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全程教案

本文已影響 1.32W人 

  教學目標

燭之武退秦師全程教案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並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三)情感與態度:

1、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瞭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探究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爲國家爲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過70的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燭之武退秦師》共有4個段落,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前2個自然段:秦晉圍鄭——燭之武臨危受命。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燭之武退秦師》,看看燭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爛之舌勸退秦國的虎狼之師。

二、課文賞讀

(一)朗讀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說退秦師——迫晉撤兵

1、先看結果:

2、追根溯源:

(1)(宋.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燭之武是抓住哪幾個利害點來說動秦穆公的。

小結:燭之武是抓住哪幾個利害點來說動秦穆公的:越晉難治 亡鄭利晉 存鄭利秦 晉人無信 晉人無厭

(2)燭之武退秦師的勸說藝術

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燭之武,面對大國的國君,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可謂是有理有利有節有度;雖是竭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卻句句在理,字字動心,絕無故弄玄虛、危言聳聽之嫌。他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晉聯盟,說退秦師,又保全了鄭國的利益,出色地完成了勸說使命。

三、拓展延伸——委婉勸諫知多少

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太后曰:"然。"——《觸龍說趙太后》

勸諫特點:運用對比的方法諷諫。

觸龍用對比的方法,把太后的愛女燕後與愛子長安君作一比較,故意強調太后愛燕後勝過愛長安君。表面上大談燕後之事,實際上是借客形主,是借燕後之事提醒太后考慮是否真正做到了比愛燕後更愛長安君。觸龍提出了“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的標準,並列舉事實證明太后爲燕後“計久長”,從而否定太后“(愛燕後)不若長安君之甚”。可見觸龍強調太后爲燕後“計久長”不過是作爲陪襯,其真實意圖還在於暗示太后爲長安君“計短也”,並沒有考慮到要使長安君“有子孫相繼爲王”。作爲諸侯國的統治者,爲國君的如果不讓他的子孫爲國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權享受揮霍,“雖曰愛之,其實害之”,反而會把他的前途給葬送了。如果目前能使長安君“有功於國”,那麼他就不是隻享受特權而不付出代價的人,也算對趙國有了貢獻,將來就能立住腳跟,可以“自託於趙”了。這纔是真正爲自己最疼愛的孩子做出的長遠打算。觸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從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線,順利地完成了勸諫的任務。

四、本課驗收

1、對下列句中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晉軍函陵(軍:軍隊)

B.貳於楚也(貳:從屬二主)

C.是寡人之過也(是:這)

D.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2、下列句中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D )

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B.既東封鄭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D.若不闕秦 闕秦以利晉

3、下列“其”字意義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D )

A.君知其難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還也

4、本文選自《 》 。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 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所作,與《 》 《 》合稱爲“春秋三傳”。

五、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名校學案》配套練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