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冀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例文

本文已影響 3.85W人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冀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例文,歡迎大家分享。

冀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例文

冀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例文1

教學過程:

一課時(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範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範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註上音,並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後,練習熟讀。

二、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麼意思?“學弈”呢?你怎麼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後的註釋理解每一話,然後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麼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爲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麼?從中能得出一個什麼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範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後試着讀讀。

(4)”爲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麼?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麼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後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後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四、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爲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課時(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麼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遊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麼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麼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覆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註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三、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遊:其:爲:也:如:此:乎: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麼?(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四、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麼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麼?o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Co   C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爲什麼?你想對他說什麼?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於嘲笑孔子,挑戰;或讚揚孔子“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複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冀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例文2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難點:讀通,讀懂文言文,能夠結合註釋理解疏通全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讀"單元導語"

1.瞭解單元學習重點.

走進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啓示的學習時要注意抓住重點句段,聯繫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並試着在習作中運用.

2.提示學期學習重點.

通過前幾年的學習,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在這個學期的學習中,我們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認真地讀書作文,使各項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打開練習冊,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口頭完成各題,檢查學生預習的效果.

正式學文: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於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yú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爲"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爲"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_,貧_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麼"學弈"又是什麼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於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並板書:(1)誰學下棋(2)怎麼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麼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不能照讀譯文,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聽課文錄音)教師範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後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三,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老師指導學生標出停頓的符號.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爲止.(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覆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爲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文後註釋,標出重點的部分要求學生記憶.對照文後註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

3.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弈秋.

2. (這兩個人)怎麼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着,可是他心裏總以爲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麼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後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是什麼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爲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後一個三心二意.)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聯繫生活,深化認識

1.聯繫生活實際,你能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什麼道理

(一個班級四十多個同學是相同的老師教的,有的同學學習成績很好,而有些同學成績不好,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不是智力的差異,而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專心致志.每節課都能專心致志地聽講的,學習成績優秀;上課時三心二意的,學習就落後.所以,我們在學習文化知識也好,學習技藝技能也好,都要以專心致志的態度去學,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六,複述故事,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爲列yù御kòu寇的論集.列禦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麼(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麼(①他們爲什麼爭辯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麼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5)複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_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爲止.

(2)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_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對照註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3)請學生參考註釋,複述故事,並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爭辯的問題是什麼(太陽在早晨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爲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不同時間太陽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爲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不同時間裏的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麼(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補充孔子的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zōu陬yì邑(今山東曲fù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流傳於世.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爲什麼(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於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羣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羣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裏,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裏,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1)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

(2)孔子實事求是,儘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複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1,文言文兩則

一人專心致志(成功)

學奕

一人三心二意(失敗)

兩小兒辯日

日始出近——大如車蓋

一兒日中時遠——小如盤盂(大則近,小則遠)孔子不能決也

日初出遠——滄滄涼涼

一兒日中時近——熱如探湯(涼則遠,熱則近)

參考譯文。

學弈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裏卻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後一個同學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爲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遊學,看到兩個小孩爲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爲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爲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

兩個小孩笑着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