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三國志》讀後感800字(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2.67W人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國志》讀後感800字(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志》讀後感800字(精選12篇)

  《三國志》讀後感1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蜀、魏、吳三國的歷史著作,是我們研究三國時期歷史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三國志》是陳壽窮盡半生的心血結晶,客觀的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不可多得好材料。

說到《三國志》,我們不得不說一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根據後者的歷史原型,藝術性的改編而成的。《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歷史事件存在着虛構成分,李代桃僵的事情常有發現。如“溫酒斬華雄”的精彩篇章的歷史故事原型其實是孫堅,而不是關羽。咋們再回到《三國志》。陳壽根據史實著書,認真考量,對歷史的點評也做到客觀公允。我認爲這纔是他能夠完成這樣歷史鉅著的最大原因。對三國的興衰都進行了系統而獨到的分析,蜀國的滅亡跟諸葛亮之死有最大的關係,是最顯著的標誌;吳國的衰敗跟吳國的內耗有着很大的關係,責任最大的人就是孫權,因他晚年的殘暴才致使吳國的衰敗;魏國雖然統一了三國,但也難逃滅亡,走向轉折點就是曹爽的伐蜀失敗和幼主的繼位。陳壽的這些分析非常到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做到了客觀。

三國人物中,陳壽認爲曹操是“超世之英傑”,諸葛亮是“臥龍”,孫權有“勾踐之英才”,劉備是英雄,虎臣中有張飛、關羽、程普、黃蓋……良臣中有董允、陳震、薛綜……良將有張遼、樂進等,《三國志》中對每個人的特點都做了介紹,也爲後世提供了相當有內涵的歷史創作文獻資料。

同樣,《三國志》的不足之處也相當明顯,對有些歷史事件的描寫相當簡略,內容不夠豐滿,顯得不是那麼充實。我想,這可能是作者在瞭解歷史事件有限的情況,尊重事實,不添加任何主觀描述的結果吧。但這完全不妨礙這是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

  《三國志》讀後感2

《三國志》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本書,因爲它裏面既真實也很生動,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後就感覺這書,每一個細節都很詳細、具體。

裏面我發現了很多歷史上的黑幕,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裏面所向披靡,八卦陣、出師表更是輝煌,但是在真實歷史上陳壽沒有過多的去描寫諸葛亮,而且我還發現諸葛亮是屢戰屢敗,周瑜也沒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別的聰明孫堅、孫權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幫忙的。

我最喜歡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國演義後,再看《三國志》以後就會對它感到有一種很佩服的感覺。曹操在三國演義裏被寫的很兇惡、殘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確實如此嗎?百姓們都很愛戴它,曹操是一位很偉大政治家、軍事家、作爲一位詩人可以說,也是很有才氣的。七步詩的曹丕是誰教育出來——曹操,他沒有想象的兇惡,反而很友善。爲什麼三國演義會如此貶低曹操擡高劉備,其實只是因爲南宋想找一個藉口而已。

《三國志》從某些意義角度來說,沒有三國演義那麼吸引人。它裏面太真實了沒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國演義裏虛構的故事或傳說都沒有。赤壁之戰裏沒有借東風之類的故事,曹操只不過是輸給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戰呂布《三國志》裏沒有後來我翻了很多資料最後發現但是人物實力,距離相差太遠了。

《三國志》有點偏向與陳壽個人觀點,但是大部分還是事實,對人物的觀點存在一些偏見,我對《三國志》還有一點很好奇就是,《三國志》的精彩程度爲什麼不進四大名著。《三國志》有一點比較有意思就是全書沒有一個到字。

  《三國志》讀後感3

記得小時候,第一本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權的運籌帷幄,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給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從我買了一本《三國志》讀完後,絕對曹操整個人的印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對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是作者陳壽的對曹操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從這句話裏我們明白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的人,不及原來的惡,這才使曹操能夠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並且我個人認爲曹操比劉備更加希才,單于於曹操在北方大戰幾年,但單于投降曹操後,曹操不但沒有殺單于,卻將單于全家都封爲列候。

剛剛講了半天,都是講曹操的希才,我現在再講講曹操的樂光態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後,在冀州城頭嘆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學,國家怎麼能強大,於是下令在他所站領的任何地方都辦學,給廣大學生免費上學,可你要知道,曹操當時已佔領18個州,上百個縣,要是在每個縣都辦學,那費用,可以使整個國家的百姓一年內人人吃上飯,曹操卻是怎麼做,國庫都錢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棄了,可曹操沒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帶笑容,最後他居然從他自己家拿出了辦學的錢。

我們也應該學習曹操,的樂觀態度,說不定壞事會變成好事,是總有兩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觀的態度。

  《三國志》讀後感4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說過:“你我他,無論喧囂與寂寞,一切都將成爲歷史。”泱泱華夏二千多年的傳承,在我看來,沒有任何國家的歷史能與他相提並論。史學家把整個中國演變的菁華,立著於書,流傳至今。其中,《三國志》是史書中的經典之作。

我有幸閱讀這本苦澀,嚴謹,簡練,讓人有些摸不着頭腦的史書。說它苦澀,是因其簡練。在《曹操本紀》中,陳壽寫赤壁之戰寥寥幾筆帶過,你根本無法讀出那帆船蔽日,飛火漫天的恢弘場面。後來的裴松之爲《三國志》做注,大概也是出於簡練的原因吧。陳壽能恪守史書不虛美,不隱惡的特點,勾勒出一個個生動鮮明的歷史形象:統兵能力強卻又剛愎自用的關羽,富國強、御兵弱的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卻受“忠漢”侷限的士大夫代表荀!桓齦隼史人物在他的筆下顯現的不只是人物的生平,連內心的活動與政治思想都完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其筆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抓住要害,切入實際。但受各方面的影響,也會有曲筆,甚至張冠李戴。

《三國志》的另一特點是對正義、善良、忠君、堅韌等一系列優秀品質的讚揚與嚮往。陳壽父親獲罪被諸葛亮處死,而陳壽卻能在《三國志》爲其單獨立傳,並給予諸葛亮高度評價。可見,有“良史之才”的陳壽,在寫《三國志》是秉承公正、正義的態度下筆的。而且在傳記結尾處,陳壽會寫出自己對人物的評價與看法。這些語段,使陳壽自己也化身成一個讀者,敘說自己的見解與讀者交流。

古人語:“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三國志》是本精煉卻又冗長的史詩。我所理解的僅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這部文化瑰寶需要停下來細細品味。

  《三國志》讀後感5

以前要了解三國時代的歷史,就讀《三國演義》。可是三國曆史並不是《三國演義》記載的那樣,於是我就買了本《三國志》,想要了解真實的三國曆史。

《三國志》是記述書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間這段歷史的一部史學名著,他技術的主要是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故稱《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曆史。

作者陳壽四十八歲時開始着手整理三國史事,先後?成《魏書》、《蜀書》、《吳書》,所以稱爲《三國志》。《魏書》由“紀”和“傳”兩部分組成,紀包括武帝紀、、明帝紀、文帝紀、三少帝紀四篇。傳以後姬傳爲首。《蜀書》、《吳書》只有傳沒有紀。

最讓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國演義》裏,周瑜是個嫉賢妒能的僞君子,還很陰險,幾次想把劉備和諸葛亮幹掉,卻都沒成功。但《三國志》中的周瑜卻是個正義凜然的真君子。吳國其他大臣都極力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魯肅勸說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證明周瑜和魯肅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遠。周瑜還把曹操跟吳國決戰的弊端一一說清,使孫權抗曹的決心更加堅定了。這說明了周瑜在考慮問題時很仔細,細緻,一點蛛絲馬跡都不放過。他在赤壁之戰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連環船;在南郡以臥牀不起爲誘餌,把曹仁吸引過來,然後一口“吃掉”。這說明了周瑜在軍事造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時才三十六歲。陳壽稱讚周瑜“出人之衆表,實爲奇才也!

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爲我們繪製了一幅幅三國畫面,這本書不僅是史學著作,也是文學著作!

  《三國志》讀後感6

“我命格無雙,一統江山,破城之後,我卻微笑絕不戀戰。”聽到這首“無雙”,總能把人們的`思緒引回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個時代烽火連天,三個國家爲了利益而你爭我奪,三足鼎立,它,就是三國。

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三國志》正是記述這段歷史的書,它的作者是西晉人陳壽。陳壽48歲的時候,開始撰寫《三國志》,此書直到現在,仍然是一本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同樣璀璨的史學鉅著,雖然沒有《三國演義》那種種虛構出來的情節,但是史學家的語言同樣可以厚重得如同千年的銅鐘震撼着我們內心的三國情懷。

人們素常爲“三國”這個話題所津津樂道。其中的人物也爲人們所稱讚,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人物,而我喜歡的人物是名揚天下的曹操。

曹操是個英雄,年少時,就有理想、有抱負、有雄心,並且喜歡交朋友,後來,天下戰亂,他能招來軍隊,征討四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誠心也打動了各方賢明,相繼投奔於他。最後,他能與孫、劉三分天下,雄踞一方,實在有大將之風範,令人欽佩不已。

當然,這段歷史是殘酷的,在我們欣賞人物的同時,不能忘了百姓們遭受的塗炭之苦。

讀過此書,我獲益匪淺,其中有許多道理值得我們去學習,讀過“蜀書”,我懂得了爲人處世之道。張飛就是個反例,他雖敬重賢士,卻小看那些地位卑賤的人,就是這個弱點,是自己慘死於小人刀下,多麼令人惋惜。魏國的一等謀士賈詡,時人稱之爲“鬼才”,當曹操有難題的時候他總能給曹操指點迷津,賈詡晚年時,不攀名貴,深居簡出,在當朝的文官武將當中,他的結局是最好的,他謙恭的精神令後人學以致用。

這個時代,羣雄割據;這本史冊,經典永存。三國,有那麼多的謀士與武將,他們爲了理想而奮鬥終生,他們的毅力、意志與信念着實令我們學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轉眼間千年已過,但是當時的英雄們永遠爲後人的精神楷模。

  《三國志》讀後感7

縱觀古今,聽聞亂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羣雄起,討董卓,梟雄生,挾天子以令諸侯。青梅煮酒論英雄。縱使時至今日,觀之,也倍感熱血沸騰。

時常夢縈三國時分,難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氣,難忘張飛一夫當關長阪坡,更莫說溫侯騎赤兔之颯爽英姿。讀之盡興處,更恨不得手扛武器,親上戰場。可我,有的是什麼?我有子龍的忠肝義膽,亦或是典韋寧死不動搖的忠心,還是公瑾運籌帷幄的瀟灑才智?

我一無所有,僅憑一腔熱血,有如清末的康有爲變法,最終只會落個滿盤皆輸的下場。可我不願做浩瀚歷史的一隅,不,或許連一隅我都稱不上,碌碌無爲的我終有一天會被世人所遺忘不是麼?如同這些英雄一般,爲國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該實現自身的價值。直至今刻,我才終於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雖不敢妄稱才。然而上天將我置於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價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國浩瀚歷史,寥寥數語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戰役,陳壽也只能幾筆帶過,我們永遠無法深刻體會其中的艱辛,其中的殘忍,更何況那些足智多謀的文官,奮勇殺敵的武將?破五關斬六將,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詩等等,這些,是天生變具備的才能嗎?不錯,他們定是在此方面有過人之處,然而,沒有人能否定他們爲實現自身理想價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許,我們並不具備他們這樣傲人的才能,但我們並不能忘記去努力。因爲一切結論,皆建立在假設之上,唯有至我們奮鬥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們到底是否具有。

正所謂讀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以三國之史爲鏡,可以成大業。

  《三國志》讀後感8

《三國演義》這部古典鉅著,是中國幾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又開始讀《三國志》,我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羣雄逐鹿、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羣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徵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後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徵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於赤壁。此後三國鼎立,互相爭鬥,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劉皇叔劉備,三顧茅廬,三上臥龍崗,爲了請來諸葛亮,47歲的劉備不顧大雪和遙遠的路程,每次都親自登門拜訪,當劉備第三次到草房旁時,連小童都不耐煩了,但劉備仍然耐心等待諸葛亮醒來,因爲劉備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得到人才,而爲了得到人才就必須親自誠心拜訪。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僞君子,是不義小人,他先後投過,公孫瓚、袁紹、陶謙、呂布、曹操、劉表……而驅使他“忘恩負義”的是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天下大義。

也有人說,劉備愛哭,劉備是個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後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這對劉備是不公平的,劉備雖然愛哭,但要看他什麼時候哭。劉備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輕兵逃離,而他沒有,他卻抱着與百姓共存亡的決心,帶着百姓作戰,當被曹操圍困的時候,他哭了,爲什麼?是爲自己沒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劉備在知道關羽被殺時哭過,那是爲了兄弟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難道不應該嗎?……我更應該向劉備學習堅韌、永不放棄的性格。

三國這類的古典文學,自然是讀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閱讀古典文學上做到多讀書、讀好書,做個知識淵博的小學。

  《三國志》讀後感9

《三國志》載:呂蒙是三國時東吳的大將軍,非常有謀略;火燒赤壁的時候,劉備不僅“借”走了荊州,還娶走了孫權的妹妹,讓孫權和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

後來關羽守荊州,爲了擴張勢力,北上打曹操,被呂蒙逮住了機會,抄了後路,終於讓關羽敗走麥城,幫孫權奪回了荊州。像呂蒙這樣一個英雄,開始的時候卻是個大老粗。呂蒙小時候家裏很窮,靠姐夫接濟,沒有機會讀書。後來跟着姐夫打仗很勇敢,最終得到了孫權的賞識。目不識丁的他以爲憑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孫權很認真地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國家的棟樑,要好好讀書啊“。呂蒙嘻皮笑臉地回答說:“我現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裏有時間讀書啊,哈哈。”孫權很嚴肅:“我這個當國王的要比你還忙吧?我讀了那麼多書還嫌不夠用,現在還抽空讀許多史書和兵書,很有好處啊。你看現在曹操這麼老了,還很好學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話當玩笑啊。”

呂蒙聽了很受震撼,從此下定決心,一有空就讀書,堅持多年,學識長見很快。有一次,當時的大知識分子魯肅和呂蒙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魯肅竟時時被呂蒙問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魯肅胸襟寬廣,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高興地輕輕拍拍呂蒙的背說:“以前我以爲你這個大老粗只是在軍事方面有本事,現在才知道你學問也很好啊,看法獨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吳國)的那個阿蒙了!”呂蒙很自信地笑着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怎麼能用老眼光看我呢,哈哈。”

這個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說起來也很動情。但讓人遺憾的是,直至今天,抽空認真讀書的人仍然不多。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堅持多讀書可以增知識,長見識,開眼界,添智慧,使人本事大起來,做事順當,少走彎路。

所以,有志者應該從呂蒙的變化中受到啓迪,給力地讀書,這樣還可以提升美化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受到更多的尊敬。

  《三國志》讀後感10

有這樣一本書,它的作者憑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爲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中國文壇的里程碑;它的名字從此載入史冊。這本書是中國第一部演義體小說,也是最有名的一部。這本書創造了許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許多已被改編成京劇、電影。這本書的名字叫:《三國演義》。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但是,在這部着作的背後,還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國別史。如果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那麼,《三國志》幾乎是有實無虛。可以說,讀《三國演義》是享受,讀《三國志》是學習。在《三國志》中,我認識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華橫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諸葛亮;有勇冠三軍又生性高傲的武神關羽;有精明強幹晚年又昏庸無比的吳主孫權;有殺人如麻又愛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陳壽用生動的筆風,細膩的筆法,爲我們描繪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製造了一份份詳細的“個人簡歷”。 另外,我也從《三國志》中瞭解到許多人生的真諦。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告訴我們驕兵必敗;空城計告訴我們有時虛比實更真;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告訴我們忠義是做人的本質,也是做事的原則……書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揣摩和探索。《三國志》之所以成爲歷史名著,不僅僅因爲它的歷史價值,還因爲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國志》不僅對研究歷史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對其它許多方面有莫大的幫助。

比如,在商業方面,首先要培養出多個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後委以重任,這樣企業就可能蒸蒸日上。還要認真思考:爲什麼曹操殺人如麻,他手下將官仍願爲其赴湯蹈火?他用什麼方法博得將心的呢?還可以研究三個國家是如何衰敗、興盛的呢?《三國志》也是一部大書,一部不亞於紅樓的寶典,其中的奧祕無窮無盡。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連接了現代通向古代的橋樑,有些人看完《三國志》,很可能就不會再讀《三國演義》了。這樣不對,因爲一個是藝術,一個是歷史;必須公平對待,這樣我們的知識面就會更加廣泛,理解也會更加透徹。

相信,你在看完《三國志》之後,對《三國演義》里人物的看法會有改變。

  《三國志》讀後感11

我是個典型的三國迷,纔讀完《三國演義》,又幻想着讀《三國志》。在這個寒假,我終於讀到了我夢寐以求的《三國志》,我讀得津津有味,真是讓我大飽口福。下

公元184年,張角兄弟三人舉兵數十萬,發起著名的“黃巾起義”,漢末戰亂的時代就此拉開了序幕。起義軍被消滅之後,漢王朝名存實亡,各地英雄豪傑和官員們都已無心爲漢王朝辦事,互相之間展開鬥爭,希望在這亂世中統一天下。其中,有三個,他們就是我們熟知的孫權、劉備和曹操。

有些人看過《三國演義》,便說曹操是奸雄。其實不然,在《三國志》中,曹操可是個十足的英雄。爲了國家的統一,爲了取得最後的勝利,他竭盡全力,思賢若渴;爲了戰勝對手,他博採衆議,擇善而從;爲了鞏固實力,他積極號召發展生產,造福一方,即便是在晚年,他也仍然縱橫沙場,征戰不休。一生孜孜以求,鬥志永不削減。我們可以看到的曹操是一個胸懷壯志、鞠躬盡瘁的政治家,是英雄而不是奸雄。

在《三國志》中,我最敬仰的是陸遜,他可能不怎麼引人注目。但是《三國志》中,在劉備失去關羽、張飛以後怒火中燒,率軍伐吳時,是他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冷靜面對,調兵遣將,用“火燒連營”之計,以少勝多,大敗了蜀軍,保住了吳國。他是功不可沒的,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要想讓一個國家強大起來,不僅要一個明智的君主,更要一個好的軍師,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爲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盡心竭力輔佐劉備,不求回報,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大家都爲自己的目標奮鬥着,努力着,不曾放棄過。我們應該學習他們這種可貴的精神,不怕困難與挫折,勇往直前,這樣才能最終走向成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每當這首歌響起時,我的耳邊都會響起浪濤拍石的聲音,眼前會浮現出那個羣雄割據的時代——三國。

  《三國志》讀後感12

中華民族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作爲四史之一的《三國志》,是中國幾千年沉澱下來的文化瑰寶。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三國志》,彷彿藉着那一篇篇傳記親歷了那個風雲變幻,英傑輩出時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讓人心馳神往的精彩一幕。

東漢末年,羣雄割據,蜀漢征戰四方,成就一番霸業;孫吳據江東而虎視天下;曹操一統北方,但兵敗於赤壁。自此三國鼎立,互相爭鬥,互有勝負。最終,三國同歸於晉。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僞君子,而驅使他的是卻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天下大義。《三國志》中,我最爲敬佩的,是同樣秉持着對漢室的忠貞的人物,曹操帳下的謀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這個人物,如果沒讀過《三國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

潁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馬懿也曾言:“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許有人說荀彧沒出過什麼奇謀妙計。但荀彧,他謀的不是一場小戰鬥的勝負,而是放眼天下爲曹操出謀劃策。“君之相爲匡弼,君之相爲舉人,君之相爲建計,君之相爲密謀”這是制定大的戰略。如果說出謀劃策的謀士是棋子的話,荀彧便是助曹操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爲人傳頌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來忠於漢室的他,輔佐曹操是爲了借其力以匡扶漢室。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請加九錫,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時曹操權勢滔天,荀彧卻敢於冒其不韙,進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對匡扶漢室的信念,或許會被稱爲愚忠,但我認爲這更體現了他對於志向與理想的堅定,並甘心爲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諼忘。荀彧,堪稱三國亂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亂世之中,英雄輩出,但更爲動人的,是在這亂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們的勇氣與堅定。讓我們炎黃子孫把這種品格銘記於心,永世相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