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評課稿

本文已影響 2.07W人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講了偉大音樂家肖邦迫於生計,移居法國,當他在法國因肺結核而死的時候,請求姐姐路德維卡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表現了肖邦強烈的愛國之情。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評課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評課稿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評課稿 篇1

上週,我校有效語文課堂教學過關活動在三位骨幹老師精彩獻藝中拉開了帷幕。武高雲老師以《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的課堂教學,向我校全體語文老師詮釋了“有效課堂教學”的真正含義,併爲我們構建出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教學組織有着很強的示範性,同時,這堂課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骨幹教師過硬的教學內功和語言素養。我認爲,這節課不僅具有有效性,還具有藝術性。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定位準確,爲有效、高效的教與學奠定了方向。

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教學主題是“心中有祖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其中的一篇記敘性散文。高雲老師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和單元訓練的情感目標,把研讀課文“別離祖國”、“埋頭創作”、和“將心臟帶回祖國”這三個自然段作爲教學重點、難點,所有教學環節的設計、展開和延伸都重點建立在這三個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層層提升,直至學生在認識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礎上,也使自己的愛國之情得以加強。

二、教學重點的突破,立足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學目標的實現,變得水到渠成,教學方法樸實而有效。

如對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學習,高雲老師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肖邦愛國的思想根源。老師從此節中肖邦情感變化的兩個詞“感動”、“激動”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發現:是什麼讓肖邦感動?又是什麼讓肖邦激動呢?從而抓住了層次性很強的內容“詠唱送別曲”、

“深情叮囑”、“贈送泥土”,並透過內容讓學生品析到,這不是普通的送別,而是祖國和人民對肖邦的真切囑託和深切希望,這使得肖邦的別離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正是因爲對祖國的愛和不捨,肖邦才淚水“盈滿眼眶”,“鄭重”接過泥土,“回首望了望”華沙城,“疾弛而去”,同學們找出的這些詞句,加之他們的理解、彙報和真心朗讀,讓我們感覺到,同學們已能聽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對肖邦愛國行爲這一部分的教學,高雲老師又抓住引導對“悲憤憂慮”、“徹夜工作”這些關鍵詞語的理解與交流,再從詞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發散延伸,讓學生逐漸感悟到肖邦在國外xx年,心卻留在祖國。而對於“把心臟帶回祖國”這部分的教學,高雲老師又引領學生扣住對“緊緊”、“喃喃”這對力量色彩矛盾的詞語的研析,讓學生真正能穿越時空,清晰地看到一個年青而偉大的愛國音樂家的高尚靈魂。

高雲老師就是用以詞爲作眼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章及中心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的構建,始終植根在具體的語言文字這個基礎上。

三、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有效權力交給了學生。

縱觀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對於文字的理解,對於語意的感悟,對於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經過巧妙地引領,讓學生自己走進課文,讀文章,找詞句,談理解,想畫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讀,背誦,直至對肖邦xx年工作情景的細化和延伸說話,以及“他就是這樣的人”的主題寫話環節,課堂上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角,老師只是在傍白。課堂容量大,學習環節緊密,學生時刻處於有效而緊張的訓練氛圍中。這正是小學高年級有效、高效語文課上學生應具備的學習狀態。

四、把課文作爲載體,基於課文,同時拓展學習空間,激發學生想象,活躍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語言能力。

課文對於肖邦在法國xx年的創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這一節又是文章的重點。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作曲、彈琴”“他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這些文辭蘊藏的漲力很大,想象空間很廣闊。高雲老師抓住這一契機,鼓勵學生想象說話,想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身體狀況下,肖邦總在爲國創作。這一說話環節的安排,一下子就讓人物形象變得更爲豐滿起來,中心變得更爲鮮明起來。類似這樣的拓展還有幾處。我認爲這種教學環節,它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教學方向,它在告訴我們語文老師,要把語文書作爲教學的載體,同時要善於利用這一載體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訓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不能教死書。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語言,營造了語文課學習的最佳氛圍,使得語文課具有區別於其它學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雲老師的教學語言凝鍊、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這正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崇尚的語言特色和文學修養。有人喜歡家常話,但我更喜歡文學語言。我發現高雲老師整堂課的教學語言的組織,對發展學生語言來來說就是一種示範,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學。如對找課文重點詞的提問方式:“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詞語一下子闖入了你的眼簾?”等,問話方式富有變化,保鮮!再如,當高雲老師結合課文特點用音樂來渲染學生讀文情感時,老師在一邊獨白:“這鏗鏘有力的節奏,這催人奮進的旋律,這是悲痛中的憤怒,憤怒中的吶喊,吶喊中的抗爭啊!”我想老師的這段獨白給學生搭建了走進音樂,走進課文,走進主人翁的橋樑,這種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文字,也會讓每一個有情感學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動。

再如,在導入過渡學習第5節時,老師深情朗誦:“xx年忘我的工作,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得這位天才音樂家病倒了,彌留之際,他有多少話要說,又有多少話想說啊,但是他只說了一句話。”這樣的過渡一下子就能讓學生帶着虔誠的學習態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課文靈魂的這句話上“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類似這樣撞擊心靈的語言有很多,它讓我們感到語文課是一門藝術。

這裏,我想提兩點想法:

一、對於第二節的背誦,在組織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對主題的理解釦連在一起,是否可以先這樣引領背誦:愛斯內爾兩次叮囑,在肖邦聽來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爲這叮囑不僅是老師的,更是祖國和人民的,讓我們和肖邦一起記住它,能行嗎?試試看。這樣就把背誦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爲了背誦而背誦。

二、課文第5節是文章的靈魂,無論內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從前面的教學中挪點時間來,加強朗讀和感悟,讓同學們記住這讓全世界的愛國人士爲之動容的聲音“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評課稿 篇2

1、開門見山

教學一開始,就直奔主題,出示課文語句: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教師以“這是誰說的?什麼時候說的?從這句話中你感覺他是個怎樣的人?”這三個問題,直接切入文本,抓住文眼。學生從回答中:肖邦在臨死時說的'這句話,初步感受到了肖邦的愛國之情,但這只是知其然的感受,知其所以然就通過深入課文去步步瞭解。

在初讀課文檢查之後,教師引領學生回到課文最後,讓學生體會,肖邦是怎樣說出這句話的,從“喃喃”感受到了肖邦微弱的氣息,只能小聲的,不斷地發出聲音,然而“緊緊握着”這一個動作,卻能感受到他巨大、用盡了整個生命使出的力量,讓一個在“彌留之際”的人迸發出如此巨大的力量來的動力,全源自他對祖國那深厚的感情,體會到這裏,學生自然而然被肖邦那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所感動,進而轉化成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讀出了肖邦對祖國深厚的愛。

2、明確條線

老師採用了一個列小標題的形式來歸納概括每一段落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很有新意的做法,培養了學生的速讀概括文本主要內容的能力,也更簡潔明瞭的提攜了文章的中心內容。在學生交流小標題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第一自然段,有人以“忍痛離別”爲題,有人卻以“列強瓜分”爲題,老師抓住時機,在這裏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兩位同學考慮問題的不同角度,一個以肖邦爲主人翁來概括,一個從列強入手,學生受到啓發,明白在概括段意時要緊扣主人公來敘述,從一個着眼點入手,所以前面那位學生的概括更好,而同時,“忍痛離別”也呼應了課題,與“帶回”形成鮮明對比,更明白了肖邦最終要“帶回心臟”的前因。發展性課堂的評價本身要求不僅要關注到學生答案的正確度,更要重視學生在回答過程中發展、推理與創新能力的顯現。老師及時捕捉到了學生思維的過程,進行了必要而準確的評價,使列小標題的形式真正融入到課文的內涵和情感之中去。

3、針對性強

文章開頭寫肖邦離開自己的祖國,實際上也是爲他的愛國情感做鋪墊,教學中,老師仍緊抓這一主題來入手,爲什麼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從“不得不”這個詞切入,讓學生來體會他離開祖國的被迫與無奈,“離開”並不意味着逃避,“離開”並不意味着放棄鬥爭,“離開”更不是意味着永不迴歸,即使如肖邦最終也沒能回到自己的祖國,但他的心一刻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祖國,他所傾注一生心血的事業其實都是爲報效於自己祖國的。學生充分理解了他“不得不”離開的原因後,當然更能深刻地體會到下文師生離別時的依依不捨,那悲情的離別也是肖邦愛國之心的充分體現!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肖邦當時的心情變化,記錄字詞間流露出來的情感,體味離別的情景,這一個環節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思考是多元的,情感是充沛的,寫下的句句話語也都是他們個性化閱讀下的真實體驗,發展性的課堂要求在針對學生的閱讀教學時,不是由教師包辦代替,而是要繼續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凡是他們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要繼續讓他們自己獨立解決,凡是他們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則啓發、引導、組織大家一起解決,這是一種更強的針對性,不僅僅是針對學生的問題,更針對學生的能力。總之,教必須以學爲基礎,服從、服務於學,正是這種針對性,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得到表現、強化和培養,使教師主導性不斷轉化爲學生的主體性,進而達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甚至產生“學大於教”的教學效果。可以看出,老師在這方面一定對學生進行過長期的訓練,因此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感悟能力、提煉能力、個性化解讀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發展,這些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

另外,我再對本堂課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我想本課是第一課時,教師出示了課文生字詞,那些詞語都非常好,教師可以圍繞中心在生字詞上做些文章,一個是這些詞語可以按照一定的內容歸類,讓學生使用某一類詞語進行課文內容概括,比如可用一組詞進行事情發展過程概括,用一組詞進行肖邦情感變化概括等等,詞語意義的理解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來進行,如:彌留、與世長辭等,這樣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詞語的積累是否都會有更好的促進作用。這樣的話課文第二自然段師生離別的場景可以在第二教時進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