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蘇教版九年級下冊《17、愚公移山》課文原文

本文已影響 1.27W人 

 《愚公移山》原文

蘇教版九年級下冊《17、愚公移山》課文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數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並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憑你的餘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爲什麼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上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人物形象解讀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話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寓言中的人物形象鮮明而生動,作者是怎樣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我們又該怎樣來解讀這些人物形象呢?細讀文本我們會發現:

一、困難艱鉅 愚公形象高大

故事講到了一個老人,他想搬動兩座座大山,這是一個非常樸素的願望,生活起居受大山所阻進而產生了搬走大山的願望。我們來看看,他如果想要實施這一計劃會有哪些困難:第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文章極言山之龐大;第二“愚公者,年且九十”這個年齡已經不是一般的大了,在古代能活到這個年歲的尚且不多,還要去搬動兩座大山,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第三,土石無處放置,只能“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可是這其中路途又十分遙遠,往來一次需要一年的時間;第四,從智叟的話語我們可以判斷,愚公的這一舉動還會招來衆多的非議,輿論的壓力也是不可輕視的。看來這又不是一個簡單的願望,在這麼多困難面前,愚公還是斷然決然地要實施他的計劃,他的勇氣撼動了古今多少讀者的心靈,人物形象自然明朗高大起來。

二、多處對比 人物個性鮮明

在如此多的困難面前,一般的人都會想到退縮和變通,並且退縮的理由很容易就能找到,可是愚公卻沒有選擇變通,更加沒有選擇退縮,而是選擇了“戰鬥”。爲了突出愚公這一形象,作者又塑造了另外一個人物——智叟,智叟提出了從一般的角度都能想到的困難,而他的主要指導思想可以歸結爲“勸愚公放棄計劃”。智叟一番半譏笑半調侃的話聽起來非常刺耳,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殘年餘力”、“山之一毛”等等。可是在智叟的逼問之下愚公說出了驚人之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這是何等的氣魄,這又是何等的大智慧。這樣一來,智叟和愚公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對比就成了本文最重要的一組對比。這樣的比較讓我們發現了愚公的大智與智叟的大愚。其實,爲了突出愚公的大智和智叟的愚蠢,作者還用了其它的幾組小的對比:智叟與愚公之妻的對比;智叟與“孀妻弱子”的對比等等,這些對比無不突出愚公的不愚,和智叟的不智。

三、不加褒貶 形象引人深思

作者的寫作非常巧妙,文中並沒有直接表明作者態度的語句,作者只是淡淡的敘說,甚至於不惜讓稱愚公爲“愚”,稱智叟爲“智”,可是在字裏行間其實已經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態度。有資料說,我們應該用現代人的思維模式來解讀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他們進而提出“愚公爲什麼不搬家呢”,“爲什麼不在山上鑿一個洞”,等等又比如“爲什麼一定要把土石送那麼遠呢”,進而可以問到“哪來的神仙幫忙的呢”,所以認爲愚公確實很愚,智叟應該是大智。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愚公搬家了,如果愚公變通了就等於是說愚公向面臨的困難低頭了。作者所要塑造的是個藝術形象,他並不是在談怎麼解決開山鑿石的問題。在這個故事裏面愚公解決問題的勇氣和魄力的價值要遠遠大於解決“懲山北之塞”這個問題本身。他的這種智慧屬於大胸懷、大氣魄、大智慧。而結尾浪漫主義的筆法更加肯定了作者對愚公精神的高度讚美。作者在文中對人物的敘述看似不加褒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引發讀者的深思和共鳴。

有時,當我們面臨一個困難而束手無策的時候,不妨先學學愚公,用點在別人看來十分愚蠢的方法,也許這個方法連自己看來都不能成功,但是我們去做了,至少我們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並且我們也已經走出了第一步,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用來解決最困難的問題,要相信這一點,因爲“行者常至,爲者常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