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楊修之死: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28W人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楊修之死: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楊修之死:讀後感

楊修之死:讀後感1

我看楊修之死——讀《楊修之死》有感

凡看過《楊修之死》這篇文章的人,都會爲才子楊修“恃才放曠”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對曹操那種“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爲感到憎惡。但是我認爲曹操那麼做是無可奈何的。

曹操的無奈,其實是對楊修這種性格的無奈。在《三國演義》中,楊修恃才放曠且鋒芒畢露而不懂得收斂,稍有機會,不管什麼場合什麼對象,便開始賣弄才華,以顯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其中諸如“一盒酥”和“猜字謎”等事件,便是極好的佐證。然而對於這些,老謀深算的曹操並不欣賞,每次都“雖喜笑,然而心惡之”。寫到這裏,也許有人會認爲這是曹操嫉妒楊修才華,其實這只是一種十分膚淺的表面現象。因爲對於大政治家曹操來說,他在臣僚們面前的每一個舉動,都有其潛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謎”事件來說吧,在我看來,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們的遊戲之作,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這些遊戲都具有很強的政治試探性。老謀深算的曹操,想從中看看出臣僚們對自己的心思瞭解多少,明白多少,這對於曹操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別人看破,那麼這個人就失去了其價值,而楊修想靠才華領取政治資本,卻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爲自己的慘局,埋下了禍根。

但我認爲楊修最後身首異處的主要原因並非上面這些小事,而是楊修參與了曹氏集團的權力之爭。試問哪一朝最高統治者喜歡別人來管自己的“家事”呢?從這個角度說,楊修的死是必然的。

處死楊修,是曹操無奈的選擇,而曹操因處死楊修而落了個“嫉賢妒能”的千古罵名。楊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纔是真正的兇手!

楊修之死:讀後感2

這個世上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當你一味地嘲笑楊修的恃才放曠時,又何曾想過,假若不是在那樣混亂的歷史中,假若曹操沒有掌握生殺大權,假若當這樣的事發生在如今的社會,我們也不過是一笑了之罷了。

的確,楊修的才華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爲人居傲自負,以曹操的野心絕不會屈就他僅是當一個小小的漢主簿,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但是他卻不懂掩蓋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嚴於不顧。如此,在我們看來是坦率到可愛。但在曹操眼中,楊修儼然已成爲一顆毒瘤,欲除之而後快。因爲楊修的存在讓曹操產生了危機感。身爲臣下,能爲主子排憂解難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佔盡先機,那就未必是明智之舉了。

所以,有人說楊秀最後的慘淡收場,純屬自找,那也不假。但細細又想,曹操就沒有一絲過錯嗎?

還記得那個說出寧我負盡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身爲上位者,這近乎偏執的思想真的好嗎?我們從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後秉着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原則,處死了楊修。這看似已了結的事情,長此以往,比釀成大禍。他的多疑究竟會讓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將?既然爲人君,就應寬容大度,這樣與之背道而馳,終會吃苦果。

這樣的悲劇,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如果,寬容與謙遜相握手,該多好?

楊修之死:讀後感3

楊修是一個恃才放曠、賣弄小聰明的人。他聰明反被聰明誤,惹來了殺身之禍。

但這幕悲劇不是不可避免的,楊修沒有認清自己,這是他身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認清自己是一個人的必修課,而這門課程遠不是想象得那麼簡單。

首先要學會謙遜。如果你學會了謙遜,就會像迷路的人尋找到了方向。只有認清自己,纔會獲得更多的智慧,得到更多的力量,纔會針對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思想的創新、靈魂的昇華、人格的提升。請選擇謙遜,遠離自以爲是。這樣,你的生活纔會更加充實、豐盈!

楊修之死:讀後感4

楊修該不該死,不去辯論。他的才能,絕對在常人之上——能輕易掀開曹操心思的外紗,可謂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曠的楊修,帶着些傲氣,不知道尊重別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幾次,讓曹操恨再愛上;應該說,他不識時務。

這個我正面對的社會,體現給我並讓我在其中生活的社會,讓我不得不累了自己,有時失去了真實——除非脫離社會。不過,社會是這個社會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夢想是我自己的。雖然完全實現自己的夢想很艱難,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時需要僞裝,必須僞裝,那不要緊,因爲那只是外套,因爲那樣做是爲了自己的夢想,真正的夢想。當有一個夢想成真,便將外套換得更薄。

有兩種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種是大智的人,他們看透了一切,看開了一切,變得無拘無束;另一類是大於的人,他們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變得無拘無束。這兩種人獲得真實,充實,無論成爲那種,都很不錯。如果被註定活在他們中間的部分,就蔑視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楊修屬於夾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個和了自己的胃口,不看乾淨。

楊修之死:讀後感5

讀完,《楊修之死》後,細細體會才逐漸發現楊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楊修本人恃才放曠,聰明反被聰明誤造成的。

楊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提出修改園門,從一盒酥理解出一人一口酥甚至連曹操夢中殺人是謹防被人殺也猜透了,完全不顧曹操的面子,這怎能不讓曹操作爲一名君主而心生嫉妒,對他感到厭惡呢?

按道理楊修的才能並不是沒有優勢,只是沒用到合適的地方。曹操作爲一名君主爲了江山社稷必定需要一位聰明才智的人爲其出謀劃策,隨便殺他不免有不忍之心。只是楊修太過自信,在生活上楊修耍耍小聰明也就罷了,還把自己捲進了一場政權爭鬥之中,只堅信曹植會成爲王位繼承人,誰知世事難料,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定會成爲這場戰鬥的犧牲品。不僅是曹操爲身後的接班人的安危考慮要殺掉他,曹丕也會爲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謀害他。總之,楊修已爲自己埋下了禍根。

令人費解的是,楊修對曹操的心思總會一一猜透,但卻未能知道曹操對他的嫉恨程度之深。否則爲何不加以防範,謙虛謹慎些呢?在曹丕藏吳質事件中,曹操明顯偏向曹丕,不分是非妄下結論故意讓楊修難堪,只是此罪不足以殺掉楊修。遺憾的是,楊修卻沒有絲毫懷疑,繼續毫無顧忌,不分場合的賣弄聰明,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做歸計,雖然,最終他的猜測是正確的,但這並非小事,一定要與曹操商量,擅自做主,讓曹操顏面何存?也正好讓曹操找到殺修的藉口惑亂軍心。所以,楊修真是小事聰明,大事糊塗。

綜上所述,不得不說楊修的死有點咎由自取了。當然曹操也並非無過,他的心胸狹窄,陰險狡詐,自私自利使他產生了殺修之心。但這是次要的,假如楊修收斂點,對自己的才智不要太過張揚,爭取立下一些汗馬功勞,以他的智慧無論如何也不會落下這樣一個悲劇。

楊修之死:讀後感6

楊修之死,留給後人很多感想。歸咎原因,還是因爲他太聰明瞭,甚至能夠揣摩出曹操的心思,曹操不僅嫉妒他的才華了,也考慮到留他在身邊可能導致的禍害,所以當然是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將其滅掉了。

加上楊修,以顯示自己的智慧,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像他一樣做,所以他被殺害了,只能說是他自己惹火燒身。

《三國演義》當中記載,楊修是在漢中被殺害,就其原因,全在於楊修自己。

這本書是寫得很清楚,楊修此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忌諱。他的死因是因爲“恃才放曠”這是“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有一次曹操爲了防止有人在他入睡之後行刺,於是忍痛殺了自己的侍衛,還厚葬侍衛,結果遭到楊修識破。

楊修作爲軍中主簿,這麼多年來沒有太大貢獻,曹操考慮利弊,最終還是沒有留他。

唉,楊修,又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

楊修之死:讀後感7

楊修死了,他是被曹操尋了一個過失殺死的,一個有才華的人被殺死,着實可惜。

楊修,字祖德,死時37歲,其父楊彪曾爲漢朝“三公”。曹操掌朝政後,楊彪曾被曹操執辱。

楊修確是有才學的。在一般人看來,楊修本來會依靠自身的學問,平安度此一生,但楊修犯了二個致命的錯誤,引來殺身之禍。

其一,捲入曹氏諸子奪繼承權之爭,干預了曹氏家事,爲遭禍埋下伏筆。

其二,觸犯了“爲尊者諱”的原則,是死的直接原因。

凡爲長官者,或多或少都喜歡故弄玄虛,以便擺弄出一副高深莫測的嘴臉來。曹操雖爲政治家,也免不了來這一套,你嫌門闊,只消一句話便解決問題,可他故意寫一個“活”字在門上,不是故弄玄虛又是什麼?本來期待下屬向他叩教,他再大加炫耀:何其愚也!門中寫活,豈不是闊乎?於是導演出諸人歎服的戲劇性場面來,卻想不到被楊修一語點破。所以“曹雖稱美,心甚忌之。”趁別人睡去之時殺人,本是曹操的拿手好戲(暗殺董卓)。曹操怕別人對他也來個“克隆”,於是:“一日晝中寢帳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斬之。”事過之後佯爲不知,所以衆人都認爲曹操真的`夢中殺人,卻獨被楊修捅破:“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對此恨得牙癢癢。終於以“造言亂軍”之名殺死。

舊中國的知識分子,大多是受正統教育,把君主與國家等同,忠君愛國是知識分子的基本操守。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也出現了一大批愛國者,爲中華民族作出貢獻,然而知識分子作爲一個社會階層,終被某一階級所利用。

楊修所處的那個時代,戰亂使社會道德標準扭曲,在楊修身上,體現了一種矛盾性格:一方面被曹操這樣的新興豪強集團所利用;一方面懷念其過去的“世代繼簪纓”的日子。這可從楊修與張鬆的對話看到:鬆曰:“……敢問公爲朝廷何官?”修曰:“見爲相丞相府主簿。”鬆曰:“久聞公世代簪 纓,何不立於廟堂,輔助天子,乃區區作相府門下一吏乎。”楊修聽後,“滿臉羞慚”。可見楊修被曹操所用是不大情願的,是沒有面子的事,在這種心態驅使下,楊修不時捅破曹操是很自然的心態流露。本來,“爲尊者諱”自古以來是爲官的祕訣之一,“尊者”的“私處”被曝,又豈能成爲“尊者”耶?終於曹操想起楊修的“家庭出身”,殺之以免礙手礙腳,話又說回來,即使楊修“夾着尾巴做人”,一旦利用價值用完之時,也將被殺,像荀彧叔侄二人,忠心耿耿爲曹操籌謀劃策,到頭來也難逃一死,這正是楊修等古代知識分子的悲劇。

楊修之死:讀後感8

凡看過《楊修之死》這篇文章的人,都會爲才子楊修“恃才放曠”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對曹操那種“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爲感到憎惡。但是我認爲曹操那麼做是無可奈何的。

曹操的無奈,其實是對楊修這種性格的無奈。在《三國演義》中,楊修恃才放曠且鋒芒畢露而不懂得收斂,稍有機會,不管什麼場合什麼對象,便開始賣弄才華,以顯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其中諸如“一盒酥”和“猜字謎”等事件,便是極好的佐證。然而對於這些,老謀深算的曹操並不欣賞,每次都“雖喜笑,然而心惡之”。寫到這裏,也許有人會認爲這是曹操嫉妒楊修才華,其實這只是一種十分膚淺的表面現象。因爲對於大政治家曹操來說,他在臣僚們面前的每一個舉動,都有其潛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謎”事件來說吧,在我看來,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們的遊戲之作,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這些遊戲都具有很強的政治試探性。老謀深算的曹操,想從中看看出臣僚們對自己的心思解多少,明白多少,這對於曹操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別人看破,那麼這個人就失去其價值,而楊修想靠才華領取政治資本,卻犯曹操的大忌,所以他爲自己的慘局,埋下禍根。

但我認爲楊修最後身首異處的主要原因並非上面這些小事,而是楊修參與曹氏集團的權力之爭。試問哪一朝最高統治者喜歡別人來管自己的“家事”呢?從這個角度說,楊修的死是必然的。

處死楊修,是曹操無奈的選擇,而曹操因處死楊修而落個“嫉賢妒能”的千古罵名。楊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纔是真正的兇手。

楊修之死:讀後感9

之所以說是演義中的楊修,並非在說史,請史者勿對照。

小時候,總聽老師及尊長告誡:可別成了賈寶玉,聰明反比聰明誤;再長大一些,又說聽說了:收斂一些,不要成了楊修的下場!那時雖不知楊修是誰,卻大約猜得出:人很歷害,只是愛表現吧;最後很慘的吧。

上初二吧,學了《楊修之死》那篇課文,才終於弄明白楊修的問題了!因大人訓誡,我讀三國是很晚的,其它倒較早。

以後,從一些史料中得知,楊修竟與我等是“同鄉”,應該是死於曹丕和曹植的爭儲鬥爭中;是曹操擔心楊修所主謀的曹植集團會給既定的曹丕集團帶來麻煩以引起政治動盪、生靈塗炭,而下決心除了這一能臣的吧?此論點不在此文討論之列。

從演義《楊修之死》中觀照,用一句現代話說,楊修的個性太過張揚、太能理解、並提前泄露了領導意圖,最終獲得了徹底被炒。

這一論點應該說與目前做事立世有違。

現在的企業求賢、個人創業,多要求要能伸張個性、儘可能地發揮才幹。所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無纔有德,培養使用”。那麼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知道呢?依我看,可能只有去張揚表現了。

只要說你能借助企業平臺創造效益,並與公司提前約定利益分配,那麼,你發揮的結果一般來講,是不會成爲楊修的。

因而,在正確理解了“我從小所受之訓誡”之後,又應從楊修的所做所爲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師長們之所以不讓在小時讀三國,是要我以楊修爲誡,是擔心從小就不務實,去勾心鬥角;或象楊修一樣只顧表現而不注意言行的負面後果。

這樣又看來,三國還是要精讀,以助能理解世事的運行原理;楊修也要學些,以便領導能發現提拔。只是要能把握輕重原則。

目前,經濟市場、社會運行規則已經進入了一個“銷售時代”,人人都在推銷自己;包括做管理、做市場、做工作;甚至做官、做文、做人;如果不去主動張揚,怕的是工作沒成績,連生活也解決不了的了。

這個論點說清楚了,大家方明白了目前以些怪異的思潮,原是如何產生的了吧。

原來這楊修是要學的,也萬不可學得“過精”了!非要重一個德字的哦,要不然,曹操雖死了,“民心”二字,焉知是不能殺人的?

我先借鑑吧,亦不能說得太明,不然有被“咒殺”之禍!

楊修之死:讀後感10

但在我看來,楊修死的關鍵原因在於他自身,在於自身的狂妄不羈。不僅這樣,他還多管閒事,詆譭領導,曹魏集團每天需要處理的事務不少,應該說是夠楊修忙的了,可他卻非要忙裏偷閒對於自己無關的事情瞎摻和,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纔會走上不歸路。

威信,是一個成功領導的必要條件,也往往是一個團隊能正常運行的的保障,團隊的成員都應該知道,每一個人應該把自己份內的是做好,業餘時間多學習,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關心領導的家事和領導的私生活當作自己的工作重點,不當場合的大放厥詞更可能成爲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個本分的下屬,或許一身的亮點沒有幾個,但永遠受人尊敬,做一個飛揚跋扈的下屬,或許時常有人誇你有膽量,但一旦栽了個跟頭,你就更容易受傷,甚至不得翻身。

1.他提醒我們不要太想出風頭,要懂得審時度勢,切忌恃才放曠,懂得怎麼樣處理人際關係,纔能有所作爲!

2.要懂得知人,不要在無論什麼人面前都逞能,鋒芒畢露,忘乎所以。在奸詐的曹操之類的人面前,還是收斂點好。

恃才放曠不得善果。對領導的意思要適當的懂了裝不懂。這樣才能顯出領導有水平。再說你什麼都明白了,功高蓋主,對領導的地位有威脅。有才不是錯,不知道收斂就是你的不對。

這是外面都有的!!!!!

首先做好自己分內的事,當然領導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不過當然,領導如果說錯咯,做錯咯。也要及時說。不過有時和領導說話也要婉轉一些。因爲如果說話太直接,領導不怎麼喜歡這種祕書哈。不過,也不要恭維領導,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不要讓別人說閒話,還有有時領導心情不好說了你,把氣發在你身上,你有時候要忍着,

楊修爲什麼被殺?

依據這篇課文,楊修被殺可以歸納出三個原因:

一是由於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慮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這大概是許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楊修恃才放曠,爲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作歸計,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贄點評《三國演義》時對這件事曾寫道:“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於楊修已深深捲入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的鬥爭之中,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將成爲這場鬥爭的犧牲品。曹操爲身後接班人的安危考慮必定會殺掉他的。

以上三條儘管角度不同,卻都能成立——這是就解讀小說而言。如果從歷史上說,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條是正確的。歷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視人才,只要能爲他的政權效力,即便像陳琳那樣曾爲袁紹著文辱罵他祖宗的人,他都願意接納,更何況是楊修,這是衆所周知的事實。《曲略》中有這樣的記載:“楊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謙恭才博。建安(漢獻帝年號)中,舉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請署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並爭與交好。”《世說新語》中也有這方面記載(詳見“有關資料”),都可以證明曹操對楊修的重視非同一般,說曹操嫉妒楊修的才能是沒有道理的。

曹操殺楊修事,見於《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太祖(曹操)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袁術)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這是說楊修被殺跟曹丕、曹植之間的鬥爭有關,但《傳》中沒指出殺修的時間,也沒有說明楊修犯了什麼罪,而《曲略》中卻說得比較詳細:“植後以驕縱見疏,而植故連綴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絕。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臨死,謂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爲坐曹植也。修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這就表明曹操殺楊修在他自漢中退兵,又過了三四個月之後,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時距他本人的死期也僅“百餘日”——這跟《武帝紀》說他死於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斷殺楊修的決定是在他病重期間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鞏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統治,所以給了楊修一個“交關諸侯”的罪名。而楊修自知他跟曹植的關係太密切,處境十分險惡,但曹操處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爲魏太子時,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時,這對他來說的確是“死之晚也”。由此看來,曹操處死楊修是不得已的,他是爲身後國家的安危考慮——陳壽說的“終始之變”可能就是這樣的意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