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左宗棠傳讀後感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47W人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左宗棠傳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左宗棠傳讀後感範文

  左宗棠傳讀後感1

“中國不可無一日無湖南人,湖南人不可無一日無左宗棠”——《左宗棠傳》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第一次爲湖南人而感到一種歷史的驕傲,爲何?因爲這句話是對湖南人在歷史上的巨大貢獻的一種肯定。從當年的楚王“問鼎中原”開始,似乎就有了楚人的“果敢、膽大、勇謀、強悍”之舉,而古語“惟楚有才”也應該不是空談,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楚人對於歷史前進的一種能力的肯定。

縱觀左公一生,出身寒門而求仕不得,屢試屢敗而直至中年,也許天降英才而終爲大器晚成者,乃左公之一生坎坷見證也。左公自幼聰明好學,才智過人,善於聯袂,佳有絕對,“藏頭露尾——顯性陽明”,“揚子江頭渡揚子——焦山洞裏住椒山”,“人心莫高,自由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須苦用機關”,等等,許多好的名言警句,甚是經典,知其者爲智者,未知其者可爲迷茫。

左公留下的精神財富,於我而言,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關於做人。

“忠君愛國,禮賢勤民”,是我對左公的爲人的概括。左公成爲清朝的幹部,沒有經歷國考,也沒有經歷省級考試,年輕時候的幾次幹部考試,都以失敗而告終,於是乎不得不潛心隱居而退於鄉野,後由於太平天國起義,東南危急,朝廷下令曾國藩剿滅,於是左公有機會受人舉薦而爲幕僚,幕僚實際上是不帶編制的顧問。後來由於命運多荈而有幸帶兵打仗,從一個小小顧問做到能獨擋一面的將軍,其爲國分憂爲主解危的壯舉,不可謂不算忠君愛國。更有後來的歷史問題,如阿古柏叛亂、伊犁落陷,左公年近七旬而掛帥西征,靠的是爲國盡忠的志氣,終於光復新疆,收復伊犁。左公愛民有心,最恨污吏,其怒罷景廉、薦殺奸官成路,不可爲愛民,再者,左公鼓勵軍民屯田墾地,自己種樹種糧而自給自足,減輕賦稅,體恤民情,不可謂不勤民。於左公一生交往較深的有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胡雪巖等政界商界名流。林則徐北上途經長沙,指名要見左宗棠,林則徐曾說“日後收復新疆者,唯季高一人也”。同爲官場朋友的李鴻章,也敬佩左公爲人“雖政見不和,乃忠心爲國而老當益壯,不禁讓人可歌可泣”。

第二,關於持家。

“忙碌於世,耕讀教子”,是我對左公持家的概括。左公一生清廉,自幼出身寒門,雖飽讀經書,且酷愛地理、農業方面的書籍,也許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從小也是耕讀於鄉野,故對左公頗有同感,耕讀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積累起來的重要的文化內涵,耕者乃可以解飢也,讀者乃可以長智也,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左公一生都不輟耕讀,從隱居於鄉野,到東征浙江福建,再到西征新疆,似乎一生都在耕讀。而其在教育他兒子的時候,也是教育家人要自食其力,靠耕讀持家,靠志氣存人。

第三,關於事業。

“清廉爲官,公私盡忠”,這是我對左公事業上的評價。左公爲官三十餘載,靠俸祿爲生,也靠養廉金度日,但其沒有一個銅板,也沒有收受一個銅板。清廉之舉,讓人敬佩。所謂廉潔,不貪爲廉,拒賄爲潔,不就是廉潔,在封建社會的年代,“千里做官只爲財”的斷論似乎於左公沒有絲毫的腐蝕,且當袁寶恆作爲欽差大臣專門去查辦左宗棠的軍餉的時候,卻沒有任何的賄賂的劣跡,也沒有任何中飽私囊的舉動,可謂左公廉潔爲人,光明磊落。左公一心爲朝廷盡忠,至死方休而不辭年老,當俄國賴賬欲強佔伊犁之際,左公卻在六十九歲之高齡乃擡棺親征,不可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其一邊備戰一邊和談,終於迫於收復失地之決心,俄國歸還伊犁,使得伊犁的歸還成爲清末唯一的一次收復領土主權成功的壯舉。而在清末搖搖欲墜之際,左公依舊不顧年邁體弱而力挽狂瀾,乃至鞠躬盡瘁而客死他鄉,成爲後人之盡忠楷模。

左公一生,與其精神乃浩瀚長存,與其爲人乃中表於世。一個平凡的.農民出身,卻能夠懂得種田種地且自給自足,更能懂得開荒戰備而長久西征,最終在糧餉齊備戰力鋒銳之際,收復領土而壯舉連連。一個沒有讀過正式軍校的儒家學者卻能深諳用兵之道而成爲常勝將軍,在長期的征戰之中謀略深遠卻又錚錚鐵骨,用戰功捷報詮釋了作爲一個軍人的滿腔熱血。一個大氣晚成的朝廷棟樑,於公乃盡忠,於私求原則,爲朝廷分憂之際仍高瞻遠矚,爲政見妥協之時乃爲國力爭,只爲了那作爲一個臣子的責任,一份盡忠的責任。一個長期爲人父母官的封疆大吏,能夠心懷爲民而體恤民心,鼓勵民衆開墾,留足種子和口糧,其餘賣給政府,這難道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初的模版嗎?

左公之舉,後人無可超越,畢竟時代的橫亙一個多世紀,也難以比擬,但於後人而言,該如何向他學習呢?我想,首先是做人要有原則,對的就要堅持,不要揹負良心債;其次,要勤勞,靠自己,不懶惰,多上進,靠自己的雙手幹事業;再次,廉潔爲公,清白於世,無論是作爲一個普通老百姓,還是作爲一個幹部,都應該清清白白,問心無愧。

左公壯乎乃成就偉業而佳話千古,於今日緬懷,更爲後人多勉勵。

  左宗棠傳讀後感2

讀過中國歷史小說《左宗棠》使我認識到清末還有一個清正廉潔、爲民辦事的好官。清末時代,滿清王朝統治中國已經二百餘年了,經過康乾盛世,到嘉慶皇帝當政時,政治腐朽、貪官污吏橫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強的兵般已經逼近國門了……

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日子裏,左宗棠誕生在一個清苦的書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秀才,平日教幾個學生,有些束脩收入。也有幾十畝田,是那種“耕讀門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還能維持,一遇天災,就要艱難度日了。

他二十一歲中舉,後來連續三試不中,使他對科舉更加不感興趣。於是,他開始了潛心研究經世致用之學。家族已經敗落,只得入贅妻子周詒端的家裏,以授徒爲生,邊授課邊鑽研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歷史等,度過了幾十個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過。在師長、朋友的推薦下,憑藉自己的精通韜略,足智多謀,進入官場。在他的後半生裏,仕途春風得意,事業也達到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光輝頂點。

左宗棠適應歷史潮流,以國家重臣銜令西征,不挾種族的偏見,並排斥抑回揚漢的陋習,公開揚言:“只分良莠、不分漢回”。對那太平亂、捻亂、回亂採取“當剿則剿、可撫則撫”,毫不存有偏見。每收復一處國土,就爲那裏的百姓搶修,因戰爭而受損的房屋、道路,贈送軍糧,拿養廉銀救濟貧民,實實在在的爲民辦事。他的軍隊紀律嚴明,不驚擾百姓,掠奪民財。他在軍營裏和戰士們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幾年的軍涯生活。

在進軍新疆時,由於清朝官場的黑暗、貪官中飽私囊、國庫空虛、軍費緊缺,左宗棠領着軍隊,啃着紅薯、擡着棺材到西北邊疆去抗敵。在他的精心謀劃,嘔心瀝血,克服種種困難,擊敗了侵略者,將新疆收復,爲國家、民族立正汗馬功勞。

在收復新疆過程中,左宗棠對各族同胞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很快得到廣大回人、滿人、蒙古人,特別是得到廣大維吾爾人的廣泛支持與擁護,使外國侵略者安集延人——阿古柏很快受到孤立了。

左宗棠能高瞻遠矚,在收復新疆之後胸懷國際國內形勢,一方面,立即加以苦心經營,他組織人力、物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而在另一方面,他又開闢河渠,提倡種棉織布、育蠶繅絲,以機器織呢、引進洋務。

同時,左宗棠又在西北地區開發資源,設書院、辦義學,用自己的養廉銀刊印書籍、提倡科學、發揚文化、提高人民素質。他真是爲官一任,造福四方。

總之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齡,在列強環伺,國力削弱的情況下,能夠挽狂瀾於即倒,西出玉門關,收復新疆,建功異域邊陲,他那種愛國的情操和那力排衆議、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贏得了同時代和後世的欽敬。

設想不管任何朝代,有一兩個像左宗棠這樣的清官,那時,國家的千千萬萬人民不會,在夏季酷熱天氣無處避暑,吃了上頓愁下頓,在冬季的刺骨寒風中受冷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