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語文教案(15篇)

本文已影響 1.23W人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教案(15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樹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學會觀察大自然

2、學習並運用聯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抒發感情

3、學習並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由景物引發的聯想、感受

2、運用比喻、擬人生動、形象、恰當地表達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向學生提供以下資料:①作者介紹②寫作背景(見附一、二)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介紹作者、亮標

繁星是常見的,引起過古今中外無數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觀察過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樣觀察的?有什麼感受?(學生回答)好,下面我們來看看作家巴金是怎樣觀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板書課題)指名學生介紹巴金和寫作背景(口述)教師亮標。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冰心詩三首

教學目標

1.品位這三首詩中所蘊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學習這三首詩中豐富的想象、奇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三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通過生動的形象表達深刻的哲理及“冰心體”詩歌的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時,你很羨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榮譽嗎?正當青春年華的年輕人,在投入社會的大海時,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該怎樣寫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讓冰心來告訴我們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投影放出作者簡介

三.配樂詩朗誦

學生自由朗誦這三首詩,並推薦朗誦比較好的四人(一小組一人),教師放音樂,這四人依次朗誦這三首詩,要求學生認真聽讀,並評比出朗誦者。

評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話,並且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品讀三首小詩,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成功的花

(1)、讀完本首小詩,你能品味出其中蘊含的哲理嗎?

(2)、第二句的結尾用了一個感嘆號,作者要抒發什麼慨嘆?

(3)、體會“明豔“、“然而”一詞在本詩中的作用;比較詞語:“驚羨”與“羨慕”的區別;詩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4)、你還羨慕別人成功所得到的榮譽嗎?花的成功歷程給了你什麼樣的啓示?

七年級語文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文。山市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它很難出現,更難爲人們所見。這篇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成的。它以時間爲序,歷歷如畫的再現了“山市”從生成到消失的過程。這是一片自讀課文,如果學生了解了山市這種現象,學習起來應該不困難。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難點。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可先讓學生根據課下的註釋和自己手頭的資料自己來理解課文的大意,然後分小組討論,互相溝通,最後以讓學生當小老師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誦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層次,把握敘事線索。

2、積累文言詞語。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準確解釋課文中的時間詞、形容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儀器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查閱蒲松齡的相關資料,簡單瞭解《聊齋志異》。

2、讀課文,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瞭解課文大意,自行解決生字,把不懂的詞語劃出來。

第一課時

導入

由“海市蜃樓”的圖片導人。你見過這樣的景象麼?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引出海市蜃樓: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爲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爲“海市”或“海市蜃樓”。這是一種非常奇異的自然現象,在清朝也有人在山區看到過類似的現象——山市,蒲松齡用他的筆記錄了下來,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他的奇妙。

(問:蒲松齡是什麼人呢?)請同學來介紹作家作品,教師作適當補充:

蒲松齡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家庭,早歲即有文名,多次參加省試,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71歲才援例成爲貢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蘇寶應做幕客外,都在家鄉當塾師,終身鬱郁不得志。《聊齋志異》是他用幾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他稱這是他的“孤憤之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並以同情的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着一些宣傳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整體感知

1、請一位同學讀生字,全班同學一起糾正,然後大家齊讀。

2、指名請幾位學生朗讀課文,互相糾正停頓、讀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齊讀,讀出感情和氣勢。

5、整體感知:課文寫的是什麼?

疏通文意

小組討論交流,共同翻譯課文,劃出難懂的字詞句。

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第一部分。

1、學生提問,請老師講解不懂的詞語。

2、老師提問重點詞語以及特殊句式,學生回答:

然:可是恆:常常同仁:友人孤:獨。青冥:青天、天空。冥:深遠。

顧:看念:心想近中:附近無何:不一會兒甍:屋檐。

始:才。悟:明白,醒悟。高垣:高強。睥睨:城牆上呈現凹凸性的矮牆。

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特殊句式

判斷句: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省略句: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

3、請一位同學來翻譯這一部分,師生共同糾正。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來當小老師。

由四人小組推選代表做老師,由學生講解課文字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老師作爲學生,隨時以提問題的方式加以指導。(這一部分內容比較多,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己把握。沒有完成的內容可以放到下一節課。)

1、重點字詞:

若:像歷歷:清楚地莽莽然:形容掛起的塵土迷茫無邊。

依稀:隱隱約約,模糊不清。既而:一會兒定:安定,停息。

烏有:沒有。烏通無。霄漢:雲霄與天河。窗扉:窗戶。洞開:大開。

指數:用手指指點着數。裁:通才。只:僅。黯然縹緲:昏暗的分不清楚。

屑屑:忙碌的樣子。憑:靠着。狀:姿態。逾:超過舍:房屋

倏忽:突然人間:人家、住戶市肆:集市。

2、特殊句式

倒裝句: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樓五架

詞類活用:樓五架,窗扉皆洞開。洞:名詞用作狀語,像洞一樣。

逾時,樓漸低。低,形容詞用作動詞,降低。

3、一詞多義

然:可是(然數年恆不見)

————的樣子(塵氣莽莽然)

數:幾(見宮殿數十所)

點數(層層指數,樓逾高。)

4、指名請同學翻譯,大家共同訂正。

5、指導朗讀。

作業

熟讀課文,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導入

偶見山市奇觀,引人驚異。請你概述山市出現的情況。(複述學過的內容)

請一位同學做小老師,提問上節課學過的重點的字詞句。

探究思考

1、課文是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敘寫的?找出相應的詞語。

全文以時間爲線索,忽見——無何——未幾——忽——既而——逾時——倏忽

從中可以看出山市的變化是怎樣的?(快)

2、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

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

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

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3、這是誰看到的?

孫公子禹年以及同人。

請找出目擊者心理變化的詞語,想想爲什麼有這種變化呢?

驚疑悟

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的,而且跟實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驚”。

但一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宮殿出現,才悟出原來這是“山市”。這樣寫就把讀者帶到目擊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寫仍是目擊者所見畫面,但讀者在感覺上發生了變化:一切都如同親見。

4、在發展階段你可以看出,城郭是怎樣的?從哪裏看出來的?

“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說明城郭頗有恢宏的氣象。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語,卻活靈活現,可以誘發讀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卷來。

這幅畫卷最後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若失。

5、在高潮階段對危樓的描寫非常細緻生動,危樓是怎樣的?你從哪裏看出來的?樓上有什麼?爲什麼要寫人的活動?

樓是高大、雄偉的。結構簡潔、明朗。

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世無異,這又給人以親切感,作者不僅看到山市裏的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山市裏人情風俗的氣息,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增強了觀賞的興趣。

最後寫幻景的消失,跟影視中的漸隱鏡頭頗爲相似,又使人感到餘味無窮。

6、結尾的作用是什麼?

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聯想和想象以及語言訓練)

拓展延伸

古代的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又稱它爲“鬼市”,你懂嗎?能否用科學解釋這神奇的現象?

大自然是偉大的、神奇的,常常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據說人類現在瞭解的大自然還不及大自然的百分之一,大自然中蘊藏着無窮的寶藏,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現象等着我們去發現,去探索。你知道那些有趣的自然現象呢?可以告訴我們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未知世界)

希望同學們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希望同學們常常去和大自然聊聊天,和大自然做好朋友,好嗎?

作業

1、請用自己的筆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繪畫好的同學可以畫出,在班裏展示欣賞。

2、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課後小結:

文言文一般比較枯燥,學生不喜歡學。讓學生來做小老師,可以比較有效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學生做老師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學得很象,先由學生提問,再由老師提問字詞,再提問句子、翻譯、請同學朗讀等,而且會對同學們的回答做出評價,這都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的能力還真是不容小覷。通過這樣一次訓練,也促使他們用心的去學着理解課文,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內容,儘量主動的做到象老師一樣高屋建瓴,心中有數。

七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二、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三、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學習課文細緻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瞭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教學難點

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題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爲《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瞭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範圍。

三、查預習。

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後釋詞。

確鑿záo,菜畦qí,桑椹shan,輕捷,油蛉líng,máo,纏絡chán,攢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臥,豁huō,斂liǎn,腦髓suǐ,陌生m?。鑑賞,人跡罕至hǎn,覓食mì,竹篩shāi,秕穀bǐ,系jì,傳授sh?u,書塾shú,

四、整體把握

通讀課文,然後解決下面問題

1.本文題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後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

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爲什麼家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五、細讀課文

問:把前後兩部分聯繫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爲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爲合理。)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麼關係?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於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對比關係,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麼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麼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襯托關係,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爲,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係,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爲什麼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係,但作者卻由此生髮聯想。對於爲什麼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託善良制服邪惡的願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裏存在着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後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祕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麼態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爲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根據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

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後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爲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爲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樑家去

了吧,也許是因爲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爲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作業

下面這段話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後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遊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着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後記: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裏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學生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學生的思維,表現在對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讓學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範圍。學生有一個相對寬裕自由空間。

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誇讚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爲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誇讚。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着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爲“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迴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爲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爲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麼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於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唸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後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牀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後畢業典禮回來,看着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後,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爲什麼紅腫着”,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瞭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後,“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

怕是一種預感。至於寫他進家門以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後“我”急着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b.畢業典禮後“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着什麼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後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爲“我”以後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着;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着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於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裏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後在心裏默唸“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爲什麼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並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麼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七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饒頭、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將、十九”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瞭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及《伊索寓言》《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能力目標

1.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過續編或自編進行想像思維訓練。

德育目標

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誦讀;教給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義”的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經驗,選定角度靈活理解寓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跟錄音仿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節,理解關鍵語詞的表達效果。

2.自讀與點撥相結合。所選四則寓言故事精短,構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過藝術地設計提問,把學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學生的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寓言的內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過探究、比較性題目的設計,如將故事情節作改變、刪節,看錶達效果的變化等,拓展想像空間,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講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點詞語,理解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性格和寓意;指導學生自讀《蚊子和獅子》,理解精巧構思和擬人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選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導入,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同學們,這個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處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伊索寓言》)那麼,誰還能講出這部古希臘寓言彙編中的故事呢?(學生講述)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兩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請同學們從閱讀提示中圈點出有關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識要點。

二、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爲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爲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於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彙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

三、師生共同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學生自由誦讀,思考:恰如寓言詩人拉·封丹對寓言的形象概括,讀寓言,要從“身體”讀出“靈魂”,也即從所述故事讀出道理。那麼這則寓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師明確: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2.研習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紮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啓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爲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於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依照寓意來佈置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局部學生寫出瞭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4、體現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安排自編寓言時,有局部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發明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七年級語文教案5

師:同學們學過孟郊《遊子吟》嗎? 讓我們來一起朗誦:遊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從這首詩,通過母子將別時,慈母爲遊子縫衣的場景描寫,表現了母子真摯的骨肉深情。今天我們學習《散步》理解一下家庭親人之間的相互敬愛。

師:首先請同學默讀課文。 用簡練的語言概述“散步”的過程。

師:現在誰來說說文章講的是什麼事呢?

生:這篇散文,寫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開始我讓母親去散步,母親很順從地服從了我。後來產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最後母親改變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過去的時候,我揹着母親,妻子揹着兒子。表現得很溫馨,很甜美。這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是透過優美而樸素的語言傳遞給我們的,希望你們能用心去感受這份溫情。

師:散步對我們而言,是大事還是小事?

生:小事。

師:對,也就是說:散步其實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現上來的東西是不是散步這麼簡單?

生:不是。

師:是啊,作者從這件小事中還真散出些“大事”來呢。我們一起學習吧。

師:首先請男同學朗讀1—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

(幾位女學生朗讀,全體學生思考)

師:好,男同學們讀得又整齊又響亮。來,有誰能回答老師剛纔提的問題。

學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師:他們是——?

學生甲:一家人。時間是春季。

師:春季的哪個時候?

學生甲:初春。

師:哪些詞句表現是初春這個特殊的時節的關鍵?

學生甲: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學生甲:地點是田野。

師:爲什麼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學生甲:因爲我母親身體不好,我勸她多出來走走。

學生乙:還因爲田野空氣好,景色又美。

師:補充得不錯!

師:從原因上看,我對母親的態度怎樣?

生:很好,很孝順,很會替母親着想。

師:可不是嗎,這雖然是小事,但可充分體現了“我”的孝心,同學們可要像他學習喲!

師:“我”對母親很孝順。“我”與“母親”之間的關係自然是很好的了。讓同學們找找看:哪一句話表現了這樣的關係?

生:“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侯很聽她的話一樣”這一句。

師:很好。雖然散步是小事,母親能在這春天出來容易嗎?

生:不容易。

師:爲什麼?從來裏可以看出來?

學生甲:因爲她身體不好。

學生乙:從“熬”字可以看出來。

師:好,散步去!請女同學讀第四、五自然段。

師:田野的景色美嗎?

生:很美。

師:怎麼美?

生:“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

師:哎,“我”怎麼會看見這田野美麗的春景就想起“生命”來了?

生:春天萬物復甦,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師:和前文寫母親有沒有關係?思考一下。

生:(思考後)有。

師:什麼關係?

生:因爲母親戰勝了寒冬,戰勝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維持。作者觸景生情,聯想到,感悟到生命。

師:說得多好!同學們把這些觀點總結一下,整理在課本上相應的句子旁。(學生整理)

師:他們一家人散步是怎樣走的?

生:前面是母親和兒子,後面也是母親和兒子。

師:誰發現了這個情況?

生:“我”的兒子。

師:他把發現的這個情況怎樣表達出來的?

生: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師:這表現了這個小傢伙的什麼特點?

生:天真、聰穎。

師:小傢伙的話充滿生活情趣,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同時還表現了什麼?

生: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師:接下來,請全體同學把剩下的三個自然段齊聲朗讀讀一遍。

師:後來怎樣?

生:發生了分歧。

師:什麼分歧?

生: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師:“有意思”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有趣。

師:誰來解決這個分歧。

生:“我”。

師:爲什麼是“我”呢?

生:因爲課文裏說:“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他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他總是聽我的。”

師:這說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樣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爲我是強壯的,高大的。

師:這個分歧,“我”覺得容易解決嗎?爲什麼?

生:不容易,左右爲難,因爲找不出兩全的辦法。

師:最終我決定怎麼辦?

生:委屈兒子,走大路。

師:爲什麼?

生:因爲我伴同他的時間還長。

師:從這個決定中,我們再次看到了“我”對母親的——

生:孝順。

師:問題結束了?

生: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

師:從這個改變中,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兒子無比的——

生:關愛、愛護、疼愛。

師:用一個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愛!

師:總結一下,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紀老的、大的對年紀小的態度是——

生:愛。

師:年紀小的,大的對年紀老的態度是——

生:孝順。

師:用一個詞概括他們一家人的關係:

生:溫馨和睦、尊老愛幼。

師:概括得不錯。

師:小路有意思嗎?

生:有意思。

師:怎麼有意思?

生: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師:小路平坦嗎?

生:不平坦。

師:不好走的地方怎麼辦?

生: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走。

師:課文最後一句說:“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爲何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那麼仔細?

生:因爲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親摔着了。

生:我覺得他們走的不僅是平常的路,不僅是散步,同時也在走過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細。

師:分析得有意思,我覺得這位同學還真像文中的“我”一樣,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東西來。於平凡中見深刻,於“小”中見“大”,不就是這篇文章的主旨嗎?

同學們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嗎?

生:這個形象有象徵意義,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這是中年的責任。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師:同學們,你們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學

了這篇文章之後,你懂得了什麼?

生:要尊老愛幼、和睦相處。

師: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尊老是人類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師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特有的文化之舉——<英>培根。

生:讀格言

師:下面,我們做一個小小的練習:聯繫你的生活體驗,說說生活中能展現親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內容,學生思考)

師:我們對天下所有老人都應承擔一種責任,老吾老及人之老,關愛老人是每個人來應盡的責任。

這節課我們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濃濃的親情、尊老愛幼高尚情感,認識到每個人所應擔負的責任。

師:最後請齊唱《常回家看看》。

七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翻譯課文。

2、熟讀、背誦課文。

3、體會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願望與意志。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體會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願望與意志。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

2、蒐集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話傳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夸父逐日》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一定對日月星辰、高山大海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其實,自有思想以來,人類就有了探索自然的強烈願望。但古代的人們能像今天的我們那樣,通過各種科學設備來探索自然嗎?當然不能。那麼,他們用什麼方式來滿足他們的強烈願望呢?當然是通過奇特的想象。而《夸父逐日》正是這種奇特想象的代表作品。

二、作品簡介

1、關於《山海經》:內容主要爲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女媧造人》、《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等研究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關於夸父: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一個善於奔跑的巨人

二、誦讀貫通

1、教師範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

2、學生集體朗讀課文兩遍。

3、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師生交流。

教師投影出示需重點理解的詞

夸父與日逐走 入日 欲得飲

北飲大澤 化爲鄧林

4、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訂正,落實翻譯。

同桌互譯,加深理解,然後背誦。

6、全班集體背誦。

三、探究品味

1、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組:

①說說你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②如何理解這則神話的主題。

2、討論後明確:

①夸父具有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有着無比的英雄氣概。(可能會有學生就這個問題提出不同見解,認爲夸父的行爲自不量力。教師可以從神話故事的積極方面去引導學生,不必斷然否定)

②表現了古代人民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毅力。

四、拓展遷移

請同學講述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話傳說。先由四人小組交流,再推選有代表性的故事進行講述。如《愚公移山》、《女媧造人》、《后羿射日》等,並引導學生明確這些神話的共同點——————反映了古代人民敢於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毅力

五、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夸父逐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兩小兒辯日》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作,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題材廣泛,有些頗有教育意義,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它們的含義深刻,形象鮮明,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今天所學的這篇小文章是一則生動的民間故事,通過兩個小孩爭論太陽在不同的時間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表現我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探索精神。

二、誦讀貫通

1、誦讀

①教師範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

②出示本課生字,要求學生正確讀出字音

辯鬥(dòu) 盤盂(yú) 滄滄涼涼(cāng) 孰(shú) 汝(rǔ)

③出示已劃分好節奏的課文,要求學生按照節奏,準確朗讀課文數遍。

④學生集體朗讀課文兩遍。

2、貫通

①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

②由四人小組交流討論疑難字詞,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或教師答疑。

③教師出示需重點理解的疑難詞語

孔子東遊 問其故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及日中則如盤盂 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湯 孔子不能決也

孰爲汝多知乎

④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訂正時可側重指導學生注意實詞的積累,常見虛詞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詞語省略的現象。

⑤同桌互譯,加深理解,然後背誦。

⑥學生反覆讀課文,達到基本成誦。

三、探究品味

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組:

1、兩個小孩根據什麼判斷太陽離人的遠近?

2、對兩小兒的“辯鬥”,你有什麼看法?

3、孔子“不能決”說明了什麼?

4、孔子“不能決”的問題,你能否判斷誰是誰非?

討論並歸納:

1、一個小孩根據視覺,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正午就像盤盂一樣小,說明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根據觸覺,太陽剛出來時很清涼,到了中午像把手伸進了熱湯,說明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這是一道開放性思維的題目,對學生提出的看法,教師可以從兩小兒探索精神的可貴方面,從兩小兒善於觀察常見的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方面,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果自然就不一致方面加以肯定,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3、說明孔子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寫出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態度。

4、早晨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時,背景是樹林、房屋、遠山及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就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因爲早晨太陽斜射大地而中午太陽直射大地。所以,視覺的遠近,溫度的涼熱都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

五、小結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穫。

六、佈置作業

查查有關太陽離人遠近的資料

七年級語文教案7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題。

預習指導

(1)應注意的正確讀音

祝福 暫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膽怯 即刻 謬種 負疚 形骸

兩頰 窺探 荸薺 訕訕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監生

蹙縮 剝豆 炮烙 陳摶 間或 捺上 不更事

(2)應掌握的詞語

書上的:

朱拓 形骸 訕訕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間或一輪 沸反盈天

補充的:

暫寓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禮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煙靄(藹) 走投無路(頭) 形骸(駭) 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識

康有爲 四書 送竈 祝福 國子監(監生)

(5)具體語境中理解詞義

投機:談話總是不投機。(見解相同)

他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人。(利用時機謀取私利)

躊躇:我在極短的躊躇中,想…… (猶豫)

什麼躊躇,什麼計劃,都擋不住三句問。(猶豫的事)

看他躊躇滿志的樣子。(得意的樣子)

儼然:四叔儼然的 陪着。(形容莊重、嚴肅)

村莊裏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這孩子說起話來,儼然是個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嗚咽,說不出話來。(只是)

本來他說要來的,但是沒來。(錶轉折的連詞)

作家作品

課文題解

情節結構

序幕 —— 寫祝福景象

結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 祥林嫂初賣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 —— 再寫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悲劇人生

人物形象

1、小說三次寫到“祝福”,在魯鎮人們祝福時,祥林嫂都在做什麼?

第一次“祝福:(徹夜幹活 “一人擔當” 能幹 受稱讚)

第二次“祝福:(只能燒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滿懷恐懼,寂然死去)

分析要點:

生活悲慘 命運不公

2、小說三次寫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麼變化?

初到魯鎮時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輕,精神還好)

再到魯鎮時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濟,)

臨死前的外貌變化:(被趕出門,成爲乞丐,精神已徹底麻木)

分析要點:

精神打擊一次比一次大 每況愈下

3、討論:

祥林嫂是否有過幸福和滿足 ?

祥林嫂是否有過反抗和抗爭?

婆家憑什麼將她抓回?

爲什麼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爲什麼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說,祥林嫂之死,魯四叔是首惡,柳媽等是幫兇,你怎樣看?

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是什麼?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勞、善良、能幹的勞動婦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摧殘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爺:

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捍衛者。

“我 ”:

思想進步、有同情心,但軟弱的小知識分子。

小說環境

七年級語文教案8

知識目標:在反覆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言詞句,背誦,翻譯全文,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

能力目標: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情感目標:感悟“物外之趣”,更加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背誦,翻譯全文,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難點: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式:精講、研討、點撥。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把誦讀作爲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複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課時: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合作研討第1—2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二、學法指導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爲了把“言”和“意”融爲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2、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反覆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然後進一步朗讀,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長洲人,清代文學家。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1、 教師範讀。請同學注意讀音和句讀。

試着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5)作/青雲白鶴/觀。

(6)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鬥草間。

2、學生自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項爲之強(jiāng) 鶴唳(lì)雲端 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 土礫(lì) 壑(hè) 龐(páng)然大物 蝦(há)蟆(ma)

3、反覆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方式:齊讀、小組讀、男女生讀。

五、合作研討第1—2段。

1、 小組合作研討第1--2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2、 詞語積累:

餘 張目對日 明察秋毫 藐小 之 其 故 時 物外

成 私 擬 於 之 則 或 項 強 素帳 徐 以 作 觀 如 唳 爲 怡然

3、 再讀課文1—2段,熟讀成誦。

六、佈置作業:1、背誦1—2段

2、注音10個,每個5遍。

第2課時熟讀課文,合作研討第3—4段,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檢查背誦1—2段。

2、抽查詞語掌握情況: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於,在。)

(4)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雲端。(唳,鳥鳴。)

(7)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噴以煙。(以,用。)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裏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我]爲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二、合作研討第3—4段

1、齊背1—2段,試背3—4段。

2、小組合作研討第3--4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3、詞語積累:

其 爲 怡然自得

鬥草間 興 蓋 方 盡 鞭 驅

4、“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觀之,項爲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衝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5、反覆讀3—4段,背誦。

三、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背誦後,引導同學回答,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小組合作研討:

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爲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麼啓發?

明確:

“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羣鶴舞於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鬥草間”,懲治癩蛤蜞。

教師點撥: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投影顯示: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同學自己暢談啓發。

教師小結: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四、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你認爲怎樣做纔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練習鞏固:

試解釋下列詞。

1、凸者爲丘,凹者爲壑。,(丘,山丘。壑,山溝。)

2、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4、以草爲林。(以,把。)

5、神遊其中。(其中,這裏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爲,被。)

翻譯句子

1、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2、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遊覽。)

3、見二蟲鬥草間。

([我]看到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4、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六、佈置作業

1、 背誦默寫全文。

2、 “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書設計:

五、童趣

沈復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八、教學反思:

本文是學生入校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強調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爲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爲主。同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讓學生認識自然之美和創造之美,突出了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七年級語文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快速閱讀,瞭解主要情節,把握女媧這一形象及女媧的情感。

2、通過對《女媧造人》和《風俗通》中有關女媧造人內容的比較閱讀,體驗聯想與想象的力量。

3、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複述女媧造人這一神話故事的主要情節。

2、與《風俗通》故事進行比較,找出作者做了聯想和想象的內容。

教學難點:

體驗聯想與想象的力量。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默讀法、提要法、比較閱讀法等教學方法,同時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通過默讀完成對課文的感知。

2、自主學習,藉助工具書或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解決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和質疑問難,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爲學生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交流,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語:“人是從哪裏來的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古今中外許多人的豐富想象,那麼我國遠古時期的人們對這個問題是如何解釋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女媧造人》。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知學習

1、請學生依據課文題目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1)女媧是誰?

(2)女媧爲什麼要造人?

(3)女媧是怎樣造人的?

(4)女媧造人成功了嗎?

(5)……

教師要求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用3分鐘以內的時間快速默讀課文並試着找出問題答案。

班級交流,明確答案:

(1)女媧是一個神通廣大的神。

(2)女媧爲了消解自己的孤獨寂寞,使天地生氣蓬勃起來就開始造人。

(3)她先是揉泥捏人,後來甩泥造人,最後是男女相配造人。

(4)人類世代繁衍,她造人成功了。

(5)……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學會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以問題驅動學生理清文章思路。

2、請學生依據以上問題答案複述課文的故事情節。

設計意圖:完成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任務。

(三)內容探究

教師出示《風俗通》中有關女媧造人故事的文字並提出思考問題:

1、對照《風俗通》中有關女媧造人故事的文字,看看課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內容,哪裏最能體現作者的想象力?

2、作者又刪減了哪些內容?作者做這樣的增刪有什麼好處呢?

設計意圖:與《風俗通》故事進行比較,找出作者做了聯想和想象的內容,體驗聯想與想象的力量。

(四)人物分析

1、從文中找出描寫女媧造人前後情感的文字,看看她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怎樣的神?

2、文章結尾寫到“人類就世世代代綿延下來,並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試想女媧看到這樣的情形又會有怎樣的心理變化呢?

設計意圖:發現作者眼中的女媧的形象,把握女媧這一人物形象及女媧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

女媧造人的故事是漢民族先祖對人類起源的一種神奇想象。人類童年時期,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對自然界許多現象也做過類似的想象,如《共工怒觸不周山》中對江河東匯大海,日月星辰向西北彙集的解釋;《夸父逐日》中對於桃林的神奇想象等。

1、教師出示補充材料:《共工怒觸不周山》《夸父逐日》的原文和譯文組織學生閱讀。

2、組織學生從內容、創作手法等角度歸納總結我國古代神話的特點。

設計意圖:幫助深入瞭解神話的特點。

小結: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最可貴的創造和探索精神,人類正是憑藉這種精神從遠古走到今天的,我們不能否認人類的未來也要考這種精神去書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精神的源泉是什麼嗎?那就是——想象力。讓我們用想象力去創造屬於我們的未來吧!

(六)佈置作業

教師佈置,圍繞下列主題展開活動(根據小組喜好選擇主題)。

1、“開在遠古的絢麗之花”——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形象。

2、“最初的夢想”——從中國神話看古代人們最質樸的訴求。

3、“衆神之家”——西方神系梳理。

4、“來自鴻蒙的‘男神們’”——中西方神話中男神形象比較。

設計意圖:實現課內外遷移,擴大學生對神話的瞭解,加深學生對神話大膽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體會,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實現能力遷移和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案10

一、導學

1、情景(問題)導入

上節課我們品味了春草、春花、春風,這節課我們將沐浴在細密的春雨中,繼續領略春天的美!

2、目標導學

⑴、賞析語言,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學習抓住特徵多角度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⑵、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學

1、學生對課文中的剩下的二幅春景圖進行賞析。

要求:按照①特徵②順序③語言方面(如:修辭手法、用詞等)幾方面着手。

2、按畫面,分小組進行,五分鐘進行展示。

三、助學

1、春雨圖(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表現了春雨的哪些特點?

明確:牛毛、花針、細絲都有細的共同特點,但又各有個性特點——牛毛多而細密,花針亮而閃爍,細絲柔而綿長。所以,這三個比喻表現了春雨細密、閃爍、綿長的特點。

②體會“斜”“織”“全”“籠”所表現的內容。

明確:“斜”“斜”字寫出了雨的輕盈,同時又暗寫了“輕悄悄”的“春風”。“織”照應了“像細絲”的比喻,“全”表現了開闊的視野,“籠”準確地寫出“薄煙”的情狀。

③爲什麼樹葉兒會“綠得發亮”,小草兒會“青得逼你的眼”?

明確:經雨一洗,灰塵沒有了,又沾了迷濛的細雨滴,色彩更豔。一個“逼”字讓我們感到被雨水清洗後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們的眼中。

④體會“靜默”二字所表現的境界。

明確:用擬人筆法傳神地寫出了春雨中“安靜而和平”的景象,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種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這段在寫景的層次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段在寫景的層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遠,由靜到動,一幅充滿詩情的江南春雨圖,流露出作者的對春雨的喜愛。

◎總結以上四幅圖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及語言中所蘊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圖畫,從四個側面描繪了春景的美,字裏行間到處洋溢着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讚美之情,這就是寓情於景的表現方法。“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寫景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於景,或借景抒情,是寫景散文的共同特徵。

7、迎春圖(第7自然段)

①“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確:“城裏鄉下”說範圍的廣闊,“家家戶戶”表人數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齡之全。

②“也趕趟兒似的”的“也”照應前文何處?這裏的“趕趟兒”是什麼意思?

明確:這裏的“也”照應前文“春花圖”中花的“趕趟兒”。前文的“趕趟兒”寫百花爭春,這裏的“趕趟兒”寫人在爭春。

③一年之計在於春”句有什麼含義?

明確:寫春天激勵人們把握時機,奮發向上,辛勤勞作,也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進而要創造美好生活,積極向上的感情。

④討論“迎春圖”和前四幅圖畫的關係。

明確:這幅圖畫由景及人,頌揚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如果寫成“舒活筋骨,抖擻精神”,讀起來感覺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一種寫法讀起來給人以動感,後一種寫法讀起來使人覺得呆板。

解說:全篇用疊字17處。疊字的運用,可以放慢句子的節奏,造成舒緩親切的語氣,也可以使書面語儘量向口語靠攏,使書面語更平易、自然、順暢;更重要的是,疊字的恰當運用,可以更準確地描繪形象。如用“嫩嫩的”寫小草的質感,用“綠綠的”寫小草的顏色,用摹聲詞“嗡嗡”表現成千成百的蜜蜂飛舞的景象,都極生動逼真。同時讀起來,還可以產生獨特的韻味。試讀這一句:“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開頭“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連用四個疊字,與“城裏鄉下”兩個對偶詞組結合在一起,造成有規律的三組六頓,讀起來自然形成歡快的調子。在兩個散句之後,再次出現兩個重疊詞:“舒活舒活”、“抖擻抖擻”,在構詞法上又有變化,由AABB式變爲ABAB式,頓時產生一種運動的力感。

8、簡析本文最後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個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麼特點?

明確:“剛落地的娃娃”表現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開始,給人以無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狀寫春天的美,令人喜愛;“健壯的青年”讚美春天充滿活力,給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這三個比喻句能不能顛倒?爲什麼?

這三個比喻句從“娃娃”寫到“姑娘”再寫到“青年”,形象地表現了春天成長的進程,排列有序,不能顛倒。

※解說1:這一部分讚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強調它的“新”“美”“力”。這個結尾正是對五幅春景圖含義的概括,點明瞭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說2:三個比喻句和“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句有什麼內在聯繫?

兩者都讚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給予人們以奮發向上的精神、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勞作的力量,因而人們要抓緊這大好春光,抓緊生命的春天,認真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獲取豐收。但三個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句則着重從思想上啓迪。

解說3:三個比喻句和前文有什麼聯繫?

(1)娃娃新。因爲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

①剛睡醒張開眼是新,山朗潤、水漲起、太陽紅都是新。

②剛從土裏鑽出來的小草,樹上的、草叢裏的花兒是新的。

③泥土的氣息、青草的味兒,甚至空氣、鳥鳴、牧曲滿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個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剛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讓人們爲娃娃的成長辛勤勞動。又是爲了讓人們從娃娃身上,看到未來,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喜歡春姑娘的美:

①園子裏、田野裏滿是嫩嫩的、綠綠的、軟綿綿的小草,給人一種輕盈、舒適的美。

②樹上的桃紅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叢中像眼睛、像星星,層次分明,參差錯落,是一種勻稱、和諧的美。

③花叢中嗡嗡的蜜蜂和飛來飛去的蜂蝶,絮花嫩葉中的鳥兒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歡歡樂樂,舒舒暢暢,給全種愉悅的美。

④細雨、薄煙籠罩下的村莊朦朦朧朧,隱隱約約,詩情畫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藍天上放飛的風箏,悠悠揚揚的,激發人們無盡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壯。

①一個“張”字,不僅僅指甦醒,“朗潤”“漲”“紅”等字詞,也不僅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陽的變化,更是指在春風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滿了活力。

②一個“鑽”字,更是春天充滿活力的高度體現。因爲這個“鑽”字,田園綠了,誘得人們在上面盡情地玩耍,誘得人們也充滿了活力。

③一個“讓”,一個“鬧”,一個“眨”,花兒竟相開放,蜂蝶競相追逐,熱熱鬧鬧的景象令人驚訝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這就是春天,這就是充滿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煙般的細雨籠罩下,樹葉仍綠得發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無法抵禦。即使是在上燈的傍晚,那點點黃暈的燈光,也閃射出無法抵禦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這麼一股永恆的魅力!因而,朦朦細雨之中撐傘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勞作,這種執著、這種精神,讓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禦的巨大力量。?於是,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涌出戶外,擁抱春天,放飛希望。於是,舒活筋骨,抖擻精神,“一年之計在於春”,所有的工夫爲的都是所有的希望。於是,人們簇擁着春天,挽着春天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實現美好的希望。去建設美好的未來。去奮鬥、去追求、去創造。

課堂總結:

本文的寫作特點——借景抒情。作者爲什麼能將春天描繪得如此美麗呢?首先要有細緻的觀察,並且善於積累語言,然後由感而發,才能夠恰當的表達出來:

奮鬥、追求、創造,是春天賦予人們的神聖使命,因此,生活纔有收穫,希望纔會美好,未來纔會輝煌。所以,我們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奮精神,鼓足幹勁,爲人生、爲理想而不懈奮鬥。千萬不要“雄心萬丈,躺在牀上”。

總結

同學們,《春》是一幅精美的畫,它形象生動,姿態萬千,色彩繽紛,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動聽的歌,它曲調優美,節奏歡快,動人心絃,發人深思。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興的時候就風和日暖,生氣的時候就雨打雷轟;春天是最富詩意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妝師,把花草樹木、峯巒田野,都裝點得生機盎然,蓬蓬勃勃。其實朱自清留給我們的美文不僅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綠》都是不朽的篇章。課後請同學們再次親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靈中飄揚的那片風景。

四、用學

1、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繪春草圖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春草的情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春草之多、分佈之廣。

②在描寫春花圖時有實寫、有虛寫,請寫出虛寫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用比喻句讚頌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徵,這三個比喻句是:

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寫出描寫春天的完整的詩句。(課文中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密密地斜織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⑦寫出本文中運用了比喻、排比修辭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傍晚時候,上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

(1)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2)“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

(3)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

(4)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3、閱讀

(一)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着的人,地裏還有工作的農民,披着蓑戴着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着。

①用兩個字概括春雨的特點,體現這兩個字的句子分別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②寫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牛毛、花針、細絲的共同點都很細,但也有不同點,請你說說它們的不同點是什麼?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寫植物,只寫樹葉和小草。在狀寫樹葉和小草時用的詞不一樣,爲什麼?

④細雨“密密地斜織着”,“斜織”用得好,爲什麼?

⑤“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着。”所用的修辭方法是_____。

五、評學

1、①“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②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裏醞釀。③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

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

①醞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賣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應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關於文中第②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感覺上寫春風的氣息。B、從嗅覺上寫春風的花香。

C、從嗅覺上寫春風的氣味。D、從視覺上寫春風的草味兒。

3、第③句中能跟“輕風流水”應和的是()

A、鳥兒B、鳥兒的曲子

C、鳥兒高興起來D、賣弄喉嚨

4、選出劃分層次正確的一項()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楊柳風”的作者是________,出處是《________》。

②本段運用的修辭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課文以三個比喻句結尾,請讀讀這三個比喻句,說說讚美了春的什麼,並說說這樣的排列順序與文中的春景描寫有什麼內在聯繫。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

(1)讚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春景描寫的內在聯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遷移訓練

甲: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

(朱自清《春》)

乙:……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麼一片,一陣,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老舍《駱駝祥子》)

1、甲段寫的是□雨,這種雨的特點除“綿綿不斷”以外,還有□、□、□的特點;乙段寫的是□雨,它的特點是□、□、□。(每個方框中只填一個字)

2、甲段寫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寫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級語文教案11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通讀課文,瞭解貝多芬的生活歷程,感知貝多芬爲歌頌歡樂、追求博愛而畢生不懈的執着追求的偉大情懷、與命運抗爭的堅強意志和音樂創作方面非凡的才華,逐步走近大師的內心世界。

課前學習:

閱讀《貝多芬傳》,瞭解貝多芬的生平,欣賞其主要作品。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課文

1、導入:閱讀課文,根據內容給文章重擬一個標題。閱讀思考。

2、組織交流評價,發表見解。

3、佈置任務:結合課文說一說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的歷程。學習小組交流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小組推薦交流,小組互評。

二、精讀課文內容

1、導入:組織學習閱讀課文,劃出表現貝多芬對歡樂的謳歌、展現貝多芬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才華、歌頌貝多芬高尚的道德的精彩語句。閱讀勾畫。

2、組織交流評價。

3、佈置任務,通過精彩語句說說表達了作者對貝多芬怎樣的一種情感?學習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師生交流評價。

4、學習評價:請用一句評價性的語言概括貝多芬的創作過程和生活經歷。思考,暢所欲言。

三、語文活動:欣賞貝多芬的作品

欣賞貝多芬的《英雄》、《命運》。

課後學習:

搜尋貝多芬的有關資料,加深對貝多芬的瞭解。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感知細膩傳神的音樂表現力,學習本文極富抒情色彩的描寫方法。

2、品味本文敘事、描寫與抒情有機結合的表達方式。

3、領悟課文的內涵,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

課前學習:

閱讀月光曲傳說,感悟貝多芬的人格風采。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課文

1、導入:組織學生交流課前學習的體會。暢所欲言。

2、創設問題情境:貝多芬的生活歷程用文中的詞語可概括爲“苦難”,然而他是怎樣面對的,對你有何啓示?閱讀思考,同桌討論。全班交流,師生共評。

二、精讀課文內容

1、欣賞《第九交響曲》。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五段,思考:在《第九交響曲》中作者對歡樂的追求是如何通過音樂表達出來的?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

3、佈置任務:快速閱讀第七段,找出所用的表達方式。閱讀思考,發表見解。

4、學習評價學習了本文你有什麼情感體驗,從貝多芬身上你學到了哪些做人的啓示?思考自由發言。

三、語文活動

再次欣賞《第九交響曲》。學生默讀課文,細細體會交響曲中所蘊含着的作者追求歡樂的情感。

課後學習:

以“走近貝多芬”爲專題,學習小組合辦一期手抄報,在班級內展覽、交流。

七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辨別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詞語。

2.熟讀課文,特別是描寫生動的語段。

3.品位含義深刻、飽含感情的語句,體會“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內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辨別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學習本文生動描寫的方法。

3.體會“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內涵。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柳葉兒能吃嗎?有沒有誰吃過柳葉兒,味道如何?(多數人沒吃過,不知道柳葉兒還可以吃。有個別人吃過,感覺很不好吃。)下面就讓我們來讀讀第八課《柳葉兒》這篇文章,看看作者筆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葉兒在那時起了怎樣的作用。

二、讀課文,學習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請學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寫到黑板上,同學們根據多音字的不同讀音分別組詞。

三、學生再讀課文,設計相關思考題。

設計方法:

1.根據你對課文內容、語句的理解,設計思考題,引發同學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語句、詞語。

四、教師組織同學就提出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1.文中兩次寫“我”總要摘下柳葉兒放在嘴裏嚼,爲什麼?

2.那些天,全家最樂的是“我”,“我”爲什麼樂?

3.搶柳葉兒、吃柳葉兒的段落描寫中,還可以品出什麼味道?

4.下面語句中畫線詞語的含義:

①“吃到一個豆兒,滿心裏香得不行”。

②“最好吃的當然是用它(柳葉兒)來包菜包子,裏面還要再放一勺油。”……“於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

五、放聲朗讀

爬樹、拾柳葉兒時的晨景、日出的描寫、吃柳葉兒的描寫等

六、再討論

練筆

過去人們吃柳葉兒、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們的餐桌上也有柳葉兒和各種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裏?

討論之後練筆:從吃樹葉、吃野菜談起(寫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七、練筆交流

教案點評:

本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可把自己閱讀的感悟直接與同學、老師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補充,共同提高,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討論練筆,更深入地領會文章內涵。

七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2、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裏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裏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着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瞭解余光中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迴,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裏頭 大陸∕在那頭

3、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並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爲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迴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藉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藉助了意象,什麼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託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着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着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着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七年級語文教案14

一、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人。現代作家、文學史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二、故事背景

《貓》是鄭振鐸從事文學創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內容已經觸及五四時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即使是對不會說話的貓,因爲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傷。這些深表懺悔的話,表明了作者受到了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某些人生觀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害無辜,不欺凌弱小的影響。

三、理解詞義

1.污澀:骯髒且不光滑。

2.憂鬱:憂傷愁悶。

3.毫無生意:沒有一點生機和活力。

4.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6.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無:好像有,也好像沒有。

8.凝望:目不轉睛地看;注目遠望。

9.畏罪潛逃:犯罪後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寫養第一隻貓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寫第二隻貓的來歷、外 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寫第三隻貓被“我”冤枉並打傷,最後死“我”痛悔不已。

五、問題歸納

1.“我家養了好幾次的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內容上交代了“我”家養的貓的結局,爲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在結構上起着總領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第一隻貓的特點的?

本題可運用內容歸納概括三步法進行分析。從毛色、形態、性情和動作等方面來寫。“花白的毛”“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寫出了第一隻貓的毛色和形態;“很活潑”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陽光裏滾來滾去”,撲搶“紅帶”或“繩子”的動作,都寫出了貓的活潑的特點。

3.“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 ” 這句話包含作者怎樣的情感?

本題可運用作者情感分析法進行分析。將貓稱爲伴侶,說明“我”對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爲它的不幸而難過。“酸辛”,既有對小貓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貓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後纔不會亂跑呢!’”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隻小貓太活潑了,以至於讓人提心吊膽,生怕它丟了。三妹的玩笑話表現了她對這隻小貓的喜愛之情。爲下文這隻小貓的亡失埋下伏筆。

5.“過了二三個月,它會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的聲了。”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隻貓在爲“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的同時,還爲家庭作了貢獻,它的活潑、能幹,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對它的喜愛之情。

6.“心裏便有些亡失的預警。”這句話能否刪去?

不能,因爲這句話表明由於太喜愛這隻貓了,找不到它,心中難免會有不祥之兆,也爲下文寫小貓的亡失作了鋪墊。

7.“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這句話可以看出,我們都在批評什麼人?

三妹埋怨鄰居家的丫頭,“我”詛罵捉走貓的人,實際是批評了兩類人:一類是事不關己、不聞不問、麻木不仁的旁觀者;另一類是損人利己、自私自利、橫刀奪愛的小人。這兩類人都會給善良的人帶來傷害,而有時這種傷害是長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本題可運用中間句(段)作用分析法進行分析。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因守護不住生命而產生的痛心與惋惜之情。那種失落感久久縈繞於心,作者不想再讓自己品嚐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從對上文兩隻小貓的敘述過渡到對第三隻小貓的敘述,結束上文,爲第三隻小貓的出現埋下伏筆。

9.“張媽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兒,它又跳上桌 子對鳥籠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詞有什麼作用?

兩次提到“凝望”,寫出了貓對兩隻鳥的關注,爲下文“我們”冤枉小貓埋下伏筆。

10.“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我”目睹了前兩隻貓的不幸後,又親手製造了第三隻貓的悲劇,一種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永不”則抒發了決然毅然的情緒。並且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照應,使文章在結構上具有了首尾照應的特點。

11.本文用第一人稱來敘事,有何好處?

作品中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我”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我”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的製造者。用第一人稱敘述,可以極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發真實感情,揭示作品主題,引起讀者共鳴。

12.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用了什麼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仔細體味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達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爲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13.寫第二隻貓的文字中還提到了周家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頭”代表着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着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類人。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爲的譴責與鞭撻。

14.本文一共寫了三次養貓,刪去寫前兩隻貓的文字可以嗎? 爲什麼要重點寫第三隻貓?

三次養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花白貓、小黃貓是爲詳寫第三隻可憐貓作必要的鋪墊,也是爲了與第三隻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佈局,有利於更好地刻畫形象、凸現中心。因爲寫第三隻貓最能表現主旨。

六、課文主題

文章通過對三隻貓不同結局的敘述,抒發了“我”對三隻貓的不同情感, 表達了“我”對第三隻貓的內疚、自責,進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觀臆斷,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如果冤枉了別人,而對方又難以辯解,那會給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七年級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品味積累文章精美語言。

2、過程與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材簡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作者在選材上頗具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有傳統在新的時代的得到了發揚光大。結合實際生活 ,體會身邊的親情,培養尊老愛幼的人文素養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二、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1、 讀準字音

2、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3、用一句話說說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4、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能換個角度爲本文再擬一個題目,並說說理由嗎?

品味探究

(一) 朗讀鋪墊

1、指名學生範讀

2、學生自主評價,總結朗讀要領。

3、學生相互挑戰讀

4、教師範讀片段,學生評價。

(二) 學法指引

① 教師示範,提問題,學生解答[來源:學,科,網Z,X,X,K]

② 教師引導學法 “問題探究法”

(三)、深入探究

①學生分組探究學習

②全班集體交流

交流引導的重點:

A、理解主題,感悟親情

B、感悟積累精美語言

四)、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交流

讀文章《三代》,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在生活中,你覺得自己應該怎樣做到尊老愛幼。

2、說說你知道的關於尊老愛幼的故事、成語、諺語、俗語、歌曲、詩歌、美文。

五)、小結:談談本節課學習的收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