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晏殊《蝶戀花》優質課教案

本文已影響 2.46W人 

蝶戀花

晏殊《蝶戀花》優質課教案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遠知何處。

  [教學設想]

在詩歌解讀中,對比分析法也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法。對於晏殊的這首《蝶戀花》,正好有一首杜安世的《端正好》一詞與之相映照。這兩首詞構思、內容皆相似,且兩人生年相近,無法判斷是否有抄襲之嫌,但相比照,粗精優劣自現。學生通過自己的對比閱讀能對詩歌的賞析有更深的體會。

  [教學目標]

1. 認識詩歌意象,感悟全詩意境。

  [板書設計]

離別苦

菊愁 蘭泣 以悲景寫悲情 (烘托)

燕雙飛 月明到曉 以樂景寫悲愁 (反襯)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看不見

寄彩箋 知何處 寄無所蹤

2. 對比賞析,體會詩歌煉字之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柳永一曲《雨霖林》唱到了婉約派的極致,但吟着纏綿悱惻的婉約之詞的人優何止柳永一個,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一位詞人——晏殊。

  二、 關於詞人:(幻燈片展示)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諡元獻。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有《珠玉詞》一卷,《全宋詞》存詞一百三十六首,《全宋詞補輯》三首,大多爲豔詞及壽詞。風格典麗沉鬱,多涵人生憂戚之慨,溫潤秀潔,和婉清雅,是北宋前期詞壇開風氣的主要人物。

 三、 誦讀全詞:學生齊讀。

  四、品味意象,體會感情。

1、跟我們接觸到的古代文人不同,晏殊官至宰相,一生平順,仕途坦蕩。他沒有蘇軾宦海沉浮的歷練,也有杜甫顛沛流離的苦痛,就連柳永“淺斟低唱”的情懷也不能體會到,那麼在這首詞裏,詞人傳達什麼情感?

明確:提示抓關鍵詞 “離別苦” 寫與友人(戀人)遠別之苦。(板書)

2. 古詩詞中常將綿長的情感溶於景色中,請同學們找一找,詞的上闋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菊、蘭、輕寒、燕子、明月

3. 這些景物蘊涵了詞人什麼情感?又是怎麼體現的?

(板書)

明確:菊愁 蘭泣 以悲景寫悲情 烘托

燕雙飛 月明到曉 以樂景寫悲愁 反襯

補充:蘇軾《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李白:“雙燕復雙燕,雙飛令人羨。”

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4. 在詞的下闋中,主人公用哪兩種方法來排遣離愁別恨?有效果嗎?

(板書)

明確:“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看不見

“寄彩箋” “知何處” 寄無所蹤 “滿目山河空念遠”

教師總結:作者工於詞語,煉字精巧,善於將主觀感情熔於景物描寫之中。菊愁、蘭泣、幕寒、燕飛、樹凋、西風、路遠、山長、水闊,這一切景物都充滿了悽楚、冷漠、荒遠的氣氛,從而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

5、懷着這樣離愁別恨的情感,再次帶領學生朗讀這首詞。

  五、對比賞析:

杜安世《端正好》

檻菊愁煙沾秋露。

天微冷、雙燕辭去。

月明空照別離苦。

透素光、穿朱戶。

夜來西風凋寒樹。憑闌望、迢迢長路。

花箋寫就此情緒。特寄傳、知何處?

這兩首詩構思內容非常相似,同學們通過對詩歌煉字用詞來分析這兩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或者談談他們的`各自優劣。小組討論三分鐘,然後發言。

教師總結:可見雖然是看似相同的兩首詩歌,但是不同的用詞、修辭會產生差別甚大的效果。古代文人也有些善於煉字苦於煉字的例子,比如說琢磨“推敲”的賈島。我們在賞析詩歌時,依然可以用對比分析的方法。

 六、補充擴展:晏殊的這首詞其中有一句話很有名,曾被我國國學大師王國維引入他的人間詞話中,作爲闡述做學問者的第一個境界。(幻燈片展示)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爲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七、延伸作業:

嘗試用本課所學的對比賞析詩歌的方法來賞析這首詞的煉字。(幻燈片出示)

蘇軾《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總被無情惱。

 [教後反思]

  1、 對比賞析對於引導學生自主體會煉字方面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譬如“斜光到曉穿朱戶”此句能表達出詩人徹夜未眠的離苦等感情都能體會出來。

2、 對本詩所表達的或者說所凝聚的思想上提煉不夠,譬如,古人的傷春悲秋質感的來源等等皆可以作爲本詩最後思想的提升歸宿。但可惜的是本詩僅僅做到了就詩論詩,在詩歌語言技巧上糾纏,沒有更高層次的提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