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寡人之於國也》教案(精品)

本文已影響 3.49W人 

  《寡人之於國也》教案一

 一、教學要求:

《寡人之於國也》教案(精品)

1.學習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以舊推新。

2.分析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

3.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二、教學重點:

落實相關文言虛實詞,翻譯課文

 三、教學難點: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文言文分析與解讀相結合的方法。

六、教學時數:

2課時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

教學要點:朗讀課文,疏通討論分析1-3段。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國原則,瞭解了儒家的“仁愛”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一文,瞭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對儒家思想有哪些發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紹:

孟軻(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鄒人,名軻,字子輿,孔子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儒家大師。《孟子》是一部記錄孟軻思想及其言行的書。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與孔子合稱“孔孟”。孔子被尊爲“聖人”,孟子被尊爲“亞聖”。

  三.預習檢測:

1.正音練習。

數罟(gǔ)洿池(wū)魚鱉(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餓莩(piǎo)

2.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 上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②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寡人之於國也”中“之”和“於”是什麼用法?

答:“之”是助詞,無意義(另有一種解釋:“這樣”,亦通);“於”是對於的意思。

2.“盡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麼用法?

答:“焉耳矣”三個語氣助詞連用,加強語氣。

3.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兇

A河內兇 莊稼收成不好

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漢初匈奴兇黠兇惡,殘暴

D甫聞凶訊不幸,多指喪事

E緝拿元兇殺人的人

② 加

A鄰國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施加

C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E犧牲玉帛,弗敢加也誇大

4.梁惠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答:採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小結:本段寫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國之道與“鄰國之政”進行比較,說明自己的治國措施和“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

 五.分析解讀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麼用法?我們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學過這種用法?

答:“鼓”是名詞用作動詞,敲鼓。《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用法與此相同。

2.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A或百步而後止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時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

D雲霞明滅或可睹或許

A直不百步耳只不過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與“曲”相對

C理直氣壯正確

D系向牛頭充炭直同“值”

E直上載公子上座徑直

3.孟子爲什麼要以打仗來說明治國之道?

答:因爲梁惠王喜歡打仗——“好戰”。

小結:這兩段寫孟子以打仗爲例引導梁惠王認識自己治國政策的錯誤。

  六.學生自主翻譯前三段,教師加以指點。

 七.佈置作業:

朗讀並背誦前三段。

 第二課時

 一.複述前三段內容,抽查翻譯情況。

  二.分析解讀四五段:

1.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① 無

A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沒有

C地無四方,民無異聞不論,不分

② 勝

A谷不可勝食也盡,完

B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戰勝,取勝

C予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

D數石之重,中人弗勝承擔,承受

E自古邪不勝正超過

③ 數

A數罟不入洿池密

B數口之家,再以無飢矣幾

C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屢次

D願得補黑衣之數數目

E數不勝數計算

2.孟子認爲實現“王道”首先應做到什麼?

答:使老百姓豐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結: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實現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讀第六段。

1.“樹之以桑”中的“樹”是何用法?

答:“樹”是名詞用做動詞,種植。

2.解釋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B斧斤以時入山林按照

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爲

D王好戰,請以戰喻用

E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來,表目的

F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根據

G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經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麼用法?

答:名詞作動詞,分別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義是否相同?“王”又當何以解?

答:“然而”的意思是“這樣卻”,不同於現代漢語;“王”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稱王。

5.“未之有也”有什麼句式特點?

答:是賓語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麼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這一理想?

答:“仁政”;這是對儒家“仁愛”思想的再發展,是“仁愛”思想的政治化,其實施在當時是有一定的現實性的。

小結:本段寫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針路線,他認爲只有實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

 四.分析解讀第七段。

1.本段中的“檢”“塗”“發”各作什麼解釋?

答:“檢”是約束的意思;“塗”是通假字,同“途”,道路;“發”是發放的意思。

2.“非我也,歲也”是什麼句式?

答:判斷句式,“也”表判斷。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麼用法?

A非我也,兵也武器

B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用軍隊

C五萬兵難卒合兵士

D窮兵黷武兵力

4.“王無罪歲”中“罪”是什麼用法?

答:“罪”是名詞作動詞,歸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與“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答:這裏是“則”“那麼”的意思;後者是“這”,代詞。

小結:孟子用類比的手法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現象。

 五.朗讀課文四至七段,然後自譯這四段文言(教師進行指點,或預先點譯難句)。

六.討論: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今有何值得借鑑之處?

提示: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的建設。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並當堂討論訂正。

2.背誦全文。

  《寡人之於國也》 教案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瞭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藉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採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