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熱】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26W人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一、說理念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遁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還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理念:動情朗讀,探究內涵,體情悟道。

二、說教材

1.教材簡析。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讀課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體現了一家人之間的濃濃親情,唱出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讚歌,讓人體驗到“生活之美”。學習本文要進一步落實單元要求,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同時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促使學生爲家庭親情建設盡一份力量。

2.教學目標。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我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詞句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人情美。

②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3.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重點爲:

①揣摩精美詞句,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美、人情美。

②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至於教學難點,即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存在困難的地方。確定教學難點爲:理解“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難點突破:通過反覆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揹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三、教學創意

本文通過生活小事和細節體現親情美,學習本文正是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感悟親情的一次極好的機緣。所以我確定課堂結構以情感爲線索,貫穿對文本的品味,使學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內心有所觸動,從而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七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1.美讀引路,涵泳親情。這篇散文,雖語言平易樸實,但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因而,要讓學生品出其中的語言美、人情美,採用豐富多樣的朗讀形式,如聽錄音、學生跟讀、學生自由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等。

2.以寫促讀,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於以小見大,反映出尊老愛幼的社會美德。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接受靈魂的洗禮,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在觸動學生內心情感,激發其寫作慾望的前提下,要求他們爲親人寫一張賀卡。

3.媒體輔助,增色課堂。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增強直觀性,適時給予友情提示(朗讀、品味方法的指導),體現人文性。

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讓學生勤動筆墨,養成良好習慣。

2.朗讀感悟。抓住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程序

1.營造氛圍,談論親情。播放歌曲《我愛我家》,通過優美的旋律和詩化的歌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對“家”進行認真審視,從而架起文本與生活有效溝通的橋樑。然後請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對“家”的理解。

2.初讀課文,認識親情。

①聽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整體感知文本,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設計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快速搶答。

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讀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綜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讓學生輕鬆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淺層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悅,真正體現新課標“以人爲本,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同時又能縮短不同層面學生的距離,爲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臺。

3.品讀課文,享受親情。

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爲最美最能表現親情最有深意的句子,並加以品析,說說它美在哪裏。

②有感情地朗讀喜歡的語句,交流心得。在合作與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內涵,以突出重點。

③教師範讀精美語句,適當指導,學生齊讀。

④指名朗讀文章最後一段,教師點撥,以理解主旨,突破難點,並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語言品析,玩味,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愉悅。在探究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啓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去圈點勾畫,去品味語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親情的溫馨,探究生命的真諦,從而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4.拓展延伸,擁抱親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溫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滲透着濃濃的親情,它不僅在莫懷戚家中,也在我們每個人家裏。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家裏的親情故事。“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要聯繫生活,學生與教師的經歷體驗就是課程,社會生活就是課程。設計講述親情故事,就是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在親情的體驗中加深對文本的解讀,形成他們對社會、人生的雙向理解,獲得對生命意義和生命本質的認識,並進而形成自己健康的個性。

5.動情落筆,抒寫親情。家因爲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爲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看到別人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想必同學們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撥動了,有千言萬語想對親人傾訴。請以“親情”爲主題,寫一段50字以內的溫馨短語,寫在賀卡上送給親人。

6.總結全文,表達祝福。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下面是老師在資料中看到的由本課生髮的一副對聯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把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着濃濃的親情。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上課前我認真備課,認真督促引導學生預習,基本上做到了既備教材、教法,又備學生、學法。雖然課後聽課的教師和領導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但我還是認真做了反思。

本節課的優點主要有:

一、導入生動有趣。我首先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入話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又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與本文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課堂形式多樣,師生雙邊活動積極。本節課我主要採取教師引導爲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爲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訓練了他們快速閱讀能力和篩選信息、整合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主要有:

一、重難點不夠突出。

二、課堂問題設置之間跨度較大,銜接不夠自然,沒有切實做到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給學生理解課文帶來難度。

三、課堂評價方式單一,只是教師自己給學生評價,沒有讓學生相互評價,抹煞了一部分學生回答問題的成就感和積極性。

四、板書過於簡單,不利於爲學生今後複習提供線索。

今後改進措施:

一、課前反覆鑽研教材和課標,認真把握課堂重點難點,爭取以後課堂做到重難點突出。

二、認真虛心向老教師學習請教,學習他們的教學方法、教學思路。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執教完《生命生命》一文之後,回顧整個過程,確有許多值得反思之處。

一課,篇幅並不算太長,但內容很難理解。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談論生命問題確實有點勉爲其難。更多情況下,學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實的感受,而這又恰恰是教學中極力強調的。缺乏對生命的真實感受,無法引起共鳴,那麼教學將會是失敗的。

在備課的過程中,最初的考慮是讓學生大量收集有關的資料,通過資料的收集,感受文章的含義。在試教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理解缺乏基礎。儘管他們擁有很多的資料,如海倫.凱勒、貝多芬、張海迪等人的事蹟,但這些資料只是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對理解的幫助並不具備更多的意義。

讓學生談感受時,學生也只是簡單地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羅列出來,顯得空洞而又乏味。逐漸地,在老師們的指導下,選擇了一個突破點,那就是緊緊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蹟,將課文與作者的生命歷程之間建立聯繫,引導學生在感受課文內容的同時,走進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寫出的這些語言文字中蘊涵的對於生命的思考。

教學中,通過第一個課件展示了杏林子命運中的不幸,同時點出她的堅強,引導學生感受文中前兩個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飛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學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選擇這樣的事例,完全是出於對自己生命的思考。這樣一來,既讓學生感受了語言文字,又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心,並和自己的心產生共鳴,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

第二個課件展示了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到在如此艱難的生命歷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實在令人敬佩。這樣,文章最後兩個段落中的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起來就好了很多,學生在談如何“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時,也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在教學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處理資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教學中,如何根據教材特點處理教學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篇課文是這一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整個單元都是有關生命的。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前兩課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這一課,並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前兩課的理解更好地與本課的學習結合起來,學得更深入,這是一個難題。學生的思維我們可以引導,但並不由我們決定。在教學中,我採用的辦法是讓學生談論“你還知道哪些像小飛蛾和小瓜苗這樣的生命”,在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繫前兩篇課文來談,從實際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學生並不是泛泛而談,都能夠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繫有針對性地說出自己的理解。看來,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立足單元,抓住課文前後之間的聯繫,從整體上理解內容,領會中心,是一種較爲紮實有效的辦法。可惜,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常常忽略這一方面。

其實,在最初選課的時候,只是出於對這篇課文簡單的喜歡。在備課的過程中,在老師們的指導下,越來越意識到文章帶給自己的震撼,在震撼之餘,才逐漸領會到更多更深層次的東西,繼而,才能夠將自己的這種理解滲透到教學中。我想,一節課所呈現出來的表象固然重要,備課的過程更重要。這一過程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備課,是一種對於作者的重新審視,也是一種對於自身歷程的回顧與思考。這一方面帶給我的巨大沖擊至今仍強烈地停留在我的意識之中。

在教學過程中,因爲有資料的引入,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想開去。然而,一個突出的問題隨之而來。當學生充分想開去的時候,往往很有效果,但忽略了想的目的。從閱讀中想開去,是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把握內容和中心,能夠想得開去,還應該能夠收得回來。在實際教學中,當我引導學生想過之後,沒有注重讓學生再次回到文本中來,以爲想過之後,學生就應該可以理解透徹了。後來想想,應該讓學生在想開去之後,能夠將所想的內容和文中需要理解的內容聯繫起來,並通過具體的字詞句體現出這種聯繫。這樣,理解會更深入。事後想起,這是本次最大的敗筆。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在教師小結語言的整體性、引導性上多思考。

教學之後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東西也很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這樣的課,自己就會進步一點,對教學的思考會更深入、更廣闊一點,即使有時並不成功。能夠多想一點,能夠更全面一點,能夠更細緻一點,能夠更投入一點,也許,就會更好一點。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昨天在雲龍中學上了《山市》一課,得到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各位同行的真誠讓我感動,對我來說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今天上來上傳資料時,看到毛宇老師寫的《參加瀘縣“中小學語文高效教學策略研究”會議有感》一文,對我和張老師的課作了精彩的點評,我發現我的教學理念可能出了問題,於是想說出來探討一下。

毛老師提的意見很好,說得很有道理,而且她確實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如果我們都能把她說的做好的話,那當然是我們心中想要的語文課堂了,所以,我們正在好好的,努力地學習。不過可能我們的教學理念有點不同,我有點點不同的觀點,也說說自己的感想吧。<<山市>>一文是孩子們進入中學以來的第三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自讀課文,這對孩子們以後的文言文的學習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設計這堂課只有兩個理念,一是實在,文言文來不得形式的花哨,要的是知識的落實,比如:我設計填空也許是有些不妥,可是我想要是作者簡介就一張幻燈片一晃而過,學生沒有什麼印象,對蒲松齡這樣重要的作家來說,不能只是做做表演而已!如果在知識落實和課堂氣氛中選擇的話,我可能還是會選知識落實。我想對教師來說,就是要讓學生學他們該學的,記他們該記的知識。又如在翻譯環節,我並不是只走了形式,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我提講了重點的詞和句,語法知識,詞句理解的方法等。第二、方法觀的滲透。文言文的教學,我還是想更多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雖然下載的範讀有和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可是利用它讓學生記住了兩個關鍵的地方,不也是一個好辦法嗎?我覺得不是說這樣的錄音就不能用,而是如果用了沒有及時糾正其中的錯誤那纔是失策。《湖心亭看雪》我也下了錄音,但我沒用,因爲它錯的不是我想要提醒孩子們的地方。至於節奏,只是想提醒孩子們關注,當然可能確實有顯冗繁,我以後一定注意。

因爲正在學習階段,在這條路上我只是一個新手,所以,我就想讓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別人的產生碰撞,這樣準能產生出新的火花,而這星星之火興許能照亮我的語文之路。謝謝毛宇老師的坦誠!也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多給我意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今天,文科組的所有老師評論了《再塑生命的人》課堂設計,近而,我做了如下反思:

1、在遊戲導入環節,還是比較粗略,沒有注意細節,如果加入更多細節,可以使學生有更深的體會。

2、對於教材的挖掘度還是不夠,備課經驗欠缺,忽略了“單元目標”,還沒有形成屬於自己的教學特點。

3、每個環節的緊湊度還是不夠,不能一步步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不能更好的體現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式。

4、自身語文素養的欠缺,對課文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在設計課堂環節時不能體現“效率”之所在。

通過各位老師對我中肯的評價,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做到:

1、在備課時,對於各個環節,深思熟慮,然後進行設計。最好在備課時能多方面考慮,全方位思考,多角度審視。

2、注重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在課堂上注意採用默讀的閱讀方式,還要注意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深情。

3、在每個環節的設置上,儘量用精簡的語言貫穿,形成一條線索,讓學生順着線索自主學習,不要將我的思想強加給他們。

4、對於語文素養的欠缺,需要時間來補救,首先從課本開始,在不懂的地方,翻閱資料,或者求助學校優秀老師,一步步改進。

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改進自己。我知道這條路很長,也會佈滿荊棘,但我會學習海倫的精神,讓自己越來越強,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注自然”單元。《秋天》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後接觸到的第三首新詩。和前兩首相比,這一首,更加註重意象的選擇和意境的表達。詩不長,僅三節。但很精粹,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詩人將視野投向農家生活,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在明朗純淨的詩意中表達了對秋天、對生活的熱愛與讚美之情。全詩以“秋”爲主軸,平行地展開三幅畫面。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學生對於秋天的認識比較少,因爲溫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氣候特點,秋天的季節特點並不明顯,而對於生長在城市裏的學生來說,農家的秋天更是遙遠,所以如何增強學生的對秋天認識,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秋意,感受詩歌所營造的氛圍,是本課要突破的一個難點。

本文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爲核心,本課主要採用多媒體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把信息技術運用於語文教學中,實際上是打破了傳統的“一書、一板、一粉筆”較爲枯燥的教學模式,而把優美的詩文、美妙的音樂、美麗的畫面等美好事物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並進而創造美。

這堂課主要包括了引入秋天——尋找秋天(看秋天——品秋天——聽秋天)——感悟秋天幾處環節。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就用一曲《秋日私語》配上一幅充滿秋意的唯美畫面,開始秋的旅程,一下子將學生的情緒帶入秋日的寧靜悠遠中,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在這片寧靜悠遠的秋意中正式上課,揭開了秋的第一幅畫面,我用帶着恬靜而又悠揚的曲子,用藍天、白雲、蜻蜓、稻穀等組成的FLASH動畫,用詩般的語言營造一個詩意的秋天,既讓學生沉靜在詩意之中,又爲下面學習詩歌、解讀秋天做好了鋪墊。假若用傳統的方式導入,是將秋天“講”給學生聽,那麼秋天也就不能快速地走進學生的心理。有了信息技術的加盟,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學生的情感就會隨信息技術在語言文字的海洋裏自由馳騁。

“尋找秋天”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尋找詩歌中有秋天意象的詞,通過對這些詞的品味,通過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感受到作者所營造的秋天的意境,並品味到作者優美的語言。傳統的教學僅能依靠文字,解讀方法單一,學生會越學越枯燥,而我藉助了多媒體手段,介入圖片、文字、音樂,運用對比的手段,不僅讓學生欣賞到美,更讓學生在圖片與文字的比較中,在文字與文字的對比中,在不同音樂的選擇中,更深入理解文字。從而達到對詩歌語言的感悟。以第三節詩歌爲例。前兩節詩歌側重於描寫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節詩歌則重在寫人的內心微妙的變化、感覺,提升了全文的情感。而這種微妙的情感定要藉助於多媒體的手段幫助學生解讀。在這個環節中我選擇了用音樂,因爲音樂最能走進人的內心。我用了兩首不同的音樂,一首是明朗歡快、情感激烈的樂曲,而另一首則是略帶憂傷,情思飛揚的《少女的祈禱》,讓學生在兩首具有強烈對比的樂曲中感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將詩歌中含蓄表達出的少女的思戀之情解讀出來。在這三個環節中,我始終以學生的朗讀爲基本步驟,用個別讀、配樂讀、朗讀評價、朗讀技巧指點、集體讀等多種朗讀方法穿插使用,在課堂最後以仍以學生的配樂朗讀爲高潮,避免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忽略語文所強調的文字本身。課堂結束時我將秋天進行到底,仍用詩文、音樂、圖片相配合,點出秋天在每個人的心裏。秋天遲早會離去,但秋天也永遠不會有終點。每個人的心裏都有着自己對秋天的理解,因而我讓學生將秋天的感受延續下去,在網頁上提供學生大量的與秋天的有關的圖片、音樂、文章等,供學生課後學習,豐富學生對秋天的認識,通過了解不同類型的秋天而逐漸形成自己對秋天的理解。上完課後,我有如下體會。

1.本課成功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這我想是本節課的最大特色與亮點,優美的、處處瀰漫秋天的氣息的課件,尤其適合詩歌的教學,極大地幫助學生理解與體會詩歌的意境。優美的課件爲學生的品味、朗讀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課件用落葉、楓葉、藍天、白雲、稻穀、蜻蜓、果實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圍;用音樂渲染秋天的意境;對於學生提高興趣及體會詩歌語言和情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2.恰當使用多媒體介入圖片、音樂、文字幫助解讀。圖片、音樂、文字都不是單純地介入,而是運用比較的手段,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大量優質資源的提供,將課內延伸到課外。詩歌的語言不能過多地去分析,所以我藉助其它手段引導學生去體會。在三段的詩歌中,我分別藉助圖片、文字、音樂的介入,引導學生去體會、去品味。如在“看秋天”這環節中用圖片和文字相比較,圖片既表現了文字,又有很多文字的留白需要自己去想像;在“品秋天”這一環節中,通過文字的刪減比較,學生馬上領悟到詩歌的意蘊;在“聽秋天”這一環節中,通過兩種不同音樂的比較,學生既提高了音樂的鑑賞力,又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意境的體驗。多種方法、多種角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

3.以朗讀貫穿始終,體現語文味。以朗讀爲主線,就避免多媒體教學中經常碰到的喧兵奪主的尷尬。使多媒體起到真正的輔助教學的作用。詩歌重在朗讀。本堂課以朗讀貫穿始終,在朗讀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後又能指導朗讀。每一節的朗讀指導,爲下文的朗讀作鋪墊;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相輔相成;最後的配樂朗讀又使整堂課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與自信心。朗讀與品味相輔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4.尚缺少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指導。課堂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還是缺少學生寫的能力的培養。這首詩歌的形式學生比較容易模仿,若能在課堂上展開,讓學生查找到不同的關於秋天的文章,能拓展學生對秋天的全面的認識,接觸到不同類型的秋天。然後再讓學生寫寫,這樣就能昇華學生的情感,並將之表達出來。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中學文言文之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教學改革以來正在逐漸加強文言教學,一方面是弘揚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學習母語之必須。然則魯教版初一上冊教材中所選《山市》頗令筆者費解!是和道理讓本書編者將本課收入課本的呢?從該單元主題來講,屬於“弘揚科學精神”,重點應該點明的是語文與自然科學的必然聯繫。但《山市》一課要說讓他們學到所謂的科學知識,那真是還不如隨便從現代作家裏面隨便挑選一篇關於“海市蜃樓”的作品,免得讓學生學到結尾還在那迷惑:“這鬼市到底是咋回事?”

從文學鑑賞的角度來看,蒲松齡乃明清小說之大家,其作品《聊齋志異》更是婦孺皆知,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的批判精神是其作品的主調,然《山市》一課上儘管教師無論怎麼講解背景講解《聊齋》之批判精神,學生也難從本課中領略端倪。《聊齋》一書凡474篇並非皆能反映作者之志趣,其中也不乏藝術性、文學性稍弱者,不能一概而論。然《山市》決不是能代表蒲氏風格的作品,並且,初一學生首次接觸蒲松齡更應該以更具代表性、藝術性之文來啓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一線語文教師大多將本課中文言詞彙作爲重點來講解,很少顧及《山市》之藝術性、審美性。中學低年級的文言字詞積累固然重要,但若顧此失彼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貽害無窮。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在講解課文內容時候程式化教學痕跡太嚴重,尚不能打破舊有教學體系。在21世紀信息時代到來的今天還在那“開始——發展———高潮——結局”的一通灌輸,一段段的概括大意,如同解剖生物標本般的肢解本來已經很短小的文章。

《山市》很奇幻,教學很詭異!

教學改革不能只改其表,不管多好的教材、多好的理論,如果教師的思想不能轉變,知識面不能開拓,一切皆是無用之功!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在上節課學習的基礎上,讓我對七年級新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基礎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在這節課上我決定採取不同於上一節課的教法。首先,我讓學生將選文中難懂的段落、詞彙劃下來,然後小組內探討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全班解決。這一環節後,幾乎整篇選文都被劃了下來。由於選文內容重複的比較多,所以最終需要解決的詞語並不多。於是,我將這些全班同學都沒有解決的詞語在黑板上給註解了出來,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記下來並記住,然後開始通譯全文。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教室內活躍了起來,都積極認真地開始看書、翻譯、學習。等學生都靜下來的時候,我開始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先小組內相互檢查,再各小組間展開競爭檢查,再由課代表主持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的競賽得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習效果也不錯。這一堂課,我感覺到比較滿意。

我的反思:1、特別是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比較低,我們教師要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進行施教,教學效果就會好學多;

2、七年級新生剛從小學轉入初中,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都有待於改變,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學生儘快地適應初中的生活;

3、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得當。不同的學生、班級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裝着每一名學生。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對一個個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們倍感肩上的使命神聖。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的去分析學生、發現學生時,我們總能找到適合教好他們的方法;當我們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思考他們的需要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純真與可愛。讓我們靜靜地思考,讓思緒輕輕地在每一個可愛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分鐘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本文闡明作者從花中領悟的人生意義,是對花形、花色、花香的一個總體提煉和歸納,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說:“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裏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從這裏,作者領悟到了人生的意義,就是無論是人生的熱烈,還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對於萬物來說都有着頑強與美好,它是永恆的!所以作者“不覺加快了腳步”。這裏和文章開頭相呼應,從“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到“不覺加快了腳步”,其實是寫出作者思想的一個變化過程,對人生的思索過程,從迷惘、惆悵、痛苦到領悟、寧靜、喜悅。由此我們可以認爲,一種對生命的新的認識已進入到他內心深處,他將爲這新的生命現去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解放而鬥爭。’”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今天的學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義,努力學習,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詩主在抒情言志,是人感情爆發到極點,有感而發的最高文學形式,其文內涵豐富,其聲如雷貫耳,其義激人發聵,震感心靈,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承載着中華文明的真善美的精華,讀之洗滌心靈,誦之耳聰目明,寫之沉澱智慧,實爲育人之良藥,忽視和淡化詩歌教學時語文教育的一大遺憾,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在教《在山的那邊》這堂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用動情的朗讀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韻律美,細緻的分析闡釋詩歌字裏行間獨到的人生體驗,感受詩人的豐富的的情感,設置情境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那顆絕不屈從於不公平的命運,敢於尋找夢想,執着的心靈。逐字逐句賞析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與貼切,講述詩歌簡單的寫作技巧。當堂堂練習我設計了用詩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兒時的一個夢想,學生懷着創作的衝動開始嘗試寫詩,有了前所未有新鮮的體驗,當讀着自己用心寫成的稚嫩卻無比真切的小詩時候,學生收穫不只是一篇課文的理解,而是被詩歌潤澤了的心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較之過去的《再塑生命》選文,今天刪選後的這篇文章條理和行文思路更加清晰。

1.葉聖陶先生說,“打通了語言文字,這纔可以接觸及作者的心。”潛心會文,在品讀、琢磨、把玩文字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相通,引起學習的共鳴,這是語文教學的要點。

所以如何讓健康的學生體會盲人海倫凱勒學習文字的的艱難,感受到學習生字以後的快樂,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

爲此,課上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我故作神祕,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我說,老師今天帶了一個非常好吃的巧克力,它是剛剛由韓國買回,他沒有漢語名,只有韓語名,它在韓語中發音是“馬西大”(讀音是瞎編的,課堂上最好準備一個真實的小禮物)。希望同學們不許偷看,閉緊眼睛,然後伸出一隻手,老師將會在大家手掌上拼寫這個韓語,如果你學會了書寫,那麼這個巧克力將屬於你。

學生們很興奮,個個精神抖擻。

在這個情境中,學生多多少少會能夠感受到一點海倫凱勒學習的困難和學後的喜悅。學生朗讀文中海倫凱勒這些心理描寫的句子,會引起學生更大的共鳴,學生更容易走進海倫凱勒的心理,對文字的品味更能觸動他們心靈。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讓學生學習這種寫法,寫一段自己喜悅的心理描寫。爲了避免學生書寫內容的單調,告之學生寫高興的心情最好不要出現“笑”這個詞,學會用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內心的喜悅。

這篇文章在書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表現的比較豐富,所以我認爲可以作爲一個教學點開展學習。

2.學生帶着對“莎莉文”老師飽含敬意之情朗讀課題《再塑生命的人》,這個環節也是挺有意思的,有利於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今天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詠雪》,它是《〈世說新語〉兩則》中的一則。爲了完成教學重點,我要求學生藉助於課文註釋以及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基本上能夠獨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對“兒女”、“差”、“未若”、“因”這些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不太好,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注重每一堂課的積累與運用。

在瞭解文章大概內容的基礎上,再整體感知。我設計的問題是“同學們,你們更欣賞誰對雪景的描繪?爲什麼?”。旨在指導學生品析名句“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侷限於參考書時所給的賞析內容,不能充分展開想象,自己動腦筋去思考“白雪紛紛”是怎麼樣的一幅情景!這與學生平日裏是否用心觀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的學習中,引導學生靜下來,聆聽心聲,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瑣事。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相關的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語文,重在積累、重在細細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濃,才能散發出悠遠的清香。若是你能夠在某個日落的下午,映着餘輝,慢慢品嚐,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王幾何》這一課教完了,但是對於課文的研究與思考還在延續。初讀似乎簡單,再讀並不簡單,要真正的讀懂它絕對不簡單。

成功之處在兩個方面。

點評式的自讀和預習學生做得很到位很厚實,保證了課堂交流的真實性、可靠性和豐富性,使得學生的自讀本領有一定的提升。

教學的活動設計相對合理,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物,讓學生盡情的展示了自己自覺學習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活力。

這兩個方面的課堂運行也比較紮實。

自讀課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一個活動實際上就是爲了展示同學們預習課文點評內容的大檢查,從而讓學生明白“有細緻的勞動就會有巨大的收穫”這一道理,從而引導學生養成仔細閱讀,認真圈點的好習慣,爲終生學習打下基礎,形成一種自學能力。實踐證明他們做得非常好!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課堂上積極表現與踊躍發言就是很好的見證。文章自得方爲貴,我們所提倡的就是這種自得意識,有了這種意識,學生的語言學習就會化難爲易,點石成金,假如這種自學習慣能持之以恆,本節課也就功不可沒。

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循序漸進的,目的就是爲了引導學生研讀課文走向深入,絕不要停留在字面以及文面之上。這些教學活動也有一個目的,就是搭建研討的平臺,發現人才,激發創造力,同時使得學生對課文的研讀精細而準確,靈動而創新,展示自己自覺閱讀的豐厚收穫,形成了思想碰撞的大好局面,這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但確實是一次值得欣慰的課堂經歷。

這節課的不足也很明顯。

首先是課堂教學最後的大總結比較倉促,這是比較遺憾的,因爲這個總結包含着這節課的精練的點評,包含着對課堂內容的梳理,也包含着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但沒有時間去完成,只是在匆忙中以佈置作業結束課堂確實帶來一個不小的遺憾。

其次原先設計的即興寫作“我的一位老師”這一活動沒有完成,只是當成作業佈置給了學生,說明前兩個環節的進行拖延了時間,沒有機會讓同學們借鑑《王幾何》的寫作智慧,這就是一大缺憾了。因該在課堂加快進程,讓即興寫作有足夠的展示時間,就會更精彩一些。

課堂永遠是一個神奇的領地,我們要能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就會更加神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麼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這個宏大的主題,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在課上,我並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從客觀上去解說什麼是生命;也沒有以一個演講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給學生講說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語文課標提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不溫不燥地引領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通過讀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課教學中我成功地體現瞭如下幾點:

1、充分利用多種學習資料,溝通課內外聯繫,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新課開始,我打開多媒體資料中作者的圖像,讓學生了解作者,調動起學生的情緒。教學中放課文錄音,使學生接收、內化、感悟、理解文章主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訴只會扼殺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創新、去盡情地展示自己。課上讓他們自己先講一講,同桌討論,全班交流彙報,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和發散思維,使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文並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3、反覆品讀重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覆品讀文中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讀爲本,注重自我感悟,是這節課的很大特點。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爲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一入課,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我感悟。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注意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同時抓住典型語言信息(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爲什麼飛蛾求生的慾望使作者震驚?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對弱小的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

在“瓜子生長”這個段落中,在學生品讀的過程中,老師創設了師生對話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最後老師的反詰追問:小瓜子你拼命地衝出外殼,冒出地面,可只能活幾天,你這樣做值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命的價值。學生進入情境,發自肺腑的感受到小瓜子頑強的生命力,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專家說過: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對《生命生命》這一課的教學還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對於教學中如何很好的落實教學三維目標還需進一步實踐、探索。但我一定會繼續努力,因爲追求無止境。《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這一教學反思,來!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閱讀教學的任務時明確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線索,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而在第二課時中,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整體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達到夯實基礎、關注文本,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在上課伊始,我用簡短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然後讓學生認讀上節課學過的生字詞,並回憶課文的梗概。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又在學生回顧梗概的彙報過程中進行了說的練習,併爲本課的順利進行做好了前期鋪墊。

在學生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針對文章重點段落的重點句子進行品讀,在品讀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品讀中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在品讀中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品讀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

教學中,讀應貫穿始終,隨着學生的彙報,教師便引導學生將理解、體會到的感情融入讀中,在對比讀,分角色讀,小組讀等多種方式的讀中引導學生更好地領悟人物的內心的感受,在讀中與作者的感情共鳴,並在讀中積累內化語言。

在學生理解文本和積累內化語言的基礎上,我注意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嘗試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作者獨特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感悟作者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要表達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並引導學生說話寫句,這樣就將讀寫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課堂的調控上,對時間把握得還是不夠精當,整個課堂前面用時過多,使得拓展沒有很好地完成。在今後的日子中,我會不斷努力,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