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蘇教版六下《螳螂捕蟬》教學實錄(附評析)

本文已影響 3.57W人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蘇教版六下《螳螂捕蟬》教學實錄(附評析)

……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說起刀郎,我總忍不住要發笑。因爲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係很近。

生:什麼昆蟲?

師:刀螂唄!(給“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託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閱讀教學應從“悅讀”始。有“刀郎”而“刀螂”而“螳螂”,激活了學生的閱讀需求。在導入新課後,陳老師又從文體和文題入手來完成整體感知,真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這樣設計,學生就有一個清晰的讀書思路,便於在大塊時間內集中解決一個問題。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也教給了學生讀書方法。】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可他固執不聽,並且說,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後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後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說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說說。

生:(同桌互說)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麼說?

生: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後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說得不錯,比剛纔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纔的內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後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後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爲什麼?

生:因爲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爲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說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爲從課文的第二節開始,一起到最後,課文裏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數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陳老師沒有包辦,而是引導學生一步步“把書讀薄”,學生的概括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鍊,且滲透了“整體——部分——整體”的讀書方法。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的語言幽默風趣,顯示了教師高超的駕馭課堂的藝術!】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爲這位少年是一位什麼樣的人,並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爲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充一下,我覺得從這裏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爲自己的國家着想,他就不會冒着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爲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從這裏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爲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溼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麼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着彈弓在花園裏轉,並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爲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麼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說這叫什麼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麼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智勇敢的人。

【教師以“少年是一位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指導學生深入鑽研文本,在文本的深處和細處感悟人物特徵,這不僅符合該類課型的特徵,又符合閱讀教學的規律,使文本的“召喚結構”和學生的“閱讀期待”相互交融,產生了和諧的共鳴、共振,使課堂極富張力和魅力。從這個教學片斷還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口語表達。從某種意義上說,表達,是一種深刻的閱讀體驗。教學《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就要學習少年的言語智慧。現在的閱讀教學不知怎麼了,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應該說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取向之一。而目前的狀況是“讀、寫”有餘,而“聽、說”不足。不知你注意了沒有,現在就是六年級的學生你讓他說一句話,或是概括一段話的意思,或是就一段話談感受等等,學生的言語表達就很成問題,要麼語義模糊,要麼用詞不當,要麼表達不完整等。而陳老師就有敏銳的語文意識,結合課文的理解,也讓學生“能言善辯”,這是非常有眼光的!】

生:(讀)“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的用意,因爲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爲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有句俗語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看來只要教師願意領學生走進課文,學生還是有能力“修煉”的。以上片斷就已證明了這一點。閱讀是主體意識下的生命體驗活動。在陳老師的課上,我們看到了學生的自主體驗如花綻放!在學生的感悟、交流中,教師適時點撥、評價,好像課堂中連接着無數根“磁力線”,構成了“天光雲影共徘徊”的動人情景。】

師: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說說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學生只有理解了文字間的感情,朗讀時纔會賦予文字以感情。這種朗讀效果遠比告訴學生何時讀快些,何時讀慢些要好得多。陳老師就深諳這一點,真情隨讀而生,水到渠成。】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願意自告奮勇當吳王?少年?

(有兩生在掌聲中上臺。)

師:(拿起一頂官帽,給“吳王”戴上。)您是吳王,官帽戴上。開始吧。(衆笑。)

(學生繪聲繪色,表演較成功。)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好,繼續交流前面的問題。(衆笑。)

【有效的、有情有趣的閱讀活動是學生的閱讀心境與文本語境之間的協調、同化和順應。因此,要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一是在教學內容上,注意活化教材,調製好教材與學生的“相似關係”,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經過教師的選擇、轉化,靜止的語言文字才能活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景相似,或者孩子嚮往的情景,情趣就來了。二是在教學方式上,注意兒童化,調製好學習方式與孩子的“相似關係”。上述教學就是通過“表演”將教學內容“還原”成具體可感的生活場景,學生是在學習着,也是在遊戲着,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以內化文中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

師:你怎麼理解“不堪設想”的?

生:不知道會怎麼樣。

師:可以這樣理解。還可以怎麼說?

生:不能夠想像得到。

師:對!單看這個“堪”字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生:能。

師:對!能,能夠。還能怎麼講?

生:可,可以。

師:非常正確!可以,能夠就是“堪”的意思。那“後果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

生:後果不可以預料。

生:後果不能夠想像。

生:後果無法想像。

師:如果吳王真的攻打楚國,這不堪設想的後果是怎樣的?

生:其他諸侯國會乘着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

師:是啊!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無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憐的兒童和老人。

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纔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纔是帝王之福啊!(板書:不戰。)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穫吧?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於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麼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於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啓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後隱伏着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語文課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實就蘊含在對課文的理解中,對課文的朗讀中,蘊含在學生的答題中。不難看出,學生在語文訓練的同時已受到課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這裏得到了統一。】

師: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 你們說,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麼,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爲吳王設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師:(待學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願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後來,我到後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準備捉它。那麼螳螂拱着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隻黃雀在它的背後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英明!(掌聲,笑聲。)

師:這位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說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來!掌聲歡迎第二位吳王閃亮登場!

生: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國,擴大我國疆土,並對你們下了死命令。

 【總評】

本課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1)以簡潔的線條拉動了豐富的信息。教者沒有沿着課文內容一路講下去,而是抓住課文重點,設計了三個大的問題,留出大塊的時間圍繞這三個問題品讀課文,訓練讀書。目的明確、思路清晰、線條流暢、行如流水。在粗線條勾勒課堂結構的同時,不忘在課文的細節處細細描繪,使學生既積累了語文知識,又經歷了學習語文的過程,爲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時,始終是引路人的角色,將學生置於憤、悱狀態,層層深入、欲罷不能。(2)以輕鬆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有分量的收穫。在陳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自主體驗成爲常態,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樣一個人,以至後來理解寓言的寓意,學生都是在較大的自主空間內完成任務的。學生的思想自由而不散漫,時間自由而不無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注意發揮集體智慧,小組內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小組間互相取長補短,良性競爭。從而培養了彼此的合作意識。整堂課,學生沒有接受別人的現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紮紮實實地探究文本,積累知識,豐富情感,表現出較強的探究意識。從師生精彩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本課的教學效果是令人激動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