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花之詠》教學設計精選

本文已影響 2.82W人 

  《花之詠》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花之詠》教學設計精選

《花之詠》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花”中的第三篇課文。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寫花,實爲映人,不過比這一單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種一片太陽花》更含蓄。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花的欣賞和讚美,潛藏着作者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辭優美,意味深長,啓人深思。

 學校及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文章的感受逐漸接近作品本身所傳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討論和理解應能形成大致的共識。而且,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老師應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就文章內容談出個性化的感受。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深意,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按照學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誦喜歡的段落。用第一人稱和擬人的手法仿寫一段。

3、學習本文的結構和語言,與“筆下生花”結合,寫一篇關於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課文中出現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爲什麼喜歡?

能不能背一首描寫花的詩詞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詩人也和同學們一樣喜歡花,那他對花又有哪些獨特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紀伯倫的一篇文章《花之詠》。(板書課題)

課前老師佈置同學們查字典,記錄下“詠“字的幾個含義,誰來說一說?

(“詠”在字典裏有兩種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調緩慢地誦讀吟唱,如“歌詠”;二是用詩詞等來敘述,如“詠梅”)

那在“花之詠”中“詠”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理解了課文內容後再來解釋。

 二、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語言之美。

下面請同學們聽課文錄音,跟讀,邊聽邊把不認識的字註上音。

  三、同位互讀課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們都讀懂了什麼?

 四、朗讀課文,理解課文。

1、個人練習朗讀,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歡的原因。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談感受時注意引導學生談出個性化的感受。

引導學生理解:

(1)想象大膽奇麗:“我是一顆星星,從湛藍的天幕墜落到碧綠的地毯上。”

(2)仔細觀察生活:“我是朋友間的一份禮品,我是新娘頭上的一頂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贈物。”

(3)用詞豐富優美:多個自然段皆可看出。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各個自然段。

 五、體會情感,釋題。

1、“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爲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爲了看到光明。”怎麼理解?

2、作者爲什麼要寫這篇《花之詠》?

3、課題當中的“詠”字是什麼意思?

六、個人練習有感情朗讀。

1、指名配樂朗讀。

2、各小組合作表演讀。

 七、深化理解。

同學們,你們多次讀了課文後,有什麼感受?

提示學生:可採用多種形式表達讀後的感受,比如用幾個成語概括,引用一首詩或詞來表達,或者畫一幅畫,唱一支歌,跳一曲舞來抒發感受。

教學反思:

本文是風格雋永的散文,作者的寫作風格唯美,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針對課文的這一特點,運用了形式多樣的讀來品味詞句,進而突破難點。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批評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爲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閱讀中去感悟作者內心的情感。

 點評:

1、抓語言文字,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花之詠》一課的設計者以語言文字爲載體,重視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揣摩語言所傳遞的美好情感,使學生受到薰陶、感染,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扣住課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設計者沒有按常規先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意思,而是先設疑,然後在學生充分朗讀、理解了課文內容後,在學生已經感同身受的情況下,再來理解課題意思,可謂水到渠成。

3、教學設計的最後,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全方位的開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對文本的感悟與演繹中來。

  《花之詠》教學設計二

 教材分析:

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1883—1931)散文集《淚與笑》中的一篇。《花之詠》可以理解爲“花的歌唱”,品讀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書。詩人採用擬人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寫出了花的心聲;在前3段“我”分別把自己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話”、“墜落到草地上的一顆星星”、“大地的女兒”、第4小段講了自己的用途“朋友間的禮物”、“新娘頭上的鮮花”甚至是“祭拜逝者的贈物”,“花”是世上美麗事物、人間真摯感情的象徵;在5、6段“我”又歌頌了自己從清晨到黃昏,從大地到空中與微風攜手同百鳥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7段則表達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本文表面上是關於花的描寫,實際是作者在借物抒情,作者已與花融爲了一體,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花的欣賞和讚美,潛藏着作者的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與追求。詩人以流暢的語言,清新的文筆,愧麗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從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啓示深刻的哲理。

  學情分析:

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寫作手法有了較深的瞭解與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發自己對花的讚美與喜愛的同時借花表達自己對美麗對光明的追求,正是兩種手法的有機結合。加上“花”是學生們身邊十分常見的也是大家較爲喜歡事物,學生對它們的形態外表以及生長習性比較瞭解,所以本文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不難理解。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能用第一人稱和擬人的手法仿寫課文。

3、通過誦讀課文體會到作者對美麗與光明的渴望與追求,並與自己情感產生共鳴。

教學重難點:對“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爲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爲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

1、直接出示課題

2、查字典,“詠”什麼意思?(歌唱)

3、結合預習,想一想“花之詠”什麼意思?(花之詠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對我們唱了些什麼呢?讓我們來靜靜的聽一聽

  二、初讀課文

  1、錄音示範讀。

2、聽之後有什麼感受?

3、誰願意代替花“唱唱”這首歌?(知名分段讀)

4、你覺得他們讀的怎麼樣?(生生互相評價)

 三、品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語氣自由讀課文,對喜歡的段落可以多讀幾遍。

2、小組交流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選自己最喜歡的段落,用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讀後的感受。(語言交流、畫一幅畫、唱一首歌、表演、吟誦一首詩詞)

(在說到“我是一句話”這一段時,可以引導學生猜猜大地說了一句什麼話;第4段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的談談感受,體會花的美好寓意;第7段,開展討論“我”的幻想是什麼?“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麼?這是本文的重難點。“我”的幻想可能是對自己的孤芳自賞,希望自己更加的美麗,希望自己能和星星一樣升上天空,希望自己永不凋零,希望自己被更多的人稱讚等等,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大膽地說;“追求光明”是“花”崇高的理想,這裏可以適時介紹一些關於作者的資料,感悟課文借花喻人的特點。)

四、朗讀背誦課文

學生充分交流對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後,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選背課文。

 第二課時

複習上節課所學之後

1、課下蒐集到的關於紀伯倫的更多信息,進行知識擴展。

2、選自己喜歡的段落,當堂仿寫一段。進行交流。

3、讀一讀日積月累中“讀一讀”中的詞語。

4、練筆:通過這首散文詩我們不但感受到花是美麗的,更體會到了花的崇高理想與追求,其實大地萬物還有很多東西也有着崇高的氣節,你願意像作者一樣爲它們作詞歌唱嗎?(學生進行練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