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大學勵志

在大學,你永遠學不到的11門人生課程

本文已影響 3.75W人 

大學生活教會我們很多東西,讓我們知道,那些曾經很討人厭的傢伙最後卻也能夠成爲我們的好夥伴。最奇妙的是,我們在大學生活中開始認識自我,認識生活,瞭解生活。我們第一次能夠自由地認識和發展自身獨特的存在方式。

在大學,你永遠學不到的11門人生課程

大學生活教會我們太多東西了:沒完沒了的嬉笑玩鬧,第一次迷戀一個人,初次擁有兄弟團,第一次宿醉,第一次在外過夜,面對勁敵,睡上下鋪,回答教授的刁鑽問題等等。

我們有這麼多的回憶,學了這麼多門課程,卻還是驚訝地發現還有一些東西沒有學到。這裏小腹基整理了11門人生課程是四年大學無法教你的。


 1、大學裏學到的課程所用之處不多

在辦公室裏,坐你旁邊的人上過的課可能與你的不盡相同。也許,你們倆有着不同的學術背景,卻拿着相同的薪水,同樣受人尊重。沒人會問你在大學學了什麼。你要做的就是自學,然後完成老闆那些認爲你已經在大學裏學過的任務。你已經畢業了,當下的生活是超越課堂和教科書的另一個世界。

 2、在生活中,技能很重要

那個監督你的人可能是你的晚輩,但你還是得叫他一聲“上司”。在大學,因爲你大四了,大三晚輩就得尊重你。在大學,你容易受尊重。在現實生活中,想要被尊重,就得自己爭取。

  3、交流的藝術

你可能逃過大學的人格發展課,但你得知道,懂得交流在生活中很重要。你想向一個女生求婚,或者想要加薪,抑或是解決鄰里爭端。這些情況下,懂不懂得交流是成敗的關鍵。

 4、如何看清人

在大學裏,同學於你亦敵亦友。但在生活中,你很難分清彼此之間的關係。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和你有關係的人可能會和你撇清關係。辦公室裏的“好朋友”可能會奪取你的晉升機會,自己上位。因此,你得學會看清身邊人的特點。人心口不一是有可能的。

  5、自我檢查:說話內容,說話方式,說話對象。

在大學,你可能前天剛和小夥伴們吵架、打架了,今天又和他們一起寫作業。但是當下生活是不一樣的。大學裏的朋友知道你的言外之意;生活中,人們卻根據自己的觀念去理解你。

 6、人際社交關係祝你一臂之力

在大學,你侷限在朋友圈裏。但在生活中,沒有人際社交關係,你無法自處。你想換工作,想買新房,想創業,想有活躍的社交圈。那麼,你就得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7、省錢難

探索生活;感受100英尺高空的刺激;在葡萄園裏抿一口紅酒,挑戰味蕾的快感;潛入海底與珊瑚還有海洋生物共舞;想要擁有以上經歷,首先你得有一定積蓄,但是這可不容易的。工資總會用在各方各面——吃的穿的,各類賬單,看望父母。這時,你就知道工資所剩無幾了。

  8、在人際關係裏,行動爲人所見。

在大學,甜言蜜語滋潤戀情。但生活中,行動爲人所見。你看一個人,觀察他或她的舉止,感受他或她給你的感覺。因此,注意你的用詞,還有你的行爲舉止。

 9、犯錯可以,每次不犯同一個錯誤(不重蹈覆轍)。

每犯一次錯誤,你就學到一點東西。犯錯給予人教訓。但是,想要成功,你不能犯同一個錯誤,這樣你在犯錯的時候就能學到新的知識。在大學你可以屢次問教授同一個愚蠢的問題,但在生活中,你要是還這麼做,那你就真是傻了。

10、永不止步很重要。生活是一段旅途,而非終點。

在學校,你只想要得到好成績。上了大學,你想出名。走上工作崗位,你的下一個目標便是晉升。晉升之後,你又想要有個自由自在的假期,和家人在一起。諸如此類。生活不曾止步,你的期望和渴望也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感受小小的幸福,然後繼續前進吧。

  11、大家都很忙,所以要照顧好自己。

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在爲自己奮鬥着。就算是五歲小孩也會面臨挑戰,有自己的任務。大家都在忙於爲自己着想,所以要照顧好自己。沒錯,你需要鏡子中的那個自己來愛你,關心你。你已經畢業了,朋友都不在身邊了。

我們享受了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我們也要忍受每一次災難都要擺在我們面前的疼痛。

手機》中費老懷念農業社會,交通啊,通信啊,都不發達。你進京趕考,幾年不回,回來以後,你說啥子都是成立的。

現在,我們隨時都要面對彈出的世界每一個角落的災難。

可這是人類進步必須承受的,航海大發現爲世界帶來帶去了種子,也爲世界傳播了傳染病,但我們不會因爲傳染病,而放棄人類的大融合。

無論爭論微博微信哪個更快,在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新媒體瓦解了新聞管制,也瓦解了所謂專業人士對新聞的壟斷,這是移動互聯網的使命,而信息的充分,也提升了人類處置災難的能力。

當然,依然會經常聽到對於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的指責,因爲在人的骨子裏,對新生事物的敵視是天性,就跟我們滿清恐懼火車冒出的黑煙,現在質疑轉基因的種子一樣。

一個觀點認爲,微博微信讓我們變膚淺了,我們沒有辦法再去靜下心來閱讀書籍,不能仰望星空上下求索,人人都變成了低頭族,人人變成了點贊黨,人類變得更容易從衆和情緒化表達。老二並不這樣認爲,即使沒有微博微信,人類一樣的喜歡從衆,一樣的喜歡偷窺,一樣的喜歡嗜血。弗洛伊德的理論中,窺探他人隱私是人的天性,這源於童年時對自己身世的追問和好奇,也是個人成長的需要,同樣,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關注的需求,也是我們的本能,被點贊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部分。據張小龍說,產品經理最好是文藝青年,老二說,產品經理最好是心理學家。

對我個人來說,我在微博與微信中大獲裨益,自媒體再一次促進人獨立意識的覺醒,在這種公衆的知識和意見平臺上,人在知識、權威和知識分子面前,前所未有的站了起來。在圖書時代,我們會帶着一種虔誠去看一本書,正所謂敬惜字紙。然後我們會天然的睡到作者的懷裏,成爲作者的俘虜,讓作者的觀點在自己的大腦裏跑馬。而在微博和微信中,我們可以以中立者的角度,來看待每一次爭論,然後加入到自己價值觀相近的陣營裏,這導致意見領袖喪失了對於話語方式和思考角度的壟斷,就在去年的從前,報紙上怎麼說,知識分子怎麼說,專家怎麼說就代表着正確,而在網絡時代,各種神回覆和神吐槽,脫了權威的褲子,打了公知的嘴巴。

有了互聯網,一個人的脫穎而出,不再需要傳統的程序——苦讀、考試、順從、苦熬、出書等等,只要你有能力,無論是90後還是00後,你都有機會成功,甚至不用去參加萌芽雜誌的新概念作文大賽,成功之後,不用感謝領導,感謝祖國,感謝老師。

王小波從大學裏辭職,靠寫文章爲生,把自己和大學這種組織做了切割,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從此,成爲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獨立個體。

互聯網加速了人成爲獨立個體的進程,所以,傳統體系裏熬出來的利益階層,如權威、知識分子、教授專家等,自然開始在微信微博中落寞。如果沒有互聯網,我們還在相信他們編的那些假話,比如大英博物館有馬克思磨出的腳印,雷鋒在西點軍校有塑像等。對知識掮客來說,翻譯一本書,就可以成爲這個領域的專家吃一輩子,然後拉幫結夥打擊異端;而在自媒體時代,翻譯成了一個人人自助的體系,各種知識和不同思想,得到了茁壯的成長。

在紙質時代,流行的是宏達的敘事——張嘴不是人類整體命運,至少談的也是整個社會的心理隱疾;而在微信微博上,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如何表達自我。紙質時代寫東西要宏大的原因,大約是,人在寫字的時候,需要正襟危坐,這個規範動作很容易讓人說假話。

在紙質時代的尾聲,公共知識分子盛行,許紀霖對公共知識分子的定義有三個要素:第一是面向(to)公衆發言的;第二是爲了(for)公衆而思考的,即從公共立場和公共利益、而非從私人立場、個人利益出發;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會中的公共事務或重大問題。這個定義,在老二看來,依然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依然是爲蒼生慟哭,爲生民請命,爲萬世開太平的越位——達則強姦天下,窮則獨煽其身。

而互聯網時代,不再需要公知,因爲知識的壟斷已經被打破了,社會不需要公知來啓蒙,當人人都變成獨立意識的個體,人人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各種集體主義開始死亡。說到這裏,我就變成了胡適說的那種人——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