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 《荔枝》教學反思精選3篇

本文已影響 3.07W人 

  六年級上冊《荔枝》教學反思 1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 《荔枝》教學反思精選3篇

《荔枝》是一篇極其感人的散文。文章圍繞荔枝寫了幾件小事,於細微處體現了作者與母親深厚的母子親情。作家肖復興文筆清新、質樸、平實,《荔枝》一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這樣文質兼美的課文,真是一篇感悟親情,陶冶情懷、培育人文精神的好教材。所以,在教學《荔枝》一課時,我以《語文課程標準》爲指導,結合課文特點,作了如下設計:

  一、淡化講解,體現語文學習的自主性。

著名小語專家張慶同志在他的《我的小學語文觀》中指出,語文教學堵不住繁瑣分析的路,就邁不開語言訓練的步。淡化講解,是當今閱讀教學的總趨勢,對於《荔枝》這樣平實易懂的課文,教師繁瑣的講解只能是畫蛇添足。課堂上我除了在導入新課、組織討論時使用了一些必要的教學語言,其它時間都給了學生,我讓他們充分地讀,盡情地說,自由地寫,一節課下來,我已經淹沒在學生的讀書聲和討論聲中了,課堂的主角自然而然成了學生。

俗話說,不破不立,不止不行。不淡化講解,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就無從談起。

  二、優化討論,體現語文教學的創新性。

討論是閱讀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它可以啓發學生思考、促進智力發展,提高創新意識。《荔枝》一文雖然平實易懂,但要從細微處讀出真情,還得讓學生在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充分地交流、探索,讓思維碰撞,讓資源共享。在組織學生分4人小組討論時,我本着“內容要廣,形式要活,時間要足”的思想,給學生出示了小組交流、探討要求:1、小組長注意協調,保證每個同學不少於一次的交流機會;2、交流內容不限,圍繞“母子親情”談談自己喜歡哪一句,從中讀懂了什麼,悟出了什麼;3、交流提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允許有多種意見,多種看法,重在參與。

這樣的討論,學生享有充足的時間和自由的空間,他們思維活躍,語言鮮活,表達富於個性,當這些活躍的餓思維、鮮活的語言以及充滿個性化的表達走進語文課堂時,我們的語文教學纔會更富有生命力。

 三、深化情感感悟,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語文教學既要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擔負着陶冶學生情感、薰陶學生靈魂的使命。當讓學生在讀中悟境,議中悟情,寫中悟意時,我的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文中的細節描寫部分--母親剝開荔枝的神態、動作,母親端走沙果的自然妥帖,邊讀邊想象文字所描繪的情境,讓學生進入文章情境,動人情景彷彿眼前;再讓學生圍繞“文中哪些句子能充分體現作者與母親濃厚的母子親情”進行討論,暢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最後在文章末尾又圍繞“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一句處安排了一個小練筆,轉換角色,替作者寫下他對已故母親深切的懷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想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問題,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感染,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教好語文,引着孩子們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熱愛語文。

  六年級上冊《荔枝》教學反思 2

《荔枝》是一篇歌頌母愛的文章。在備課中,我發現那“濃濃的親情”躍然於紙上,用筆細膩,飽含深情。文中瀰漫着的母親與兒子之間的那種濃濃情意,通過平平常常的話語,平平常常的事情像涓涓細流一樣流淌了出來。這樣一篇細膩感人的文章,我們老師讀來一定覺得挺感動、挺震撼的,學生體會起來也並不困難。

如文中,有很多能觸動學生心靈的精彩片斷,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真切地描述出了母親的言行舉止及內心感受,字裏行間洋溢着深深的母愛。課上,我就讓學生通過自主地讀,找出最感動自己的片斷,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設身處地讀,真切地去體會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濃濃深情。如“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着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託着荔枝,像是託着一個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着捨不得吞下……”

[!--]

這一段,學生讀着讀着,內心頗受震撼,課堂上真切的感受此起彼伏:“母親那般珍愛荔枝,她多麼想嘗一口,但她捨不得。在她心中最好的東西應該給兒子吃……”“多麼玲瓏剔透的荔枝啊!那味道一定鮮美極了,母親七十多歲了,還未嘗過那誘人的滋味,一定十分喜歡吃,但她捨不得,怕吞下了兒子就沒有吃了。多麼無私的母親啊!”如此真情的流露,能不感動大家嗎?

文章不是無情物,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伊始,關注當時當地的情景,捕捉到可結合並加以鏈接的時空,創設零距離的教學情境,將學生作爲活動的主體,置身於一種“形真”“情切”的獨特情境之中,即可以讓學生心靈得到觸動,情感得以扇動。

  六年級上冊《荔枝》教學反思 3

曾幾何時,隨着現代教學手段的引入課堂,教師的範讀,板書漸漸逝去,幾乎銷聲匿跡……。記得,開學初教《荔枝》一文時,本想用錄音機朗讀全文引入新課的教學。恰巧那天停電,計劃泡湯,靈機一動,何不來一下“範讀”呢?於是,我手捧課本搖頭擺腦,聲情並茂地讀了起來。

不一會兒,我覺得教室裏格外的安靜,擡眼一瞥,連“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氣讀完了全文,我被偉大的母愛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報得三春暉”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學生,有的還沉浸在母愛的溫馨之中,有的睜得大大的眼睛還噙着淚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邊的淚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預約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節新課的導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顫:好一個範讀,以情激情;好一個範讀,引領孩子們全身心地走進文本中,走進作者的心靈之中。

我激動不已,今天這節課收穫太大了。我懷舊,我感悟——閱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範讀!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可見,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

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必須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視,努力在範讀中做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當時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我追尋,我反思——教師的範讀確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創意性閱讀課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可以打動學生,以情激情,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自主探究。歸來吧,閱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

  1、教師的範讀能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教師精彩的範讀,不僅濃縮了教師領悟教材的深刻體會,而且伴隨着教師的範讀。課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嚮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閱讀,沒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報的,或回報甚微!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薰陶,無疑爲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教師的範讀能更有效地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記得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說:“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聲情並茂地範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範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3、教師的範讀能讀出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

於永正老師說過:“對兒童來說,‘正統’不如‘卡通’。”教師的範讀就是一種卡通,一種現實的,直接的指導。在鑽研領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倘若能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或在學生讀文前或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處於“憤,悱”之時,教師範讀一番,將會是事半功倍。在上優美抒情的課文時,教師更應用情用心地讀,把孩子們帶入盡善盡美之中。如閱讀《索溪峪的“野”》一課時,有這樣一個自然段:“索溪像是一個從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着山奔跑,一會兒撅着屁股,賭着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在我抒情地範讀後,學生也“蹦跳而出”、“纏繞”着,“撅着屁股”、“賭着氣”地讀起來了,讀的有聲有色,美極了!這樣,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如臨其境,不但讀出了好的教學方法,也有效地改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範讀是那麼原始,那麼簡單,“走點老路”返樸歸真。別擔心!興許語文閱讀教學本該如此!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