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六上語文《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95W人 

 教學目標:

六上語文《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課文

2、自學生字新詞,學會詩中3個生字。

3、理解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受詩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哲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走近詩人

1、板書:朱熹(xī)指導朗讀、書寫

2、學生簡單介紹詩人

3、教師談話:朱熹的思想很多成爲明清兩朝治國的方針,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緣於他一生勤奮讀書、積極思考。一天他走到一個池塘邊坐下來(媒體出示圖),一池清水引發了他對讀書的有一種思考頗有感觸的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在上圖中出示全詩)。

二、誦讀詩句,感受詩篇

1、指導朗讀

a、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指導讀準字音

b、領讀、齊讀

2、指導背誦

a、學生閉目輕背

b、指名背、齊背

3、指導默寫

a、教師談話:光會背還不行,能默寫嗎?還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打開書,看看那些字在書寫上要注意。

b、指導寫字:徘徊鑑渠

c、學生在作業紙上默寫並自查(提示書寫姿勢,輕音樂)

、圖文結合,體味詩意

1、媒體出示: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a、指名讀

b、這“半畝放糖”好理解,“一鑑開”怎麼理解呀?要是“一劍開”,老師肯定知道是詩人手持利劍,一劍把半畝方塘的水劈成兩半,可這兒是“鑑”字呀?

c、理解“鑑”,出示:

鑑:a、鏡子(古代用銅製成)

b照

c仔細看;審查

d、可作爲警戒或引爲教訓的事

e、舊式書信套語

d、理解“開”(打開),教師介紹:古代銅鏡有鏡袱蓋着,用時打開。

指導理解“徘徊”(來回移動),引導串講詩意。相機板書:清澈明淨

e、教師小結:查字典、藉助插圖、聯繫上下文都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2.媒體出示: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a、指名讀詩句,理解“渠”(方塘)

b、詩人在問什麼?(引導說第一句詩意)。詩人有答案嗎?你知道答案嗎?(引導說第二句詩意),相機板書:源頭活水

c、引導用“因爲……所以……”、“之所以……是因爲……”的句式串講詩意。

d、教師反問:如果沒有這源頭活水呢?

3、二讀詩句,指導讀出感情

4.教師範讀全詩,學生閉目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四、文題勾聯,感悟詩情

1、美讀全詩

2、教師即興創作《《觀塘有感》,並將詩題出示在前面出示的四句詩上。(附:《觀塘有感》:半畝方塘不見開,一片垃圾在徘徊。問渠哪的髒如許?爲有別人亂扔來。)

3、學生髮現錯誤後設問:朱熹的詩中沒有一處提到“書“字,都是寫池水的清澈明淨,我看不如就把他的詩改爲《觀塘有感》怎麼樣呢?

4、引導學生辯論,教師相機點撥:這首詩以暗喻的手法告訴我們正像這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方塘變得如此清澈明淨那樣,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而更加敏銳,更加開豁。

5、小結:詩人將讀書後的感想化爲生動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滿詩情。這種感受是對讀書體會的,而不是對池塘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