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熱門】讀《莊子》有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3.63W人 

【熱門】讀《莊子》有感15篇

【熱門】讀《莊子》有感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莊子》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莊子》有感1

我們的祖先爲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於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爲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於狹小,而對於一位飢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麪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羣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裏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闆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於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爲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麼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慾,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捨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爲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爲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後也將化爲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爲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逍遙遊》。身爲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爲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讀《莊子》有感2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輕輕朗誦着。心中不禁有感而發。

君子友誼是心與心的交流。一種天和地共有的默契,互相理解`配合,這樣的友誼最爲珍貴;小人的友誼是雞鴨魚肉的交情,我認爲,這種友誼是虛假的。不存在的!

而小人友誼常常在我們身邊徘徊,我曾經見過這樣一件事:有2個人。其中一人常常請另外一個人吃大餐,就這樣,他們覺得自己和對方的感情十分親近。便成爲了一對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他們倆在一座陡峭山上騎自行車,剛一起步。發現前方有一個急速彎道,只能容納一人,就在這時,靠裏面的一個人把外面一人一推,隨着一聲慘叫,那人已掉下山去。。這樣的遊戲往往不可靠,這便事小人的友誼~!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又輕輕朗誦着。

讀《莊子》有感3

他負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雖有些衰老,卻並非一派衰敗。頜下蓄兩三長鬚,長髮作髻,已見稀疏銀絲。雙目炯炯,依稀見得眉目舒朗,似是遠望天邊。一身灰黃長衫,清風盈袖,袍子獵獵作響。宛若無拘無束之遊龍,逍遙灑脫於天地之間。

遠方像是有一隻極大的魚兒,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騰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鳥兒,翅膀巨大,好像一揮舞就可使天地異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繼續看,卻找不到它的蹤影了。老者扯開嘴角笑了笑,眉間的皺紋舒展開來,雙目又帶上流溢的光彩。他四處翻找,展紙提筆。——北冥有魚,其名爲鯤。

【逆】

你是否聽過別人對你努力的譏笑?是否也惡毒的如此這般的嘲諷過他人?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說的不錯,有那麼多更好,更舒服的方式擺在你眼前,爲何不用呢?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廣,你是否有資格去做這個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譏諷的決定?

我有,因爲我知自己。我瞭解我自己,自然勝過他人。我曾經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選擇了不被多數人看好的學校,我也曾被人義正言辭的數落過。“你爲什麼這樣做?”“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這些話,我都聽多了。

那時候的我,就好像是孤身一人走在沒有目的地的長路上,拖着裝滿了夢想與對別人的不待見的行李箱,一步一步的挪,像是想逃離這裏。我的眼界寬泛,我不願曲折在這一方小小天地,我有何過錯?

後來我知道了鵬。這世上有那麼多那麼多像蜩與學鳩一樣的人,他們或叉着腰或雙臂交叉環繞在胸前,站在那看着你,嘴裏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話,向你投來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可是如果無論你怎麼辦他們也不會改的話,不如就放過吧。就像鵬一樣,揹負青天,翅下有風,傲然自立,飛入雲巔之上,令後人折服,前人驚歎。

不入流的始終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終都不入,何必爲其心煩意亂。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轉】

我自小就不是個省事的主兒,總好像是不一樣。小時候曾試過把上好的飯菜餵給自家的大黃狗,面對母親的責罵只能低下頭悄悄的笑;每當夜色降臨,小院裏的小孩子們總會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那個發着亮發着光的正方體——等待動畫片的準時放映。而我卻總是拖出一張涼椅,端端正正的擺在門口的槐樹下,看漫天繁星,看雲起雲落。

我還喜歡一個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過家鄉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們都畏畏縮縮,直喚着要大人抱,而我卻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快步跑着,看那山山紅葉飛。

長大之後,忽的變得些許叛逆。我總是忤逆老師和家人的命令,總是不屑於遵守規矩。彷彿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刺蝟。只留渾身的刺以面對人們。

後來才明白,許多許多的想法不過都出自愛。

我討厭聒噪,也討厭別人聒噪。我願意自己逍遙在自己的世界裏。暑期中曾和父親坐火車一路北上,車廂中的另兩個人像是麻雀一般嘰嘰喳喳,吵得我腦仁發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無理由吵鬧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一條新政策出來,總有那麼些不和諧卻又沒有道理的聲音出現;當某位明星發生了什麼事,總有些人喜歡不分青紅皁白的指責他。世界在飛速發展,可是人們的思想卻不一定飛速發展。不請自來的喧囂,纔是真正的不禮貌。

我不敢說我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畢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擡起頭來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覺都會不同?我看雲,看雲捲雲舒,看雲來雲去,看天色蒼茫,看我的遠方。我們總會天真的以爲眼見爲實,可有時眼見的還不如耳聽的。

我見過外表美麗的女孩,明眸皓齒脣紅齒白,打扮十分入時,嬌小的身軀挽着男友的手,吐出的卻是不堪入耳的髒話,一串一串的話語圈成一團團烏雲,圍繞在女孩身邊,使女孩的光鮮亮麗黯淡了幾分。

我見過外表醜陋的老人,身體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樹幹,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乾淨的,東一塊補丁西一個破洞,卻一步一步彎下腰來拾起地上的垃圾,臉上依舊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簡單,而世間萬物亦然。我不能說我完全地遵守着這個世界的秩序,但我在盡力,也在維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們第一眼所見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謂“眼見不爲實,耳聽不爲虛”。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豈是單單靠這一雙眼?我的雙眼看到的永遠只是她的雙眼能夠看到的內容,若要撇清浮華虛祿,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獨善其身,用心便好。

【結】

我渴望逍遙,可我也希望人們都能在各自的世界裏逍遙,使世界逍遙。

讀《莊子》有感4

偶然的機會,從朋友的介紹中,初識了這本《于丹莊子心得》。細細咀嚼,慢慢品讀,在靜靜的夜晚輕輕的與心靈對話,感受到了生命寧靜中的顫動之姿,搖曳中的沉靜風骨。牐

《莊子》與我並不陌生,或許應該說有些老莊思想以於不知不覺深入人心了。《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從人對寓言的最直接的“覺”,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懂得用心生活,體會超越的“悟”。我認爲人生有許多“覺”的過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過程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現,尋找內心地慧眼遊刃有餘,所在之差就在於精神世界的悟!

“覺”與“悟”的聯繫

故事是這樣展開闡述的:《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麼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後目無全牛,最後是神遇全牛而遊刃有餘。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遊刃有餘的過程嗎?先是規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聯想到了我們的職業崗位。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是這樣,“覺”的事件和過程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什麼時候表現的最有興趣,他們是怎樣看待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當他們高舉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麼……而這時我們作爲老師,作爲引導者,囫圇吞棗,一筆帶過的結果便是“丟失”了“悟”。進而是丟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機,昇華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學生喜歡在遊戲中學,那麼你就會去有意的創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調動情緒的環節;如果你理解老師的一句肯定會在他們的臉上澆開一朵花,那麼你的課堂將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從他們高舉的雙手中讀懂了交流的渴望,那麼你的課堂就是充滿互動、靈動的……其中這或許便是悟的瞬間,它是基於積極的思考,經驗的不斷累積而成的。

“覺”到“悟”的成長

《于丹莊子心得》還着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是一個人生歷程,需要你不斷的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讓你隨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對現代物質化愈來愈強的社會,它常讓我們在潮流的浪尖,迷失雙眼,終而腳步零亂的踏上膚淺,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質的本質,我們要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成爲中國名醫的代稱。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人中,誰的醫術最高明啊?”

扁鵲老老實實地回話:“我大哥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術最差。”魏王驚訝地問:“那爲什麼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人卻默默無聞呢?”扁鵲說:“因爲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於未然。這個人得病但還沒顯出徵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給人除預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時,他用藥就把病除了。大家總認爲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發展下去那會要命的大病啊!”

扁鵲能夠在自己名聲大揚之時說出此番事實,而不以別人的看法去認識自己,實屬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去傾聽自己的心聲,不要受別人的觀點和束縛。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於傾聽的昇華!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於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纔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遊刃有餘”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着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每個人都能擁有輝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覺”,從覺中“悟”!

讀《莊子》有感5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爭鳴。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言,以表達自己的思想 觀點。我認爲在衆多經典著作之中,最引人莫過於《莊子》。

《莊子》又稱爲《南華經》,是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作者是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莊 周,莊周被世人稱爲莊子。《莊子》全書共三十三篇,相傳,書中內篇七篇爲莊周本人所著, 而其餘外篇十五篇與雜篇十一篇爲莊子後學所著。

內篇多介紹莊子的哲學思想,外篇則介紹莊子的事蹟來反映他的觀點,讓他描述的思想 有理有據,更具說服力。細細讀來,《莊子》並不像現代哲學教研書那樣枯燥,反而十分有 趣。《逍遙遊》中,莊子通過大量如鯤鵬、小若蜩之間的對比,寫出心懷大地之人與鼠目寸 光之人的區別。而斥 那無知之言令人發笑。用宋榮子的“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 不加沮”“列子御風而行”來反襯出莊子心目中能真正逍遙的境界。即書中所言“至人、聖 人、神人”的境界。從這些境界中,可以看出莊子對身體、精神,甚至某些更爲玄妙狀態下 的絕對自由的嚮往。讀罷此篇,我突然發現,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已經十分缺乏對於這種自 由的追求思想。這是一種十分理想的境界,我對莊子追求極致自由的思想頓生敬意。

而莊子對於人類狀態的思考,其角度更爲精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莊子在 《齊物論》中,寫出“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這樣的話。這種將人類與其 它物種相互交融,看成一體的想法確是絕無僅有的。同時,他直接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的觀點。在外篇《至樂》中寫道:“莊子的妻子死後,惠子前去探望莊子, 想安慰他。但惠子沒有想到的是,他不但沒有看見悲傷的莊子,反而看到了讓人目瞪口呆的 一幕——莊子正在敲擊盆大聲唱歌。”故事有些誇張,但這正是莊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現。他說明了這樣做的原因,那就是他認爲人本是從天地間衍生而來的,而人死後不過是迴歸自 然天地,又爲什麼要爲妻子的死而傷心呢?如此豁達,天地間唯此一人爾。

《莊子》可以說是瞭解中國文化的必讀之書。書中崇尚自由,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 想讓我受益匪淺。在我看來它無疑是經典中的經典,一般有趣的哲學書。

讀《莊子》有感6

暑假裏讀到了《莊子傳》這本書,我開始喜歡上了莊子。這是我對莊子的思考,也是對人生的思考。

這本書中寫到的莊子不像孔子、老子、墨子等只談仁義禮樂之人,他視天下如彈丸,視官位如糞土,傲視王候,本可做各國大官,卻只是以做草鞋爲生,非禮非仁。他的寓言讓人十分容易理解,在他看來,這是拋開一切束縛,遊於天地無窮之間,如果得道的人,就像醉漢一樣,物不能傷他,也可長壽。

我覺得這本書中的道,不像我們正常人的理解,物處不分,善惡美醜也不分。其實十分好理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材,可是這成了一個自我毀滅的機會,就如漆樹一樣,正是有用,纔會被人毀滅而取有用的部分。有人會說:如果一隻鵝會打鳴,另一隻不會,不就無用的要被先殺了。對於這問題,莊周說:“成材與不材之間雖會相似,但還是不能擺脫被殺的危險,就像我們種的物一樣。達到道之人,沒人誇獎,沒人抵毀,像龍一樣善變,如蛇一樣機靈,會真變化,能主宰別人,而不會被奴役,不會有被殺的危險”。

我愛這本書,我更愛莊子這個大哲人。

讀《莊子》有感7

讀《莊子》,總會感覺自己心裏堅持的信念在一瞬間坍塌。

馬蹄》這一篇,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極的。但事物總有其矛盾之處。莊子的`言論之中總有貶斥孔子、伯樂等衆多名家大儒的內容,但莊子仍是一位名人,後人仍對他的思想趨之若鶩。究其原因無非是他的思想帶給後人的驚異,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

我們要學的,要做的,便是取其精髓。

人活在這世上,匆匆的一生中被着許許多多的規律束縛,但這些規律究竟是什麼?尊善滅惡?但,何爲善?何爲惡?這些都是說不清楚的。人的心靈在一瞬間便會閃出無數的念頭,但表面卻可以紋絲不動,人們的有些舉動只是做給外人看的。

縱觀千古,功成名就的人何其之多,他們中的哪一位有的都是自己的思想。而我們今天的思想卻固化了,有一些東西一定是對的,有一些東西一定是錯的。但是何爲對?何爲錯?何爲美?何爲醜?何爲成功?何爲失敗?正如天之大,地之廣,但天與地也不過是這廣闊宇宙中的一粒微塵。

我們要做的不是人云亦云者,而是敢於打破,敢於真正創新的人。一方自由,首先心要自由,人才會自由,思想才能自由。

讀《莊子》有感8

《莊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遙遊》爲《莊子》的首篇。逍遙,顧名思義,是指一種自由自在的境界。莊子應該是想人們通過這種逍遙的思想,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地。

開篇先用鯤鵬來寫,寫他們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後用一個事實,“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厚積薄發的重要性。最後莊子以“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句結尾,體現了“逍遙”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慾念而迷失本性,這就是“觀濁水而迷於清淵。”當然慾念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滿足總是有限的,這樣通常會導致悲慘的後果。但這個觀點,現代人卻很難接受,因爲現代人往往沉湎物慾,然後深深陷入物慾的沼澤。

那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人們每天行事匆匆,卻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盡頭。生活工作方面的壓力使人們無所適從。總是抱怨太苦太累,從來不想去放鬆一下,逍遙一下,就這樣讓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可悲的是,對生活的抱怨卻日漸增加。於是大好生活就在嘆息中悄然流逝。人們總是不願意忘記該忘的煩惱,沒有人正真試過把自己放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盡情地去放鬆,盡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樂。其實,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將自己故意壓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裏。因此,人生應當多一點逍遙,讓自己生活在一個快樂的世界中。

在莊子的人生哲學中,“順物”與“遊心”是相互依託的。這種輕視功名利祿的人生態度,在當今,仍有學習的價值。

讀《莊子》有感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輕輕朗誦着。心中不禁有感而發......

君子友誼是心與心的交流。一種天和地共有的默契,互相理解`配合,這樣的友誼最爲珍貴;小人的友誼是雞鴨魚肉的交情,我認爲,這種友誼是虛假的。不存在的!

而小人友誼常常在我們身邊徘徊,我曾經見過這樣一件事:有2個人。其中一人常常請另外一個人吃大餐。就這樣。他們覺得自己和對方的感情十分親近。便成爲了一對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他們倆在一座陡峭山上騎自行車,剛一起步,發現前方有一個急速彎道,只能容納一人,就在這時,靠裏面的一個人把外面一人一推,隨着一聲慘叫,那人已掉下山去.....這樣的遊戲往往不可靠,這便事小人的友誼!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又輕輕朗誦着......

讀《莊子》有感10

千古一逍遙——讀《莊子》有感作文他們的光線輻射會讓人的眼睛產生疲勞,長期與它們交手會使你的視力就會呈直線下降趨勢;儘管繁華如三千東流水,但依然可以發現:其實平凡也美麗。只見林則徐的塑像氣宇軒昂地聳立在那裏。在當今迅猛發展的社會大潮流中,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不被人類拋棄,纔不會慘遭淘汰;

……

於是,你悟到了你人生的最高境界,無爲界。

意起思行,神遊天地,無拘無束,你是人間逍遙的神!

然而,又有幾人把你看的明?後世的學者,追不上逝去的風,只能握着卷卷殘集,望文生義:

你,成了消極避世的人。

可笑,可笑他穿不過千古的時空,望不到你頭上的天,踩不到你腳下的地,卻偏又說了不負責任的話!

後世的人用後世的思維觀念,總以爲自己是最聰明,可也知一時當一限?那是千年前的你!此"無爲"非彼"無爲",你的"無爲"怎能用今世的"無爲"來定論?

而你,卻又穿越了千古,你的"無爲",在那戰亂的年代,是最理想的完美境界,這不正與我們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知道我的解說是多餘,你就是你!精神的鉅子,心靈月亮的守護神,又怎會管他後人如何評論?

歷史長河滾滾東逝,你在風尖浪口依舊高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試問,有此境者,當有幾人?

千古一逍遙,你,莊子,當之無愧!

讀《莊子》有感11

是兩千多年前智慧,是先哲的言行舉止,于丹用的眼她光去看去讀,她是一個學者,她用她的心去感觸,去品嚐,她讓現代忙碌的人們用最簡單最淺顯文字去理解先哲的智慧思想。快餐文化讓人們用最少的時間去享受那清風的沐浴,去體驗那思想的碰撞,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叫囂她是在誤人子弟呢?快餐文化是對經典的扭曲呢?

現代人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煩惱。生活的瑣碎已經讓我們力不從心,時間被大量的佔去,哪裏擠得出時間與精力去細細揣摩那語句,快節奏的生活已經讓我們熟悉了不再去耗費大量的精力做我們所不熟悉的領域。文化的缺乏已經到了讓人擔心的地步,傳播經典文化已經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現無疑帶給了我們希望的曙光。于丹也好,百家講壇也好,都是作爲一個傳播的主體而出現,我們都應該去包容,去理解。

經典文化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國學的沒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現恰恰禰補了這一缺口,快節奏的生活應該有快節奏的文化方式。我們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現將是對經典文化的一次拯救。

讀《莊子》有感12

那一日陽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雲下是一絲絲芊綿的野花。幾隻粉色的蝴蝶從波光粼粼的湖畔飛來穿過楊柳撩人的婀娜掠過蒲公英飛揚的輕盈在幾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孟子》獨坐一旁不願驚動她們一如不願打擾簾下悠然於夢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夢吧!

蝴蝶穿過我的雙眼流下了美的印記在我心靈中的畫廊翩然飛過。"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在周亦飄然。蝴蝶如仙界閃爍着熒光的精靈飛過顯示與夢想的界限飛過天上與人間的聯結。飛來告戒世人擺脫慾望何必被慾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書中顯示所想常被你形之於夢。而在你的夢中我所探尋到的不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難以想象的骷髏。你不是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慾望干擾死後你願讓蛆蟲蝕盡你身軀上殘留的最後一點餘肉讓野狗啃盡並任意玩弄你最後的骨頭讓禿鷲啄食你的雙眸。熱你始終躺在天地之間無力反抗卻又不願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動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復你的身軀讓你重回人間還你父母妻兒送你回故鄉再做那個逍遙的孟子怎麼樣你願意嗎

不千萬別這樣。你懇求道:我死後在無慾望干擾着我。更不必爲其勞形傷體在這裏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盡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壁用星辰做珍珠用萬物做禮物還有什麼葬僅勝於此呢我想這不就是骷髏給我們的忠告嗎只有擺脫了慾望方能無憂無慮盡享天地賜予的一切快樂這便是逍遙。隨風飄飄天地住逍遙。

讀《莊子》有感13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爲“聖人”,稱莊子爲“神人”。之前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又在暑假中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不知道什麼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後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遊,逍遙遊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捨棄。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爲,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雖是一個幽默而有涵養的人,但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窮到極點,處處求人,等米下鍋德地步。

在於丹《莊子心得》裏,我很喜歡“境界有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爲。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爲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爲“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爲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祕方用於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爲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祕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候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作文

讀《莊子》有感14

莊子這個名字,一直靜靜地深藏在我心中,蹁躚如蝶讀後感 你也可以投稿,每每在我滯重膠着的時候,透進天心一線亮光,給我擺脫所有困難的力量。在莊子的大智慧中,我不斷感悟着,不斷成長着,力爭蛻變着自己……

——題記

還記得初一歷史課上,看到莊子的一小段話。他的思想,在當時的我看來,確實如他自己所說:“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的一樣。現在卻漸漸地覺得《莊子》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這當中卻蘊含有無數的大智慧。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重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精神令我十分敬佩,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存着自己獨到的見解。

人們常說:很多人活着的時候,對名與利兩個字看得最重。到了最後終極大限,名利可能不再重要了,還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就難看透了。

莊子卻能夠對待生死有這樣一種坦然的欣慰,可能是他真正參透了生命的真諦吧!

莊子在《莊子》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樂生”。即內心豁達、樂觀地面對生活,面對困難。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抗癌俱樂部,有很多的抗癌明星。過去一聽說人得了癌症,幾乎就是給人下了死亡通知書,可是現在很多患者還能活很多年,因爲他的內心樂觀豁達,不懼怕死亡,纔可能真正地戰勝病魔,戰勝死亡。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嗎?

相比死亡,平常我們遇到的小困難,小挫折其實微不足道。然而,在每次困難面前,我們是否樂觀地面對?在每次挫折面前,我們是否積極地對待?我們是否會選擇逃避現實呢?事實證明,“樂生”的觀念千萬分正確,逃避現實的想法只不過是不願面對現實罷了,來的總歸來,去得總歸去,又有什麼逃避現實可言呢?

漸漸讀透莊子後,才真正發現莊子的確蘊含大智慧,他的思想,就“樂生”這一點而言,已讓我爲之動容。我暗下決心,在今後的日子裏,樂觀堅強地面對,就從身邊每一個做不到的小細節做起。

莊子的智慧,如一雙隱形的翅膀,給予了我飛翔的力量,每一次讀《莊子》,都是欣喜的,滿懷期待地對待着自己的蛻變,而自己,終究在誦讀《莊子》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感悟,一步一步地成長……

讀《莊子》有感15

《列子·湯問》中有云:“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其長稱焉,其名爲鯤。”而後莊周大筆一揮,寫道:“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

春秋戰國紛爭不休,洋洋灑灑五百餘年烽火迭起,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十家九流衆說紛紜,或曰“法、術、勢”,或曰“仁愛禮樂”,或曰“兼愛非攻”。當後世都以爲道家萬代的光輝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時,只這一筆,宕開屬於莊周汪洋恣肆、瑰麗詭譎的酣夢,將南華真人的“逍遙遊”鋪陳在衆生面前。

魯迅評論其文字“汪洋捭闔、儀態萬方”,光從此句同樣能窺探一二。題中“逍遙”二字,悠哉遊哉,流轉天地不受拘,大可歸無爲之最高。《齊物論》說秋毫大、太山小、殤子壽、彭祖夭。《人間世》中有支離疏,《德充符》中便以跂支離無脤、甕大癭與之相應。《大宗師》裏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躍然紙上,《應帝王》中儵、忽試鑿七竅。再折身來看《逍遙遊》,以魚卵表大魚、以微小說窮盡。這種種讀來莫不嘆奇詭!惜我筆拙,借來王蒙一句評說:“縹緲空靈,則推南華爲獨步也。其中逐段逐層,皆有逍遙境界,如遊武夷九曲,萬壑千巖,應接不暇。”

若說知名度可與“北冥有魚”相提並論的,不知看官可曾聽聞“莊周夢蝶”?

在《齊物論》的末尾記錄了一場鏡花水月。昔者,莊周夢爲蝴蝶。忽忘此身爲蝶爲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這故事不可謂不美,否則何來徐夤的“青蟲也學莊周夢,化作南園蛺蝶飛”、李商隱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清人張潮於《幽夢影》中有一妙語:“莊周夢爲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爲莊周,蝴蝶之不幸也。”然我不覺。蕭綱《十空·如夢》詩說:“未驗周爲蝶,安知人作魚。”恰是如此道理。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魚樂否?這是個古往今來無從解釋的命題,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邏輯上來看,這場交鋒似乎是惠施佔了上風,而莊周不過憑詭辯取勝。俗話說得好,此一時彼一時,帶入這場漆園夢亦是如此。而今千百年已過,回首那紛亂的世代,先秦百家爭鳴的盛況早已凋零,漆園夢中的蝴蝶徐徐隕落,再看那濠梁之上,早已無人結伴同遊。天道有常,時光荏苒,不禁叫人扼腕嘆息。——究竟是莊周幸,還是蝴蝶幸?

沒有說法,畢竟無人蔘透這大道。《齊物論》中有云:“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爲一。”不正是印證了他那句“天地與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