇。“斷煙”寫景,“離緒”寫情。“斜陽紅隱霜樹”是寫重九煙雨濛濛,故傍晚還不見斜陽,隱沒於霜樹之中。淒涼的心境,又逢淒涼的時節,烘托出抑鬱的情緒。重陽佳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詞人在風雨中折來黃花數枝,插在壺中,花的香氣含着雨氣噴出。在此悽風冷雨之中,誰還會有心情驟馬去登上荒臺弔古呢?“弔古”一詞隱含了多少傷逝之痛。作者又不禁回憶起當年與伊人重九登高時的情景。當時伊人執扇清歌,扇底歌聲與寒蟬共咽(意謂其聲悲涼),作者則酒酣倦夢,幾乎忘卻伊人在旁。上片憶念雙雙登高的情景。

下片轉入今情。斯人逝矣,往事如煙,對此佳節,還有什麼心情“傳杯”飲酒?但無“傳杯”的心情而仍復“傳杯”者,無聊之極也。(參見陳匪石《宋詞舉》)“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杜甫《詠懷》五百字),飲酒可以忘憂,寫詞可以抒悶,但心灰意懶至此,連未寫完的歌詞(斷闋)都封塵已久,更何況重寫新詞呢!天氣入夜轉晴,月影斜照東籬,寒蛩宵語,似亦向人訴說心事。“早白髮、緣愁萬縷,驚飆從卷烏紗去。”這是從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爲正冠”二句轉用來的。

重九日晉人孟嘉落帽的故事,後世傳爲美談。杜甫這兩句的意思是:如果登高時風吹帽落,露出了滿頭白髮,我就含笑把帽子重新戴上,並且還會請旁人爲我整理一下。這兩句詩表現杜甫的灑脫曠達的心態。但是夢窗這兩句詞意與杜甫不同。夢窗已經不以風吹帽落、露出滿頭白髮羞愧了;他這兩句的意思是,反正人亡身頹,無復歡顏,一切都隨它去吧!這表現了詞人極端沉痛絕望的心情。結語“謾細將、茱萸看,但約明年,翠微高處”三句也化自杜詩(同上):“明年此會知誰健,笑把茱萸仔細看。”杜詩之意謂今年重九,姑且強樂自寬,但不知明年此時會何如耳。夢窗今年未能登高,但遙想明年能有機會。老杜細看茱萸,夢窗雖也看茱萸,着一“謾”字,就自覺無味。那麼明年翠微高處之約,也不過說說而已。杜甫逢佳節而強作歡笑,夢窗則欲強作歡顏而不能,其無聊、沉痛更倍於少陵,實在是時代、身世使然。

吳梅《蔡嵩雲〈樂府指迷箋釋〉序》:“吳詞潛氣內轉,上下映帶,有天梯石棧之妙。”夢窗詞脈絡貫通,形象完整。上下映帶尚是爲形象的表面,潛氣內轉則是其內質:“天梯石棧”,則說的是夢窗詞的大起大落,突接突轉,也有潛在的氣韻溝通。“霜樹”、“萸花”、“傳杯”等皆爲實寫:“斜陽”、“翠微”等爲虛寫,虛實結合,線索明晰。說明夢窗詞氣韻貫通的特點。

西方文論說“美是雜多和整一的結合”,於夢窗詞亦可得到印證。夢窗不但煉字、煉句,而且煉意,詞藻華麗,同時又極富內在的神韻。讀夢窗詞,不可不注意這些藝術特質。

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宋史》無傳。一生未第,遊幕終身。於蘇、杭、越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爲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爲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後“困躓以死”。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經典宋詞賞析 篇2

點絳脣

宋自道

山雨初晴,餘寒猶在東風軟。滿庭苔鮮,青子無人見。好客不來,門外芳菲遍。難消遣。流鶯聲囀,坐看芭蕉展。

《點絳脣》詞牌常抒愁悵、嘆惋之情;是詞亦借景遣懷。“情爲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清·李漁《窺詞管見》)。

上片寫景、乃述人們對春暖微寒之感受。“山雨初晴”,綿綿山雨剛剛停歇,天空才放晴。尚覺“餘寒猶在東風軟”,東風因略存“餘寒”,吹拂得柔弱無力。其中“軟”字形象貼切,同於李商隱《無題》詩所言“東風無力,”並與“山雨初晴”“餘寒猶在”相輔相成,這樣也就點明瞭季節。緊接兩句“滿庭苔蘚,青子無人見”,將筆觸移至詞人山居之所,其地苔蘚已遍生於庭前,說明早是人跡罕至,唯詞人獨居於此。而“青子“即未熟未黃的梅子,本合拋青梅爲戲之意,猶言與斯人曾有無猜情愛;然而卻“無人見”,不勝悵惘,並與前面“滿庭苔蘚”相呼應,便暗示自己如今孑然一身之狀。從全句看,無疑是對戀人昔日相處的美好懷念,以及對眼前獨自孤寂度日的哀嘆。

下片則將情景交互融匯,承接上片,更進一步傾吐胸中愁悶。下片首句“好客不來”,這是對上片“青子無人見”之呼應。次句“門外芳菲遍”,又着力渲染出居處山花遍野、芳香四溢的美景,但是如此好景卻落得個“好客不來”,無人相與分享,心中自然難免鬱愁倍增,自然也就更“難消遣”。全詞歇拍二句“流鶯聲囀,坐看巴蕉展”,既是惆悵的無奈心情的展現,又是獨居生活的真實寫照。“流鶯聲囀”是與“芳菲遍”共存的美妙春色,中國古代詩家詞客常用鶯聲增加春之動感,並藉此與人物心境相對照。宋朱淑真《眼兒媚》中即有“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之句,言本來是悅耳的`婉囀鶯鳴聲對感傷之人來說乃是喚起春愁之由,“流鶯聲囀”句亦秉承此意,與之異曲同工。而“坐看芭蕉展”中之“芭蕉”也是詞人之慣用形容情人一方之物,多與“丁香”對。如唐李商隱《代贈》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便寫相思之情,亦兼所懷者而言。此處因無奈生出的“坐看芭蕉展”,眼中芭蕉雖展,而心中愁結卻未得展,隱含着無限的感傷和寂寥。

此詞委婉含蓄,情寓景中,情景相融,不失爲深具意境之作。

經典宋詞賞析 篇3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③相媚好④,白髮誰家翁媼⑤?

大兒鋤豆⑥溪東,中兒正織⑦雞籠。最喜小兒亡(音同無)

賴⑧,溪頭臥⑨剝蓮蓬。

【註釋】

①清平樂·村居:清平樂,詞牌名。村居,這首詞的題目。樂在此處讀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

③吳音:作者當時住在江西東部的上饒,這一帶古時是吳國的領土,所以稱這一帶的方言爲吳音。

④相媚好:這裏指互相逗趣,取樂。

⑤翁媼(ǎo)(也讀yùn和wò):對古代老婦的敬稱。

⑥鋤豆:鋤掉豆田裏的草。

⑦織:編織。

⑧亡賴:亡,同無。亡讀wu,在這裏意思這裏指頑皮、淘氣。

⑨臥,趴。

【譯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翠綠的青草,用吳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樂 ,這是誰家,一對白髮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地裏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手藝真巧。

最令人歡喜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趴在溪頭草叢, 剝着剛剛採下的蓮蓬。

【賞析】

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饒市)閒居達二十年之久。作者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對農民也有較多的接觸。所以在《稼軒詞》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就是一幅着色的農村風俗畫。

上片勾勒環境烘托氣氛。開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爲人物的出現安排下廣闊的背景。三、四句寫詞中出現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們講話的聲音帶着醉意,愈加顯得溫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們面前時,才發現說話的已不是什麼年輕人,而是白髮皤皤的老年人了。"醉裏",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詳,從"媚好",可以看出他們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寫這一農戶的三個兒子,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畫面在繼續擴展。整勞力在溪東的豆地裏鋤草,半大的孩子在編織雞籠。人着力於"小兒"的描繪,共用了兩句,佔全詞四分之一篇幅。"溪頭臥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對此,詞人感到由衷的歡喜。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嚮往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這首詞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思想感情】

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經典宋詞賞析 篇4

女冠子·元夕

蔣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館如畫。春風飛到,寶釵樓上,一片笙簫,琉璃光射。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況年來,心懶意怯,羞與蛾兒爭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問繁華誰解,再向天公借?剔殘紅灺。但夢裏隱隱,鈿車羅帕。吳箋銀粉砑,待把舊家風景,寫成閒話。笑綠鬟鄰女,倚窗猶唱,夕陽西下。

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元夕,就是現在說的元宵節,是漢民族一種重大的歲時民俗,南宋時就非常重視,規模宏大,繁盛空前,朝野上下,賞月觀燈,進行各種文娛活動,是漢民族除春節以外最重要的節日。據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記載,都中元夕,每年都要在重要的殿、門、堂、臺起立鰲山,燈品“凡數千百種”,其中蘇州的五色琉璃燈有“徑三四尺”者,新安琉璃“無骨燈”令人稱絕,福州白玉燈“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徹心目。”禁中的琉璃燈山高五丈,皆有活動機關,“龍鳳噀水,蜿蜒如生。”舞樂“其多至數千百隊”,“連亙十餘里”,上自帝妃百官,下至平民百姓觀者如潮如水,“宮漏既深,始宣放煙火百餘架,於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而駕始還矣。”然而,蒙古這個騎馬的民族初定天下後,元宵節又是一種什麼情景呢?隱居不仕全節舊朝的蔣捷元夕之時又是何種情懷呢?《女冠子·元夕》作了最忠實的紀錄。

詞的上片可分爲三層。第一層,直接推出一組妙如仙境的賞樂圖。瑞雪初晴,池館如冰雕玉砌優美如畫,蕙花的香氣四散迷漫,高高的貴族樓上,悠揚宛轉的民族曲樂在迴旋,半透明的琉璃燈同瓊樓玉館奪光爭輝。不披露年月,也不暗示地點,只給人以多種富有民族特徵的美感,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和嗅覺感官。

第二層,由一“而”字突然一轉,“而今燈漫掛”,淡淡一語,在形象上形成天壤之別的對比,然後,以否定的語氣,訴說自己的對比感受,“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根本無法同那時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燈月爭輝普天同慶的場面相比擬。

第三層,由物及人,講到自己的心緒。而心緒,又不直接對着元夕而發,而是推及很遠。一年多了,“心懶意怯,羞與蛾兒爭耍。”“蛾兒”,許昂霄《詞綜偶評》認爲,是指撲燈蛾、鬧燈蛾之類的彩紙剪的玩具。《武林舊事·元夕》中說“元夕節物,婦人多戴珠翠、鬧蛾……”可見也指婦人蛾狀的首飾。又說:“遊手浮浪?,則以白紙爲大蟬,謂之‘夜蛾’”。許多賣熟食小吃的,都在“鏤鍮裝花盤架車兒,簇插飛蛾紅燈綵盝,歌叫喧闐。”我們認爲,對“蛾兒”的理解應該寬泛一些,理解爲夜蛾則庸,理解爲女性則俗,理解爲蛾燈則未必有。作者要透露給讀者的心情是,一年多的`時間了,自己根本就沒有心情同歡樂嬉鬧結緣。“那時”是繁華的,“而今”是冷清的,而自己是冷漠的。感情層次上,由昔到今,由物到人,步步推進,層層加深。

下片在寫法上,手法類似,而重點有別。仍然是把歷史與現實,用白描手法,進行比照,但不像上片以回憶爲主,而是把重點轉向眼前人物的活動。

往日元夕,“至夜闌則有持小燈照路拾遺者,謂之‘掃街’。遺鈿墮珥,往往得之。亦東都遺風也。”(《四水潛夫·武林舊事》)而今剛打初更,江城已街空人靜,一片冷清。有誰能懂得昔日繁華的價值呢?這種一去而不復回的繁華,難道能從上蒼那兒再借到嗎?有的同志認爲,這不但是想借回當年的繁華,更是借回天之力。(嚴迪昌《唐宋詞鑑賞辭典》愚意以爲,作者沒有這個意思,他非常清楚,江山已經易主,復宋是沒有可能的,所以,這個句子是反問的語氣,是強調人們要理解無法再現的昔日元夕的政治和文化價值。這樣理解,同下面的詞意也是完全一致的。正因爲作者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夢裏依稀,仍然是當年的“鈿車羅帕”,才提醒自己,應該把它作爲一種莊嚴的使命,記載下故國的“舊家風景”,而且要用吳地產的有光澤的銀粉紙,讓後人知道過去,理解過去,知識分子進則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爲一代棟樑,退則堅守節操,著書之說,成一家之言的思想表露得相當明顯。

這首詞的結句,諸家的理解頗不一致。有人認爲鄰女是不知亡國之恨,倚窗而歌,有人認爲“此亦欣喜之辭,鄰女可唱,說明舊家風景,尚存一二也。”(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由此作者的“笑”是嘲笑還是苦笑、微笑,也各持一端。愚意以爲,鄰女既然是綠鬟,說明其年紀尚小,因此,她倚窗而歌“夕陽西下”,本屬歌者無意,聽者有心,因此,詞人既不嘲笑她,也不獎勉她,而是更堅定了把“舊家風景,寫成閒話”的決心,把“待把”變爲實際行動,因爲它不但是對歷史的紀錄,對繁華的追憶,對文化的保存,更是關係到教育下一代的問題,關係到文化傳承的問題。

經典宋詞賞析 篇5

作品原文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⑴。漸霜風悽緊⑵,關河冷落,殘照當樓⑶。是處紅衰翠減⑷,苒苒物華休⑸。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⑹,歸思難收⑺。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⑻。想佳人⑼妝樓顒望,誤幾回⑽、天際識歸舟。爭知我⑾,倚欄杆處,正恁凝愁⑿!

作品註釋

⑴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寫眼前的景象。瀟瀟暮雨在遼闊江天飄灑,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涼。瀟瀟,下雨聲。一說雨勢急驟的樣子。一作“蕭蕭”,義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霜風:指秋風。

悽緊:淒涼緊迫。

關河:關塞與河流,此指山河。

⑶殘照:落日餘光。當,對。

⑷是處:到處。

紅衰翠減:指花葉凋零。

紅,代指花。

翠,代指綠葉。此句爲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時光消逝,漸漸(過去)的意思。

物華:美好的景物。

休:這裏是衰殘的意思。

⑹渺邈(miao3):遠貌,渺茫遙遠。一作“渺渺”,義同。

⑺歸思(舊讀:sì,做心緒愁思講):渴望回家團聚的心思。

⑻淹留:長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詩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懷念的對象。

顒(yóng)望:擡頭凝望。顒,一作“長”。

⑽誤幾回: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隻當作心上人的歸舟。語意出溫庭鈞《望江南》詞:“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天際,指目力所能達到的極遠之處。

⑾爭(zěn):怎。處:這裏表示時間。

“倚欄杆處”即“倚欄杆時”。

⑿恁(nèn):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專注不已。

作品譯文

佇立江邊面對着瀟瀟暮雨,暮雨彷彿在洗滌清冷的殘秋。漸漸地雨散雲收秋風逐漸緊,山河冷落落日餘暉映照江樓。滿目的淒涼到處是花殘葉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經歇休。只有長江水默默地向東流淌。

其實我實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鄉遙遠不可及之處,一顆歸鄉的心迫切難以自抑。嘆息這幾年來四處奔波流浪,究竟是什麼苦苦到處滯留?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邊畫樓,眺望我的歸舟誤認一舟一舟?你可知道我正在倚高樓眺望,心中充滿了思念家鄉的憂愁苦悶?

創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薰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極具音樂天賦,適逢北宋安定統一,城市繁華,開封歌樓妓館林林總總,被流行歌曲吸引,樂與伶工、歌妓爲伍。初入仕,竟因譜寫俗曲歌詞,遭致當權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於是浪跡天涯,用詞抒寫羈旅之志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懣。《八聲甘州》即此類詞的代表作。被蘇軾稱讚其佳句爲“不減唐人高處”。

作品鑑賞

詞中表達了作者常年宦遊在外,於清秋薄暑時分,感嘆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這種他鄉做客嘆老悲秋的主題,在封建時代文人中帶有普遍意義。但作者在具體抒情上,具有特色。

詞的上片寫作者登高臨遠,景物描寫中融注着悲涼之感。一開頭,總寫秋景,雨後江天,澄澈如洗。頭兩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對”字作領字,勾畫出詞人正面對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動真切,潛透出一種情心。“瀟”和“灑”字,用來形容暮雨,彷彿使人聽到了雨聲,看到了雨的動態。接着寫高處景象,連用三個排句:“漸霜風悽慘,關何冷落,殘照妝樓。”進一步烘托淒涼、蕭索的氣氛,連一向鄙視柳詞的蘇軾也讚歎“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趙令疇《侯鯖錄》)。所謂“不減唐人高處”,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壯闊大;淒冷的寒風和着瀟瀟暮雨緊相吹來,關山江河都冷落了,殘日的餘輝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樓,所寫的每一個景色裏,都滲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這三句由“漸”字領起。雨後傍晚的江邊,寒風漸冷漸急,身上的感覺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淒涼。“關河”星是冷落的,詞人所在地也被殘陽籠罩,同樣是冷落的,景色蒼茫遼闊,境界高遠雄渾,勾勒出深秋雨後的一幅悲涼圖景,也滲透進了天涯遊客的憂鬱傷感。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這兩句寫低處所見,到處花落葉敗,萬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這既是景物描寫,也是心情抒發,看到花木都凋零了,自然界的`變化不能不引起人的許多感觸,何況又是他鄉做客之人。作者卻沒明說人的感觸,而只用“長江無語東流”來暗示出來。詞人認爲“無語”便是無情。“惟有”二字暗示“紅衰翠減”的花木不是無語無情的,登高臨遠的旅人當然更不是無語無情的,只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對長江水的指責無理而有情。在無語東流的長江水中,寄託了韶華易逝的感慨。

上片以寫景爲主,但景中有情,從高到低,由遠及近,層層鋪敘,把大自然的濃郁秋氣與內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暢而又興象超遠。

詞的下片由景轉入情,由寫景轉入抒情。寫對故鄉親人的懷念,換頭處即景抒情,表達想念故鄉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鄉思的矛盾心理。從上片寫到的景色看,詞人本來是在登高臨遠,而下片則用“不忍登高臨遠”一句,“不忍”二字領起,在文章方面是轉折翻騰,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臨遠是爲了看看故鄉,故鄉太遠是望而不見,看到的則更是引起相思的淒涼景物,自然使人產生不忍的感情。“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實際上這是全詞中心。“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這兩句向自己發問,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鄉的悽苦之情,回顧自己落魄江湖,四處漂泊的經歷。捫心問聲究竟是爲了什麼原因。問中帶恨,發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難歸的深切的悲哀。有問無答,因爲詩人不願說出來,顯得很含蘊。一個“嘆”字所傳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緒,和回顧茫然的神態,準確而又傳神。“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又從對方寫來,與自己倚樓凝望對照,進一步寫出兩地想念之苦,並與上片寂寞悽清之景象照應。雖說是自己思鄉,這裏卻設想着故鄉家人正盼望自己歸來。佳人懷念自己,處於想象。本來是虛寫,但詞人卻用“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這樣的細節來表達懷念之情。彷彿實有其事,見人映己,運虛於實,情思更爲悱側動人。結尾再由對方回到自己,說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後,肯定會埋怨自己不想家,卻不知道“倚闌”遠望之時的愁苦。“倚闌”、“凝愁”本是實情,但卻從對方設想用“爭知我”領起,化實爲虛,顯得十分空靈,感情如此曲折,文筆如此變化,實在難得。結尾與開頭相呼應,理所當然地讓人認爲一切景象都是“倚闌”所見,一切歸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動地表現了思鄉之苦和懷人之情。

全詞一層深一層,一步接一步,以鋪張揚厲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現了登樓憑欄,望鄉思親的羈旅之情。通篇結構嚴密,迭宕開闔,呼應靈活,首尾照應,很能體現柳永詞的藝術特色。

詞牌介紹

八聲甘州,是詞牌名。全詞共八韻,所以叫“八聲”。詞分上下兩曲,上曲寫景,下曲抒情,脈絡十分清晰。《八聲甘州》簡稱《甘州》,又名《瀟瀟雨》、《宴瑤池》。唐邊塞曲。據王灼《碧雞漫志》卷三:“《甘州》世不見,今‘仙呂調’有曲破,有八聲慢,有令,而‘中呂調’有《象八聲甘州》,他宮調不見也。凡大麴就本宮調製引、序、慢、近、令,蓋度曲者常態。若《象八聲甘州》,即是用其法於‘中呂調’。”今所傳《八聲甘州》,《樂章集》入“仙呂調”。因全詞共八韻,故稱“八聲”。九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首句増一韻者。

格律對照

仄中平仄仄仄平平,中中仄平平。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漸霜風悽慘,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中仄中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仄平平、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說明: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加黑體字有韻腳所在。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爲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爲樂章,長於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經典宋詞賞析 篇6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聲悲自語,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腸斷裂,搔首一長嗟。

綺席象牀寒玉枕,美人何處醉黃花。

和淚捻琵琶。

——宋代·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官方館舍裏十分靜悄,夜晚難眠一直坐到明自西斜。漫漫長夜裏陣陣角里,淒厲悲涼好像是在自語;這亡國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膽正在日夜思家。可是南方北方各自是天涯。

愁苦的肝腸斷裂,心中煩亂不禁搔首一里長嘆。想那舊日宮殿裏綺麗的席子、象牙牀和碧玉枕,君王九九重陽何處與臣下醉飲黃花下。只好和着淚水彈琵琶。

註釋

望江南:詞牌名,此體雙調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幽州:古九州之一,轄境在今河北、遼寧一帶。這裏是指元大都燕京(今北京市)。九日: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

官舍:官方的館舍。作者初到燕京時,被拘留於會同館內。

自西斜:指拂曉時分自將落。

永夜:長夜。角里:軍中號角里。

搔首:用手撓頭。嗟(jiē):嘆息。

綺(qǐ)席:華麗的臥具。象牀:鑲有象牙的牀,牀的美稱。寒玉枕:用碧玉做的枕頭。

黃花:指菊花。

捻(niǎn):彈奏琵琶的一種指法。

賞析

每逢重陽節,人們都要懷念遠出在外的遊子,異地做客的遊子也思念家鄉的父老兄弟。中國古代詩人也屢屢在詩中表達重陽節思親的情懷。如杜甫《九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是膾炙人口之作。而汪元量由重陽節感發的就不僅僅是對故鄉親人的懷念,更爲深情的,是對故國的無限眷戀。

小令分上下片。上片主要是對思念故國的情緒和氣氛的渲染。開頭:“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靜,萬籟俱寂,而作者心緒如麻,不能成寐,面對一彎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汪元量舉頭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僅僅是故鄉,而要廣泛、深沉得多。“永夜角聲悲自語,客心愁破正思家”。這兩句緊承上面,進一步表達一種悲痛的情懷。長夜漫漫,角聲時起,給人一種絕域蒼茫的肅殺氣氛,在這陰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憤地喃喃自語,聊以排遣內心的痛苦於萬一。這種悲痛的來源就是對“家”的無限思念。這個“家”主要是指已經淪喪於鐵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個大“家”,當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南北各天涯”。從南宋臨安到元大都,重山疊水,遙距數千裏,真可謂天各一方。即作者對故國、對家鄉的懷念,正是在這樣的近乎絕望的境地中,才顯得更加悲壯,更加沉重。

詞入下片,作者對故國、對家鄉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緒變爲具象的.行爲。“腸斷裂,搔首一長嗟。”作者雖有迴天之願,卻無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國家、以至肝腸寸斷,卻只能以搔首長嘆作結。“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這只是一種憂心如焚而又無可奈何的舉動。“綺席象牀寒玉枕,美人何處醉黃花。”這兩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體內容。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宮中那些擁金枕玉的美女們,在重陽節總是開懷暢飲,醉賞菊花,盡情歡笑。而今國破家亡,她們就不能象往年那樣了。即使她們陪着征服者飲酒賞花,強顏歡笑,但由於物是人非,她們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末句“和淚捻琵琶”再次把內在感情化爲具體行動。悲憤交集,熱淚長流,但又不能躍馬揚鞭,奮戰沙場,只能捻動琵琶。彈上一曲曲悲歌。在這如泣如訴的琵琶曲中,會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情感。

後人在評價汪元量的詩詞時說:“唐之事記於草堂,後以‘詩史’目之,水雲之詩,亦宋亡之詩史也,其詩亦鼓吹草堂者也。其愁思壹鬱,又可復伸,則又有甚於草堂者也。”(李珏《書汪水雲詩後》)確實,汪元量詩詞中對國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因爲,南宋滅亡這段歷史,比起安史之亂來更爲沉痛。

經典宋詞賞析 篇7

作品原文

清平樂

[宋]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作品註釋

1、寂寞:清靜,寂靜。

2、無行路:沒有留下春去的行蹤。行路,指春天來去的蹤跡。

3、喚取:換來。

4、誰知:有誰知道春的蹤跡。

5、問取:呼喚,詢問。取,語助詞。

6、黃鸝(lí):黃鸝:又叫黃鶯、黃鳥。身體黃色自眼部至頭後部黑色,嘴淡紅色,啼聲非常悅耳,食森林中的害蟲。益鳥。

7、百囀:形容黃鸝宛轉的鳴聲。囀,鳥鳴。

8、解:懂得,理解。

9、因風:順着風勢。

10、薔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類甚多,花色不一,有單瓣重瓣,開時連春接夏,有芳香,果實入藥。

作品譯文

春天回到了哪裏?找不到它的腳印,四處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來同我們住在一起。

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要想知道,只有問一問黃鸝。那黃鸝千白遍地宛轉啼叫,又有誰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黃鸝鳥趁着風勢,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創作背景

徽宗崇寧二年(1103),黨禍已起,蔡京立元祐黨人稗,黃庭堅被除名,編管宜州。有詩題爲《十二月十九日夜中發鄂諸,親舊攜酒追送,聊爲短句》,這“十二月”是崇寧二年(1103)十二月,黃庭堅至崇寧童年二月才過洞庭,五、六月間方抵達廣西宜州貶所。此詞的內容是“惜春”,而實際是影射時局。此送春詞作於貶宜州的翌年,即崇寧四年(1105)。同年九月黃庭堅便溘然長逝於宜州貶所。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惜春詞,表現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下片惜春之無蹤影可以追尋。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後,仍不一語道破,結語輕柔,餘音嫋嫋,言雖盡而意未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創造出優美的意境。

上片開首兩句“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以疑問句,對春的歸去提出責疑,春天回到哪裏去了,爲什麼連個蹤影也沒有,一個“歸”字,一個“無行路”,就把春天擬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兩句,轉而詢問有誰知道春天的去處,要讓他把“春天”給叫喊回來。這是一種設想,是有意用曲筆來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詞情跌宕起伏,變化多端。

下片過頭兩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既然無人能知道春天的去處,看來只好去問黃鸝了,因爲黃鸝是在春去夏來時出現,它應該知道春天的消息。這種想象也極爲奇特,極富情趣。後兩句“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這是對現實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蹤跡,也許黃鸝可以知道,然而嚶嚶鳥語,誰人能解?它不過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僅看一陣風起,它便隨風飛過薔薇花那邊去了。於是春之蹤跡,終於無法找尋,而心頭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詞中以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着和追求。全詞構思新穎委婉,思路迴環反覆;筆情跳脫,風格清奇;語言輕巧,淡雅饒味;有峯迴路轉之妙,有超軼絕塵之感。

作品點評

薛礪若《宋詞通論》:山谷詞尤以《清平樂》爲最新,通體無一句不俏麗,而結句“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不獨妙語如環,而意境尤覺清逸,不着色相。爲山谷詞中最上上之作,即在兩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雋美的作品。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山谷詞雲:“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王逐客雲:“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體山谷語也。

虢壽麓《歷代名家詞百首賞析》:這是首惜眷詞。耳目所觸,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實已去。飄然一結,淡雅饒味。通首思路迴環,筆情跳脫,全以神行出之,有峯迴路轉之妙。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一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以校書郎爲《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以修實錄不實,遭到貶謫。黃庭堅爲蘇門四學士之一,是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作品有《山谷集》附詞一卷。

經典宋詞賞析 篇8

喜遷鶯·邊城寒早

真宗幸澶淵

李綱

邊城寒早,恣驕虜,遠牧甘泉豐草。鐵馬嘶風,氈裘凌雪,坐使一方雲擾。廟堂折衝無策,欲幸坤維江表。叱羣議,賴寇公力挽,親行天討。縹緲,鑾輅動,霓旌龍旆,遙指澶淵道。日照金戈,雲隨黃傘,徑渡大河清曉。六軍萬姓呼舞,箭發狄酋難保。虜情懾,誓書來,從此年年修好。

這也是李綱七首詠史詞之一。寫的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104)遼國侵略軍深入宋境,京師震動。主和派力主遷都避敵。寇準獨排衆議,力主真宗親征澶淵。結果打敗了遼軍,保住了疆土,宋遼議和,史稱澶淵之盟。澶淵在今河南濮陽。

澶淵之盟距李綱時期已有一百多年了,已成爲歷史。但歷史往往有某些相似之處。欽宗時金對宋的侵略無異於當年遼對宋的侵略,且又過之。李綱在詞中敘述史事,目的是以古喻今,對欽宗進行諷喻:“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他希望欽宗能從真宗幸澶淵的史實得到啓示,振作起來,抗金衛國,不要一味怯懦逃跑。

首句“邊城寒早”。從邊境自然氣候的早寒,烘托戰爭威脅之嚴重。驕橫恣肆的胡虜,竟敢遠來侵佔中國甘美的泉水,豐茂的草原,“鐵馬嘶風,氈裘凌雪,坐使一方雲擾”。敵人的鐵騎縱橫,他們披着氈裘,冒着大雪,使一方國土受到敵人嚴重的騷擾。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廟堂折衝無策,欲幸坤維江表”。廟堂,指朝廷。折衝,指抗擊敵人。坤維,地的四角。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景德元年(1004),遼兵大舉入侵,“急書一夕凡五至”,真宗驚慌失措,無計抗擊遼兵,召羣臣商議對策。宰相寇準力主真宗御駕親征,真宗感到很爲難。參知政事江南人王欽若主張駕幸金陵;四川人陳堯叟主張駕幸成都。成都遠離汴京,故曰“坤維”,即地角之意。不論南逃或西逃,都是主張放棄中原,包括汴京在內。把遼兵在戰場上得不到的土地,拱手送出去。真宗問寇準:到底怎麼辦?寇準答道:“誰爲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今陛下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奈何……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勢深入,天下可復保耶?”(《宋史·寇準傳》)真宗不得已,勉強同意親征。真宗到澶淵南城,羣臣畏敵,又請求聖駕就此駐紮,不再前進。又是寇準力排衆議,據理力爭。真宗乃渡澶淵河(即“徑渡大河清曉”),直達前軍。所以李綱滿懷熱情地寫道:“叱羣議,賴寇公力挽,親行天討”。“親行天討”就是天子代表上天親自討伐有罪的人。此指抗擊遼軍。“鑾輅動,霓旌龍旆,遙指澶淵道。日照金戈,雲隨黃傘,徑渡大河清曉。”對真宗親征澶淵,李綱在詞中極力誇張、鋪敘,熱情地、形象地描繪了天子御駕親征的儀仗之盛,威儀之大,恰與欽宗的'畏縮逃跑構成鮮明對比,一揚一抑,從側面對欽宗作了委婉的批評。

“六軍萬姓呼舞,箭發狄酋難保。”皇帝親征,大大鼓舞了宋軍的士氣,大大振奮了民心,宋遼兩軍在澶州對峙,當遼國統軍撻覽出來督戰時,被宋軍用弩箭射死,挫敗遼軍。於是,“虜情懾,誓書來,從此年年修好。”宋遼議和,互立誓書,訂立“澶淵之盟。”

本來澶淵之戰,形勢對宋有利。由於真宗畏敵之心未除,而主和派王繼忠、畢士安和曹利用等洞悉真宗隱衷,力主和議。和議的結果是戰勝國北宋反而向戰敗國遼國每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不但勝利果實化爲烏有,反把遼軍從戰場上沒有得到的財物拱手送遼,自願居於屈辱地位。這真是歷史上的大笑話。本來,當遼使請和時,寇準不許。遼使堅請,寇準要“邀使者稱臣,且獻幽州地”(《宋史·寇準傳》)。真宗惟恐和議不成,主和派又誣衊寇準“幸兵以自取重”(同上)。寇準不得已,勉強同意和議。這次和議的結果雖不夠理想,條件也不能令人完全滿意,但皇帝畢竟親征了,軍事上畢竟取得了一次勝利,阻止了遼軍攻勢向內地推進,保住了京都,保住了中原,沒有喪失土地。寇準應該是有功的,但事後卻被投降勢力排擠,被貶往陝州。

處於南北宋之交的李綱,在他浮沉起伏的宦海生涯中,頗有與寇準相似的遭遇。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汴京,欽宗表面上表示要親征,保衛京城,實則內懷恐懼。投降派宰相白時中和李邦彥等乘機勸欽宗棄城逃跑。當時任尚書右丞的李綱卻振臂一呼,登城督戰,擊敗金兵,保住了京城,立了大功。事後卻被罷免,削去兵權,遠謫揚州。高宗時雖曾一度爲相,積極準備抗金。但僅七十五天,措施尚未及見成效,又被罷相貶斥。他雖有寇準之才,但時勢不允許他成就類似寇準的業績,這時南宋的國勢已遠不及真宗時期,而高宗的怯懦畏敵,卻超過了真宗。李綱所受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卻甚於寇準。現實使李綱明白:現在要想如澶淵之盟那樣用銀絹換取和平已經不可能了。但由於李綱對國家對民族的高度熱愛,對侵略成性的驕虜無比痛恨,他在主觀感情上不願意接受這個嚴酷的現實。所以,他對寇準功績的讚揚,也是希望能有像寇準這樣的忠臣力挽狂瀾,也寄託着他的自勉和身世之感。他對真宗的歌頌,也是對高宗的激勵,因爲曾御駕親征的真宗,比起一味逃跑的高宗畢竟大不相同,結果也不一樣。

經典宋詞賞析 篇9

小娉婷清鉛素靨,蜂黃暗偷暈,翠翹鼓鬢。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認,睡濃更苦悽風緊。驚迴心未穩,送曉色、一壺蔥茜,才知花夢準。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雲沙遺恨。臨砌影,寒香亂、凍梅藏韻。薰爐畔、旋移傍枕,還又見、玉人垂紺鬢。料喚賞、清華池館,臺杯須滿引。

【賞析】

本篇詠水仙,卻不是純粹的詠物詞,又是一首酬答之作。水仙清純嬌美,詞人將它寫得似人似神,空靈輕婉。上片寫“花夢”情景。“小娉婷”六句寫水仙幻化成娉婷美女來與詞人相認。“昨夜”以下轉寫一幅冷庭月夜,寒風悽緊之境界。朋友郭希道於清晨送來蔥翠之水仙,出乎意外地與昨夜“花夢”巧合,更爲“花夢”增添了一層奇幻色彩,渲染了一種迷離恍惚的特殊美感。下片寫水仙幽芳仙韻。“湘娥”五句寫水仙臨階倩影。“寒香亂”顯現出水仙冰魂玉骨,芳香不渝的品格和本性。“薰爐畔”二句傳達出詞人的一幅花癡心腸,而“玉人垂紺”,則又是詞人賞花之幻覺,表現出詞人與水仙心交神往的知己情意。“料喚賞”二句推測朋友的池館花園裏,此刻定然請人觀賞他的`水仙花,定然在持杯滿斟地對花暢飲開懷,既應合了朋友“索賦”之意,又讚譽了朋友高雅的情趣,爲詞人自己的愛花護花之舉做一映襯。全首將花、人、神有機地雜糅在一起,筆法奇幻,又有人情味。

經典宋詞賞析 篇10

鬆雪飄寒,嶺雲吹凍,紅破數椒春淺。襯舞臺荒,浣妝池冷,淒涼市朝輕換。嘆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共悽黯,問東風、幾番吹夢,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無語銷魂。對斜陽、衰草淚滿。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

此詞是宋亡後詞人遊觀故苑時所作。雪香亭位於杭州清波門外的聚景園內。此園中植紅梅,是南宋孝宗築爲高宗致養之地,以後累朝遊幸。歲久蕪圮,宋亡後亭匾無存。高似孫有《遊園詠》道:“翠華不向苑中來,可是年年惜露臺。水際春風寒漠漠,官梅卻作野梅開”(《武林舊事》、《夢樑錄》)。周詞題曰吊梅,也是藉以寓寄興亡之感,充滿了遺黎之悲。

“鬆雪飄寒,嶺雲吹凍”,起筆一組工巧而自然的對句,點出天氣,勾畫梅亭的寒景,已透出悽怨之音。一個“飄”字,一個“吹”字,並見出體物之細、煉字之精。緊接着,“紅破數椒春淺”一句揭示所詠之物。在料峭的寒風中,含苞如椒的梅花又綻出了幾點紅色。“紅破”帶出飽滿的生機。梅花預報了春的到來。自然之春方始來臨,而人事之春卻早已消歇了。這是運用反襯手法,被襯托者便是下面“襯舞臺荒,浣妝池冷”的`殘敗景象。襯舞臺、浣妝池疑是聚景園中舊有之池臺,尚可令人想見當日歌舞管絃之繁,紅擁翠簇之盛。奈何“市朝輕換”,良辰難再,如今這裏只剩下荒涼的舞臺,冷寂的妝池了。唯有那紅梅依舊花開花落……。念及於此,作者怎能不感到“淒涼”呢?句中“荒、冷”諸字形象地寫出了物是人非之變。“輕換”是用淡筆寫濃情,加重了哀痛,又有世情遽變,恍若夢幻的感覺。三句中,前兩句開,後一句合。“嘆花”兩句折回雪香亭梅。詞人爲家國之恨憂思鬱結,愁損年華;那紅梅有知,似也同其哀感。這裏,物我交映,彼此相憐,把傷國自傷,寂落無依的情感深沉地吐露出來。梅花初放,而詩人卻想到了它的凋謝,則亡國之人的心緒可知,悼傷故國之意如見了。

過片“共悽黯”三句近承上文之“凋謝”,遠接篇首之“飄寒”、“吹凍”,是詞論家所謂嶺斷雲連的“提空之筆”。上片題面已足,此處又反覆申說,以盡其意。“問東風”,是滿腔悲憤無可告語之狀,益見悲涼。“幾番吹夢”,言戀戀於前朝,其情不能自己,至於夢魂牽繞;一夢覺來,更是悽傷惆悵無限。“應慣識”者,當就老梅而言,謂今日之梅“應慣識”當年之“翠屏金輦”之盛時車騎。屏、輦意從前文“襯舞臺”、“浣妝池”出,反透“市朝輕換”之意。“慣識”,有殷勤問故朝的深情;“應”,推度之辭,含心事茫茫、然疑不定之神態。下面兩句倒裝。“但”字一轉,然後落下,作一波峭。“廢綠平煙空遠”,指眼前之景物。曰“廢”、曰“空”,語氣衰頹。曰“平”、曰“遠”,則置身亭上,居高遠眺之狀。六字中一字一層,情景兼勝。迴應上文,反剔出江山興廢之恨。寄慨蒼茫,令人生無窮的哀嘆。

接下,“無語”二句,花與人共寫。昔日宮苑的官梅,如今自開自落在荒寒的廢圃。衰草、斜陽,狀其景;銷魂、淚滿,言其情。與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同一機杼。結拍兩句,以《落梅花》之西泠殘笛,重加宣染。通過廢苑、落梅與悽咽的笛韻來渲泄滿腹亡國之慟。處處寫景,處處寄託,是吊梅更是自吊。此詞一出,李彭老、王沂孫等相與賡和。皆自傷身世,同其哀感。

經典宋詞賞析 篇11

作品原文

六州歌頭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記年時,隱映新妝面,臨水岸,春將半,雲日暖,斜橋轉,夾城西。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認娥眉凝笑,臉薄拂燕脂。繡戶曾窺,恨依依。

共攜手處,香如霧,紅隨步,怨春遲。消瘦損,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往事難追。

作品註釋

①著(zhuó):帶着。

②朱扉:硃紅的門扉。

③莎(suō):草名,香附子。

④跋馬:馳馬。

⑤玉勒:玉製的馬銜,也泛指馬。

⑥蛾眉:此指美女。

⑦繡戶:指女子的閨房。

⑧前度劉郎:化用劉禹錫詩和劉晨、阮肇人天台山遇仙女事,這裏是作者自指。

⑨武陵溪:用陶淵明《桃花源記》故事,也暗指劉晨、阮肇事。

作品譯文

東風帶着情意,先飛上小小的桃枝。美人紅粉細膩,嬌豔如癡如醉,斜倚着硃紅的門扉。記得去年時,她新妝襯着芙蓉面,隱隱與桃花相映爭豔。她來到水岸,春天過去一半,雲日暖融融,順着斜橋迴轉,直到夾城西邊。綠草柔軟平展,馬兒跑得歡,渡口上垂柳翩翩,玉勒的駿馬嘶鳴着馳躍爭先。我認出她秀美的蛾眉,凝神一瞥的笑臉,面頰上胭脂敷得淡淡。曾在繡窗前偷偷窺視的佳人今日不復見,依依相思愁恨綿綿不斷。

當年攜手共遊之處,桃花依舊芳香如霧,滿地落紅隨着步履旋舞,怨恨春光到了遲暮。惜春人也銷魂瘦損,又靠誰來慰問?只有桃花知心,空將清淚垂淋。舊日堂前築巢的燕兒,隨着煙霧迷濛的春雨,又雙雙飛回舊居。惜春人空自衰老,年年更新的春光永遠美好,但願如夢的佳期跟着春天重新來到。前度劉郎今又到,昔日風流之地舊跡剩多少?桃花見此也應悲哀傷惱。只見黃昏時雲靄茫茫一片,武陵溪已然看不見,往事已難以追返。

創作背景

隆興初年,元吉的哥哥元龍爲淮東總領官,總領所設在鎮江,母親因此跟着哥哥住在此地。隆興二年(1164)閏11月,韓元吉以新鄱陽守的身份赴鎮江看望母親,當時陸游恰好爲鎮江通判。他們兩人是早就認識的,這次相逢鎮江,一起覽觀江山,舉酒相屬,更相唱和。從隆興2年的閏11月到乾道改元正月共60日,他們唱和的歌詩合計有30篇,此篇即爲其中所作。

作品鑑賞

這首詞題作“桃花”,借寫桃花而訴說了一段香豔哀婉的愛情故事,將詠花與懷人結合起來。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開篇便是桃花的動人形象。春光明媚,暖風駘蕩,小桃初綻,俊俏芬芳。“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三句作者以人比花,展現桃花的鮮麗可愛。朵朵桃花,嬌嫩鮮美,紅香翠意,爭豔窗扉,這不恰似濃施粉黛、嬌癡似醉、斜倚朱扉的佳人?“膩”字突出了紅色之豔,“醉”寫出來小桃的嫵媚,作者比喻巧妙,別出心裁,卻又妥帖自然,精當到位。這樣着筆,不僅賦予靜物人的麗質和生氣,也爲下文由花捕寫人作了鋪墊,再帶出“記年時”自然水到渠成。

“記年時”到“臉薄拂燕支”都是對佳人的追憶,作者以細膩的手筆鋪敘開來。那時,春光旖旎,暖意融融。芳草萋萋,垂柳嫋嫋,詞人正策馬而馳,不經意間瞥見了佳人清雋的臉龐,在臨水的岸邊,隱隱與桃花相映,嬌顏新妝,風情萬種,他遂“玉勒爭嘶”,駐足癡望。“認蛾眉凝笑”兩句是佳人的優雅形象,她婉轉蛾眉,笑靨如花,略施粉黛,風姿綽約,令作者鍾情傾心。但是,作者忽而插入一句“繡戶曾窺。恨依依”,值得細細品味欣賞。這暗含了他與佳人曲折的愛情經歷,“繡戶曾窺”是他尋訪、追求佳人的畫面;“恨依依”則寫他尋人不遇或未能如願的落寞心緒,作者用語隱約含蓄,正暗合他當時的幽微心緒。

下闋由回憶轉入現實。“共攜手處”三句淒涼幽曲,透露出今昔迥異。當初桃花嬌豔馥麗,而今卻已香薄似霧、落紅隨步,失去了往日的美妙風情,直教人憐惜。作者不南埋怨起春之遲暮,因爲它帶來了太多的傷感。“銷瘦損。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是此時詞人的懷抱,佳人不見,戀情已遠,他卻依舊執著追憶,在離愁別一服中變得憔悴。

“舊日堂前燕”一句出自唐劉禹錫《烏衣巷》,但作者轉化其意,突出的不是“飛人尋常百姓家”的'世事變遷,而是“和煙雨,又雙飛”的清冷孤單。燕子還能雙宿雙飛,形影不離,而人卻是形單影隻、煢煢孑立,對比強烈,攝人心魄。“人自老”三句,又是蕭瑟之筆,春光仍好,人卻已老去,仕期也只有求諸夢裏。“前度劉郎,兒許風流地,化也應悲”暗用了劉禹錫《再遊玄都觀》的濤句:“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義來。”其中也暗含劉晨重入天台山的典故,又一次扣住桃花,抒發了物是人北的傷逝。經過一番纏綿往復的詠歎,作者最後結以“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往事難追”點明瞭往事堪哀、舊夢難續的主題。“武陵”的出現並不突兀,還是運用的劉晨上天台山的典故,他曾誤入武陵溪,後多稱他爲“武陵人”,如“晨肇蓖來路已迷,碧桃化謝武陵溪”(唐工渙《惆悵詩》),所以這仍與題目“桃花”天合。詞人早構建了心靈的美好桃源,承載着他全部的夢,但住一片茫茫的暮靄中,望穿了武陵溪水,也找不回當時的曼妙溫情。

本詞以桃花始,以桃花終,詠花與寫人交織襯映,借物抒情,借物懷人,情致婉曲纏綿,語言嫵媚動人。詞中,詞人的回憶也隨着季節不斷更換,這種時空流轉的寫法,乃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大特色。

詞牌簡介

六州歌頭,詞牌名。程大昌《演繁露》:“《六州歌頭》,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倚其聲爲弔古詞,音調悲壯,又以古興亡事實文之。聞其歌,使人慷慨,良不與豔詞同科,誠可喜也。”

雙調一百四十三字,前後片各八平韻。又有於平韻外兼葉仄韻者,或同部平仄互葉,或平韻同部、仄韻隨時變換,並能增強激壯聲情,有繁弦急管、五音繁會之妙。要以平韻爲主,仄韻爲副,務使“玄黃律呂,各適物宜”耳。

作品格律

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春風着意,先上小桃枝。

平仄仄(韻),平平仄(韻),仄平平(韻)。

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

仄平平(韻),中仄中平仄(韻),中仄仄(韻),平中仄(韻),中中仄(韻)。

記年時,隱映新妝面,臨水岸,春將半,雲日暖,

平中仄(韻),仄平平(韻)。

斜橋轉,夾城西。

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韻)。

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爭嘶。

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中仄平平(韻),仄平平(韻)。

認蛾眉凝笑,臉薄拂胭脂。繡戶曾窺,恨依依。

仄平仄仄(韻),中平仄(韻),平中仄(韻),仄平平(韻)。

共攜手處,香如霧,紅隨步,怨春遲。

中中仄(韻),平中仄(韻),仄平平(韻),仄平平(韻)。

銷瘦損,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

中仄平平仄,中中仄,仄平平(韻)。

舊日堂前燕,和煙雨,又雙飛。

平中仄(韻),平中仄(韻),仄平平(韻)。

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韻)。

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

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中仄平平(韻)。

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往事難追。

說明:詞牌格律與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作者簡介

韓元吉(1118年~1187年),南宋詞人,字無咎,開封雍邱(今河南開封市)人,一作許昌(今屬河南)人。宋室南渡後,寓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韓元吉詞多抒發山林情趣,如《柳梢青·雲淡秋雲》、《賀新郎·病起情懷惡》等。著有《澗泉集》、《澗泉日記》。韓元吉所撰《南澗甲乙稿》70卷,已佚,今傳本是清人從《永樂大典》輯錄而成。有文15卷,詩賦6卷,詞1卷。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叢書集成》本。

經典宋詞賞析 篇12

作品原文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作品註釋

⑴詞題一本作“黃州定惠寺寓居作”。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黃崗縣東南。蘇軾初貶黃州,寓居於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計時用的漏壺。這裏“漏斷”即指深夜。

⑶“時”有版本用“誰”;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爲幽囚。引申爲幽靜、優雅。

⑷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孤鴻: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鴻海上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說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說鴻,多說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

⑸省(xǐng):理解,明白。“無人省“,猶言”無人識“。

⑹或以爲“揀盡寒枝“有語病。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旁。’坡語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說”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杜甫《遣愁》:”擇木知幽鳥。“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積而成的陸地。末句一本作“楓落吳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斷句,且上下接,恐非。

作品譯文

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彷彿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

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此詞爲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遊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至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作品鑑賞

蘇軾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他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爲'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擡頭望月,這是一個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沒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悽清的大雁。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爲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沒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裏,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高妙,前人謂“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詞牌格律

詞牌說明

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爲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爲六言句,於第三字豆。宋教坊復演爲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格律對照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

說明: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黑體字,表示韻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經典宋詞賞析 篇13

作品原文

御街行·秋日懷舊

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作品註釋

1、香砌:有落花的臺階。

2、寒聲碎:寒風吹動落葉發出的輕微細碎的聲音。

3、真珠:珍珠。

4、天淡:天空清澈無雲。

5、月華:月光。

6、練:白色的絲綢。

7、無由:無法。

8、明滅:忽明忽暗。

9、敧(qī):傾斜,斜靠。

10、諳(ān)盡:嚐盡。

11、都來:算來。

作品譯文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階上,當次夜深人靜之時,那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增添了秋天的涼意。捲起珍珠串成的錦簾,華麗的樓閣上空空蕩蕩,只見到高天淡淡,銀河的盡頭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裏,都能見到那素綃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裏,心上人都遠在千里之外。

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嚐盡了孤獨相似的滋味。算來這苦苦的等待尚遙遙無期,雖說是終日眉頭緊鎖,心緒萬千,也沒有一點辦法可以解脫迴避。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關於此詞的創作意圖,歷來說法各異:唐圭璋認爲此詞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鄉的愁苦觸景生情而作。靳極蒼認爲此詞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時(也許是在防西夏守邊時,也許是貶官時),還念朝廷無人,君王無佐,憂心如焚,因此創作此詞來抒發情感”。汪中認爲此詞是“爲思念室家之作”。

作品鑑賞

詞的上片以寫景爲主,景中含情。“一葉落而知秋”,詞人先從落葉寫起。枯黃的落葉輕盈落在地上,聲音輕而細碎,然而詞人僅憑耳朵就能聽到這些輕細的聲音,說明詞人的內心極度孤寂,也反襯了夜的岑靜。“寒聲碎”一句,詞人意在告訴讀者這細碎的聲響不僅帶着寒冷的秋意,更傳達着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詞人通過開頭對秋聲、秋色的描繪,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爲全詞奠定了悲涼的基調。詞人捲起珠簾,觀看夜色,只見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飛瀉遠方。詞人本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剛毅男子,然而,在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觸發他內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來就抒寫了詞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潔如練,可惜意中人遠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賞良辰美景,實在令人惆悵不已。此時感情的.激流洶涌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盡致地抒發內心的情感。於是,詞人在下片中,採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傾吐愁思。

詞的下片抒寫詞人長夜不寐,無法排遣幽愁別恨的情景和心態。因見不到思念的人兒,詞人只好借酒澆愁,可愁到深處,已是腸斷,酒也無法來麻醉,酒尚未飲下,已先化作了眼淚。比起入腸化淚,更進一層,足見詞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悽切。濃濃的愁苦本已侵擾着離人,可一盞如豆的青燈忽明忽暗,與室外月明如晝兩相映襯,自然更添淒涼,倍加酸楚,使人無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頭,寂然凝思,黯然神傷。“諳盡孤眠滋味”中的“諳盡”與上片的“年年”遙相呼應,再次說明愁緒由來已久。詞的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層層遞進,反覆詠歎,語直情真,悲涼悽切。

自《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愁態。范仲淹這裏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內爲愁腸愁心,外爲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爲入情入理的佳句。

這首詞上片寫景爲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感,並抒發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下片抒情爲主,通過寫作者長期客居他鄉,不免被如素練般的月光感發出陣陣思愁,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末尾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作結,把思婦對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峯。全詞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歷來的評詞者均認爲此詞情景兩到。另外,詞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藝術表達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詞牌簡介

御街行,詞牌名之一,又名《孤雁兒》,柳永創調,《樂章集》及《張子野詞》併入“雙調”,一般以范仲淹詞爲準。全詞重頭七十八字,上下片各四仄韻;下片亦有略加襯字者,列爲變格。

作品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韻)。

平平中仄,中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韻)。

平平中仄,中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韻)。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範履冰的後人。他生於武寧軍(治所徐州)(一說河北真定府)。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他爲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伊川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全集》傳世,通行有清康熙歲寒堂刻版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