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蘇教版三上《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後記

本文已影響 2.46W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後記

蘇教版三上《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後記

課程改革給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現在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有效對話的過程,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享受着語文學習的樂趣。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篇“文包詩”課文,描述了王維創作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動人故事。執教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學生興趣盎然:“逢”“倍”是什麼意思?誰“每逢佳節倍思親”?爲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通過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學生從課文中尋找答案,解決了問題。教師藉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體會大詩人王維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說得感人,讀得動情。精妙的設計得到了順利實施,我心中沾沾自喜。

這時,一位學生猛地舉起手,嘴裏輕聲說聲:“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心中頓時閃過一個念頭:“課要結束了,不要給我添什麼亂子。”但看到學生求知而急切的眼神,最終我還是忐忑不安地請他說說自己心中的疑問。“老師,爲什麼重陽節的時候人們要頭插茱萸,登高遠眺?”我心中一喜,這個問題正中我懷,我早已作了充分的準備:“茱萸是一種具有濃烈香味的植物,重陽節頭插茱萸登高遊玩傳說可以驅災避邪。”我剛想滔滔不絕地把答案告訴學生,這時,旁邊一位學生搶着說:“老師,我來說。”看着他一臉的自信,我點點頭。他繪聲繪色地講起來:“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每年九月初九一出現,就有很多人病死。有個人叫恆景,他父母在瘟疫中死掉了,自己也差點兒送了命。他病好後就離開家去訪仙學藝,決心爲民除害。他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又送給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經過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快到九月初九了,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告訴他用法。恆景趕回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到了中午,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立刻停下腳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了。從此,就有了九月初九頭插茱萸登高避邪的風俗。”

重陽節“頭插茱萸”還有一個神話故事,這位學生講得頭頭是道,其它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而更讓我感到驚喜。我爲這節課準備了這麼久,卻沒找到這個資料,這位學生無疑也給我上了一課,我和同學們情不自禁鼓起掌,向他表示謝意。

課上完了,我心中暗自慶幸,我還在沉思着:如果我不讓學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如果我不讓學生講出自己掌握的資料,學生心裏有何感受,這堂課還能算“精彩”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能根據文本自主感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讓學生提出心中的疑問不正是尊重個性的表現嗎?學生的世界豐富多彩,潛藏着豐富的“資源”,他們會收集資料,他們有許多別人不知道的知識,讓學生把自己的知識介紹給大家,實現生生互動,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生不是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嗎?

感謝學生的問,讓課堂在問題的不斷生成中發展;感謝學生的解答,讓學生的“資源”在課堂上閃光。

“精彩”的課堂不屬於我,而屬於“你”——學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