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通用6篇)

本文已影響 2.08W人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通用6篇)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心得呢?到底應如何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1

和這本書初次相遇,單看書名便已滿目歡喜,因爲知道這不僅僅是本著作,更是吳中豪先生的幾十年來的寶貴經驗總結,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一個個精彩案例的鮮活演繹。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滿心期待,一飽眼福。

翻開這本並不厚重的書籍,便掉進了吳老師清簡的智慧旋渦,一發不可收拾。我們自古以來都知道大道至簡,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卻往往將一篇課文由薄讀到厚,讀到作者可能都沒想到的想法,並將這些讀到的東西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致使語文教學繁瑣枯燥。讀完這本書之後忽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扼要

在我一邊讚歎一邊翻閱這本書時,撲心而來的便是他在教學中清簡智慧的運用,尤其是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分清楚教學目標的主次,哪些是學生在課堂上非要達到的目標,哪些是對課堂學習意義不大可有可無的目標。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標是學習這篇課文必須達到的:

①認識課文的生字,理解課文重點詞語,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詞語的意思。

②瞭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處,激發學生了解網絡的興趣。

一篇課文的學習,要想達到種種理想的效果,其結果是全面撒網併爲全面開花,也就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學內容要簡單精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設計上應以減法爲主。梳理課文的主線,抓住課文的重點,簡單精緻地呈現教學內容,將之講深講透。這樣既能讓學生迅速理解課文,又能夠讓學生學得輕鬆。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做到省時高效

例如我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時,雖然這篇文章的篇幅很長,但我主要讓學生緊扣作者和時間賽跑的幾件事展開教學,從而化抽象爲具象,從而體會時間的珍貴。這樣把原本內容較長的文章給簡單化,學生很容易領悟文章的內容及其主旨。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這樣一來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簡單精緻多了。

當然,讀完這本書有收穫也有不足,例如怎樣在在課堂中設置問題,通過問題設置怎樣讓語文教學更高效。

一本書,一架橋樑,引渡着一次相知,一次從迷茫無措到星光燦爛,北辰而現的喜不自勝的頓悟。言而總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教學就應該像鄭板橋詩中描繪的,做一做刪繁就簡的藝術。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2

站在三尺講臺,我總會和孩子們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從中學到知識,產生共鳴。在前段時間,有幸獲得名師工作室贈予的書籍《從教課文,到教語文》。

書很厚,捧在手裏如獲珍寶。說是珍寶,一點不爲過。從畢業到現在從教四年,自認爲在教學中算勤奮,不斷專研教材,總想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裏學會知識,培養能力,並能學以致用。通過拜讀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後,我更明確了自己該努力的方向,同時有了正確的教學理念,也從衆多的教學實例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廣大語文教師對這以觀點在理論上是完全的認同的。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如葉老先生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

一、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現在語文課強調“理解”和“運用”並重,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主要包含着語文知識能力與文學人文素養兩大方面。其次是教學論層面的微觀思考。在針對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時,要依據它屬於的範疇,有針對性地選擇,要適當地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接軌。總之,在教學時我們要追求“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

二、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首先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左右着一節課的方向。所以教學目標不要過於臃腫,明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道理。我們要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其發揮例子應有的功能。確定目標後要精心選取語言訓練點,抓住了這一點,纔算真正地把握了文本。

三、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教課文”主要圍繞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設計教學過程;而“教語文”需要圍繞語文目標的落實來設計教學過程,需要圍繞每一條目標的落實細化指導過程,必須刪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實質上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冗餘環節。

四、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要把握好年齡段,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明確;習作教學要明確指導的重點,要重視習作方法的教學;習作教學中,評價、修改與指導同樣重要,引導學生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掌握習作的方法規律。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怎樣教?只有把握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把語文課上得更像“語文課”。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3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給出了一個十六字方針“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新。”語文課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崔老師強調的這一問題在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加以體現,需要我們有教學思想的轉變,更需要我們有教學智慧的積累。基於這樣的思考,閱讀工作室的共讀書目《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吳忠豪),收穫很大。

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採用專題行動研究的方法,根據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幹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着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結合小學各年級的具體課例,彙集而成了12個研究課例。全書共分四章,每章都有一個研究主題。

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只是教語文的載體”。話雖這麼說,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現實的語文課堂中,不少教師仍然行走在“教課文”的路上,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拿到一篇課文,針對裏面的內容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是老師們的常態教學。和“繁瑣的內容分析說‘再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讀後感·怎樣才能真正實現由“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呢?讀了這本書,我釐清了以下幾個問題:

(1)語文課究竟教什麼?也就是要處理好語文思想內容和語文本體性任務落實的關係。

(2)要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這裏強調了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以學生爲主體,要按照兒童認識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來確定。

(3)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從教課文轉向教語文,教學設計上就要大膽取捨,刪繁就簡。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4

提起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相信大部分的語文老師都會表示贊同,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像葉聖陶先生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一“載體”或“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然而,雖然我們的老師們認可了這一理念,但真的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卻依然是在教“課文”,教學目標主要指向課文思想內容的討論,一堂語文課下來,學生們能總結的最多也是課文的思想內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穫。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內容分析式的教學模式說再見,對於大部分的語文老師來說還是一件難事。因爲我們語文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篇篇的課文,至於老師們究竟要教什麼,除了課後的生字詞之外,老師們真的是無從把握。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是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主編,採用專題行動研究,根據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幹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着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這一當前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結合小學各年級具體課例彙集的12個研究課例。這12個研究課例,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爲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的熱點問題,大致分成四類:

①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②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③如何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

④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實際上,在這四類問題中,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或許是當下老師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關於這一方面,吳忠豪教授認爲,小學語文課程內容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語文基礎知識:拼音、漢字、常用詞語、常用句子,標點符號,簡單的修辭,常用的文體等;

(2)語文學習方法:理解詞語句子,領會文章主要內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達順序,各種文體的閱讀,除了讀的方法,還有寫的方法和聽說的方法等;

(3)學習習慣:預習,使用工具書,積累摘錄詞句,質疑提問,收集資料,細心觀察生活,收聽廣播電視,看書讀報等。

當然語文課程內容還應該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教育內容,好在現在每篇課文對人文教育內容規定非常明確,不需要我們進行太多的思考。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選擇課程內容。吳忠豪教授用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來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爲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着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應有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美國的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爲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在《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吳忠豪教授也選擇了一個個前後對比的生動的案例,告訴了我們如何才能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讓我們知道了,教學目標的確定不能僅僅從課文的特點出發,不能侷限於教師對文本的主觀解讀,也不能只考慮年段的目標要求,而是要以學生爲本,要嚴格按照兒童認識規律來確定,要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

但實際上我們也清楚地知道,要想讓老師們能夠有效地選擇教學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這直接與老師們的個人水平有關,與老師們的備課深度有關,與老師們的教學態度有關。在當下的課堂上,老師們的教學還是在跟着感覺走,跟着教參走。如果連我們的教學參考書都無法準確地說出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如何還能要求我們的一線教師從個人的教學經驗中來確定出有效的教學目標呢?實際上,不只是我們的一線教師,從《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國培骨幹班的骨幹老師們也無法做到這一點,雖然每個案例我們都能看到老師們的改進、進步,但要知道的是,這可是在專家的直接指導下才有的改變,如果沒有了專家的指導,這些骨幹教師們又能否做到如此巨大的進步呢?答案可想而知。

在書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教學案例,執教者上的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稱讚》一課。教師在按照常規思路寫好教學設計即將實施時,發現即將授課的班級已經上過這一課了。權衡再三,執教老師許曉玲決定仍上這一課,但是推翻原有教學設計,上了一節單純的語文單項技能訓練課。具體到這節課,許老師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連續關係句羣的內在規則,將知識轉化爲技能”。在教學中,老師首先出示課文中的例句,幫助學生認識到例句中的兩句話句序不能調換。然後告訴學生“這些句子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連接在一起,句子的前後順序是不能顛倒的,這樣的一羣句子我們把它叫做連續句羣。”之後,老師出示一些課文以外的句子讓學生判斷哪些是連續句羣,又讓學生進行排列句子順序的練習,最後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學寫句羣。

這一教學案例在國培班學員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贊成,有反對,有疑惑。反對者認爲“把語文課上得像數學課一樣,太機械了,不符合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指導專家唐懋龍則堅信“讓學生擁有紮實的語文基本功,是對學生最大的人文關懷”。究竟孰是孰非?難以下定論。但值得質疑的是:跟二年級學生教授“連續句羣”這個概念是否合適。關於句羣的概念應該說是比較複雜的,如果教師自身概念不清,會不會對學生產生一些誤導呢?此外,像這樣的語文單項技能訓練課,如果把握不好訓練的度的話,很有可能會把學生拖入“題海”之中,讓語文學習變得寡然無味。這節課基本上脫離了課文教學,甚至可以說課文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雖然從課堂實錄來看,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但這樣一個特例不足以說明語文單項技能訓練課存在的必要性,客觀地說,這種課型還有待檢驗。

從這一案例中,我們也可以明瞭,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是何其難!試想,連我們全國的骨幹教師們都無法做到的事,又如何能奢望我們的一線教師能做到呢?此時的我也不禁慨然長嘆: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再遠的道路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這探索之路上,只有學習纔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答案才能瞭然於心。

相信,只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在不斷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語文課堂終究會實現美麗的轉身。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5

這本書自放假前剛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每讀一9章都會有一次教學理念的觸碰,每讀一節都會有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每讀一個教學課例都會有一次親臨課堂的感覺。

我們教學一定要緊緊圍繞重難點進行,教學重點確定以後,就是研究如何去教,語文課是使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路徑,而課文通過豐富的規範的語言輸入來擴大學生的語言積累,通過情境化的語言輸出來促進課文語言的同化。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要走兩個回合,第一回合是通過課文語言來理解思想內容,第二個回合是認識課文思想內容的表達方式,學會運用。從“理解”到“運用”,中間橫亙着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需要教師提供實踐機會,幫助學生跨越這道障礙。

例如書中舉的一個課例,執教教師講的是人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香港,璀璨的明珠》。第一版設計是以“理解課文從幾個方面來介紹香港”、“能用簡單的話概括段意”、“認識總分段落”、“能圍繞一句話寫段”等教學內容展開,內容和表達方式的講解可謂面面俱到。語文基本技能,主要是掌握字、詞、句以及靈活運用的技能和相應的學習策略,大致相當於平時所說的語感,其特點是技能內在的規則和程序比較簡單,能通過圖式教學法在短時間內掌握,並通過一定的變式訓練達到自動化程度。語文高級技能,主要是表達方式和篇章學習中的分段、佈局、選材、詳略等讀寫策略,大致相當於文感,其特點是內在程序和規則比較複雜,不能在短時間內學會,需要通過各種不同樣式的例文使學生逐漸形成相應的心理圖式。中段學生理解和表達能力分層不明顯,但是上升到高段以後,理解和表達能力並不一定會均衡發展。三年級學生正處於語言增長關鍵期,這篇課文中的.12個四字詞語是這篇課文的個性化特色,如果讓學生按照總分的段落結構去練筆,對於剛上升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高了一些,但將目標改爲掌握運用其中的部分詞語來描寫,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這節課中得到發展,如果還能再細分哪些是寫美食的,哪些是寫旅遊的,哪些是寫燈光的,學生就會對運用的語言環境進一步明晰。

第二個課例是蘇教版三年級的課文《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從這個課例中,我又一次對如何提高學生語用水平有了更深的思考。三年級是語言發展的一個“低潮期”,更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加以關注。要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就要根據本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規律,搭建不同的支架,層層遞進。支架一:歸類學習詞語,這種方式有利於遷移學習,也能讓孩子在表達式迅速分類提取信息。如課例中將表示沙漠的一類詞放在一起出示,讓孩子們對於沙漠的印象記憶與這些詞語相連接,變成詞語的“集裝箱”。支架二:重組文本語言,奠定表達基礎。如在學生說小駱駝的腳掌時,老師和學生通過共同評價得出“要說出沙漠的環境、小駱駝的本領,並與小紅馬比較”的結論,這樣學生就能清楚語言充足的表達方法,就能舉一反三進行駝峯和睫毛的表達了。支架三:創設對話情境,拓展創造表達的時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小駱駝又碰上小紅馬,這會會發生什麼故事呢?教師通過再現畫面情境和人物,讓學生在交際中轉換文本信息,並將自己內化的語言和原有的語言進行有機結合,促進語言的發展。

兩個課例都告訴我們解決如何根據文本確定表達與運用的目標,進而引導學生突破錶達的門檻。語言表達的訓練要凸顯學生的表達實踐,從扶到放,分層練習,分層落實。理解與表達並重,真的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去落實。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書心得6

臨近開學,很多任務都集中在一起需要處理,但還是還是要擠出時間來讀書,這是給自己下達的命令。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讀吳忠豪教授主編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我個人很喜歡其中團隊磨課的篇章,選定一篇課文後,先由執教老師基於個人經驗進行第一稿教學設計。專家帶領磨課團隊對其進行點評和修改,然後完成基於團隊協作的第二稿教學設計,這第二次講課的過程中,專家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會帶着具體的任務去聽課,各司其職,量化測試指標,形成教學反思,指出存在的問題。這樣研磨的基礎上,執教教師經過修改,最終出臺基於實踐反思的第三版教學設計。

這個過程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參加組內公開課的點點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是這樣一次次研磨過來的。由此可見,好課真的是磨出來的。

在閱讀本書第一章第三節——追尋“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的時候,對於夏老師執教的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課,我有這樣的收穫。

首先,我明確了什麼是語文課堂中的“言意兼得”。經過再次閱讀和思考,我明確了言意兼得就是語言文字和課文思想內容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穫,這纔是理想的語文課。

其次,這次磨課的過程不但讓夏老師受益匪淺,而且讓我們這些讀者也獲益良多。比如高年級的語文課,第一課時應該充分利用,讓它產生高效,跟第二課時要對稱起來,這一點是我在備課時經常疏忽的地方。在團隊研磨的第二稿中,我還對細節描寫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細節描寫的對象是比較細小的,描寫手法是比較細膩的,但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情感,點染環境氣氛,發展故事情節,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圍繞本課應該教什麼進行討論的時候,專家給出的看法是一堂課上完如果師生只能總結出思想內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認識體會,那麼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課文”。

如果師生能非常清楚地總結這堂課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有什麼體會或者進步,那麼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這就是說當一堂語文課專注於文本的內容,而不顧及內容的表達形式教學時,“言”“意”就不可兼得,語文課也就不成其爲語文課了。

這裏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儲備的語言表達形式的種種相關知識很匱乏。譬如什麼叫文學作品的細節描寫,什麼叫煉詞煉句等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