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桃花源記有感

本文已影響 2.86W人 

讀桃花源記有感

讀桃花源記有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桃花源記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桃花源記有感1

讀完《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我深深地被陶淵明筆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展現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香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我初讀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寧和美在這裏就非同一般。桃花盛開,芳草飄香,頓時讓人心靜寧和,恬靜悠閒。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諧相處,讓人看到了一幅輕鬆自在的生活圖景。

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充分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紛紛來迎接一個外來人,熱熱鬧鬧。

陶淵明構想出這麼一個美妙絕倫的地方,祁山不僅是想說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隱含了他渴望和平、嚮往美好的願望。

看完這篇文章,我越來越想離開這個充滿爾虞我詐、人心邪惡的社會,越來越想去到那個“世外桃源”。可是,想象終歸是想象,“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只是停留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幻想而已。

聯想到現在的社會,不禁感嘆。腐敗不堪、自私自利,這些醜陋的東西已經侵蝕了人類的心靈,已經讓人們產生沒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惡想法。

每當在網上看到老奶奶被車撞了,司機卻逃之夭夭,而滿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圍圍滿了人,每個人都拿出手機拍着這一血腥的場面,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卻沒有一個人打急救電話,我就覺得憤怒。這件事好像和他們沒關係,只是他們無聊閒暇之時可以談論的閒事。

他們可能不知道,因爲司機的逃逸,因爲沒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一條條生命就這樣喪失了。爲什麼他們不用拍照的時間來挽救一條生命呢?因爲他們都有着同樣的想法:這不是我的事,萬一去幫了,反而訛上我怎麼辦?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厭惡這些醜陋想法,痛恨產生這些想法的人們。我也像陶淵明先生那樣,渴望有一個充滿和平與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會。

當然光是嚮往也沒用,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努力去創造這樣一個全新、理想的社會。與人爲善,和諧相處,摒棄那些醜陋想法,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挽回曾經失去的純潔與美好、和平與和諧!

讀桃花源記有感2

讀《桃花源記》有感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着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裏,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讀桃花源記有感3

武陵人發現瞭如同仙境般美好的桃花源,那裏沒有剝削,沒有戰亂,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真是美如仙境。然而,當他再尋桃花源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了。於是“後遂無問津者”。這是《桃花源記》中講述的故事。

讀完《桃花源記》後,雖明知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的腦子裏始終留着一個疑問——如果“武陵人”不放棄尋找桃花源,是不是有可能再一次找到那安樂和平的地方?再進一步,我們無法找到在現實中的桃花源,但我們是否可以在心中留下一塊美好的“桃源”?的確,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桃花源”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因爲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可以在心中保留一個純真的世界,我們不完美,但不是說我們不能追求完美。儘管世界在改變我們,我們卻還可以在心中留存一片純淨的天空。

不知你有沒有看過電影《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電影中的小男孩查理就有一顆純淨的心。即使一家六個人只能擠在一間小破房裏,即使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糖,即使現實再慘,查理依舊保持着善良的性格,最後成爲贏家。贏得了一整個巧克力工廠。而另外四個孩子,也許是受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許是其他原因,他們的性格就沒那麼惹人喜愛了——貪婪,傲慢,尖酸刻薄,不相信幻想,他們丟失了心中的純真,變得現實而冷漠,他們的下場也不怎麼令人愉快,在此不多說。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電影,但想想看,電影不是爲反映現實而出現的嗎?

即使現實再怎樣令人悲哀,我們卻可以在心中留住“桃花源”。那裏包含着我們的理想,純真與幻想,是一個真正的美好仙境。記住:永遠不要放棄心中的桃花源。

讀桃花源記有感4

最後,我想起來了,十一歲的夢是有結尾的。

夢中的桃源鄉里人告訴我,桃花源這個地方一定存在,只要你相信它,肯對這個地方念念不忘,那你定會過上平和寧靜的日子,縱然不如這裏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犬相聞水草豐美,但它另是一種境界,淡中真境,境中本然,既是那般。

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吧。

那我問,漁人呢,你們難道不記恨他?

他們笑笑:“庸人而已,不必理會。”

最後我問:“桃花源這個理想神境隨着消息的泄露不合常理的消失了嗎?”

男女老少皆笑言,沒有,我們和桃花源,一直都存在。

讀桃花源記有感5

最近幾日,我們學習了《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偶有所感,付與筆端,傾於紙上。

夾水兩岸,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是此番美景,使得漁人“欲窮其林”,也讓陶淵明陶醉其中,不可自拔。步入桃源,彷彿若有光,這光照亮了路,使漁人豁然開朗,讓身處塵世的陶淵明心中有了希望。“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環境安適寧靜,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漁人目之所及,便是陶淵明心之所向。

陶淵明,那個才溢志高,偏生於末世的靖節先生,在亦仕亦耕中掙扎了十餘載,終於拋卻五斗米的束縛,躲進自己構建的`“象牙塔”中,開始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歸隱生活。他以爲是脫俗,實則也是一種逃避。社會不會因爲他的離開而停止動亂,也沒有一方勢力甘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百姓也不曾過上他所期望的桃園生活。當世外世界與凡塵俗世的對比愈來愈強烈,在理想與現實間來回掙扎,卻不懂得作出行動來爭取,傷的最深的仍是濁世中的清醒者。

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講,世外桃源並不存在,因爲所有的和平都是通過鬥爭而來的。若是一味選擇逃避,就永遠無法觸及真正的美好。在虛構世界裏自我解脫,獨守一方天地,終究沒有奔赴正義來的實際,終在荒涼中落下人生的帷幕。

這個世界向來不是至純至美,“獨善其身”是一種生活態度,也要有“革弊端,濟天下”之宏願壯舉。

讀桃花源記有感6

陶淵明做過一個很美很美的夢。

夢裏,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林子裏充滿了桃花的清香,粉紅的花瓣簌簌落下,灑滿了一地。翠綠翠綠的青草織成了一張綠毯,與花瓣粉綠相間,顯得浪漫而又神祕,讓人忍不住去探尋桃林的祕密。於是小心翼翼穿過一道幽深狹窄,僅能容一人的山洞,眼前景象豁然開朗,讓人大吃一驚,山洞裏竟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這裏的地面平坦寬廣,房屋井然有序的排列,旁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植物。羊腸小道交錯在一起,隱隱可以聽到遠處傳來的雞鳴狗叫。穿着奇異服裝的男女來來往往,辛勤耕作,老人和小孩都快樂地生活着。這裏的人們善良、淳樸,過着原始的躬耕生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忘卻了世俗的紛擾,靠着自己勤勞的雙手,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閒適恬淡,怡然自得。這裏,就是桃花源。陶淵明把這個夢記述下來,於是就寫成了《桃花源記》。

每當我讀《桃花源記》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浮現出一副人們自由和樂生活的景象,彷彿桃花源真的存在,自己也是桃花源人,每日清晨踏歌而去,傍晚荷鋤而歸。多麼美好的景象啊。可惜,這只不過是一個幻想罷了。

可是想到現如今的社會,每個人都想着獲得更多的利益,卻丟失了誠信,丟失了友善,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彼此之間的爾虞我詐與明爭暗鬥讓每個人都得了“被害妄想症”,變得小心翼翼。前段時間的“扶不扶”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碰瓷者爲了利益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徹底打破,誰也不知道你救的人會不會“反咬你一口”,所以還是束手旁觀,明哲保身,萬事無憂。這是何等的悲哀!

陶淵明就是如此,心中悲哀到極點卻又無力挽回,只能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文學創作中。他寫出《桃花源記》,就是爲了激起人們對誠信,對友善的人際關係的嚮往啊!桃花源,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建設的社會的理想模板嗎?

但是,桃花源也有美中不足之處,桃花源是與世隔絕的。須知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整體,科技發展迅速,只有開放才能跟緊世界的腳步。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就是造成中國近代史如此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嗎?

所以,以桃花源爲模板,一個誠信、友善、開放的社會纔是理想的社會。

建設理想社會的重擔就落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我們一定要發揚刻苦精神,努力學習,重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將其發揚光大,並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示,爲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讀桃花源記有感7

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別人幻想的是什麼我不知道,然而陶淵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世界。

有時候我也不時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那該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那就是僅僅只是幻想,當我緩過神來,就會有一種道不明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人類的不和諧,造成現實社會已經冷冰冰的了。“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着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這種唯美的社會風氣幾千年來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個,那就是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

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讀桃花源記有感8

近日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觸頗多。文章描述了五柳先生所憧憬的一個理想社會。一個漁夫偶然來到遠離人世的世外桃源,那裏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所居者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作者通過對這一世界的讚美,而映襯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朽,假借村人之口說,爲避秦之亂,衆人才躲至此地,尚不知漢,更不知魏晉。這些人在沒有戰爭紛紜的環境裏過着男耕女織,與世無爭的悠然生活。漁夫戀世,盤桓數日即離去。我想如果是作者親歷此境,一定會留戀往返,樂不思蜀的。這或許是作者的一個夢境,也或是五柳先生的臆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卻是人人嚮往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描繪的和諧社會吧。

無論我們生活在什麼年代,都渴望社會安定,事業平穩,家人和睦,即使到了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是也早已厭倦了城市的煩囂,厭倦了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厭倦了空氣和環境的污染,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和災難嗎?如果此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五柳先生所陶醉的那種理想世界的畫面,我想一定會趨之若騖,爭相涌去的。我們曾經用種種藉口破壞了生態的平衡和社會的安寧,我們曾經爲能夠降伏大自然而驕傲自豪。但自然給與我們的回報又是什麼呢?是海嘯,是沙塵暴,是拉尼諾!面對這些我們又會不會感覺到一絲羞愧和自責呢?

有句古語說:亡羊補牢,猶爲未晚。我們正在偉大“中國夢”實踐中,那是中華民族期盼千年的夢想,那是億萬炎黃子孫世代憧憬的世界。神州飛揚中國夢,桃花源裏可耕種!我們嚮往湛藍的天空,我們謳歌翠綠的羣山,我們期待涓涓的流水,我們祈禱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和諧相處,戰爭和災難成爲教科書中的歷史;姑娘們的美麗相映在美麗的花叢裏,孩子們的眼睛裏永遠是生機盎然的春天!我想,如果我們用自己的力量來創造一個這樣的理想社會,讓世界上所有的憧憬都變爲現實,讓戰爭遠離人類,讓貧窮、飢餓、病痛在世間消失,還大地一片碧綠,還天空一片蔚藍,這樣的情景距離我們還會很遠嗎?

讀桃花源記有感9

現在思考,可能不會用像去年那麼尖銳的方式了,非求一個結果。

其實感覺讀《桃花源記》真得就是一個成長和思考的過程。

越來越堅定地認爲,哪拍風雨飄搖,我們也應該在心中構建一個可以棲身的寧靜桃源,不是說讓桃花源成爲你逃避世俗的一個幌子,而是在看人看事,處理問題時想起它,想起你的這個理想之地,那麼世俗再亂,你的心中仍會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請記住,只要你願意,不論外界環境如何,你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恬然自適、怡然自樂的境界,若論合適,沒有比桃花源這個地方更合適了,

可能多年以後在阡陌相通之處回首,發現曾經埋怨過的蕭瑟只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罷了。

關於本文、環境、人心的一點感悟陳述至此,可能和教科書上所理解的那個《桃花源記》不大一樣吧。

讀桃花源記有感10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我在讀完《桃花源記》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世事紛爭中,想有這麼一個桃花源,洗盡鉛華,與世無爭。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呈現出一個安樂、美麗的理想境界,其所表達出的對黑暗現實的抨擊不滿及對美好世界的追求發人深省。在作者優美寫意的筆觸下,我眼前浮現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桑竹脈脈,人笑晏晏。這裏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樂,令我心嚮往之。

我認爲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不問外世,不着煩瑣,人們沒有大的慾望,鄰里之間沒有紛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樂。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種安定,是知足常樂。所有的紙醉金迷、燈紅酒綠,所有的歌舞昇平、塵世喧囂都遠去,歸來只餘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銘》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心”。當繁華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飾都不在意,只守着一方靜土,一脈溫情,一個怡然的微笑。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現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極快,一切都爭分奪秒。無心再駐足欣賞一株春桃,無意再與家人好友多些親切的深談。同時,快節奏帶來的還有功利心。不知何時,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過程,重要的僅是結果;又不知何時,先祖留下的傳統寶藏已無太多人潛心靜會。這個世界嘈雜喧鬧,只聞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腳步聲。及此,再無怡然。試想,每個人都急着奔赴終點,錯過了一道復一道風景,又如何會有快樂?我們應該學習桃源人那種安居樂業、不急不緩、"往來種作"、"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

再言,現代社會迅速發展,人們能力提升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些競爭。競爭不是不好,但怕的是於競爭中引出的紛爭。朋友曾對我開玩笑到:“現在社會呀,就是憑實力競爭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掛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測,這纔是最令人心寒的。爲了一些功名利祿,捨棄初心,捨棄真情,這種事層出不窮。那種桃源式熱心相助、相惜相樂,去了哪裏?我們應該學習桃源人那種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處世真情。

摒盡那種種繁華修飾、世間紛爭,吾心安處,獨一世外桃源。惟願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鉛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