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優質課《失街亭》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3.6W人 

  一、教前設想

優質課《失街亭》教案設計

  (一)教學重點難點

《失街亭》描述的是《三國演義》中魏蜀兩國圍繞街亭展開的一場戰爭,是諸葛亮實現“伐魏復漢”大業中一次關鍵性戰役的失敗過程,但課文節選部分,重點並不是寫戰爭,而是着重刻畫了諸葛亮、馬謖兩個人物形象,本單元學習古代小說的重點也恰是鑑賞小說的語言和人物形象。鑑於此,本文學習的重點是分析諸葛亮、馬謖兩個人物,難點是探討街亭失守的責任過失以及如何全面看人的問題。

分析人物形象從故事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出發,力求把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學習故事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讓學生在獲得藝術美感的同時,又能適當借鑑怎樣通過典型的情節語言塑造人物的寫作方法。通過討論“失街亭,誰之過?”,引出如何全面看人待事的話題探討。馬謖是三國有爭議的人物。劉備認爲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街亭失守,暴露了馬謖剛愎自用、紙上談兵的弱點;但諸葛亮又曾評價馬謖爲“匡世奇才”,七擒七縱孟獲,離間曹魏君臣,馬謖足智多謀,是諸葛亮運籌帷幄的好參謀:如何看待馬謖這個人物?“一生謹慎”是諸葛亮性格素質的基本特徵,文中無論是事前的再三囑咐、細心部署,還是事後的妥善撤兵、嚴明軍紀,作者運用多種手法充分表現他的這一特點;但《失街亭》中諸葛亮也有用人不當的一面,他對馬謖的弱點沒有清醒的認識,關鍵時刻委以重任,導致街亭失守,因而諸葛亮也難辭其咎:這是否有損孔明智慧的形象,如何看待三國中的諸葛亮?這是本文要解決的難點問題。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概述故事,梳理情節的閱讀概括能力。

2、通過分析小說的情節和語言,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師生互動、合作討論、自主評價的效果。

3、學習借鑑本文通過複雜的情節和典型的語言、通過多方對比映襯塑造人物的技巧方法,以提高今後寫作中如何塑造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

4、通過課外延伸拓展,注重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指導學生學會全面辯證論人處事的思想。

  (三)教學方法與師生準備

《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讀通課文應不成問題,以學生預習整理和教師檢查歸納的方式掌握故事情節,這是分析人物的基礎。以失街亭責任的討論引出孔明、馬謖兩個人物的所言所行,從孔明三囑、三哭,馬謖請纓、三笑、請罪等重點情節和典型言語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和責任過失,這一過程中以學生的尋找、討論、回答爲主,教師以問題引導,歸納提升作爲輔助。

教師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分析需做好充足的準備,以應變學生在探討過程中出現的多種不定問題;熟讀《三國演義》中“失街亭”前後以及課文中省略的故事情節,並準備好需要補充的資料,如馬謖“七擒七縱孟獲”、“離間曹魏君臣”,孔明“空城計”、“自請官降三級”等;另外需查尋準備些全面辯證看人待物的材料,便於學生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和做延伸拓展的需要。

 二、課堂教學

 (一)導入與背景

1、以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導入,引出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上奏“前後出師表”,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力求統一的故事背景。

2、結合課後練習中《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說明此次北伐形勢大好,而結果以失敗告終,關鍵就是街亭失守。

3、根據地圖,瞭解街亭的重要性。讓學生找出文中諸葛亮“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 相關對應的話。

  (二)梳理情節

1、請學生簡要概述《失街亭》的故事內容。(目的是檢查預習,熟悉課文。)

2、請學生按小說發展過程概括情節。

教師整理——開端:孔明遣將,馬謖請纓

發展:王平力勸,馬謖拒諫

高潮:街亭失守,諸將突圍

結局:孔明退兵,淚斬馬謖

  (三)分析人物形象

1、探討“失街亭,誰之過?”

教師:街亭失守直接導致此次北伐失敗,後果慘重,那麼,誰該對此負責呢?失街亭究竟是誰之過?(全班分組討論,要求從課文出發,回答有憑有據。)

(1)馬謖之過

①出發前,孔明三囑,馬謖置若罔聞。

孔明三囑 馬謖三回

“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

守之極難” 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 “休道司馬懿、張郃,

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 便是曹叡親來,有何懼哉?”

“下寨必當要道之處” 違令拒諫,屯兵山上。

小結:馬謖如此自恃輕敵,是導致其後來失守街亭的重要原因。在這裏,諸葛亮的謹慎小心、知己知彼、機智多謀和馬謖的驕傲自大、麻痹輕敵正好形成對比,使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對比中鮮明顯現。

②駐街亭,王平力勸,馬謖一意孤行。

學生分角色朗讀王平與馬謖的這段對話。(讀出特徵,瞭解人物。)

王平力勸 馬謖拒諫

五路總口下寨,以圖久計。 屯軍山上,天賜之險。

魏兵驟至四面圍定,何策保之? 女子之見,‘憑高視下,勢如劈竹’。

若魏兵斷我水道,蜀軍自亂。 ‘置之死地而後生’,以一當百。

分兵山西下一小寨,爲掎角之勢。 待破了魏兵,分不得功。

注意此番對話中馬謖的表情:

“丞相何故多心也”—— 一笑孔明多心

馬謖“三笑” “汝真女子之見”—— 二笑王平無能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 三笑司馬膽怯

小結:違背丞相部署,拒納王平苦諫,剛愎自用、狂妄輕敵、紙上談兵、脫離實際的馬謖,犯了兵家大忌,必然導致失敗,街亭失守“在劫難逃”。在這一部分中,王平的謹慎與馬謖的驕矜,以及隨後魏軍司馬懿的細心備戰和馬謖的自大馬虎恰好形成對比,使馬謖自恃輕敵的形象躍然紙上,而王平的力勸、司馬懿的驚歎、魏延等人的援助又映襯出諸葛亮超衆的預謀。

(2)諸葛亮之過

學生討論分析:

①諸葛亮未能注意馬謖請纓時的驕傲情緒和錯誤判斷。

②馬謖領軍後,諸葛亮有一系列安排:託王平輔助馬謖,派高翔駐守列柳城,令魏延把守陽平關,命趙雲鄧芝箕谷出疑兵。這從反方面說明他對馬謖並不完全放心,但他仍用,所謂“疑人不用”,這是犯了兵家之忌。

③諸葛亮未能明白一個優秀的運籌帷幄的參軍不一定是一個傑出的領兵打仗的能手。

小結:狂妄輕敵的馬謖對街亭失守罪不可推,不過,諸葛亮在這件事上也犯了“識人不深,用人不當”的錯誤,他也有一定的責任。

2、如何面對殘局?

(1)馬謖

教師:曾經立下軍令狀去把守街亭,如今街亭失守,過失嚴重,馬謖是怎樣面對這一惡果的?

學生:行動——“自縛跪於帳前”

語言——“臣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

歸納:雖然馬謖犯了重大錯誤,但面對死罪,他並不怕死求饒,而是自縛請罪敢作敢當、光明磊落,仍不愧是條硬錚錚的好漢。馬謖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驕兵必敗,剛愎自用的深刻教訓,也留下了英雄之氣節與情操!

教師補充:在街亭一戰之前,諸葛亮奉先帝之命,輔佐後主劉禪。爲了安定南方,採用馬謖攻心爲上之計,七擒七縱孟獲,使之心服口服。又採納馬謖反間計,成功離間了曹魏君臣,,使大將司馬懿曾一度被迫解甲歸田。在此前提下,諸葛亮率兵攻取隴西三郡,爲北伐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小結: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是有原因的,而對馬謖這個人物的認識,我們也不可以僅停留在“失街亭”一事上,馬謖有其缺陷,但也不乏過人之處,對這個歷史人物的分析不可“一棒子打死”。

(2)諸葛亮

教師:孔明斬馬謖,心情十分複雜,而這些心情包含在具體的表情中,請同學們找出來,並說一說包含了孔明怎樣的心情?

學生:孔明三哭——

揮淚:兄弟情深又深深自責

流涕:情與理的矛盾——愛惜不捨卻又因軍紀不得不殺

大哭:悲痛自責。不聽遺囑,用人不當,“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北伐失敗,有負重託,愧對先帝。

歸納:孔明三哭,哭出他對蜀國忠心耿耿,顧全大局,賞罰分明;對兄弟手足情深,有情有義;對自身勇於自責,自求官降三級。把諸葛亮情理難決又忠義肝膽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感染力極強。

回顧杜甫《蜀相》,加深理解諸葛亮忠效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小結:在人們的印象中,諸葛亮總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似乎從不犯錯誤。《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總體上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在“失街亭”中卻寫到他的失誤,而這樣寫讓讀者明白諸葛亮是人,而非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孔明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誤,這並不削弱他“千古名相第一人”的光彩,正因如此,反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富飽滿、有血有肉、真實可信,這在我們平時的寫作中值得借鑑。

 (四)總結與延伸

1、板書

謹慎周密 頗有謀略

賞罰分明 敢作敢當

嚴於自責

孔明 馬謖

識人不深 自恃輕敵

用人不當 紙上談兵

2、總結

馬謖驕傲自大,孔明用人失誤,導致街亭失守,兩人都有一定責任。但馬謖確有他謀略過人之處,事後也是條敢作敢當的硬漢;孔明事前的周密部署和事後的勇於自責也不減其光輝智慧的形象。通過《失街亭》一課的學習,我們領略了《三國演義》如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語言展現人物特徵的魅力,教導我們如何刻畫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也使我們懂得,不論是分析小說人物,還是看待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我們都不可以以偏概全,要力求“知人論世”,全面辯證地瞭解分析事物,做出中肯確切的評價。

3、延伸

給出兩則材料,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①“花和刺”: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一個說是壞地方,因爲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一個說是好地方,因爲每叢刺上面都有花。

——要全面地看問題,更要看主流。

②《鳥的評說》: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說百靈聲音悅耳動機不純,百靈說最無原則的要算是鸚鵡,鸚鵡說喜鵲生就一副奴顏媚骨,喜鵲說蒼鷹好高騖遠,蒼鷹說麻雀鼠目寸光……

——不要總看到別人的短處,也要看到別人的長處。

教師評語:無論是鑑賞文藝作品、寫文論人還是處理現實事物,我們都需有辯證分析的眼光,全面看待的態度,以免使自己走入偏歧之路。

  三、教後反思

《失街亭》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名篇,教法多種多樣,而作爲一堂小說鑑賞課,主要是要求學生以小說文本爲立足點,通過對語言的品味,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本堂課主要抓住馬謖的“三笑”和諸葛亮的“三哭”來分析,通過課堂閱讀和師生討論,讓學生與小說文本親密接觸,認真品味了小說的語言;通過對比和辯證分析,理解掌握了馬謖和諸葛亮立體豐富的小說形象。

新課程目標要求“以學論教,教與學並行”,並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感受,包括與教師的互動,與同伴合作、自主學習、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觀察、創作的過程等等。欣賞小說是讀者自己的事情,學生能否在教學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欣賞能力,主要靠學生自己在閱讀實踐中習得,老師不能生硬地貼上標籤,只能起引導並適時歸納的作用。本文對於人物形象的理解主要是在學生認真閱讀、充分討論、自主評價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讓學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腦活起來、嘴動起來、心樂起來,讓學生體會到語文課的語言味、意境美、文化情。教師通過設計一定的問題和課外延伸拓展,如討論“失街亭,誰之過”、“馬謖是否一無是處”、“如何全面看待諸葛亮這一三國人物”等問題,在培養學生感受、分析、思考、評判能力的同時,把教學知識、培養能力和看人處事結合了起來,加深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在體會課文獨特的情感時產生了心靈的震撼,使學生學會惋惜、憤怒、感傷和讚歎,學會辯證地看人待物,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學生的寫文論人思想,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價值觀,豐富了學生的生存智慧。

本堂課設計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討熱情,課堂氣氛較活躍,使學生較好地分析掌握了人物形象。教師能適時引導小結,在學生討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理性認知,基本達到了教學的預期目標。

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對學生對《三國演義》的瞭解情況有些高估,學生在分析討論過程中細節的注重還不夠,課堂時間安排較緊缺等。這就需要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多瞭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準確立足學生的基礎,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想學,學好,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教師不斷地積累經驗,懂得適時糾正引導;教前設想應儘可能細緻周到,以免影響教學內容的完成。教學本是一個“相長”的過程,精心準備每堂課,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並且在教後發現教師自身的不足,在今後的努力中不斷注意改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