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古詩《黃鶴樓送別》評課稿彙編

本文已影響 1.31W人 

  《黃鶴樓送別》評課稿之一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把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代白話文中,通過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學習“文包詩”最好的方式是“詩文互照,情景同現”.該節課做課的老師也正採用了這一方式來組織鋪陳教學,向我們展示了一堂成功的、精彩的課。統觀全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古詩《黃鶴樓送別》評課稿彙編

一、踩點準

首先是目標定位準。語文課首先要上成語言文字的訓練課。本堂課,教者始終堅持這一宗旨,緊緊圍繞《新課標》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以文本爲載體,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在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體會情感。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了有效的落實。另一方面,針對文本和學生的特點,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作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可見,教者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準確、通透,目標的定位恰當,可操作。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其次,重難點抓得準。“感悟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之情,領悟古詩的意思和意境。”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教者緊緊地抓住“看景藏情、舉杯話別、目送吟詩”這三個場面,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通過細心朗讀,結合看圖,逐層剖析,領會語言,體會感情。同時,根據“文包詩”的特點,既重視讀文,又重視讀詩,在讀詩中學文,在學文中讀詩,詩文對照,理解了詩句,也體會了意境和感情。巧妙地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再次,切入點找得準。在教學中只有找準切入點,才能引領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本堂課,教者從整體入手,以“依依惜別”這個關鍵詞語爲切入點,並以這條情感主線貫穿教學始終。牽一髮而動全身。以李白和孟浩然的對話爲突破口,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進行思維碰撞。找詞語,讀句子,談體會。這樣,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二、教有法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聶教導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創設情境。開頭播放音樂,使學生未讀課文先有情,爲學文作好了情感準備。課堂中運用圖片、音樂等手段再現情境,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採用了“品評”式教學策略。首先給學生留出大量時間進行獨立閱讀感悟,在此基礎上,老師又創設了一個和諧互動、充滿人性人情的對話交流平臺,讓學生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察和語言的領悟大膽地釋放出來,在交流中碰撞、反思,從而自然地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較好地達成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語言的品味。

3.學法滲透。本堂課,老師非常重視學法的指導,時時、處處,不失時機地滲透學法。如:用抓關鍵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方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讀詞要讀出感覺,讀詞串要讀出畫面讀出故事來;抓關鍵詞來領悟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如何感情朗讀,如何讀好一首詩,等等,這些學法的指導如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自主讀書的方法,很好的培養了讀書的能力。

三、練得實

這是一堂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課,老師通過各種手段,運用各種方法引領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以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素養。

1.練讀。讀是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本堂課,老師也很巧妙的運用了“讀”的藝術,自由讀,指讀,配樂範讀,齊讀。無論從讀的形式還是讀的次數,該什麼時候讀該怎樣讀都把握得當,行雲流水。同時,讀有要求,如自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一個什麼故事?默讀課文,把課文中與詩句相對應的句子畫出來;自讀課文,你從那兒讀出了他們之間的依依不捨?等等,讓學生帶着問題讀,在讀中思,讀中悟。讀有層次,從初讀整體感知——悟讀,理解詩文——品讀,體會深情。層層深入。讀有提升。在每一次的讀後交流中,讀後反饋中,老師都能運用巧妙的點撥和相機引領,幫助學生提升。提升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升情感的體驗,提升朗讀水平。

2.練說。教者善於捕捉文中的藝術空白處和思維的生髮點,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與其心靈對話,感悟人物內心深處豐富細膩的情感,進行想象說話,引導學生將優秀的語言文化內化爲自己的語言並表達出來,引導說完整,說規範,說流暢,說充分,說深刻。。

3.練悟。課堂上,老師捨得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自主讀悟,自悟自得。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參與到讀中,實現讀和悟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親近文本,走入文本,進而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感悟,自然地達到“一個文本,多種聲音”的個性化讀悟的境界。

四、情相生

本文是一篇景美、情美、語言更美的美文。美文就要美讀,美讀就需要真情,本堂課,爲了營造氛圍,激發情感,教者運用了優美的畫面,配上了柔和的音樂,再加上教師那富有磁性的聲音,詩一般的語言,充滿深情的朗讀,使學生受到了感染,得到了薰陶。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文的詩意,領略到了詩意的語文。聽來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黃鶴樓送別》評課稿之二

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評課的題目是《黃鶴樓送別》。《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課文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5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離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今天有幸聽到陳老師執教這篇課文,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陳老師巧妙地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誦讀質疑法:指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聲、樂、情中自主學習。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詞析句法:陳老師在課堂中要求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來思考,通過細心朗讀,領讀課文語言。

我認爲陳老師教學時有以下六點可取之處:

一、語言優美,導入引人

教學伊始,陳老師以“送別”爲詞眼,運用成段排比式的語言對“送別”做了精細到位地闡述,優秀、自然的導入既渲染了濃濃的離別之情,又給人自然、新穎之感,使學生不知不覺中走入文本。

二、質疑讀文,點明題眼

在揭示文本後,陳老師立刻讓學生讀課文第二節,找到課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他們的心情?學生讀文後,一時很難找到答案,於是陳老師通過反覆多遍重複問題後學生找到了“依依惜別”這一詞,陳老師又用到位的評價語點評“學習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質疑讀文,帶着問題讀書讓學生讀書時的目的性變明確了。學生通過思考讀前教師的問題,立刻抓住了第二節的關鍵字眼“依依惜別”,在讀文時也較容易把握這種離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感。

三、品詞析句,感悟真情

陳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字詞,通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

如抓住第二節的“藏”字,提問藏着什麼?讓學生透過簡簡單單地一個字感受藏字背後李孟二人那份濃濃的情誼,從而感受人物的內心讀好課文。

又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節,通過圈畫重點字詞“您”、“夫子”、“兄長”、“老師”、“請”等詞,使學生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仰慕與敬仰之情。

第四段是對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具體描繪,陳老師教授此段時仍然讓學生抓住關鍵詞“佇立”、“凝視”剖析詞義,深刻領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間不忍分別的深厚之情。

在講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首詩時更是抓住“孤帆”、“之”等詞,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人的心聲。

四、想象補白,抒發情感

寫作訓練是高年級教學中的重點,在設計重點段落第四節的教學環節時,陳老師根據本節最後一句“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天邊……”句末的省略號,讓學生想象當時畫面,把自己當成主人公,對好友傾述內心話語。通過這樣的想象寫話,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碰撞,與作者交流,讓學生將自己對文本的解讀融入寫作之中,在表述的過程中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是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的極佳契合點。

五、朗讀多樣,讀中感悟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教學中陳老師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度、想象讀、表演讀、配樂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

如第二節中,讓學生想象平日裏李孟二人在黃鶴樓上幹什麼?而如今他們卻要在黃鶴樓上離別;第三節中想象古代交通的閉塞與現代交通的便利,通過這樣的對比想象,學生體悟到李孟二人分別難聚,離別時內心的痛苦,文章讀來更真摯、更深情。

第三節在品詞析句結束後,讓學生拿起酒杯表演當時李白爲孟浩然把酒送行的場面,讀好第三節中李白說的話,通過這種邊做動作邊朗讀的形式也激發了學生對孟子的敬仰之情。

課文第四節,教師更是採取範讀的形式,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自讀的形式傳答給學生,最後爲學生配樂,在柔美的音樂聲中讀文和古詩,使學生在教師有目的地指導中讀出滋味、讀出情味、讀出韻味。

六、補充資料,幫助理解

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陳老師很有心地補充了孟子的作品《春曉》、李白的作品《贈孟浩然》、杜甫評價孟子的“清詩句句盡堪傳”的名句,通過補充這些資料,既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又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瞭解人物,爲解讀文本打好鋪墊。

陳老師的課紮實、質樸,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無愧是研究性學習的典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