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六年級上冊語文《草原》教學案例

本文已影響 1.46W人 

 一、主題

六年級上冊語文《草原》教學案例

閱讀活動是作家體驗與讀者體驗相融合的一種歷史性交流,語文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對課本多元化的解讀。

 二、背景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1課《草原》是我國著名作 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島山東大學一次休息時寫下的。當時他在那兒租了一家平房,作爲他安靜的寫作與創作戲劇文學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發表在《人民日報》。在課文裏,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美,並從中受到美的薰陶,感受到我國少數民族的人文風情。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我採取先整體感受到品讀優美句子的方式,並且結合本學期探索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鼓勵學生多讀課文,多講感受。

  三、情境描述

師:這真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讓我們展開想象,說說夕陽西下他們話別的場面吧。

生:蒙古同胞會說“歡迎你們再來”。

生:多住幾天吧,真捨不得讓你們走。

生:你們的草原一碧千里,真乃令人神往。

生:草原風景秀麗,人們熱情好客,有空我還來。

生:奔馳的駿馬,靜立的牛羊,一碧千里,並不茫茫,的確是草原天堂。

生:老師,這是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我去過草原,那裏的景色沒有課文裏這麼美。

師:(有些愕然,幸虧我也去過草原,和這位學生有同感,於是靈機一動)那麼,分別是你想說什麼?

生:聽媽媽說,是人們不保護環境,使草原沙漠化了。我想說,讓我們一起保護地球,讓草原永遠一碧千里,永遠美如天堂。

學生們頓時議論紛紛:

是呀,這麼美的地方看不到多可惜呀。

我還沒去過草原呢,爲了看到和課文一樣美的景色,我也要爲保護草原出份力。

我表姐學的是環境保護專業,我長大了也學這個專業,保護所有美好的自然環境。

  四、評析

這節課,因爲一個學生獨特的閱讀感悟,教學超出了我課前精心預設的範圍。於是,師生沿着“美”的`路線解讀文本,創造“保護美”的新線索重新建構新的閱讀體驗。一時,課堂“美”不勝收,“美”色用駐,課堂因生成而美麗,而真誠,而感動,而精彩。課後,我對這堂課的成功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閱讀教學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引領者。”這個引領者必須具有廣博的學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人文修養,必須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細微變化,理解並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要注重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如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體會了景美和人美之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對文章的理解得到昇華,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對草原美景的留戀使得學生聯繫生活事際想到了保護美景的想法。我如果沒有前兩次執教《草原》的基礎,沒有對新課程理念的反覆學習、揣摩、實踐,就只會循着風景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學這篇課文,而學生對課本的多元化解讀也會被我制止,絢麗多姿的課堂氛圍也就不會出現。

(二 )生成性課堂對教師的行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西方美學理論認爲,閱讀活動是作家體驗與讀者體驗相融合的一種歷史性交流(或對話)。就本節課而言,這是一節典型的生成性課堂,在教學中,學生能感悟到文中的“風景美”和“人情美”,是我備課時備好的,而“保護美”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好在我對課文已是熟悉,稍一思考,便抓住這一契機,引領學生循着“美”的新線索多元化解讀文本。如果我漠視了學生的這一獨特體驗,草原的美和今天的課堂也成了也將被歷史一分爲二, “草原美色永駐”也不會在我的教學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深刻記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