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3.73W人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讀後感範文1

“我們依然在大大的絕望裏小小的努力着。這種不想放棄的心情,它們變成無邊黑暗的小小星辰。我們都是小小的星辰。”在互聯網和現實世界相互交織的社會裏,我們都是一小撮,閃耀着星辰般獨有的光芒,把世界照亮,真實地看清世界。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讀後感範文

周濂在《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書中通過把包容差異、願意接受批評的“淡定的一小撮”和以天朝上國姿態自居、盲目排他的“狂熱的大多數”相比,給混跡於天涯、微博、微信等各大交流平臺,空有一腔熱血而打着“愛國”的幌子無所謂理性地任意吐槽的“憤青”一代以一記當頭棒喝。當下的世界是一個差異性和趣味性的結合體,我們要學會做淡定的一小撮,包容差異、理解個性、求同存異。

要稱得上淡定,首先要對時局可能發生的一切變化做出高度的揣摩與掌握。在這個信息密集、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之所以總是活得一驚一乍,是因爲我們把世界看得太狹隘,忽視了時間的推移、事物的變化發展。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觀認爲: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着的物質世界。所以我們有理由包容世界的一切差異、變化,當新鮮事物出現時,請淡定下來,只有深入瞭解了,你才能體會到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而後你需要在理性的指導下懷有開闊的胸襟,這樣纔算得上是淡定的一小撮。換言之,以獨立之精神包容多樣已實屬難能可貴。當媒體“披露”外國人眼中不盡完美的中國人形象時,熱血的網友們先是一陣惶恐,然而便是羣起而攻之,站在所謂“民族利益”的立場上予以各種物質精神上的反擊,非要給外國人展示一個強大的中國形象不可。類似的事件我們屢見不鮮,但捫心自問這樣的行爲和當年清朝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鎖國有何二樣?互聯網把全世界連接在了一起,不同的聲音得以溝通交流,當遇到批評建議時,切記淡定,而後反觀自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都是一小撮,瞭解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明白了“存在便是合理”,更領悟了“這是一個充滿着差異性和趣味性的多元主義社會”,由此才孕育出“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的睿智。我們都是小小的星辰,照亮真實的世界。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讀後感範文2

對於哲學家,不少人都是抱着一種比較牴觸的態度,甚至說他們“百無一用是書生”也不爲過。畢竟不管什麼時代的社會,它們都是物質的,而哲學這東西卻是一種意識形態,看不見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的。與其整天去絞盡腦汁去探索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真理是什麼,還不如干點實際的事情來得有意義。

當然,這只是以旁觀者的立場來看,並不是說哲學真正無益。其實真正的哲學家所擁有的慧眼以及大腦都是無限強大的,他們比常人更能夠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本質,也更能悟透一些道理,生活中的困惑對於他們來說不會是一種阻礙。

首次聽說作者這個人也是源於這本書,翻開此書,扉頁上赫然寫着“洞見”兩字,可見書中內容必定在某些問題或者事情上,表達了作者獨特的視角或者立場。但凡精於哲學的人,大多是學問精深,善於思辨的人,作爲哲學專業出身的作者當然不例外。

雖說書名取得這麼淺顯易懂,但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卻並不能叫人一目瞭然,相反,給一些讀者造成混亂也是有可能的。首先,此書並不是一個連貫的邏輯整體,而是各個不相關的零散文章組成。再者,這些文章都是斷斷續續的,時間上的間隔太長,有些言論在筆者個人看來並不是那麼嚴謹,也許只是作者隨着心情手氣筆落有感而發,或者只是點到爲止讓人意會而已也說不定。最後不得不讓人明顯感覺到的就是各篇文章壓根兒就是“風格與題材”迥異,時評,影評,隨筆等等題材無所不有。

在這裏,不是要對作者的作品有所褒貶,每個人都有着言論自由的權利。如果我們對發出言論者有着不能達成一致的觀點,那麼可能是我們自己有着獨特的思考,也或許是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都存在着差異,也可能是我們沒有相當的學識以及閱歷,還不能與言論者產生共鳴。

有些問題我們看得遠不如作者看到的那麼透徹,這是絕對的。小到公民,大到國家,具體到校園學生,抽象到政權政治,細緻到某部電影的具體場景,具體臺詞,粗略到文學作品中的某角色,如果不是善於觀察,不是善於思考,又怎麼會看的這麼周全?雖說在一些篇目章節中,筆者的理解能力還不足以達到可以暢通無阻的地步,但是這並不妨礙對作者所持觀點的領悟。當然,具體的無法細說,篇章繁多,內容姑且叫做雜亂,無法去針對每個點寫出感想。有一點不得不承認,作者的言辭在一定程度上顯得比較激進,甚至是極端。

從哲學思維來看待一些問題,會比較清晰明瞭,諸如在大衆傳播方面,似乎那些問題都被找出了癥結之所在。這或許能給如今的當權者,甚至是新銳者一些啓發吧。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讀後感範文3

“謊言一旦變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離,此時支撐謊言繼續運轉的動力要麼是利益要麼是暴力。赤裸裸的謊言不再承諾造夢的功能,但它依舊可以讓每一個人繼續生存在一個虛假的空間裏……大夥兒集體在裝睡。”

裝睡可以視爲多種狀態的概括,既包括生理上的僞裝睡眠,也可以指精神上對外在的拒絕——否認存在,懷疑一切,並且也不準備改變所嘲諷的事物,這樣一種姿態。當下,精神上“裝睡”的人可不少,用《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這本書作者周濂的話來說,“當失敗成爲習慣,當對改變不抱信心,我們也就只剩下‘我不相信’這句喊話。更有甚者,還會發展成爲‘我不相信’強迫症。症狀較輕的每當讀到新聞報道……第一反應一概是我不相信這是事實的真相;症狀較重的則慣用陰謀論去揣度整個世界。他們奉行另一個‘兩個凡是’原則:凡是你竭力主張的一定都是假的,凡是我能設想到的最壞可能性就是真的。”

精神上“裝睡”,大概都能找到事出之因。但無論如何,發展到目前懷疑一切——對行善舉之人說三道四,認爲他人挖空心思作秀,非要用自己臆想的不良動機與事主掛鉤;對獨立參選人大代表的公民表示不屑,認爲其在撈政治資本;對大小明星或喜結良緣或推出新作或參與公益活動,都第一時間在跟帖或微博上,挖出明星過往醜事,從人品上否定他人的一切;如果有人因爲幫助他人而遭遇誤解乃至傷害,那麼很容易招致一連串的冷嘲熱諷……周濂在這本書的自序中談到,這樣的“裝睡”,本質上是失敗主義、犬儒主義的表現,即“用昏暗的眼神去審視昏暗的世界”。很顯然,在客觀事實不能印證惡意揣度的時候,許多人會選擇遺忘,然後將注意力聚焦在少部分得到驗證的猜測,進而對世界投以更加昏暗的眼神。

我很認同作者的一句話,“每個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這個世界的必由之路”。揣度並非議他人及有關事件,如果抹掉理性,又同時拒絕理解、同情、正義、積極等思維,那麼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了自己所言所指向的層次,等於價值層面的自我放逐。書中《“不就是”與“又怎樣”》一文提到了這種自我放逐的典型表現,即以口頭禪“不就是”消解一切理論差異及價值意義、以“又怎樣”取消所有行動意義。兩者疊加在一起,備顯懦弱與不堪。

周濂舉例指出,有人在讀了史論著作後會說,“政治不就是權力之爭嗎,誰比誰更具道德優勢呢?再者說了,雖然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真相,但或許不瞭解真相反倒比了解好——瞭解又怎樣?或者繼續這樣,或者告白天下,但是到底哪一種對人們更好,卻也未爲可知”。這樣的話、這樣一套邏輯,我們是不是經常從文章中,包括自己寫下的日誌、名家轉述的隨筆中都能看到呢?看似深刻,實則表達出的,是一種戲弄價值的痞氣,消融對價值的信仰。

周濂自20xx年至今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任教,他在這本書中也舉出了校園裏的“裝睡”表現,並就其成因做了分析。有學生曾向他抱怨,稱某門考試中同學們大多在作弊,但監考老師卻不聞不問,於是這名同學憤而起身走到第一排坐下,眼不見爲淨。周濂說,自己無法預知這名同學下一次是否仍有起身離開的理由和勇氣,這是一種悲哀,因爲大學生應該擁有的“德性”,是“公平遊戲”的精神。但無論是現在的校園文化、學生羣體中的亞文化(交往規則),還是校方搭建的制度環境、評價體系,都在爲學生背棄上述精神、原則提供空間或動力。休謨曾說,“如果我獨自一人把嚴厲的約束加於自己,而其他人卻在那裏爲所欲爲,那麼我就會由於正直而成爲呆子了”。現在可說的是,人們樂於做搭便車者,嘲笑僅存不多的呆子們是“大忠似僞,以博直名”,以偷奸耍滑爲榮,以誠信守常爲恥。可以說,這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丟棄理想、價值、信念、操守及其他一切需要守護的德行而選擇“裝睡”的根本原因。

他在《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書中同名文章提到,“謊言一旦變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離,此時支撐謊言繼續運轉的動力要麼是利益要麼是暴力。赤裸裸的謊言不再承諾造夢的功能,但它依舊可以讓每一個人繼續生存在一個虛假的空間裏……大夥兒集體在裝睡。”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擺脫裝睡,不做“沒有頭腦的憤青”,“不做淺薄的自由主義者”,不做“沒有心肝的保守主義者”,不做“替既得利益者說話的國家主義者”,不做“理想高蹈的空想主義者”,不因“見事太明”而“行事則失其勇”呢?事實上,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每個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這個世界的必由之路”。作文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讀後感範文4

這本書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加上週圍好友的不斷推薦和網上的好評,不怎麼讀書的我也下決心把它看完。沒想到,看完第一遍之後又翻了一遍,因爲有些地方沒看懂或是當時明白了,事後又忘了。原來這是一本講哲學的書,但是講的又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哲學,我覺得作者是講哲學放在了平常的生活中來講的,這樣容易懂些。我也瞭解到這本書收集了周濂十年來公開發表的隨筆文章,包括時評、書評、影評以及部分學術文章。幾乎篇篇短小精悍,作者的分析洞察問題的能力,開闊的寫作格局,將自己對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幸福等問題的哲思融進了一個個現實故事和鮮活的生命體驗中,不得不讓我佩服至極。學者崔衛平評論說:“周濂的寫作擁有一個飛翔的姿態:從概念的高處飛往地面,飛往粗糙的世界,同時,他又從現實的溝壑飛往天空,飛往理想的所在。”

可能是由於本人哲學修養太差,很多地方還是理解不透徹,就比如那一篇站在思想的高牆上,我看的是迷迷糊糊,裏面專業詞語還不少,這就沒讓我感覺到把哲學放在生活裏來講了,最後那一句“只有站在思想的高牆上,我們纔可能看清楚那些溝壑,明白哪裏是死路哪裏是活路”說得很有道理,可誰來告訴我如何才能站在思想的高牆上啊。現在讓我來回想整本書時,還能有深刻印象的一個是《大學裏的“無名氏”》一文,我想不僅作者在感慨“無名氏”這一大學校園裏的現象,更多感慨的應該是我們這些默默無聞的大學生吧。難道真的就得像書中說的那樣?因爲社會缺乏人情味,所以大學裏就沒有人情味?我覺得學校畢竟還是學校,還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社會,而且我們現在的大學值得改進的地方太多了,我們每個人都還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做的更好,那些學校的管理者,教育的管理者就不能做出一點改革嗎?

而在《笑眯眯的印度乞丐》一文中,作者談到這些印度乞丐在討錢的時候總是笑眯眯的,即使要不到錢也不會改變臉色。這讓我想到了,在我生活的國家裏,經常會遇到的乞丐,很難將笑眯眯這三個字和乞丐聯繫起來,我想我們遇到的大多數乞丐都是老人,殘疾人,他們大多數都是愁眉苦臉,衣衫襤褸,窮困潦倒的樣子,以此來博取人們的同情心。這對初中以前的我來說或許還管用,後來我就知道了原來乞丐也是有假冒的,有專門的討飯羣體,還有出國討飯的等等,你給不給錢他們都是愁眉苦臉的,有時候給了但是少了還會引來不滿,更別說笑眯眯了。我就特別佩服我們學校周邊的一個老奶奶,不知道多大了,頭髮全白了,腰也快彎成90度了,可我經常會看見他在學校周邊撿瓶子什麼的,背上揹着一個大大的編織袋,很辛苦,但是偶爾我還能聽見她一遍撿瓶子一遍悠然的唱着歌,這不僅讓我對她的自食其力的精神佩服至極,也讓我更加鄙視那些手腳完好卻放棄尊嚴出來騙取他人同情心的假乞丐!印度乞丐總是笑眯眯肯定有他們背後的歷史原因,而在天朝,想讓一個乞丐笑的話除非你把錢都給他。

最後談談我對“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的理解,人爲什麼要裝睡呢,我覺得這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有時是爲了善意的謊言,有時是爲了迴避問題,等等。作者想表達什麼呢?我的理解是,從“裝睡的人”的角度來說,也許你生活在一個充滿善意的謊言的世界裏或是一個烏煙瘴氣的糟糕環境中,你不願意選擇同流合污,那麼就選擇“裝睡”吧,以自己的方式,有個性的生活下去。從“你”的來說,明知道一個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那就最好別去破壞這種氛圍,免得大家都難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爲方式,自己的個性,在別人的行爲在將來或是現在沒有對自己造成不良影響的情況下,我覺得沒必要去影響他人“裝睡”的自由。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讀後感範文5

我承認,我又因爲書名的吸引而買了一本書,不過,書的內容和書名幾乎一樣好,所以,我又覺得自己賺了。

這真是一本“雜文”集,內容可謂五花八門,既有時評、書評、影評、劇評,也有學術講稿,寫作時間更是跨越10年之久。不過我覺得,這本書內容雖雜,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還是脈絡清晰的,那就是對公正、正義、幸福、自由、民主等價值觀的哲學思考,並把它們用容易明白的語言普及給大衆,希望喚醒那些沉睡的人,甚至也讓一部分“裝睡”的人不再想裝睡,用一種合乎德性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僅做一個“好人”,更進一步做個“好公民”。

其中的文章,我印象最深的恰是那篇同名的《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而最有價值的文章,當首推最後一部分“站在思想的高牆上”中的那幾篇學術講稿(儘管本人哲學知識儲備不足,讀起來有點磕磕絆絆的)。作者的語言風格理性、平實、言之有物,是我喜歡的那一路子,不過沒有他愛人劉瑜的文章讀起來那麼輕鬆幽默,有點嚴謹的學院風格。

封面內頁上有作者的照片,長相清清爽爽,挺招人喜歡。我上學那會兒這樣長相招人喜歡、語言也不乏味的老師可是少之又少,真對我的學弟學妹們有點羨慕嫉妒恨啊,如果當年有這樣一位老師給我們上課,我肯定一節課都不逃。

另,推薦博友兩隻書話寫的書評,他對此書書名的調侃十分有趣,內容分析得也到位。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讀後感範文6

哲學是一個太過玄妙的話題,法理情,世界觀與方法論,彷彿與佛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將人們想不通或者想通了卻理不清說不出卻實實在在存在的道理緩緩道來,然後給人以靈感,教人用一種更爲成熟犀利而睿智的眼光洞觀世事。

作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學大學哲學博士,周濂的《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便是如此。作者竭盡全力在用最簡單直率的話進行闡述,“告訴我們,在一個烏煙瘴氣的喧囂迷茫時代,在一個顛倒是非的時代裏生活,個體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棄自身的價值標準,與這個骯髒的時代握手言和,或者閉上眼睛裝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環境非常糟糕的情況下,一個人依然可以選擇過一種合乎德性的生活,並以此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選擇不止做個’好人’,還可以做個’好公民’。”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快餐式的生活方式隨處可見。但生活不可能總是波瀾不驚,總需要有些事情來吸引人們的眼光,刺激人們的感官。於是,在逐漸浮躁的社會背景下,網絡成爲了一些人創造噱頭吸引關注的工具。最近,全國公安機關集中打擊網絡有組織製造傳播謠言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拉開序幕。將“謠言並非止於智者,而是止於下一個謠言”奉爲圭臬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尋釁滋事罪和非法經營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而令人思考的是,爲什麼會有許多人盲目的關注轉發這種不真實的消息。現今,當我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而我們的精神生活要用什麼來填充。“不管是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如果缺少深厚的哲學傳統去沉思命運的無常,沒有堅定的宗教信仰去抵禦時間的清洗,也沒有強健的法治精神和權利意識去抗拒國家的暴力,那麼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歇斯底里地狂歡和饕餮,起鬨或圍觀。”

每個人都應有一個理想,或者一個信仰,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人生多險,生命多難,我們要讓自己變得強大、堅韌、有力,坦然、平安、寧靜地度過一生,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給一個‘信仰’。

路在塵途。

“每個人都在尋找可以用盡全力去擁抱的對象,並希望這個擁抱讓自己變得安全、強大甚至完滿。但是,真正的改變是通過理解、同情、正義、愛心後的內在變化。只有經歷了這般,纔會和自己停戰,才能學會不自負、不遲疑、不驕慢地與世界媾和。小至個體,大到國家,概莫能外。”改變,要從自己做起,從內心做起。從內而外,從己及人,從小團體到國家,然後從弱到強,逐漸成長。正如汪國真一首詩中所寫,人生苦短,道路漫長,我們走向並珍惜每一處風光。

陳嘉映這樣寫道:“我最希望讀到的,是通俗的語言表達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歡的,是用高深的語言表達淺俗的想法。”而周濂以他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角度,平易近人的文筆,將深奧的道理娓娓道來,就像小溪流進了大海,少了激流飛濺的急躁,卻多了更爲可貴的寬厚與博大。

讀此書,悟此理,感此心,定此念。

以信仰爲鞭,以深刻成熟爲馬,天上太陽正晴,路上風景正好,揮鞭就此揚程。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讀後感範文7

書名很吸引人,我看到它,先是一笑,不由得去琢磨這話的意思:睡和醒,如用作比喻,醒,是比喻人在現實中保持清醒。睡,當然是相反,那麼裝睡是什麼情況?……,有意思。進而想看看書中到底寫了什麼。

原來此書是作者近幾年文章的文集,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思考。

書中作者寫到:“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從把自己交付出去,我們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理由或藉口,那個曾經能夠讓我們‘變得堅強,變得寬廣,敢於去承擔,去挑戰,去贏得’的‘信仰’不見了,每個人都提溜着無處安放的自我在人羣中游蕩……”這是當下中國的真實寫照。

“謝若林也好,餘則成、顧曉夢也罷,人這一生,遲早會把自己交付給一個比自己更高的存在者,或者上帝,或者組織,或者愛人、詩歌、金錢,以及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主義……問題在於,你在交付之前,是不是經過百轉千回的痛苦思索和掙扎?在交付之後,在那個更高的存在者的陰影下面,你能否還保有哪怕一丁點的懷疑和反思?太過輕易地委身於人,總讓人懷疑之前的掙扎缺乏真誠。”信仰不是盲目的,盲目的是迷信,比如某些大師或大仙。

在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作者深入的思考,主張人應該有信仰,也必然有信仰,但不應輕易選擇“信仰”。不過,作者沒有說明他的“信仰”,可能到寫書時爲止,他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信仰。

對自己的內心而言,人的信仰,是不能僞裝的。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相信一個人、一件事,也容易,也不容易。那麼信仰呢?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讀後感範文8

天空澄碧,纖雲不染,遠山含黛,和風送暖。晴朗湛藍的高空萬里無雲,像碧玉一樣澄澈。散佈在天空中,越來越細,彷彿是梳洗過的青絲。——題記

莎士比亞說;時間會刺破青春的華麗精緻。會把平行線刻上美人的額角;會吃掉稀世之珍,天生麗質,什麼都逃不過他橫掃的鐮刀。

“我想要相信”,這不僅是一句盲目的喊話更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在當今時代可能每個人都有;“我不相信”這種強迫症,當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時,當失敗成爲一種習慣時,當受人誤解每天以淚洗面時。呵,我最信任的人叫我不要相信任何人。是時間讓我們用更昏暗的眼神去瞭望這個處在這個黑暗之源險巇最原本的昏暗世界。只是我心中還有一方淨土,即使在別人眼中寸草不生,卻始終一塵不染。

某日,據報道一名男子跳樓,這種報道屢見不鮮可一聽到跳樓,大部分人可能都會問爲什麼跳樓?下意識的去勸解,去阻止跳樓。但是今天,這一切都變了,一些旁觀者竟然還在樓下喊加油,變成了唯恐不跳,唯恐不死,類似這樣的事件,近些年來屢屢發生。道德的天平緩緩上升,是道德變輕了嗎。還是人性的陰暗增多了呢。在這個時代,似乎總有一種向下的力量要把所有人的道德拉低,心裏陰暗的人不停地在想爲什麼別人不是同我一樣,身邊都是黑暗,爲什麼有人出身就是有天使的光環籠罩着。因爲不平,因爲不甘,所以原本溫和善良的他們被邪惡衝昏了頭腦。就像你永遠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他們自己決定醒來。童真是什麼,沒被玷污的心靈就算它一身防備如刺蝟,仍有我伸手擁抱毫無忌諱。

無論你說話多麼謹慎,總會有人歪曲你的意思。我個人認爲在這本書中作者言語中字字珠璣,簡言意賅。如在迷霧中的當頭一喝,硬生生的將人拉回現實。永遠不要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有兩層含義;一層爲表面一層爲深層。表面上是;裝睡者並不想醒而叫醒者卻偏妄想叫醒叫醒假寐的裝睡者。更深一層則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虛僞,但以你的力量卻總撕不開他們醜陋的面具只能任人魚肉。明明是魚,卻沒有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中歡快地暢遊,明明是雄鷹,卻沒有廣袤無垠的天空中翱翔。因不同種不同的原因,你被迫做着自己不喜歡、不感興趣的事情。知道什麼是自由麼,不是膚淺的以爲,不是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後記;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