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集合9篇

本文已影響 1.6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集合9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

2、知道遇事多動腦筋;

3、學習詞語“倒影”,能清楚完整不離題地回答問題。

4、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5、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猴子們撈月亮前的表現,這故事說明了什麼問題。

活動準備

1、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錄音。

2、每桌一盆水,一隻手電筒。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對中秋節的回憶。

“昨天是什麼節日?”

“你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中秋節的月亮是什麼樣的?”

  二、講故事《猴子撈月亮》

  三、當講到“老猴子說:‘快想辦法把月亮撈上來’時,停止講述,提問:

“你猜猜他們是怎樣撈月亮的?“(想各種辦法)

“月亮撈上來了嗎?爲什麼撈不上來?”

  四、小實驗

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並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麼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麼樣了?”使幼兒感知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五、教師接着把故事講完,提問:

“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小猴子在井裏發現了什麼?”

“它們用什麼方法撈月亮?撈到了沒有?爲什麼撈不到?”

“最後,老猴子一擡頭,看見了什麼?它對小猴子說了什麼?

“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六、欣賞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用孩子們喜歡聽故事的形式開展,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在揭示故事所講的道理時,我沒有直接給孩子們說出答案,而是讓孩子們自己悟出道理來。特別是小組進行試驗這一環節,幼兒開心得不得了,對“水中成像”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小百科:猴子是三種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的成員,靈長目是動物界的種羣,猴子一般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繼續比較寬和窄,能正確地表達比較的結果,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物體寬窄的相對關係。

2.除了目測比較外,引導幼兒嘗試用物品作自然測量比較。

3.進一步培養幼兒對事物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以及對事物作寬窄比較的興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寬窄不一的毛巾、圍巾、手絹、紙板若干。

2.幼兒掛書第16頁。

活動過程:

1.使用幼兒用書第16頁。

(1)請幼兒看一看:圖中有哪兩個動物?它們長得怎樣?

(2)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張牀最寬?哪張牀最窄?它們分別是誰的?請把動物與相應的牀連線。

2.使用準備好的物品作寬窄比較。

(1)教師兩兩拿出物品,請幼兒說一說:這兩個物品哪個寬?哪個窄?你怎麼知道的呢?

(2)教師提問:"我們除了用眼睛看,還能夠用其他方法來比較兩個物體的寬和窄嗎?"鼓勵幼兒積極動腦筋思考。

(3)請幼兒嘗試用書本、積木等物品來對對別的物品作寬窄的測量。

教學反思:

繼續引導幼兒關注教室裏面、幼兒園裏面、家裏面有哪些東西寬,哪些東西窄。請幼兒用繩子或者其他東西量一量家裏面自己的小牀和爸爸媽媽的大牀,餐桌、書桌和茶几。看看有什麼不一樣請幼兒學習用跨步、腳印、竹竿、繩子等在戶外進行自然測量,比較路的寬窄、牆的寬窄等。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某些物質的溶解過程,通過操作來比較能溶於水和不能溶於水的物質特性。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教學重點、難點

操作比較能溶於水和不能溶於水的物質特性。

活動準備

食鹽、小勺、水盆、水杯、海綿、棉花,各種能溶於水和不溶於水的物品。

活動過程:

一,引入老師講一個故事引入活動主題。提問:“馱食鹽的驢爲什麼越馱越輕,馱棉花的驢爲什麼越馱越重?”

二,實驗與探索進入活動基本環節。

1.準備兩杯水,在其中的一個杯子裏放進一勺鹽,在另一個杯子裏放進一團棉花,攪拌一會兒,讓幼兒觀察。討論:鹽到那兒去了?(引導幼兒明白鹽溶於水,棉花不溶於水)

2.讓幼兒將幾種不同的東西放入水盆中,注意觀察它們的變化。鼓勵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討論:什麼東西在水中能化?什麼東西在水中不能化?

3.引導幼兒比較某些物質吸水前和吸水後的重量.吸水前,請幼兒將棉花或海綿用手掂一掂,然後放置水中,過一會兒,拿起來再放在手中掂掂,比較前後物質的重量是否一樣,爲什麼不一樣重?(棉花,海綿吸水)

三,結束部分。總結:通過實驗,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鹽能溶於水,棉花不能溶於水。希望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多多觀察,多多動手。

活動延伸:課後在家長的引導下,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各種溶解現象並積極動手操作。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數高樓》,唱清歌詞,念準數高樓時的節奏型。

2、在掌握歌曲的基礎上,學玩音樂遊戲“數高樓”。

3、邊唱歌邊與同伴按《數高樓》的節奏合作用雙拳逐個依次累加成“高樓”。

4、體驗與同伴合作玩遊戲帶來的樂趣。

5、願意跟隨教師和音樂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自然、連貫的聲音唱歌,情緒愉快地參加音樂活動。

活動準備:

按歌詞設計的圖片一張,音樂磁帶,錄音機、鋼琴。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高樓大廈。你有沒有去數一數哪幢樓房有幾層?誰來做一做數高樓的動作?(擡頭)你數過最高几層樓?

二、理解歌曲內容,熟悉音樂旋律。

師:路邊有很多的高樓大廈,這一天弟弟和妹妹也來數高樓。

1.分段欣賞歌曲《數高樓》。

(1)第一段:你最喜歡歌曲中的那句?“白雲來回走”是什麼意思?

2.這首歌曲和往常學的歌曲什麼地方不一樣?

(2)第二段: “全在雲裏頭”什麼意思?“答數”是什麼意思?歌曲感覺怎麼樣?

(3)完整欣賞音樂

三、出示圖片,熟悉歌曲《數高樓》的歌詞內容。

1、說一說圖片上畫了些什麼?

2、邊按歌詞順序指圖,邊說歌詞,並念準數高樓的節奏型。

四、學唱歌曲《數高樓》。

1、我們一起來有節奏的念歌詞(兩遍)

這首歌給你感覺是活潑歡快還是優美柔和的?我們用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

2.念數高樓的節奏。

教師用拍手爲幼兒打節奏,請幼兒念數高樓的節奏,先請部分幼兒,再集體練習。

3、隨樂輕聲跟唱。

4、完整學唱。

5、加上肢體語言進行演唱。

五、學玩遊戲“數高樓”。

1、全體幼兒站成圓圈,面向圓心,請2名幼兒做弟弟和妹妹站在圈外。遊戲可反覆進行。弟弟妹妹的人數可增加到4—6人。

2.第1~4節:圈上幼兒邊唱歌邊手拉手,按順時針方向走4步,再按逆時針方向走4步。

3.第5~8小節:圈上幼兒立定唱歌,同時拉着的手高高舉起搭成高樓。“弟弟”和“妹妹”鑽進洞後,擡起頭來看高樓。

4.反覆1~8小節:注意鑽的時候不要相互碰撞。

5.第9~10小節:“弟弟”和“妹妹”各站在圈上一個幼兒的前面。圈上幼兒一邊唱歌,一邊兩臂屈肘,兩手交叉抱肩(肘擡平)

6.第11~18小節:圈上幼兒站着不動,“弟弟”和“妹妹”按着節奏依次用食指碰圈上幼兒的手臂(兩拍碰一次),同時口中唱“一層樓,二層樓。。。。。。”表示數高樓。當數到十層樓時,數高樓的幼兒手指碰在誰的手臂上,這個幼兒就要跟數高樓的幼兒交換位置,變爲“弟弟”或“妹妹”。遊戲繼續進行。

活動反思

《數高樓》是一首敘事性歌曲,歌詞富有情境性,描述了我教小弟弟數高樓的有趣情景。歌曲本身特點鮮明,表現爲歌詞簡單,多重複,富有動作性。歌曲有唱和唸白兩部分,歌曲中蘊含的象聲詞“哩哩哩、恰恰恰”節奏鮮明、跳躍,變化豐富,增添了歌曲演唱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一層樓、二層樓……層層疊疊是高樓) ,的唸白節奏朗朗上口、富有韻律,整首歌曲說唱結合極富感染力,激發了幼兒的演唱興趣,併爲幼兒創編適宜的動作表現“哩哩哩、恰恰恰”、兩人合作用手勢表現“搭高樓”以及開展快速反應遊戲提供了創造和表現的空間。更是吸引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因素。歌詞中有個別詞組句子幼兒不太容易理解,如:“白雲來回走”“全在雲裏頭”“答數沒法求”,爲此在學唱歌曲時,我採用了圖片法,使幼兒很容易的記住歌詞;採用節奏卡,使幼兒更輕鬆地掌握節奏;採用手勢法,使幼兒能分清唱“喲”。因爲有幾句後面加了個 “喲”字,小朋友初步會唱的時候,每句後面都加了個“喲”字,我通過語言提醒幼兒好幾次,都沒有效果,當時我想,這樣下去不行,要是唱的時間長了,就更難改過來了,所以我必須馬上糾正過來。我想用語言不行,就用手勢提醒法試試看,我和小朋友說好了,唱過去這一句後面有“喲”字的時候,我就提前用手臂交叉在胸前,要是沒有,我就不做動作。一試之後,效果真不錯,就這樣在多次用手勢的提醒下,幼兒終於正確的演唱歌曲了。用幼兒能聽懂明白的話語幫助幼兒理解。儘管只有短短20分鐘,寶貝們已經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內容和旋律,但人的記憶都有一定的遺忘規律,且幼兒的學習需要不斷重複,所以,還需要不斷的鞏固複習,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年畫和春聯是迎新年時用地吉祥物,它們預示着人們對新年地美好祝願。

2、在瞭解年畫和春聯的特點上,能創編春聯,能用喜慶的色彩繪畫年畫。

3、在欣賞的過程中,萌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活動準備:

課件

活動過程:

  一、看錄像觀察人們迎新年的場面,體會過年的喜悅之情

師:他們在幹什麼?看了你有什麼感覺?

  二、瞭解春聯和年畫的特點

師:“你知道春聯上寫的什麼?人們一般喜歡在春聯上寫些什麼?爲什麼寫這些內容?”“老師這裏也有幾幅春聯,你能看懂嗎?自己試着讀一讀。”

小結:人們用好聽的詞語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春聯的學問可大了,你們能看出春聯有什麼特點嗎?(介紹春聯的對仗和春聯的結構)

師:誰也能說一幅春聯的。

  三、欣賞年畫

師:過年時,除了春聯可以表示喜慶,還可以用年畫來表示喜慶氣氛。

師:看一看,這些年畫畫了什麼?它們表示什麼意思?

小結:年畫和春聯都是中國人在迎新年時用的吉祥物。年畫是用畫面來表達美好祝願,而春聯是用文字的形式表達的。

  四、幼兒創作年畫

  總結:

1、將幼兒創作的年畫和春聯展覽出來。

2、帶領幼兒讀一讀春聯。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能與同伴合作演唱並表演歌曲,做到用動作、表情和眼神與同伴交流。

2.在學唱歌曲的基礎上,嘗試創造性地用動作表現歌曲內容。

3.感受維吾爾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格,體驗其歡快熱烈的情緒。

4.使幼兒懂得歌曲的詼諧幽默之處。

5.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音樂《掀起你的蓋頭來》;一塊紅布。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做新疆舞動作進入活動室。

教師與幼兒一起練聲。

  2.欣賞音樂,熟悉、記憶歌詞。

  (1)教師播放音樂《掀起你的蓋頭來》,請幼兒欣賞。

提問:你聽了這首歌曲有什麼感覺啊?聽到這首歌曲後你想幹什麼?

請幼兒說一說他聽音樂的感受。

教師介紹維吾爾民族並小結:這首歌曲是維吾爾民族的民歌,歌曲風格歡樂熱烈,維吾爾民族的人民可喜歡跳舞了,不論男女老少,聽到音樂就可以翩翩起舞。

  (2)討論歌詞內容,記憶歌詞。

提問:你聽到了什麼內容?唱歌的人想掀起維吾爾民族姑娘的蓋頭看她的哪兒呢?唱歌的人覺得維吾爾民族姑娘的眉毛(眼睛、臉)怎麼樣?他把姑娘的眉毛(眼睛、臉)比作什麼呢?

教師請幼兒回顧歌詞中的內容,重點引導幼兒理解歌詞中的比喻,如將眉毛比作樹梢的彎月亮,將眼睛比作秋波,將臉比作秋天的蘋果。

在回顧過程中,教師儘量引導幼兒將歌詞中的每一句歌詞完整地說出來。

  (3)介紹蓋頭的含義,瞭解歌詞的背景。

請幼兒猜一猜什麼是蓋頭教師拿出一塊紅布,介紹蓋頭的意思。

  3.用整天學唱法和分句學唱法唱歌曲。

提問:怎樣唱才能表現歡快的情緒?

  4.分組演唱複習歌曲。

  (1)分成兩大組演唱歌曲。

教師將幼兒分成兩組,一組扮演掀蓋頭的人,一組扮演維吾爾民族姑娘,由扮演掀蓋頭的那組的小朋友演唱歌曲。演唱完後兩組角色交換,由兩組小朋友自己評一評看哪組唱得更棒。

  (2)兩兩分組演唱歌曲。

請幼兒分成兩兩一組,一個幼兒幼兒扮演掀蓋頭的人,另一個幼兒扮演維吾爾民族姑娘。扮演掀蓋頭的人唱歌給扮演維吾爾民族姑娘的小朋友聽。然後在兩兩交換角色。

  5.創編表演動作,用動作表現歌曲。

  (1)學習新疆舞的幾個基本動作。

教師帶領幼兒學跳新疆舞中的幾個經典動作,如手腕翻花、託帽手、移頸等動作,讓幼兒初步感受新疆舞的特色。

  (2)幼兒根據歌詞內容創編動作。

教師一句句演唱歌詞,鼓勵幼兒根據歌詞內容想一想可以用什麼動作表示,或者將一些學過的新疆舞動作運用進去。

幼兒討論,並自主創編動作。

  (3)教師請幼兒用自己所創編的動作邊跳舞邊唱歌,表現歌曲內容。

小百科:蓋頭,中國婚禮飾物。傳統婚禮中,新娘頭上都會蒙着一塊別緻的大紅綢緞,被稱爲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鞏固走線,發展幼兒的身體平衡能力。

2、引導幼兒認識圓柱體。

3、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的大膽嘗試的精神。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CD,圓柱體積木

活動過程:

一、走線

1、幼兒傾聽音樂,請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線。

2、教師從旁提醒幼兒注意重點,雙手張開,腳尖頂腳跟,目視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兒人手一個圓柱體積木,問:這是平面圖形還是立體圖形?

2、幼兒左手拿圓柱體積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問:積木有幾個底?是什麼形狀的?

3、幼兒回答教師總結

積木的底是圓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請小朋友找找看,我們教室裏有什麼東西是圓柱體的?

固體膠,燈管小鼓…

四、活動總結

圓柱體有上下兩個底面,都是圓形的,像根柱子。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裏有什麼東西是像圓柱體的,第二天來幼兒園告訴老師。

活動反思:

讓小朋友認識圓柱體,先要讓幼兒瞭解圓柱體是立體圖形的,與平面的圓形是有區別的。然後通過摸讓幼兒知道圓柱體的的組成,初步瞭解圓柱體,有上下兩個圓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來的,讓小朋友只是看着這個積木,小朋友會感覺枯燥,讓小朋友找找什麼東西像圓柱體,很好的激發了小朋友的學習興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對圓柱體的認識。

小百科:圓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條邊所在直線爲旋轉軸,其餘三邊繞該旋轉軸旋轉一週而形成的幾何體。它有2個大小相同、相互平行的圓形底面和1個曲面側面。其側面展開是矩形。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喜歡發現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感受規的存在和美感

2、嘗試通過自己的排序活動,體驗操作的樂趣。

3、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項鍊一串、有規律的事物、幼兒在排序方面的生活經驗以及開放性的材料

活動過程:

一、感受規律的存在,發現生活中的規律。

出示穿好的項鍊提問:

1、這條項鍊漂亮嗎?爲什麼?

2、在項鍊上你還發現了什麼?

3、它是按照什麼規律串起來的?

4、如果你來串,你會怎樣做?

二、引導幼兒聯想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使幼兒感受到規律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

1、除了我們的項鍊是有規律的外,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發現哪些東西是有規律的?

2、他們是按照什麼規律排起來的呢?

三、幼兒嘗試利用多種材料排序,體驗創造與表現的樂趣

1、我們知道了生活中有這麼多東西,都是按照一定規律進行排隊的,那我們今天也來玩一個排排隊的遊戲好嗎?

2、一會兒大家可以在教室中任意選擇你喜歡的材料,爲他們排排隊,可以你自己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合作完成這件事情。

但是在做之前大家要思考兩個問題:

1)你爲什麼要這樣排隊?

2)你是按照什麼規律進行排隊的?

3、提示幼兒:如果你的排隊方法很多,怕記不住,可以自己取一張紙把你排隊的規律都記錄下來。

四、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五、相互交流

1、幼兒分兩組進行交流,一組幼兒坐在那裏當講解員,另一組幼兒自由參觀,然後交換。

2、幼兒自由參觀,可以互相猜一猜他利用了幾種排隊的方法。

3、教師有目的的與幼兒一起參觀,有重點地進行多維度排序的講解與評價

六、活動延伸:

幼兒可以再活動區中進行多維度排序的嘗試,並進行相應紀錄。

活動反思:

《排排隊》本課的亮點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實踐性,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索、發現與形成的全過程,並通過體驗與感受,構建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些造型表現的經驗,僅靠老師的講解是枯燥的,於是本課中我設計了多個環節讓學生親自體驗。

一、以趣味爲本

學生畫的人普通是用幾個圓和火柴人的線條爲符號的形象化,一種習慣性的表現,缺少觀察和思考的成份,對此,我以遊戲爲切入點,通過觀察同桌來感受“人”的外形線條,再用童趣的`長高高,減減肥的添畫法來動動手術,在本課中有玩,有學,有樂,儘管如此,快樂了還需要有效,達到教學目的仍是課堂追求的最終目的。

二、以生活爲樣

排排隊此課用公共場合常見的排除現象設置情境,進行觀察和人物繪畫表現,排隊不管學生在校內還是校外都很常見,上學,放學,吃,玩都經歷過,容易喚起學生的回憶,從而也能“侃侃而談”排隊時的場景和發生的故事。例如有個學生說,他在買車票的時候有人推他的事情,我進一步引導,讓他談談不排隊的行爲,以及他當時的感受,這樣比說一句空洞平白的我們都要講文明,守秩序要來得生動和深刻。

小百科:排隊,指呈現整齊的線形排列。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透鏡的特徵,並用語言表達其發現。

2、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3、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1、教師:小朋友,教師爲大家每人準備了兩塊奇妙的鏡片,請你們用鏡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們發現了什麼?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纔用兩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

二、第二次嘗試:

引導幼兒發現:凹面鏡、凸透鏡的特徵

1、教師:兩塊小鏡片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真有趣,那爲什麼用它們看東西會不一樣呢?

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哪種變大?請你們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它們的樣子是不是一樣?

2、幼兒嘗試操作,發現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

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凹透鏡(幼兒學說)

(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厚的鏡片看東西變大)

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

1、教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現了這麼多奧祕。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奇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麼?

2、請幼兒看看這三面鏡子裏看到人是一樣的嗎?爲什麼會不一樣?

3、引導幼兒討論:

這兩面鏡子和我們剛纔看到的透鏡有什麼不一樣?

4、得出結論:

這兩面鏡子是工人叔叔們利用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後面塗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凹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

(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奇妙的透鏡》實質上是《光的折射》的一個應用實例。由於透鏡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所以這第一節主要向學生介紹透鏡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這是後續知識“透鏡成像極其應用”的基礎,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內容。爲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按照《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儘量從日常生活現象引入,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出透鏡對光的作用,以期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用探究實驗研究問題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引入新課時,我考慮到老師和學生合作,調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就顯得很關鍵,所以我盡力從生活實際出發,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把見過的鏡子說出來並分類。這樣可以讓學生放鬆一下心情,問題簡單了,方便學生回答。可實際教學時,學生的發散思維就顯現出來了,學生隨便分組,我費了好長時間才把學生引導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類。耽誤了很長時間。

新課內容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鏡的基本知識。我先讓學生自由提出“透鏡”的有關問題,然後鑑別出桌上的凸透鏡和凹透鏡,識別出老花鏡和近視鏡,老花鏡是臨時借來的,時間匆忙,也沒準備出太多,目的是進一步明確本節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同時讓學生體驗知識,將知識活化。可沒想到:學生拿到鏡子就摸起沒完。又耽誤了不少時間。第二部分:透鏡對光的作用。我把它作爲本節課的重點。教材上是以演示實驗的形式出現的。由於農村中學條件有限,光學這部分教學一直都是難點,因爲它的現象不便觀察,實驗不好操作,很多實驗都被老師用嘴代替了,而我考慮到透鏡對光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畫透鏡光路圖更是學生易混淆的地方,還是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比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設計爲學生親自動手的探究實驗,而光學實驗應該在暗室中進行,對於農村中學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實驗,最後我發現:用燒杯裝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沒有平行光源怎麼辦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後,透鏡怎麼放又成了難題,我實施了很多方案,後來發現用一個燒杯,兩個同學配合,現象非常明顯。由於有了感性認識,透鏡光路圖也就好理解一些。對透鏡的焦點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對學生以後畫光路圖有幫助。我認爲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課堂上要想學生實驗到位,那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就想到時間的安排,由於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焦距,學生在生活中有體驗,所以我決定把它拿到課後進行,但我要求學生會敘述測凸透鏡焦距的實驗過程。

我認爲課件只是輔助課堂教學的,它不應該主導教學,所以我只是做了幾個簡單而又能說明問題的圖片。在一天的準備過程中難免出錯,加上微機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這樣設計的宗旨就是:重視學生過程體驗、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養。

今後努力的方向:

1、加強和學生的交流,溝通。

2、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考慮得再全面一些。

3、微機水平亟待加強。

4、工作還要再仔細一些,再忙也不能出問題。

5、專業素養、教學水平、控制課堂的能力還需要加強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