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5篇)

本文已影響 1.84W人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聽課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5篇)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

最近,我校組織了小學語文教師集體聽評課活動,我聽了東關小學五三班的《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收穫良多……下面我說一下聽課後的感受。

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堂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瞭解,每節課都讓我有所收穫。感受到了教師們對改進課堂教學的願望,看到了課程改革的新氣象,課堂上師生關係的和諧,課堂民主氣氛的形成,正是我們研究學習語文方式的真正改進,促使學生語言素質的全面提升。

一、課堂洋溢着生命的涌動,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語文教學讓學生領略到了祖國文化的絢麗與中文的無限魅力,並能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習語言的無窮樂趣。課堂充滿着平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重視,鮮活的生命在歡唱,在愉悅。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學生感受到了漢字的形體美,語句的韻律美及表達的豐富多彩。執教老師規範的漢字書寫,簡明的板書,聲情並茂地示範朗讀,流暢地分析講解,充滿期待與真誠善意的微笑,無不凸現出愛的真諦。鍾斌老師的課有四個方面的優點:

1、重視了識字新詞,用多種形式識字讀詞,幫助學生掌握生字新詞。

2、以識字寫字爲重點,是貫穿於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這是一篇詩歌,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件理解詞語的意思。

3、啓發學生展開想象讀課文,適合低年級詩歌的朗讀,課文讀的非常充分,藉助課件、板書讓學生試着背誦。

紀曉菲老師的課思路清楚,先用小標題的方法概括了全文講了4件事,然後逐一分析。教學重點突出,處理非常到位。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趙曉蕾老師的課用情育人,教學立足於整體感受及創設情景,表現出一位優秀教師在改革中的勇氣與思考,奉獻出一堂出色的語文課。而且紮實的教學基本功,給大家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二、將先進理念與學科特色結合起來

要改變枯燥、乏味的教學是要付出艱苦的勞動與探索。必須提倡多樣化,在遵循語文教學的前提下,敢於突破,敢於嘗試,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體現了不同的特點,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誦讀、討論、圈劃、設疑等語文學習的方式,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與語文學習方式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教師和學生的一起感悟。鼓勵學生在讀懂全文的.前提下,發表自己的見解,但要先理清作者思路和文本的價值取向,有根據的說話,有條理的發散。樹立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使之成爲學習的主人,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三、鑽研教材,遵循規律

語文教學要有一個“整體---部分----整體”的學習過程。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交流初步感受,並提出問題,困惑,再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把握文章生字,感悟做人之道,再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啓發,揣摩文章的寫作方法,最後適度拓展。

鑽研教材,下功夫把握教材,多鑽研,多思考,多研討,多積累。

本次聽課讓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活力!我們既要大膽創新,又要繼承和發揚多年來積累的成功經驗。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2

20xx年4月15日,有幸聆聽了幾位優秀教師的講課,收穫頗多,感受頗多。下面我趙老師上的二年級語文課談談體會。

老師上課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在課堂教學中,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二個個教學的浪花,或淺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更讓聽課的教師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二日可爲?這樣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是二大亮點,她握着學生的手,摸着的學生的頭,扶着學生的肩,親切的呼喚、表揚、鼓勵學生,引領學生在書海中暢遊,愉快的學習,二節課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二曲千轉百回。

她那紮實的語文功底,廣博的語文知識,遊刃有餘的課堂駕馭能力,無不讓聽課的老師歎服。

讚歎、稱頌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爲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爲什麼學生樂此不疲?①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這是老師的語文功底非常紮實,語文素養很高,深入研讀教材,瞭解小學語文二年級識字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②駕馭課堂教學能力很高。巧用心思,精心設計,從學生出發備課是必不可少的。她都根據自身特點,根據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形成自已穩定的教學風格。③活潑的課堂氣氛。傳統教學只注重老師的“講”,而輕視學生的“說”,這樣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教學是昏昏欲睡,而在塗老師的課上,互動的成分比較多,學生不再是聽衆,而是整節課的重要參與者,老師和學生是在相互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完成整節課的,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在這種樂學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上的內容。塗老師的課真正體現了寓教於樂的教學理念。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二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雖不能成爲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3

《詹天佑》這是篇老課文了,全文通過“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鐵路”三個典型事件突出了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徐老師也正是抓住了這兩點進行教學的。印象較深的地方有:

一、板塊清晰,環節簡化

教學由複習中心句與三個典型事例導入,接着便引導學生分別學習這三件事例,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練習說話,再次讚美詹天佑的“傑出”與“愛國”,激發學生的情感,最後,仿照本文佈局謀篇的方法,課後寫一寫“同學李進是一個勤學好問的人”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這樣板塊清晰,層層推進,環節簡化,目標簡明,課堂也就更爲有效。

二、注重自學,當堂消化

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如,學習“勘測線路”一段時,教師讓學生自由讀這段,邊讀邊做不同的記號,找出詹天佑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然後再進行交流,抓住關鍵詞來談自己的體會。學習“開鑿隧道”一段時,教師讓學生默讀5、6節,想想他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還當堂讓學生拿出《補充習題》,試着畫一畫八達嶺與居庸關的開鑿示意圖。畫一畫,可以促使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內容,促使學生展開思維。當發現學生由於馬虎畫得不準確,兩端開鑿的箭頭沒有對齊時,徐老師引導得非常好。他指出,按這樣的箭頭開鑿是不會成功的,又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內容:我們不禁想起詹天佑說的話: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還幽默而善意地指出:看來,這位同學是個馬虎的工作人員喲。隨即以多媒體畫面出示了正確的箭頭。這樣,我想,學生一定會對如何開鑿隧道這個知識點理解得非常透徹,同時進一步體驗到詹天佑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傑出的工作才華,受到很好的人文薰陶。

三、由讀到寫,夯實基礎

作爲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課標指出,要“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徐老師很注意這一點,利用教材這一“例子”,引導學生領悟一些寫作方法,如:抓住典型事例來突出人物,通過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來豐滿人物形象,圍繞中心句來謀篇佈局。課尾,還佈置了仿寫:同學李進是一個勤學好問的人。通過學習、模仿、借鑑,學生一定能從中獲得寫作方面的提高。

我的建議有:

進一步深入研讀課文,聯繫課文有關內容,引導學生讀懂,讀透,啓發學生的思維。如:學生嘗試畫完開鑿的隧道圖,交流時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說說爲什麼這樣畫,這樣開鑿有什麼好處,比較一下八達嶺與居庸關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開鑿方法有什麼聯繫,那麼,學生一定能對詹天佑的才華有更爲深入的瞭解,也就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詹天佑的.崇敬之情。還有,學生畫人字形線路時,直接從南口畫到了西北,顯然是畫錯了,老師說:“從南口直接到西北方向是不行的。”爲什麼不行呢?也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再讀讀文章,找到依據。其實是因爲這兒是一個上山的陡坡,所以直接往西北走是不行的。聯繫文中所說到的地形,老師的說法才更有說服力。讓學生畫,其實就是幫助學生展開思維,讀懂文章。學生畫錯體現的其實是他沒有真正地讀懂。而老師這時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好好讀文章,看自己哪裏沒有讀懂。讀懂了,才能理解這種人字形線路的優越之處,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詹天佑的才華和創新精神。

還可以適度地拓展一些有關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中的一些感人的故事等課外資料,以豐滿人物形象,激發學生的崇敬之情。

課尾的結合課文內容對詹天佑的讚美,個人認爲,那個沒有很好地展開的即興口語設計更有訓練價值。即四面八方的人都來瞻仰詹天佑的銅像,他們都讚歎不已。他們會怎麼說,選擇一種人抓住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來描繪一番。因爲這個設計選擇面更廣,學生思維空間更大,與課文的結合也更緊密些。

另外,如果教師能夠關注一些教學細節,那麼學生的語文基本功一定會打得更爲紮實。字音方面如:狂風怒號的“號”,居庸關的“庸”,表達方面如屏幕出示的一個想象引讀:不管條件這樣惡劣……“這樣”應改爲“怎樣”或“多麼”才妥當。還有“攀山越嶺”屏幕上打成了“派上月齡”。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4

4月1日到二實小觀摩學習了“適度教育課改大講堂”活動,感覺受益匪淺,感受到二實小的適度教育抓得很實,課堂很精彩。

本次活動先向聽課的教師呈現了三節語文課,一節是二實小張茹珂執教的《“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一節是鶴壁淇濱小學選送的《難忘的八個字》,另一節是新鄉新區小學劉鵬執教的《長相思》。然後是三個教師自評,最後是張自福主任進行綜合評價。

參加這次活動,首先讓我感受很深的是三節課都很精彩,都各有千秋。

第一節課張老師着眼於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語言實踐學習語言。她的課從單元導語引入新課,打破了以往從課文的內容上導課的傳統習慣。在本課教學中,她重點抓住人物對話,把讀與寫結合起來,以人物的對話爲例子,練習仿寫,實現讀寫結合。這樣的語文課堂既讓學生“得意”,又讓學生“得法”,非常值得語文老師學習。

第二節課的“三勤四環節”讓人耳目一新。三勤,就是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這也是學習活動中學生有益的學習方法。四環節,就是一讀,二寫,三練,四回顧。三勤四環節,緊緊圍繞語文教學的訓練重點進行教學,紮實有效。尤其是最後一個回顧目標完成的環節,讓學生對本課的.所學、所獲做了一個梳理、概括,打了一個捆兒,目標意識很明確。

第三節課執教的老師頗有王崧舟的風格,引領學生讀詞,理解詞意,想象畫面,最後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詞。整個課堂是一個詩意的課堂,讓人感覺很美,很舒服。

活動的最後是張自福主任評課。聽了張主任的評課,頓時覺得自己在語文教學的理念上又提高了一個層次。張主任談到評課的標準應該是真語文,應該像《洗課精彩由此流淌》、於永正的《語文教育應爲學生留下些什麼》等文章中所提倡的觀點。他談的“五重四真”讓我深深地領悟了語文教學的本質。“五重”指重積累、重感悟、重整合、重習慣、重語用。“重積累”是要重視語言積累。既要積累好詞佳句,又要進行文化積累。“重感悟”指理解、體會要通過感悟來達到,進入文本,走近作者,體會情感。他指出,感悟要適度,不要深挖文本,特別要注重學生的個性感悟,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話,教師不要一言堂,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悟。“重整合”是教學時要注意整合,因爲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注意學科、教材、單元的整合,減少無謂的講解。“重語用”是要在課堂上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把讀寫作爲重點,按照實踐、運用、提升的步驟,進行語言訓練。“重習慣”,是要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學習習慣,比如認真、嚴謹地寫字,規範地說話等。我覺得這一點對小學語文老師尤其重要,也是小學語文老師應該重點做好的工作。

“四真”指真讀、真寫、真思考、真交流:

“真讀”要求教師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儘量少一些配樂朗讀,不裝樣子。

“真寫”是每節課都要讓學生動筆。或寫字,或批註,或寫話等。

“真思考”是讓學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師的思考;是每個人的思考,而不是優秀同學的思考。特別是那種老師說前半句,學生對後半句的現象是要不得的,這其實是老師的思考,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是學生的假思考。

“真交流”是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地交流,而不是流於形式,特別是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剛讓學生交流,時間還不到兩分鐘就讓學生說交流的結果,這樣的現象要避免。

張主任的最後點評,高屋建瓴,切中語文教學的要害,也是一線語文老師最想聽到的,彷彿是雪中送炭,既給了老師們方向上的引領,又給了老師們方法上的指導,給這次二實小的“適度教育課改大講堂”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5

5月14日,我們實驗小學語文組一行六人前往南寧,觀摩了20xx年廣西小學語文優秀教學成果研討會活動。此次活動中,以“聚焦核心素養,構造美的課堂”爲主題,開展了不同類型的課例,使我對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詮釋,對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每一堂課都具有學習意義,每一位教師的精心展示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對於正在語文教學的路途上摸索前進的我來說,這次觀摩使我產生很大的思想震動,收穫頗多。下面我就談談我對此次活動的一些體會: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聽完幾位老師的優質課後,我認爲他們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都能抓住重點詞、句、段,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指導他們細讀品味。

李雪貞老師在教學《落花生》時,她出示了一組成語,讓學生讀並注意觀察有什麼發現,這樣不僅引導學生積累了詞語,又使學生在詞語中感受到了詞語共性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爲學生學習新課打好了紮實的基礎。李老師特別重視學法指導,拓展延伸歸類學習,比如:《落花生》《摘心》《荔枝蜜》等這類文章是借什麼物,喻什麼人,物和人有什麼相似之處,通過分組閱讀,來完成學習任務。方法在手,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第二、注重啓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這幾位老師都充分的做到了這點。例如劉老師在上《莫泊桑拜師》時,通過對莫泊桑的三次拜師,抓住關鍵詞“畫家的`手法”層層深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引發學生理解形神結合的寫法。陸通老師上《漁歌子》時注重抓住詩中景物,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陸老師沒有枯燥的講解詩文背後的故事,而是巧問“不須歸”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三、注重引導學生朗讀。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爲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葛寧老師在上《趕海》這課時,首先讓學生大聲自由的讀,找出課文寫了趕海哪些有趣的事情,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然後抓住“嘿,唉,咦,哦”一系列語氣助詞朗讀,體會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文章就是成功了一半。其它課例學習中還穿插着齊讀、開火車讀、示範讀,進而激發同學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層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着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例如霍斯茵在上《古對今》注重培養小老師教讀,學習“涼,細,語”等字時,適時指導學生學法:一看結構,二看穿插,三看筆畫。張老師在上《寓言兩則》時,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評一評,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五、親切的評價語言。有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幾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到位,如有的老師運用“好一個文字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老師都佩服你了”;“從你表演中,我看出來種田人焦急的神態”等等,這些鼓勵性的,樸實的,自然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也試着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除此之外,我們還聆聽了別開生面的口語交際課例,有深意的專題講座,欣賞精彩的才藝表演,收穫滿滿,受益匪淺,真正彰顯了以“聚焦核心素養,構造美的課堂”爲主題的研討會活動。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20xx年5月20日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6

西關小學姚小芳最近,我們組織了小學語文教師集體聽評課活動,收穫良多。

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各位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他們或淺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更讓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爲?我要向他們學的地方還有很多。希望的李老師教學的思路明晰,廣北的丁老師幽默的語言,中心的張老師課堂中的娓娓道來,都讓我學到了很多??。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爲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爲什麼在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師的語文功底要紮實,語文素養要高,深入研讀教材,2。駕馭課堂教學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設計,從學生出發備課是必不可少的3。簡簡單單教語文,靜下心來鑽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我在備課時,對教學環節在時間預設和重難點突破的方面做得不是太好。我要更加努力。向

各位老師學習根據自身特點,根據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形成自已穩定的教學風格。這是我下一步要努力的。

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雖不能成爲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我更喜歡林老師的'教學——嚴謹、科學。林老師的課嚴謹到“環環相套,絲絲入扣,行雲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導入,教學設計是那麼合理,流暢。 “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索,經歷,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思考所帶來得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層次的探究世界。林老師的課親切、自然,看似平淡,卻彰顯出多麼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智慧。榜樣就在身邊,我要更加努力!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7

我非常榮幸參加了桃江縣小學語文新課改教學成果展示與交流活動,聆聽了三位教師的課,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堂讓人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瞭解。每一節課都讓我有所收穫。這些課不僅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學技術的嫺熟。他們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對教學藝術的追求,對新課程理念的詮釋都滲透在每個教學行爲中,因而每個教學細節背後都隱藏着重大意義。下面是我聽課的幾點深刻感受:

一、教學活動重“實質”。

如劉小華老師在執教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6》時,就給我們展示了從識字到寫字再到讀文悟情的'全過程。每個環節都很紮實,反覆鞏固,不急於求成。

二、教學方法注重“體驗”。

如丁雙豔老師執教的《跑進家裏來的松鼠》,和胡芳老師執教的《搭石》都特別注重了學生自己的感悟,談體會,充分張揚了學生個性,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教師善於聆聽,並作及時點評,爲課程改革中的孩子們喝彩。

三、教學環節有“靈性”。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感性認識,體現最多的就是美感在三堂課中都有一些環節注重人視覺、聽覺上的美感。好生動的動畫,好聽的音樂,教師富有親和力的語言等都很賞心悅目。

四、充分運用了“校本資源”。

如《識字6》教學中在讓學生理解“雪中送炭”這個詞時,就播放了發生在本校的一件真實的事。講的是全校師生爲本校一位患重病學生捐款的事,還用他們捐款多少,學生感受很深。

我想好的課堂教學與教師充分的準備,對教材的學生的充分了解以及一定的教學經驗的教學方法是分不開的。有些課堂中能充分把握教學細節,彰顯教學的深度,課堂就會顯得更加光彩。我覺得我自己也要多改進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多向老師們學習,爭取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有較大的突破。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8

聽了蔣軍晶名教師執教的羣文閱讀課和關於“羣文閱讀”的講座後,我對“羣文閱讀”教學有了初步的瞭解。

在以《文成公主進藏》“羣文閱讀教學”中,蔣老師用簡潔而又親切的語言帶着孩子們在民間故事閱讀中,感受民間故事的魅力,同時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孩子們帶了快樂,讓孩子們沐浴在書的芳香裏,激勵着孩子們去大量閱讀,享受閱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

蔣軍晶老師的講座讓我初步明白了“羣文閱讀”的特徵。羣文閱讀是同一個議題、多個文本、探索性教學。 所謂“羣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那麼從單篇到“羣文”,對閱讀教學而言,意義究竟何在?從她執教的課中,我明白了羣文閱讀的意義:首先是讓師生迴歸到“閱讀”的本原,其次,羣文閱讀是對真實閱讀情狀的`模擬意義。羣文閱讀意味着“教”的改變,意味着你老師不可能講太多話,不可能提太多問題,不能發起太多討論;意味着老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細(全區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宣傳週活動總結及小結)、更透地講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紮實;意味着你不能將“朗讀”、將“有感情朗讀”無限放大。“羣文閱讀”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因此,“羣文閱讀”,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學會放棄。必須根據讀物的不同性質,更多地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 因此,“羣文閱讀”更是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讀“一羣”文章,就意味着教師要去讀更多的文章,爲此,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閱讀積累!

此次活動,帶給我們全新的閱讀形式,隨之而來的還有關於閱讀全新的思考和探索。這是一場關於語文閱讀教學的革命,革命需要堅持和嘗試,作爲一名一線教師,我們是閱讀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如何將閱讀課上的得效、高效,需要我們不斷嘗試和改革。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9

最近,我們組織了小學語文教師集體聽評課活動,收穫良多。

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各位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他們或淺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更讓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爲?我要向他們學的地方還有很多。希望的李老師教學的思路明晰,廣北的丁老師幽默的語言,中心的張老師課堂中的娓娓道來,都讓我學到了很多…….

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爲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爲什麼在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師的語文功底要紮實,語文素養要高,深入研讀教材,2.駕馭課堂教學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設計,從學生出發備課是必不可少的'3.簡簡單單教語文,靜下心來鑽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我在備課時,對教學環節在時間預設和重難點突破的方面做得不是太好。我要更加努力。向各位老師學習根據自身特點,根據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形成自已穩定的教學風格。這是我下一步要努力的。

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雖不能成爲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我更喜歡林老師的教學——嚴謹、科學。林老師的課嚴謹到“環環相套,絲絲入扣,行雲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導入,教學設計是那麼合理,流暢。

“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索,經歷,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思考所帶來得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層次的探究世界。林老師的課親切、自然,看似平淡,卻彰顯出多麼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智慧。榜樣就在身邊,我要更加努力!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0

近期,我參加了小學語文教學公開課活動,聆聽了不同年級、不同學科老師的課,收穫良多。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各位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更讓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爲?我要向她們學的地方還有很多。

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爲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爲什麼在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

一、教師語言具有藝術的魅力。當我聽着教師們的課時,我想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帶領學生進入課文中,如《從現在開始》一課,學生自己成爲森林中的小動物們,融於大森林中。有的老師在教學時,她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聽老師的介紹,聲情並茂的語言勾起了學生思緒。如《淺水窪裏的小魚》等。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老師扣人心絃的過渡語言,烘托了課堂的氣氛,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興趣,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課堂語言簡潔,準確,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

二、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 。新課標中說到: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着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 ,既是對學生感悟結果的評價,也指向了學生的感悟態度,指導了感悟的'方法,同時,其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課堂上用我們欣賞的眼光、讚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我們是能辦到的。“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索,經歷,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思考所帶來得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層次的探究世界。如《地震中的父與子》《跨越海峽兩岸的生命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學習,感悟,最後解決問題,學生成爲課堂的

我想這些老師的課如此有魅力,都做到了以下幾點: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師的語文功底要紮實,語文素養要高,深入研讀教材。

2.駕馭課堂教學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設計,從學生出發備課是必不可少的。

3.簡簡單單教語文,靜下心來鑽課文。

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向各位老師學習,根據自身特點,根據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形成自已穩定的教學風格。這是我下一步要努力的。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1

近期,我參加了湖北省青年教師優質課觀摩活動,感受頗深:這樣樸實,有趣的課,讓我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大有收穫。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1、語文的魅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更好,誰就能震懾學生的心靈。當我聽到老師們的課時,感覺她們的語言親切,自然,簡潔,準確。她們大多數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帶着學生在課文的創設的情境中遨遊,帶領學生感受課文。

2、自讀感悟,開放引導

新課標中提到:學生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觸而領悟,就是讓學生知有所獲,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貴在悟,而教師的引導是第二位的。着眼於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先讀後教,先讀後導”的過程。我想老師們的教學過程,就是這種模式的一個充分體現吧。這些課通常教學有這樣三個層次:1、初步閱讀階段的自讀感悟;深入課文自讀感悟。例如,在學生自讀感悟時,老師向學生提出這樣要求,輕聲朗讀課文,遇到數字圈起來;第二個階段的自讀感悟,讓學生想;老師的課親切自然,看似平淡,卻彰顯出多麼精湛的語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智慧。

3、處理把握教材

老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有其獨到之處,她們都根據課文的具體要求,緊緊抓住題眼,步步深入文本。

4、評價語言

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到位,如有的老師老師運用“你最聰明“來鼓勵學生;”你會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個寶”、 “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等。這些樸實,自然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也試着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2

我校於開學第二三週組織骨幹教師爲我們新進教師做示範課演示,期間我聆聽了3位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老師們先進的教學理念,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聲情並茂、自然大方的教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啓迪。現在聯繫我自己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說一說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要轉變教學觀念,做新課程忠實的實踐者。我對如何運用新課標的理念去指導自己平時的教學,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還沒有融會貫通。但這幾節課都對此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如:張銀鳳老師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理解文中高大的白楊樹指什麼?幾棵小樹又指什麼?再通過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彙報理解運用句型“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整節課的設計上都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等。

第二、如何深度挖掘教材。有些時候我對教材的把握還不夠,知識還沒有真正的落實。在這點上,本次聽課給了我很多啓發。各位老師在備課時對各環節都是經過再三推敲的`。鑽研教材,那麼就要理解課文上的每段文字,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正因爲這樣,我備課時應多問問自己:教材編排的意圖是什麼?需要達到哪些目的?學生會出現哪些情況?這樣提問,學生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樣講解,學生容易理解嗎?

第三、不斷改進教態、錘鍊語言。課堂教學要吸引學生聽講,那麼我的教態、我的語言就要要吸引他們,這就要求我要不斷改進教態、錘鍊語言,用簡潔、準確、清晰的話語把問題講清楚。

第四、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着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我翻看了同學們的書,發現莫老師很注重預習的養成。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的糾正文字的發音,潛移默化的教導學生字音要讀準的習慣。一直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以人爲鏡,能夠體察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聽課已經結束了,但是我的工作還在繼續,我的努力不能停止,通過聽課,學習別人的長處,反思自己,才能不斷進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3

2月22日,是一個好日子。我被學校邀請去宜春八小觀摩了語文素養大賽的總決賽。觀摩深深吸引了我……每一堂課都具有學習意義,每一個教師的精心展示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而且對於正在語文教學路途上摸索前進的我來說,無疑也是收穫頗多。下面我就談談我對此次活動的心得體會: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聽完幾位老師的課後,我認爲他們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都能抓住題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整節課在教師優美生動的語言中層層展開,使聽者回味無窮。

2、注重啓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這幾位老師都充分的做到了這點。例如楊老師講的《三顧茅廬》這課,通過課件的設計,精彩的品讀,引發學生邊讀邊想象,教學效果很好。

3、注重引導學生朗讀。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爲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鄧老師在上《裝滿昆蟲的衣袋》這課時,學習中穿插着齊讀、分組讀、示範讀,進而激發同學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層次非常清晰。

4、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着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老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的糾正文字的發音,潛移默化的教導學生字音要讀準的習慣,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5、親切的評價。幾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到位,這些樸實,自然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也試着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6、今後的努力

我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現在僅有一桶水已經不夠了,教師要有不斷流淌的源頭、活水,這源頭活水來自哪裏,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電。新課程實施後,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課堂結構,加強自己的教學基本功訓練,特別是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我們要學習新課程理論,要讓新課程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要把新的理念滲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視野,就要不斷地閱讀,要博覽全書,要堅持閱讀名著、閱讀經典,讓這些名著、經典來啓迪我們的思想,陶冶我們的情操,提升我們的語文素養。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養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4

開學初,學校領導邀請杜春禎局長和張四保主任給全體實驗教師做了一次導學案的講座,聽了二位專家的講座我受益匪淺,不僅明確了以後的教學方向,而且我也要學着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師。

一、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以往我們的教學總是以教師爲中心,課上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像木頭人一樣坐着聽,沒有自己的思維,學習總是被牽着走,完全沒有主動性。導學案的設計給了學生自主的`空間,能讓他們發揮主動性,我試着進行了半個月,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堂變得很活躍,尤其是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現在上課都很積極。

二、有針對性的評價

以往的課堂老師的評價少,而且語言單一,往往吸引不住學生,特別是差生得到老師的評價就更少了,時間長了,學生也就不買老師的帳了,表揚起不了作用,課堂也就沒了生氣。試用導學案後,我盡力豐富自己的語言,全面的評價學生,學生的積極性高了,課堂變得異常活躍,這也直接影響到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學生自信心增強,學習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合理化分小組

在實施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過程時,我對合作小組成員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在小組成員中物色一名有一定威信的同學擔任組長,組長擔負着組織該組合作探究的整個過程,以保證該組討論的有序進行。問題小二人小組討論解決,問題難時四人大組再討論,此時大組長的作用就得到發揮。首先,決定好個人闡述觀點的順序;其次,對討論過程進行監督,當有人跑題時,負責糾正,使討論納入正軌;最後組織小組確定出小組最佳答案並推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通過選大組長我們實現了從組織上實行師生監督和生生監督,有效的遏止了討論跑題現象,提高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效率。

當好一個老師難,要做一名智慧型教師更難,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更要多聆聽這樣的好講座,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四月二日我們傾聽了餘應潮老師的一節公開課《頂碗少年》,從餘老師的課中讓我們對如何開展低年段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層的瞭解,真的是受益匪淺。

對餘老師的課絕對不是刻意的褒獎,而是從實際出發,餘老師課堂的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摒棄了傳統的教師灌輸方式,整一節課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之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給學生以智慧,給聽課教師以啓迪。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具體說明: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可以見得對課文進行整體閱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課文整體閱讀,就是抓住文章中的一個至幾個重要的教學問題,這些問題要求:既能帶動對全篇文章的閱讀理解,也能帶動學生的閱讀活動,並深入到文章的每一處。在餘老師導入新課後,他提出了要做到“一課三練”。即請你勾畫(勾畫出本文的關鍵字詞,並將連成句子);請你評說(自選角度,用成語說出本課的故事,講出原因);請你評析(開頭?結尾?文章的結構?正面的描寫?側面的烘托?)

小學對教師語言方面的.要求是使用兒童化語言,易於讓學生接受,餘老師作爲一個年長的男老師,面對天真爛漫的孩子們,能夠做到語言富有親和力,,是難能可貴的。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總是用眼睛看着學生,彷彿對學生的答案充滿希望,更賦予了學生信心,當學生不敢回答問題時,老師選擇的不是放棄他,而是鼓勵他,當學生讀自己寫的話時,老師能夠和學生站在一起,雙手拍拍學生,因爲有老師在身旁,所以學生不會產生緊張的心理······雖然這些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這和藹的語言和親切的舉止使得孩子們能夠以更佳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來。

整節課設計的環環相扣,每個環節之間過渡自然,充分體現了板塊式教學的教學模式。整節課下來,教者不須看書,更不須看教案,輕鬆自然地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充分體現了學法、教法兼而備之。餘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成語形容頂碗少年。學生在勾畫的過程中,教師相機指導,教師的話裏字裏行間都滲透着對方法的指導,並敢於大膽地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說話中認知,在說話中體驗,在說話中成長。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更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本節課在操作上充分體現了生本教育。教者採用啓發式教學,大部分時間用在提問學生,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指導,在放手時間的同時又對時間的把握鬆緊有度,教師起到了很好的輔導作用。從教學上來看,教師注重“過程與方法”,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融入其中,師生互動,寓教於樂,三維目標得到很好的體現。

本節課中,餘老師沒有一句批評學生的話,沒有一個輕視的眼神,有的只是老師那一句句“你真棒”的鼓勵,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都不忘對學生進行表揚,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快樂的,在老師的眼中是出色的,賞識教育下沒有受傷的孩子,餘老師對賞識教育有很深的領悟,並很好地將它運用到課堂中來,值得讚許。

餘老師的這節課是很成功的,使到場聽課的老師受益匪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餘老師也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才練就的教學功力,但願每位語文老師都能向他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不斷地進行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

小學語文聽課心得15

今天聽蔡老師講課,真是受益匪淺。看到經驗豐富的蔡老師自如地駕駛於課堂之上,我很羨慕。羨慕之餘,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本次聽課更是讓我對小學課文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談談我聽過課的心得體會:

第一,質量分析。蔡老師從看圖說話寫話講起,說了出卷的初衷,宣讀了各個學校優秀的作品,並注重講了要讓學生平時多讀多練多寫,讓他們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寫出一些感動、溫暖、讓我們出乎意料的文字。 接着蔡老師講了寫字教學。寫字課怎麼上?蔡老師從三個方面說起。首先要備好教案,從一些細節備起,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板書要在田字格中進行。這一點我就做的不夠好。有時爲了趕課時,有些簡單的字就隨便在黑板上書寫,沒有做到字字都在田字格中進行,以後一定要認真在田字格中書寫每一個字,讓自己和學生都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最後蔡老師說要學會欣賞漢字。讓學生認真看田字格,認真觀察,然後表達。課文中一個描紅,兩個書寫,書寫時要呈階梯狀,也就是說一個比一個好。末了,放了(百日之功),讓我們更多地瞭解了怎樣教學生們寫漢字。

第二朗讀。餘應元說:朗讀法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蔡老師從四個方面說起。一是備好課。二是狀態。你要用你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們,因爲55%的課堂效果是由你的`臉部表情決定的。三是朗讀功力。你一定要在課下多讀多練,才能更好地教好學生。四是編讀的形式,讓學生自由讀,老師範讀,指名讀,比賽讀,這樣下來,一篇課文很輕鬆地就能背下來。所以蔡老師纔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沒有誦讀,何來背誦!

第三,課外閱讀,豐厚思想。王鋼說:讀書從繪本開始。我們爲什麼要選繪本,又如何讀繪本?蔡老師從五個方面說起。一是深情導讀,激了興趣;二是引發猜想,激發想像;三是指導看圖,教給方法;四是品味語言,感受積累;五是聯繫生活,感悟內涵。蔡老師自己還積累了一些經驗與我們分享:一老師給學生誦讀;二學生給學生誦讀;三學生靜靜默讀;四學生推薦好書。如果我們都能像蔡老師這樣注重閱讀,指導閱讀,相信我們的學生一個個都會成爲讓我們驕傲的人。

從蔡老師的課堂上我學到了很多,同時我也覺得自己還需要從以下方面來完善自已,完善課堂:

一語言要更幽默,動作要更到位。要與學生們更貼近些,把自己變成一個孩子王,真正地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二善於捕捉。抓住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最後在這裏我想真誠地對蔡老師說一聲謝謝,謝謝你帶給我們這麼多美好和感動,謝謝你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以後這樣的課我希望多參加。那麼我也以這一句話而結尾吧:社會是課堂,實踐是礪石,他人是吾師,自身是關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