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精選20篇)

本文已影響 3.51W人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精選20篇)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

記得第一次看史鐵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時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極舊的初中語文課本擺在桌上,便不禁翻開,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懷念》。讀完後,不受控制得哭了出來。那時,我並不知什麼是史鐵生,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什麼是生與死的思考。單覺得,一兒子失去了母親,一母親訣別了兒子,是多麼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憐,還搖輪椅生活呢。也許那時的哭就是憐憫吧,我沒體會到生命,也沒體會到死亡。

我正式讀《我與地壇》時,是兩三年前的時候了,我有了一點思想,也在思考生與死。我問媽媽爲什麼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麼多煩心事。媽媽卻告訴我,她的生命負有責任,她要照顧姥姥、姥爺,還要撫養我長大。她現在因這兩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沒盡到責任。我不解了,一個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馬套在車上一樣毫無自由,但卻無法反駁這看似“無道理”的理由。於是,我開始讀《我與地壇》了,讀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讀完文章。殘疾史鐵生的失魂落魄緩緩埋入我心中。他的母親出現了,兒子走後,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兒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擔心着在病中痛苦掙扎的兒子。她不願兒子得病,更不願看到兒子放棄生命。作爲母親,她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仍然做着該做的所有事,沒放棄,努力着。實在等不下去了,兒子究竟怎麼樣,他到地壇了沒?情緒是否惡化?於是偌大的園子裏,不知母親走過多少焦灼的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可母親永遠不平凡。

在一次談話中,聊到了《我與地壇》。我說:“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爲我看到了史鐵生所說的’有過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聽母親的話,給母親帶來了麻煩……”說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來,好像心中什麼東西被點燃了,那火撲不滅,火苗在大腦裏一蹦一蹦的,淚水不住地涌出來。

那時,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樣說哭就哭,也能勉強控制情緒,但是《我與地壇》總有一種讓我哭的東西,也許就是母親吧。史鐵生衝母親喊:“我可活什麼勁”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親的爭吵,無一不是我的過錯,而我總喜歡蒼白地狡辯。

很是奇怪,爲什麼《我與地壇》成爲了我的淚點。是對生命的感悟嗎?可這需要冷靜地思考,哭的情緒波動是極大的,並不冷靜。那又是爲什麼?現在,我猜應該是對母親的愧疚。我看到史鐵生在明白母親時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有一種緊迫感。再看到母愛的珍貴、無私、包容和呵護時,不禁反思自己的行爲給母親帶來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冷。

也許我已長大,可哭的時候仍是個犯錯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沒用的,我該去做一些事情,別讓等待,成爲遺憾。

隨着年齡的增長,繼續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2

《我與地壇》集中思考和表達了“生命”的困難與意義,這是史鐵生在漫長的艱難歲月裏對生命再三再四循環反覆的思考咀嚼和叩問所得。這樣的主題致思方向,對於當代散文來說,或許並不是重大的創舉,此前的散文寫作,一般也都會觸及到這類主題。可是能夠以一種平實、冷靜、溫情而透徹的態度娓娓道來,昇天入地,絲絲入扣、體貼入微,毫不勉強造作,並抵達一種能爲平常人所理解又難以企及的境界,卻僅有史鐵生做到了。這篇長達萬言的作品,無論是在表達主旨上,還是在寫法、語言各個方面,都堪稱是史鐵生對中國當代文學獨一無二的貢獻,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與地壇》的影響遠遠超越於文體範圍。

每個人境遇的不一樣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但在史鐵生的答案面前,世界顯示了它的平等的一面。這將促使人類不再濫用或者儘可能少地濫用自我那個“狂妄的年齡”;這個答案雖然並不必然保證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但在史鐵生以自我漫長的煎熬而獲得的領悟那裏,這些“失魂落魄的人”將得到寧靜和終生的撫慰。“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真正獲得了寧靜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極其敏感極其溫厚也是極其豐富極其堅韌的。他可能爲草的凋零或者樹葉的飄落而傷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識的弱智小女孩而擔憂,他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說到生的時候,他有那麼多山重水複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鉅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從史鐵生的文字裏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對母親的刻畫以及對母親的愛,是《我與地壇》最爲感人的部分。這些平靜如水無法複製的文字,蘊含着充沛飽滿、風雷激盪的高貴的情感。母愛是文學描述最能熠熠生輝的主題,散文這一體裁因其自由活潑不受拘束,又尤能盡情婉轉隨意收放。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往所以感動過無數讀者。而《我與地壇》在敘寫“我”與母親的點點滴滴時,遠離了熱烈、哭號、哀勵、宣泄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達方式,也沒有做人們最常見的赤裸抒情—儘管他這樣做很可能也會被讀者理解和理解。史鐵生將那人間至愛的種種偉大意義都懸置隱藏起來,只是用一種內斂到近乎壓抑的語調,講述着母親看似平常的幾件小事以及母親過早離世帶給他無法挽回的損失與至痛。史鐵生之所以這樣處理,實在是不得不如此,因爲這濃厚的偉大的母愛與前面那“生與死”的答案一樣透徹、融通和豁達,絕容不得絲毫的張揚與誇飾。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3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爲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史鐵生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史鐵生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裏獲得了某種啓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

在《我與地壇》一文中,除了我們在節選爲課文的部分(第一節和第二節)裏所見到的內容外,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我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我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4

《我與地壇》一文中,作者不僅僅寫了自我在地壇這座古園中的所見所聞,並且也直白地表露了自我的所思所想,而在其中作者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抒發自我對於命運與生死問題的理解與感悟。

《我與地壇》全篇語言極富哲理性,正是這種哲理性的文學語言在無聲地言說着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對地壇這座古園中的一草一木進行了洋溢着生命活力與活力的描述與刻畫,能夠說在這些事物上寄託着作者最爲濃烈的感情,可謂“一草一木總關情”。比如作者對地壇園子裏草木生長的生動描畫,“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片刻不息”,在那裏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彷彿草木在用生長的聲音向作者訴說着生存的歡愉,使作者能夠感受到這種生命盎然向上的蓬勃動力。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5

在我的黃金時代很幸運的讀到了史鐵生的書,在我初中的語文課本上曾有過他的文章,可當時畢竟年少,沒有讀懂。此刻的我處於一個不懂愁卻強說着愁的年紀,天天憂鬱着,但偶然之間讀到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猝不及防地被他深沉的情感所淹沒。

翻開《我與地壇》,我對自我說好好看吧。看看那些被時光所剝蝕的浮誇的琉璃,看看那些被風霜所淡褪的硃紅,看看那些依舊蒼幽的古柏……他的文字是如此的乾淨,而他的思想又是如此的坦蕩,就像他所說的:“可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散烈烈朝暉之時。”

命運雖然是如此的不公,卻沒有擊跨強者。我本無法想象,他怎能如此坦蕩回望“生”的事實,又磊落地應對“死”的結果。而我又似乎明白,也許經歷命運不公的打擊,才能夠變得堅強不屈吧。

我們誰不是帶着一顆脆弱的心來到了這個世界呢,此刻的我們看一切都是完美的,經歷了懵懂無知的少年,我們正處於熱血的青年,在象牙塔中的我們不諳世事,看外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春般的花紅柳綠。當我們走出塔去,才發現命運的不公。外面的世界雖然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殘酷,命運反覆無常,人生路漫漫,荊棘密佈,人生終會走向孤獨,與命運抗爭,你不必須幹過上帝。可是我們不與命運抗爭就會成爲命運的奴隸。

與命運抗爭,做一個鬥士吧。正如史鐵生所說的:“若這路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這是屬於他的抗爭,我們也應當像一個鬥士一樣,不甘於平凡,不向絕望低頭,追求人生的至真,追求超脫命運的夢想,就像我自我一樣,種種原因來到了一個荒蕪的沙丘,不甘於被風沙掩埋,所以去反抗命運讓沙丘變成一個綠洲。不甘於命運,與命運鬥爭,或許僅有那些正在反抗的心靈纔會明白,何謂鬥士的意義。

向死而生,愛這個世界吧。不論這個世界做了什麼,我們始終要愛這個世界一切完美的事物。愛這並不完美的人生,不論未來的路通往何方,珍惜當下,活在當下歡樂幸福也好,痛苦折磨也罷,認真享受這個屬於你我的世界,拼命抓住生命那道微弱的亮光。

黃金時代的你我,幸運的生活在當下,我們青春韶華,我們經得住命運的磨礪,用我們的真誠和坦然去應對命運吧,至少我們行走在這世間,不畏黑暗,不覺羞愧。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6

在讀《我與地壇》時,我彷彿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傾聽一位知己細細地講述他的故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篇散文給我的感受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母親是偉大的,同時也是痛苦的。“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是加倍的。”她應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突然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在期待,期待自我的兒子能從困境中走出來,期待自我的兒子能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她甚至爲了自我的兒子在心靈上能有一份寬慰與自由,她不惜自我忍受心靈與肉體上的雙倍痛苦。她對兒子的愛,也僅有天底下的母親能夠體會。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期望能給母親一個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讓她有一個淡淡的微笑,也心滿意足了。可是,她卻不在了,人世艱難,事與願違。這讓史鐵生的心裏是何等的失落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東西叫幸福,它看不見,摸不着,卻一向在你的身邊。有的人認爲幸福是榮譽,是金錢,是權力,而我認爲,幸福是母親對你深深的愛。

經過閱讀《我與地壇》,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我對種種不對。寫作業時,媽媽讓我身體要挺直,肩膀不要一高一低,我總是會反駁一句:這跟您有什麼關係;暑假裏,我每一天都吃冰條,媽媽說,女孩子冰條吃多了對身體發育不好。可我還是趁您上班了,偷偷吃。我還記得許多這類的事,可是在做過之後沒有勇氣對您說對不起。媽媽,我愛您!是您給了我一個充滿愛與奇蹟的世界;是您在我身邊不斷的督促,鼓勵我去勇敢地放飛自我的夢想;是您給我自信,讓我微笑着去應對生活。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7

我按照老師的的要求讀了我與地壇,讓我難忘的是第五章的小女孩,那個美麗但智障的小女孩,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

在我看來,史鐵生先生較大多數人來說算是不幸的,試想那時二十出頭,正值意氣風發的年紀,卻遭遇癱瘓的打擊。生活的不便、內心的寂寥和憤慨都是常人無法體會的。然而那邊地蕭條、寧靜空曠的古園讓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原來世界仍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現實,只能改變現在的自己。

想來每一個春夏秋冬都是截然不同的,都會散發出濃郁的人生況味,緬懷那段艱苦歲月。生命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在思考之中,逐漸成熟,更清晰地認識世界,從失落、煩躁轉變爲穩重、深情。

借馮驥才先生的一句話:風可以吹起一張大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爲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8

人的一生中少不了坎坷荊棘,對於一位在最狂妄的年齡時卻雙腿癱瘓的人來說,是莫大的痛苦呀!他,就是史鐵生。這也許是上帝賜給他的一個較大的考驗,但這個考驗使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變得暴怒無常。就在這時,他走進了地壇……

所謂“地壇”,就是與史鐵生“同病相憐”的荒蕪冷落的古園。古園中有廢棄的祭壇,蒼幽的老柏樹,處處是野草荒藤。也就是在這樣的祭壇裏,史鐵生從所聞、所遇人、事,所思所想中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獲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鐵生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他樂觀的心態。雙腿殘疾對於他這樣的生命來說如五雷轟頂。可他並沒有像莫泊桑、海子等人一樣扼殺自己的生命。面對挫折和苦難,史鐵生並沒有對生命不負責任,而他是體驗着生活得苦難,表達出的則是明朗與歡樂。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

《我與地壇》中幾次都提到了母親。作者的母親在兒子放棄生命時,並沒有和兒子一樣灰心喪氣,而是鼓勵他、安慰他,默默地守護着他。堅韌的愛,毫不張揚的愛使作者醒悟了。文中的母親的偉大深深的感動了我,也因此聯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但世上的母親哪個不偉大呢?

《我與地壇》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散文。飽含的是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樸實!是作者心底的情感!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9

“美”難道就一定是完美嗎?——題記

沒有人會十全十美,就像月亮陰晴圓缺一樣。物是如此何況人呢?

人們通常都說:沒有人使你倒下,即使你的信念還在的話。這句話已經突破了我們現在的審評標準,我相信如果有人理解了這句話所蘊藏的道理,一切外界因素將都不是問題。就如從古往今立志的事一般,可現在我講述的這個人,也許他並不是向古人一樣擁有“頭懸樑,錐刺股”般的志氣,可他就是他,他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標誌,他就是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着每週3次透析維持生命。曾自稱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曾激勵了無數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

正因爲他這樣“身殘志堅”的品質,所以才成爲了新一代作家。

因爲他我明白了:即使身體倒下,信念也不一定會倒下,結果就會越發不可思議。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0

二十一歲,正當一個人風華正茂的年齡,就因患重病只能在輪椅上生活了,在被現實沉重地打擊後,他默默地躲到地壇自我逃避,自我療傷。這古老的地壇,彷彿與他有相似的宿命,經歷了最初的少許風光後,斷垣殘壁,枯花野草的景象勾起他同病相憐的感覺。疾病的痛苦,遠遠比不上他內心的苦悶,當同齡人正意氣風發地開始人生的旅途的時候,他只能坐在輪椅上孤獨地望着遠處,望望衰敗的地壇,在這片土地上看着白天漸漸變成黑夜。

但是,在他筆下的地壇,一草一木,春華秋實,園子裏的任何一個小生物,植物,都是栩栩如生,生機蓬勃的,“如霧的小蜜蜂,搖頭晃腦的螞蟻,累了祈禱的瓢蟲,寂寞的蟬殼”多麼富有生趣,它們是溫情的,柔軟的,我想,他大概從地壇發現了一些生的希望,發現了生命中的美好,心境從深深的霧霾中逐漸明朗起來了。

他的文字還充滿着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在我看來,年輕的時候遭遇了重大挫折,難免產生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的心態,因而不小心傷害了身邊的人,往往又是最親近的親人,這都是能理解的,只是這個過程,不要太長,否則會造成一輩子的遺憾,作者的母親心裏的苦一定不比兒子的少,甚至更撕心裂肺,痛入骨髓,偉大的母親,默默接受這一切命運殘酷的安排。

慢慢閱讀完這部作品,心中百感交集,感嘆疾病的殘酷,感嘆命運的神祕,經歷了那麼多無可奈何的淒涼和滄桑後,作者終於以豁達閒淡的心態品味人生。一個人到底要經歷多少痛苦才能充滿感恩地生活,當生活給予我們重大考驗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感受最深刻的是要學會善待生命,學會溫暖地看待這個世界,學會面對,學會感恩,更要學會堅強。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1

讀完史鐵生《我與地壇》,我心裏頗不平靜的。

史鐵生,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對於一個年輕的生命,正值風華正茂之際,將一生在輪椅中度過,這種災難是慘痛的;對於這個人生無法改變的轉折點,是任何一個人也難於接受的。

然而,令人敬佩的是,作者最終接受了存在的事實,這一切應感恩於:地壇,給了他一個沉靜的環境;母親,給了他最自由的默默關愛;地壇裏進進出出的每一個人,給了他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讓作者最後終於從生命的低谷中醒悟過來,從殘廢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並在文學上獲得成功。

我總是在想像揣摩作者的心情:“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心情是何等的頹廢與消沉,一次又一次把輪椅搖到地壇逃避,“以致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着關於死的事”,想了好幾年,終於讓作者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由此可見,作者對生活是充滿樂觀的。

對生命思索的初始困惑以及最終對生命深沉的理解,不禁令我想到自己:N年前的一段時間,工作的起落與社會地位的落差,讓我極其的自卑與痛苦,我弄不明白:人爲什麼要輪流享受一翻生命,再消失,一直都困惑在“人”生存的意義中,時代的主人與淡泊的人生在我的生命不斷交叉與糾纏,最終發現,原來自己所喜歡所努力追求的美好,並不是自己能力所能改變的現實。經常這樣翻來覆去地想,以致讓我感到生命是一種負累,一種包袱;以致形成一個消極的觀點:無所謂怎樣過,生到死,也不過是幾步之間;以致那段時間常常跑去書城去尋找有關“死”的一些書來閱讀。閱讀讓我心情漸漸地平靜,轉向閱讀哲學與佛學方面的書,並買了回家致於專心地讀,弟見我這樣極爲生氣痛心,書被他扔到窗外去了。但是緣於受書本根深的中毒和一位虔誠佛教中的朋友,她的某些觀點對我產生極大的影響,我漸漸地不愛食肉,拒絕食肉,看見肉食像看見了血,反胃和嘔吐。母親見我這樣,既傷心又難過,甚是擔心我的健康,以致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令到我改變素食觀念。吃素食的日子持續一年有多,我經常獨自靜靜思索循入空門,思想上一度極其的沉默與消沉。

有一天,在一本書上我讀到這麼一句話:“一個真正看破紅塵的人,不一定要循入空門,在紅塵之中坐看紅塵,纔是真正的大徹大悟。”從此,這句話打消了我循入空門的念頭。後來,不經意又翻起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亂世佳人》,給了我一種極大的振奮力量,重新喚起了我對生活的熱愛。

因爲喜歡閱讀書,讓我也常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

今天,讀史鐵生的文章,讓我又一次心潮洶涌,難於平靜,作者所幸的是有一個理解他的好母親,讓他可以思索自己的人生,讓他可以在地壇來去自由,這不是一般的母親可以做到的,作者初初不懂“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要加倍的”,當作者獲得成功的喜悅,想與母親分享的時候,這時才深刻體驗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深切。”“纔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回來找我了。”讀此時,不禁令我心頭哽咽,人往往失去了親情才真正懂得珍惜與知道珍貴。

讀《我與地壇》,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生哲理:當生活遭遇到挫折和打擊,要學會正視存在的事實,要善於思索人生,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透的理解,纔有足夠的勇氣活下去。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2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歌頌,這地壇僅僅一個載體,而文章的實質卻是一個失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進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掉了自個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聚精會神地想關於死的工作”還有他自個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逝世挑選了日子。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氣,點着了他生的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酷愛歌唱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距離跑運動員,美麗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着突如其來的打擊手足無措,乃至失望,扼殺了自個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效果殘損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飽滿的思維。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然生成的殘疾,但他卻酷愛生命,用他那明晰的頭腦,極好的幽默感通知了國際生命的剛強,通知了國際生命的自負、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我們熟識的巨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剛強,但我們能夠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醒悟,但我們需求做我們能夠卻偷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間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個是世上最意外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意外在母親那兒老是要加倍的”不由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爲了給兒子買橘子,儘管僅僅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親母親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親母親,我的父親母親儘管沒有過其他父親母親捨身救兒女的閱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父親就從睡夢中醒來爲我掖被子他目光中有一股柔情。母親不是啥家庭主婦,她不能爲我料理好全部,但她常常爲我找些教師,教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承受長期的輻射都是爲了我。史鐵生每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爲了他不再受到損傷,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不見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留意不到,這一種靜靜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剛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查找和對生命的追問,對生命的含義又加深了了解。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3

散文記敘了作者從青年到中年時自我以往經歷過的一些事。他先講了那座令自我畢生難忘的“伴侶”——地壇。這是座被棄廢的古園,作者的家就在旁邊。作者總是認爲這是一種緣分——地壇等着自我出生,又等到自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猛地殘廢了雙腿。

殘廢對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在那段陰暗的日子裏,地壇成了作者第二個家。作者經常在地壇裏苦思冥想,自我爲什麼要出生已頹廢到極點的作者甚至想過死。之後,作者又想通了關於出生的問題,他安心下來,不再爲生和死煩惱。

接下來就是怎樣活的生存問題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壇,在老樹下或荒草或頹牆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窺看自我的靈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個時辰。那段時間,作者的母親變得十分痛苦。她明白把作者悶在家裏結果會更糟,可又擔心作者獨自一人在地壇裏想些什麼。有一次,作者發現忘帶了什麼東西,又回到到家。作者發現母親依舊是一副送自我走得動作。只是,那時作者並沒有發現母親的痛苦與煎熬。等到母親逝世後,作者才從母親的一句話中體會到:“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作者最終明白,這句話其實是母親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可惜,這時母親已永遠離開了作者。

在後面的時間裏,作者又先先後後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個人,作者都有不一樣的感觸。在這漫長的期間裏,作者又想到了生存問題。於是,他開始動手寫作。在他正寫得熱火朝天時,他卻又想到死的問題。一個朋友對作者說:“你不能死,還得寫呢,還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寫呢。”因爲這句話,作者又想通了問題。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鐵生這場經歷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絕望中自暴自棄,之後又醒悟過來。看似簡單的過程卻給作者帶來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敗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4

如果有一本書濃縮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華,如果它帶來的是無盡的感慨與感動,如果它如同一股四季融合在一起的囊括人生酸甜苦辣的風,如果它經歷了歷史的洗禮卻還如同昨日般鮮活地流動在我們的血液裏,激情澎湃地撩動我們心中那條敏感而脆弱的神經,那它無疑就是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了。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它深藍深藍的封面牢牢地扣住了我的眼球,很藍很藍,藍得像風寒病人的臉,藍得散發出一陣陣詭異而神祕的氣息。它令我想到壓抑恐怖無生還之地的黑洞。史鐵生先生的文章也是藍色的,但是它就像一個單調的調色板,有時候加點白色,有時候抹點藍色,因此它的藍是多樣的豐富的,組合在一起形成絢麗而耐人尋味的藍色世界。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讓我在另一個角度觀察生命,在絕望和希望的臨界點品味人生。

生與死。這是一個在死亡線上僥倖被死神遺棄的幸運兒所必定要思考的問題,這也是社會上麻木忙碌的人們所沒有時間思考的問題,這更是一個人對生命絕望卻還殘留不捨的時候徘徊不定的問題。但是這不是一個正值狂妄年紀的熱血男兒所需要思考的問題,然而命運的作弄,史鐵生先生便恰好在這個狂妄的時候成爲了那個不幸的幸運兒。也正好,地壇適時出現,天時地利人和才釀造了史先生筆下的智慧。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句話的沉着穩重深深撼動了我。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握的,它必定會來,它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因此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不需抱怨生在何時,不需尋覓爲何生,不需擔憂死的降臨,不需計較死後如何。人生就是旅途,人只能在一輛沒有轉彎後退剎車的汽車上乘坐,生是起點站,死是終點站。倘若你的心思在汽車的快慢變速中焦慮,在估計着終點站的方位,在小心翼翼地注視着地上的坑窪,那麼不論是沿途大自然的千姿百態,車窗外行人的友善微笑,還是街道上的霓虹燈影都會與之擦肩而過,遺憾地成爲省略的過去。死是不必急於求成的,我們何必去在乎它呢?我們不能匆匆忙忙趕時間似地跑完了一生,生命不是怕上班遲到的擠車族。

母親的愛與關懷。史先生是幸運的,因爲他擁有一個睿智溫柔的母親,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支撐着他。他的文采,他的文學道路,他的人生感悟,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母親的睿智和引導。可惜的是,直到母親去世,遲鈍的史先生才能感受到那份濃烈的愛。那份遲到的真心實意的追悔莫及的情感在書中每個角落裏激盪,不眠不休地警示着我們。任何情感,一旦錯過了懂得珍惜它的時機,錯過了履行回報它的有限期,再怎麼後悔莫及也是徒勞。史先生含恨後悔爲什麼不能早些想到這句話:“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否則也許他就能早些懂事了。

《我與地壇》中的一句話很讓人痛心和感動“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合歡樹》《秋天的懷念》是對母親的追念,是史先生的遺憾和悔恨。獨愛《秋天的懷念》。北海的菊花開了,卻沒有和母親一同去看看。這種遺憾是一生的痛,無法言語的。

母愛的重量是永遠無法估量的和計算的。人類有再豐富再深淵的想象力也無法想象母愛的力量。風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但是我們能通過周邊事物的動態來感受它的存在。其的強弱也是能感受的。它可以是隻能吹起一片葉子的微風,也可以是能瞬間吞噬一座城市的颶風,也許它能更強勁。風是大自然的霸主,因爲我們無法估量它,也許它能摧毀整個地球。母愛亦如此。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本智慧。細細地品讀它,無盡的精彩會在思想中跳躍迸發,無盡的感動會在心裏汩汩流動。

最後再看看封面那片刺痛的藍,卻顯得不那麼驚悚。它更多包含的是疼痛與恐懼後對人生的豁然開朗,正如在披荊斬棘、翻山越嶺攀上懸崖後眼前的海天一色,只是它在經歷了生死的磨練後顯得更加沉重且珍貴罷了。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5

第一次看書名時暗自猜想,是一部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與一位名叫“地壇”的人的故事?還是另有他法?

當我合上書頁時,不禁被當時的天真給逗笑了。依稀記得有這個想法是因爲當時看了這本書的引薦語:“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地壇……”。其實這想法也並非大錯特錯。對於史鐵生先生而言,地壇不僅僅是一個景點,更像是一位朋友,在他處於人生低谷悲痛之時,“他”給予他撫慰,聽着他抱怨上帝的吝嗇;在他寂寞孤獨之時,“他”給予他溫暖懷抱;在他對世界絕望時,“他”告訴他自然中蘊藏的壯美之景。於是,史先生重新點燃了生命的火焰,不再悲天憫人,恍惚意思到,在這些白白流動的時間中,是該幹些什麼了!他拿起筆,開始近乎瘋狂的創作,而這,卻讓他的精神失去自由,當他再走回地壇時,他釋放了自己,明白了創作的目的,爲活着而寫作。

我閉了閉眼,又擡頭望向窗外,世間有多少不停忙碌奔波的人,又有多少在不堪壓力最終被擊垮,而史先生卻全力堅持了下來,這其中原因爲何?我想,應該是史先生有着他自己的精神家園吧,就像王小波曾著一本書,名叫《我的精神家園》,裏面闡述了他對精神家園的理解和自己的寄託。於大家,每一個人都在被不同的挑戰而挑戰,有的人倒了,有的人繼續咬力堅持着,惋惜的是,他們卻又被下一個挑戰給打敗了。而這時,真正能讓你再次滿血復活的,正是你的精神家園!那裏有你的信念,有你刻苦銘心的曾經,有你堅持不懈的緣由。在你強大精神的支持下,成功必將會再次屬於你。

或許那步着似荒蕪又生機勃勃的土地——地壇——是史鐵生先生最堅持的精神支柱,或許那個心心念念永遠掛在心頭上的人,是你勇往直前的動力;或許那段你可以爲之上刀山下火海的感情,是你向更完美的自己進發的執念;或許是對國家,對自然的那份拳拳之情,讓你忍受了一切苦難獻身於世界。這麼多的或許,卻只爲說明一件事,當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時,一切突如其來的考驗最終會因爲你的強大而退縮。

我拿起筆,精神抖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想着我最後一年最期盼的成功,翻開了手頭的書本。

前兩天,我讀了《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看完之後,我感觸頗深。

《我與地壇》文中的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彷彿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蘊藏着無盡的生機。我想,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麼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史鐵生在園子裏思考着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後他終於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說,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着作者,母親是用愛包容着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爲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恆的。我常常想支撐着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麼,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

《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6

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拉臘的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然而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爲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髮”,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人世間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着無耐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聚散散的等等。這也許世上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

母愛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爲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裏立即涌現出朱自清散文裏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着花鏡坐在燈下爲我織毛衣,深夜裏爲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自己了卻了生命,逃離了痛苦,卻把痛苦轉移到母親身上。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爲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親註定成爲世界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爲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生,她爲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爲母親做些什麼呢?即使我們不是爲了自己活,也算是爲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在作者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母親一個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他卻煞不住了,享年49歲,人世皆難,事與人違。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很多東西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貴,但有時已經晚了。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且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對他們多好,而是希望你過得好。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爲什麼要活着?”我在自己內心深處回答的是:爲了母親,爲了親人,爲了自己的夢想,爲了自己未盡的責任。

最後,我們珍惜母親,現在起,感恩母親!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7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爲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纔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纔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纔是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纔是正道。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8

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爲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爲此享有崇高與驕傲。

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爲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我常夢想着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說)相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爲,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也沒有肥力的沙漠。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19

記得在上初中時就學過這篇文章,那時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爲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着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說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說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我與地壇第二章讀後感 篇20

這本《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隨筆散文合集,其中一篇散文的標題是《我與地壇》。很慚愧,讀這本書之前我竟然完全不知道史鐵生這個名字。書裏沒有關於作者的介紹,所以讀完整本書,我只知道他是位二十歲時就癱瘓的殘疾作家,沒有多想他的年齡身平。在寫這篇讀後感之前百度了一下,才知道他和我的父母是同齡人,已於2010年去世了,享年59歲。心裏不禁唏噓,近四十年的輪椅生活,怪不得他的字裏行間裏散發着美好而傷感、堅強又倔強。

這本書共收錄了史鐵生的十二篇散文,寫了一些人,比如母親和朋友,也寫了一些事情,比如文革、友情和愛情,他對自然景物和動物的描寫也特別細緻。但更多也令我感受最深的內容,還是他對於人生的思考。在失去行走的能力後,在經歷了痛苦的絕望後,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寫作能力,用幽默俏皮的文字爲讀者展示他對於人生的思考。我主要說說他對於幾個問題的理解。

第一個問題是人爲何生?這個問題是他在絕望想死的時候提出來的。我理解,作者的想法也許是,既然人生下來會遭遇各種不測,好比他在最有青春活力時突然遭遇癱瘓,那爲什麼還要出生。如果不出生,不就不必遭受這麼多人世間的痛苦嗎?反覆思考幾年後,他的結論是,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這不是一個答案,只是他在思考時逐漸接受的現實。

第二個問題是何時死?這個問題緊接着上一個。就好比,有些人想既然出生這件事不由自己決定,但死這件事,自己總是可以決定吧。爲了少受人世間的痛苦,早點死是不是更好呢?可能不少人有過這樣的念頭,尤其是在感覺自己承受不了活着的痛苦時,這些人中也有我。作者遇到巨大的不幸,估計他有無數時刻認爲自己應該快點死掉。思考幾年之後,他認爲:上帝在交給人“出生”這個事實的同時,也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想通這點後,他覺得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這個感受很實在,人終將面臨一死,如果覺得痛苦之外還能找到一點點活着的慾望,那爲什麼不再等等呢?

第三個問題是人爲什麼想活着?這個問題也是緊接着上一個。有人說自己不怕死,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兩回事;也有人認爲自己怕活,太痛苦,但怕活不等於不想活。作者認爲想活着的根本原因是人有慾望,總還想通過活着得到點什麼,比如愛情、價值感什麼的。我想到昨天看的一篇文章,寫對當前日本年輕人的心理分析,認爲很多人缺少慾望,房子小一點沒關係,買不起好車沒關係,遇不到好的感情伴侶沒關係,沒有婚姻沒有孩子沒關係,等等很多原來大家拼命爭取的事都沒關係。沒有慾望使得他們沒有什麼動力去創造更好的生活,工作差不多就行,工資低點或不升職沒發展也沒關係。看得我背後發涼,我們常常覺得慾望太多了使人壓力大,導致心理不健康;可是如果人們真的全都看淡,完全沒慾望,這樣的人生似乎也有問題。如果大多數人都這樣,人類的發展怕是會停滯。希望是我多慮了,畢竟一個人想要完全沒慾望,也不太容易,人總忍不住要爲生存找一些自認爲可靠的理由。比如曾經我也想過死,但根本上我只是想找個方法逃避那時的痛苦,根本上還想活着,因爲還有各種慾望不斷產生。

第四個問題是人該如何活。好了,既然已經出生,既然不急着死,既然還想活着,那該怎麼活?作者認爲這個問題不是一下能想透的,也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和戀人。活着要有意義,要求意義就是要求生命的重量,你不是這種意義,就是那種意義,如果什麼意義都不是,就掉進昆德拉所說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如果太輕,生命就消失了。作者用“零度”這個詞來闡釋他對意義的理解,他認爲零度有兩種意思:一是說生命本無意義;二是說,平白無故的生命來了,是何用意?一個生命的誕生,便是一次對意義的要求,逼迫你去看生命應有的疑難。關於活着是不是要有意義,現實中有些爭論。我比較贊同作者的觀點,活着應該有意義。只是,每個人對於活着的意義有自己的理解,從而有自己活的方式,不好評論誰活着的意義更大,誰活着的方式更好。而且,在不同的時期,對於如何活的想法是變化的,活着的意義也在變化。記得大學畢業時,我對生活的期望不高,只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嫁人生孩子,腦子裏經常幻想着生一個小女兒,然後把她打扮得美美的,活着的意義就是相夫教子過好小日子。過了幾年,工作走上正軌,藏在心底的好勝心逐漸浮出來,想要工作做得更好,想得到更多的認可,想得到更好的愛情,活着的意義是盡力展現自己,獲得更多的機會。再過幾年,有了孩子,想要努力給孩子全心全意的愛和照顧,活着的意義就是成爲一個稱職的母親。再然後,想要平衡好家庭與工作,想要與孩子共同成長,想要解除心中對於生命的一些疑惑,想要做些有用的事情,對社會有所貢獻,活着的意義是希望自己對更多的人有價值。我想,如果經常認真思考一下自己如何活得有意義,也許可以活得清楚明白一點。而清楚明白是否也是個人慾望之一?我們不必非得等到像作者這樣遭受巨大的命運不幸後,纔在痛苦中醒悟。

最後一個問題是爲什麼寫作?當作者最初鋪開一張紙,覺得自己確實有什麼東西想寫下來,不考慮詞句,也不問技巧,也不想拿寫的東西去做什麼用,只是寫,他突然感受到一份輕鬆和快慰。於是他意識到,寫,是條條絕路之後的一條路。後來,他悟到“寫作的零度”。爲什麼寫作?即生命有了疑難。寫作尋求什麼?即靈魂最初的眺望。寫,是個辦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靜,寫,這形式,註定是個人的,容易撞見誠實,容易被誠實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場之外遭遇心中的陰暗,在自以爲是時迴歸零度。讀到這裏,我不禁思考自己,爲什麼在40多歲時開始花時間寫這些?只是爲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或是對閱讀的總結提煉能力嗎?如果被誠實揪住不放,恐怕不只是這樣,在我的潛意識裏也許有其他原因。記得小時候,我作文寫得還不錯,但非常不喜歡寫作文。自初中起,我仍然不喜歡寫作文,但開始寫日記,尤其喜歡寫信。只要遇到投緣的對象,我可以洋洋灑灑寫很長的信。電子郵件沒普及時,就寫紙質的長信,電子郵件普及後,就寫電子的長信。我曾一度認爲自己可能是不善於與人口頭交流的,不然爲什麼寫信可以很長,面對面說話卻很短,常常不知說什麼。和作者最初一樣,我在寫信時,基本不考慮詞句和技巧,只是自然地將心裏的話流淌出來。不知道那些曾經收到過長信的朋友,能否感受到這份發自內心的聲音?我沒有問過。今年在電腦上敲下這一篇篇讀後感時,我內心是很愉快的。我可以把自己的情感體會藉着談論別人的機會表達出來,甚至於有時讀完一本書後,一些感受在腦子持續盤繞,我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寫下來。寫完後,就覺得有些東西放下了,輕鬆了,也安靜了。我沒想過當作家,只不過用這種個人的方式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也就是作者談到的“寫作的零度”。寫下的這些東西會不會被很多人看到或是認可,我不在意,畢竟原本也沒打算讓很多人來分享我的內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