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本文已影響 3.1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尖利、能耐、悠閒、寒噤、陰慘、仄歪、央告、轉彎抹角、月明風清、張皇失措”等詞語,掌握字音、字形和詞義。

2.瞭解作者及故事發生的背景。

3.瞭解本文的故事情節、人物及環境特徵,感受其傳奇色彩。

能力目標

1.把握故事情節,體味這個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掌握解讀敘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賞析文中“老頭子”這個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標

從文中智勇雙全的“老頭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葦塘裏堅持抗戰的隊伍身上,學習他們不怕艱險、豪邁樂觀、鬥志昂揚的英雄品格,我們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教學重點

1.通過體味這個故事的傳奇色彩,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

探究問題:這篇小說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過於”二字?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主活動爲主,通過反覆誦讀,把握故事情節,在複述中再現文章內容,感受其傳奇色彩。在熟悉內容的前提下,對文章進行美點追尋,賞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寫,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感受課文內容的傳奇色彩,並探究傳奇色彩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到過許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個抗日英雄“老頭子”的故事。一個乾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幾個鬼子於掌股之間,置他們於死地,可謂智勇雙全,讓我們走進《蘆花蕩》去見識見識這位神奇的老人。(板書文題)

設計(二)

請大家翻開課本前面的彩色插圖《白洋澱》,白洋澱共由一百四十餘個澱組成,佔地面積四十多萬畝,水道縱橫,蘆葦萬頃,俯仰吐穗,風光旖旎。面對浩淼的澱水和一望無際的葦田,我們可曾想到這裏曾是抗戰的大舞臺,上演了無數個英雄的故事,讓我們在蘆花叢中,尋找英雄的足跡,追隨他們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簡介

多媒體顯示: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白洋澱紀事》是他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其中《荷花澱》《蘆花蕩》等反映抗戰時期的作品,已成爲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爲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爲“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多媒體顯示白洋澱優美風光,聲屏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聽讀,感受課文內容。

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葦塘(wěi) 瘧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機槍(suō) 躥(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颯(sà)

轉彎抹角(mò)

辨析詞義: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傾斜、歪斜)

張皇失措(慌慌張張,不知怎麼辦纔好)

2.學生自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選兩位同學複述故事,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教師點撥:故事情節是小說的一大要素,複述時應抓住主要人物“老頭子”,他活動在敵人監視的葦塘裏,“老頭子”的主要活動構成了整個故事內容的框架。

明確:一個乾瘦的、眼睛特別明亮的老者撐着一隻小船,無數次地穿過敵人的夜間封鎖,爲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運幹部。他不帶一支槍,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樣的衣服(除了那件藍色的破舊短褲),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裏穿梭馳騁,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魚的香味,才和歌聲一起從葦塘裏飄出來;靠了他,澱裏澱外的交通聯絡才得以維繫。

學生在教師的示範下接着複述故事情節的後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卻發生了意外……”開頭,續說下文。

四、美點大追尋

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一次美點大追尋,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美,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美。

1.教師以記者的身份採訪同學讀這篇小說的感受,要求同學用“我喜歡 ,因爲 ”這樣的句式說話。

學生各抒己見,暢談閱讀的感受。

可能出現的答案有:

“我喜歡這篇小說的情節,因爲它具有濃濃的傳奇色彩。”

“我喜歡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老頭子’,因爲他孤身一人捉弄並戰勝十幾個鬼子,本領神奇。”

“我喜歡這篇小說中的兩個俊女子,因爲她們小小年紀便投身革命,大菱受傷後表現得異常堅強,是個真正的革命戰士。”

“我喜歡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因爲它富於詩情畫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這樣優美的自然環境,多麼令人賞心悅目啊!”

“我喜歡小說把嚴酷的戰爭與溫柔的水鄉結合在一起的寫法,因爲它具有一種搖曳的美。”

……

2.教師對同學的發言作總結歸納,明確這篇小說的美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情節、人物、環境描寫。

五、教師引導學生深層體味故事情節的傳奇色彩

1.要求學生就“這個故事的傳奇色彩表現在什麼地方?”的問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

2.各小組組長代表本組發言,進行全班交流。

明確:表現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體乾瘦,卻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葦塘中部隊的供給,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就是因爲他,敵人的陰謀總不能得逞。

表現在老英雄的英雄行爲上。老人手無寸鐵,獨自一人,竟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

3.深層探究

提問:這篇小說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的?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1)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非常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乾瘦,而且不帶一枝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麼悠閒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部落空,保證了塘內物質的充足與聯絡的通暢。兩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傳奇色彩。

(2)“英雄的行爲”更富有傳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大菱受傷後,老人發誓說:“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後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而女孩卻一再懷疑,先不答話,後來竟說“這麼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女孩的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爲之奇。

後來敘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過程,而不寫他事先已設好圈套;寫打鬼子的過程,只寫老人的行動,也不寫其用意,就在剝蓮蓬、繞小船中,巧妙地痛擊鬼子。讓人讀後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覺這場英雄行爲富有傳奇色彩。

六、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題。

  第 二 課 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賞析小說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畫人物的多種手段,明確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充分體會故事情節的傳奇色彩,感覺《蘆花蕩》像一塊磁鐵深深地吸引着我們,身處磁場,我們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們繼續品讀《蘆花蕩》,賞析小說的人物、景物。

二、賞讀小說中的人物

1.以小組爲單位,就“你認爲小說中人物的刻畫有什麼特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小組組長作總結歸納。然後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明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爲“老頭子”,這個人物形象很豐滿,很真實,很可愛。“豐滿”表現在小說中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手段,寫出了人物的各個方面,具有一種立體美;“真實”表現在作爲一個大英雄,小說不僅寫其智勇雙全,而且寫其過於自信、自尊,寫他自責、歉疚;“可愛”表現在“老頭子”對待兩個女孩的態度上。

2.引導學生賞析小說中人物的立體美。

要求學生從課文中畫出描寫老頭子的語段,並說明表現人物的手段,分析“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學生讀課文,畫出相關語段。

明確:外貌描寫:“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船是一隻尖尖的小船。老頭子只穿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裏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寫:“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幹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

語言描寫:“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不怕,他打不着我們!”“我沒臉見人。”“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爲什麼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願意看,明天來看吧!”……

心理描寫:“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爲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麼叫人喜愛!自己平日誇下口,這一次帶着掛花的人進去,怎麼張嘴說話?這老臉呀!”

動作描寫集中表現在那一場英雄行爲中,他捉弄鬼子,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

教師點撥:這些片斷從多方面展示了“老頭子”的英雄性格:他有愛國抗日的熱情,有老當益壯的氣概;他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他愛鄉土、同胞,他恨敵人;他過於自信自尊,他有勇氣,有膽略,隻身制服敵人。

教師補充:除了對老英雄的正面刻畫外,也有側面描寫,如“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裏飄出來。”歌聲、香味讓我們想像到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從側面表現老英雄的功勞。再如“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裏,呆望着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寫敵人的束手無策,從側面表現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寫二菱對老英雄的懷疑、不信任,側面寫老人的英雄行爲。

3.引導學生賞析小說中人物的真實美。

(1)提問: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學生明確:①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志許諾一切靠他,一切保險;②通過敵人封鎖線,老人就像一個沒事人,顯得悠閒自得;③送兩個女孩進葦塘,他以爲萬無一失,結果大菱受傷,確實過於自信;他覺得沒臉見人,不好意思去見部隊,又有些過於自尊。④老頭子發誓要討回血債,這場極其精彩的英雄行爲表明他是始終自信的。

(2)仔細揣摩文中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地完成任務而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實、可愛。

學生齊讀相關語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複雜心理。

  第 三 課 時

三、賞讀小說中的景物描寫,領悟這種描寫的好處

1.課文中有不少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要求學生從文中畫出並摘抄,仔細體味寫景的妙處。

明確:(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裏,呆望着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裏撐出來,在澱裏,像一片葦葉,奔着東南去了。

(3)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5)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着一層煙氣。

(6)水澱裏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7)這裏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8)在那裏,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學生齊讀寫景語段,展開想像,感受那濃濃的詩情畫意。

2.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寫景的作用。

(1)教師示範分析第(1)、第(8)句。

明確:“敵人”“炮樓”點明瞭環境的氣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裏”,像“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渲染了澱水的晶瑩明澈,星星倒映在澱水裏,隨着微風的輕拂激起層層漣漪,使得星星也閃爍不定起來,因而給人以“要滴落下來”的幻覺。這麼優美的水鄉卻被敵人封鎖。白天一片死寂,連水鳥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裏行間,流露出鮮明的愛憎情感。寫“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澱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這段景物描寫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戰鬥的詩情畫意,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敵人於死地時,“向着葦塘望了一眼”所產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之中,那鮮嫩的蘆花在老人的眼裏,自然會顯得格外美麗。這段景物描寫有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決非可有可無。

(2)學生品味其他寫景句,分析其作用。可從點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等角度入手。

四、課堂小結

孫犁的《蘆花蕩》寫得異常優美,那故事情節的傳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實、可愛,那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讓我們流連駐足,不忍離去,這是孫犁創作魅力的最高體現。特別是文中那位智勇雙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讓我們讚歎不已。從他身上,我們深深地感到,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課堂練習

請同學們展開想像,把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爲時的心理活動補寫出來。

教師點撥:抓住對老英雄的崇敬、讚歎,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對昨天自己懷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來寫。

選三位同學口頭回答,其餘同學點評。

六、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孫犁的《荷花澱》,感受作品的詩意美。

●板書設計

  情節 傳奇色彩

  蘆花蕩——美 人物 立體美 真實美

  環境 詩情畫意

教學後記:學生對“老頭子”的誘敵殺敵理解得透徹;但對充滿詩情畫意的戰爭描寫的理解要引導。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2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及優美的描寫日出的句子。

2、積累古代詩人留下的描寫“日”的詩句。

相關課程標準: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爲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掌握重點字詞。

2、瞭解作者及寫作意圖,把握本文主旨:積累優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徵意義。

3、揣摩語句,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感悟人生抒發自我內心的思想感情。。

評價任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閱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板書課題)

《雲海》同步練習

【語言基礎知識】

1、漂亮的書寫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請把下面這句話正確、規範、美觀地抄寫在方格內。

落日慈愛地注視着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願離去。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混沌( )( )鬼蜮( )什物( )汩汩( )纖纖( )醞釀( )( )顫抖( )模糊( )自省( )

3、選字填空。

驚___(賅駭) (震振)___撼(弧孤)___線

懊___(誨悔)輝___(皇煌)山___(顛巔)

4、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獨處自省:

適逢其時:

迴光返照:

5、讀下面這段文字,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bì( )日,浩瀚無yín( )。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dǔ( )堅固的牆。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類,卻已經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驕傲的代表。

【語言表達訓練】

6、《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文章寫了哪兩個地點的不同落日?作者分別有怎樣的反應?

7、“偶爾有走錯路的一團雲,慌慌張張一頭撞到山上。“轟”地一下,胖乎乎的雲變成暈頭暈腦的絲縷狀,隨後拖長了身體,又瘦又薄地從山頭上漫過。好不容易脫身出來,巨大的身軀已經損失了許多,萬分懊悔地向遠方溜走。”加點的詞語什麼表達作用?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

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

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爲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有關馬的成語嗎?(學生列舉)

(馬不停蹄、馬到成功、馬首是瞻、馬放南山、馬瘦毛長、一馬平川走馬觀花、快馬加鞭、馬革裹屍、龍馬精神、指鹿爲馬、千軍萬馬、萬馬奔騰、老馬識途、天馬行空。)

關於馬,還有一個 “伯樂相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說》,相信在學完課文以後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

1、前面我們學過《捕蛇者說》,今天我們又將學習《馬說》,有誰能夠講一講“說”在這裏的意思?

明確:“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採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說”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馬說》運用比喻藝術說理的`典範,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論文

(板書) : 人才論文

2、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韓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稱“韓昌黎”。死後諡“文”,世稱“韓文公”。

自幼勤奮苦讀。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25歲)中進士。貞元十九年(803)任監察御史時,因關中大旱,上書“請寬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貶爲陽山(今廣東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隨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諫迎佛骨,得罪憲宗,被貶爲潮州刺史。唐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漢魏六朝的綺靡文風,主張繼承先秦兩漢古文傳統,主張爲文明白通暢,對後代的散文發展有很大影響。

3、寫作背景: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儘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三、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聽課文錄音

要求:明確字音、語氣、節奏

2、學生齊讀課文,瞭解全文大意。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緩慢)

(2)學生說出重點字詞的解釋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兩馬並駕; 槽(cáo)櫪: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稱:著稱。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虛詞嗎?

虛詞:而、之、以、也

(4)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5)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板書) :論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教師強調:強調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也是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說明伯樂知千里馬。

(板書) : 伯樂 知 千里馬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6)對於千里馬的遭遇,你心裏有什麼感覺?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讀本段的語氣、節奏應該怎樣?

低沉緩慢

(8)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9)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爲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於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裏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憤怒譴責。急促、迅猛、高亢。)

(2)學生說出重點字詞的解釋

一食(shí):吃一頓; 或:有時; 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鬥爲一石; 食(Sì):通“飼”,喂; 能:能夠; 是:這樣;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 見:通“現”,表現;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問詞,怎麼。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字嗎?

①虛詞:而、之、也、其

②實詞:能 食 盡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嗎?請解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 喂

才美不外見 通“現” 表現

(4)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目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鞏固:

①“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板書) : 千里馬 才美不外現

教師:如果才美外現了,稱爲什麼馬?

(板書) : 千里馬 才美外現 名馬

②“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馬也。)

(板書) : 食馬者 不知 千里馬

③作者是怎樣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對於食馬者的做法,你心裏有什麼感覺?

憤怒譴責

(7)朗讀本段的語氣、節奏應該怎樣?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9)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誇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餵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作者最後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諷)

(2)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字嗎?試試看

①虛詞:而、之、以、也、其、策

②實詞:能 食 盡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嗎?請解釋

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無馬邪 通“耶” 表示疑問 相當“嗎”

(4)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5)思考鞏固:

①“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作用是什麼?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第二段提出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在食馬者眼中就無馬了。

(板書) : 千里馬 才美不外現 無馬

③哪句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嘆息的?

嗚呼!其真無馬邪?

④文中哪句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麼?揭露“食馬者”“不知馬”。揭露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

(6)朗讀本段的語氣應該怎樣? 深刻嘲諷

(7)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8)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後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讀課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如果不是,他們分別比喻什麼?

明確:不是,

“千里馬”比喻人才; (板書)

“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聖明的君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難遇)

“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

2、作者韓愈寫此文的意圖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馬的遭遇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控訴,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憤慨,這種寫作手法叫什麼?

教師指出(託物寓意)板書

4、你認爲十一個“不”字表達出什麼語氣?

11個不字,表達出強烈的否定語氣;

5、文章連用了十一個“不”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這三個“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個“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個“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個“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

7、請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字正腔圓。節奏分明、把握停連,力求準確流暢。11個不字,表達出強烈的否定語氣;也字,讀出痛惜、憤怒、嘲諷的語氣。

六、擴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學畢業生,面對難就業的情況你會怎麼辦?(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在講究“素質”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境,發揮潛能是最重要的

老師寄語:在學習生活中,我們不能馬馬虎虎,走馬觀花,更不能指鹿爲馬,溜鬚拍馬,成爲害羣之馬。有缺點趕快懸崖勒馬,馬上改正。只要我們發揚龍馬精神,馬不停蹄,快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爲千里馬,前途一馬平川,事事馬到成功!

板書設計:

馬說 (人才論)

韓愈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積累詞彙,明確“狼籍”、“躊躇”、“賦閒”“頹唐”、“觸目傷懷”等詞語的含義。

2、 整體感知課文,歸納中心意思。

3、 學習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二) 過程與方法:

1、 反覆誦讀,深入體會文中表現的父子情深。

2、 找出文章中描寫人物的語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仔細揣摩文中行動描寫的表達作用。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珍愛親情,增進子女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教學難點:

文章描寫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動描寫的表達效果。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同學們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經常聽到有同學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確實,父愛和母愛是一樣偉大的,只是父愛可能比母愛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同樣能體會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2、學生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二、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板書: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

中間部分可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爲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

三、.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

“背影”。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別背影)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想背影)

這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說,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爲線索連貫起來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

(2)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①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②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③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四、小結

父愛是深沉的,偉大的。當我們用心去感受父愛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父親,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洶涌的大海,具有寬闊的胸懷。

五、佈置作業:

1、反覆涌讀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二。

附:板書設計: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難忘背影:點題 家境:禍不單行

父子 描寫背影: 送別前:細心關照 父親疼愛兒子

情深 (細緻刻劃) 買橘子:周到入微 兒子憐愛父親

再現背影:思念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5

《渡荊門送別》課文原文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朝代】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瞭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瞭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羣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着詩人的想像,洋溢着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後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多出現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境裏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生敏銳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7、尾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爲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着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9、〖拓展〗朗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找出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書懷(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0、齊讀,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1、總結。

——《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髮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爲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

12、發放課堂練習。

《渡荊門送別》知識點

一、文學常識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人,是屈原之後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或稱“大李杜”。有《李太白集》傳世。

二、問題探究

1、賞析“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

一個“隨”字化靜爲動,將羣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化、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平中見奇,既寫出了江流奔騰直瀉的情景,又展現了作者激越、樂觀開朗的胸懷。

2、簡要賞析“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飛下的天鏡;浮雲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樓般的美景。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一幅水中映月圖、天邊雲霞圖,表達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讚美。

3、賞析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尾聯中一個“送”字表達巧妙,本來是“我”依戀故鄉水,卻變化角度說是故鄉水“送”我,含蓄表達出作者對故鄉的依依不捨之情。

尾聯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故鄉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尾聯抒情方式巧妙,藉故鄉水對“我”的依依不捨,含蓄地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4、這首詩融情於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讚美以及對故鄉的熱愛和依依不捨之情。(或抒發了詩人思念故鄉的深情。)

三、詩歌主旨

《渡荊門送別》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6

教學目的:

1 通過縮寫小說訓練,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3 學會運用精練簡潔的語言。

教學重點:

1 通過縮寫小說訓練,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教學難點: 把握“縮寫”的方法,原則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有句幽默的小品語言“濃縮的都是精品”,今天課前我們就來談談這句話。(引導學生談談爲什麼這麼說,可以舉例子;並且說說怎樣“濃縮”)其實文章也一樣能夠濃縮,這單元我們學了四篇小說,今天就讓我們把這些文學大餐“濃縮一下”,來進行今天的作文訓練“縮寫小說”。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用形式。所謂縮寫,就是把內容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變基本內容、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不改變順序的情況下寫成較短的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 寫作準備

主要針對“縮寫”與“小說”的特點分別來進行。

1 縮寫:找同學就小學學過的知識中說說縮寫的要求等。 概括大意,不改原意

2 小說:三要素及情節發展的結構

三 指導:

1、摘錄法

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點,以摘錄原文重要語句爲主,適當增加銜接語言,連綴成文。縮寫記敘文可摘錄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重要語句縮寫議論文可摘錄原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保留主要論據,次要的事例、引文等,有的可以略去,有的可以從中作些摘錄。縮寫說明文,可把最能說明事物主要特徵的部分較多地摘錄下來,而文中的枝節問題、與事物本質特徵關係不大的部分可少量摘錄或不錄。

2、刪除法

原文敘述或說明具體而細緻,縮寫時將這些刪除,剪掉枝葉,留下主幹。縮寫句子,保留強調的分句。段落縮寫可以抓住段中主句,其餘的字句適當保留。如記敘文,可刪除次要人物、將要情節、非關鍵性的細節,以及一些描寫和渲染性的語言等。說明文可刪除部分重複的例證、描寫、議論性的文字,刪除那些不直接影響說明對象的修飾性語言、敘述和次要細節,保留事物特徵和本質的部分。議論文可刪除重複的分析、次要的例子以及非論證的部分。

3、概括法

用簡練的語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記敘文,細緻描寫的部分可壓縮成粗略的描寫,詳盡敘述的部分可壓縮爲概括敘述,詳細的對話可以改爲簡略的對話等。說明文,可概括那些對特徵、本質解釋的文字。議論文,可將理論論據由具體引用壓縮成概括引用,事實論據可由具體詳細敘述變成概括略述,有的論據還可以一語帶過。也可以把幾段文字壓縮成一段文字。還可以把段縮成句,長句縮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縮成一般的陳述句。

以上三種方法可能結合使用,務必使縮寫後的文章儘量保留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結構完整,中心明確,語言流暢,特別要使保留的部分和變更的部分銜接自然吻合。不能改變原文的體裁,打亂原文的順序,另起爐竈,重新組織材料,更不能隨意發揮,添枝加葉。

四 寫作訓練

(一)回到原文分小組活動,每小組以本單元的一篇課文爲例

1 分別概括“三要素,情節結構,主題”;

2 複述每篇課文;

3 肯定學生複述的基礎上,提出縮寫的主要原則及方法(教材148頁寫作訓練)

(二)分項練習

1人物:圍繞人物讓學生從原文中概括出相關的內容,例如人物特點,事件等;

2 情節發展:小組內分工,分別縮寫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老師到小組內進行指導; 念學生的範文,互相交流。

五 談體會

學生通過一節課的訓練,談談自己的體會或收穫。

六 作業:

連段成篇 學生動筆進行小說縮寫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7

◆知識與能力

1.理解課文,瞭解新聞消息的特點,並能進行簡單分析。

2.體會文中語言的準確精練、鏗鏘有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

4.準確認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預習,教師重點講解,輔導課堂練習。

2.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幻燈片演示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瞭解,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前輩英勇奮鬥的精神。

重點難點疑點剖析

◆重點

1.把握課文內容,瞭解新聞消息的一般特點。

2.體會本文準確簡潔的語言風格。

3.分析文章的謀篇佈局,注意劃分層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後內容的聯繫。

◆難點

1.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2.分析本文準確簡潔的語言風格。

3.培養學生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

◆疑點

作者遣詞造句是怎樣做到準確精煉、鏗鏘有力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學習掌握新聞的基本常識。

2.瞭解兩篇新聞的背景資料。

3.準備課堂練習的幻燈(見練習設計)。

◆學生準備

1.蒐集幾則新聞,準備在課堂上講述。

2.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X k b 1 . c o m

第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創建情景,導入(約________分鐘)

二、朗讀第一則新聞,對文章產生整體認知(約________分鐘)

三、理解第一則新聞內容,把握新聞的六要素(約________分鐘)

四、分析本則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初步瞭解新聞的特點和寫法(約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導語: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1~2句)

主體:詳述三路大軍戰鬥經過(3~16句)

第2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一、分析本文準確簡練的語言風格(約________分鐘)

二、討論課文的寫作特點(約________分鐘)

三、導入第二則新聞(約________分鐘)

四、解析課文結構.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本文寫作特點:

依時敘事,

詳略得當,

敘議結合,

去粗取精,

語言精煉。

第3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一、疑難字詞練習(約________分鐘)

二、課堂練習(約________分鐘)

三、作文(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疑難字詞:突破潰退擊潰頑強阻遏逃竄

練習設計

1.閱讀下面這則消息,回答問題。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3日電從今天上午10時開始,內蒙古出現大範圍大風、揚沙、沙塵暴天氣,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區遭遇強沙塵暴,是今年以來的一次。

(1)這是消息的導語部分,根據它來填寫消息的標題。

(2)這則消息的.來源是哪裏?

(3)根據導語部分,寫出這則消息的下列幾個要素。

時間:

地點:

事件:

輔導練習提示:(1)的答案具有不確定性,可讓學生探討出幾個標題。

2.新聞主要是用事實說話,但也可插入簡要的議論。本文議論了敵人毫無鬥志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軍英勇善戰,另一方面和國民黨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係。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

輔導練習提示:先區分記敘和議論兩種表達方式,找出議論的語句,再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法探討

1.因本課所選兩篇新聞皆是戰爭題材,所以教學時除了要抓住新聞的特點外,還要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特點。抓住新聞的特點,就要分析每則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寫作特點和它的六要素。講解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時,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點。

2.由於這兩則新聞所報道的事件離今天已有半個多世紀,在教學時對背景資料加以介紹就尤爲重要。在講解《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之前,應讓學生了解整個渡江戰役的情況。《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則需要介紹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概況,對轉入戰略進攻之後的情況要重點介紹。當學生對背景資料有了瞭解之後,課文中相關內容理解起來就較爲容易。

參考資料

新聞,又叫消息,一般可分爲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評述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電視、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每則新聞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個五部分組成。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包括引題、正題和副題;“電頭”後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通常用來提示新聞的重要事實,使讀者一目瞭然,它就是新聞的導語。導語的後面就是主體,是新聞的主幹,是敘述事件、闡發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結語,一般指新聞的最後一句或一段話,它的有無視內容而定。事物的歷史狀況或存在的環境、條件就是新聞的背景,是新聞的從屬部分,常插在主體部分,也可插在“導語”或“結語”之中。

新聞的特點是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語言簡明準確。

新聞的寫法以敘述爲主,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並積累重點字詞。

(2)準確熟練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螞蟻的形象,並思考作者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2.過程與方法目標:賞析文中對螞蟻的生動傳神的描寫,並學習文章由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主旨,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

【教學重點】

1.把握螞蟻的形象,進而理解作者的感悟。

2.學習本文由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寫法。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複雜微妙的心理變化以及對自我的深刻反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啓發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介紹作者

1.假如你面前出現一隻螞蟻,爲一粒餅乾屑而奔忙,你會想什麼呢?是螞蟻的勤勞,還是螞蟻的渺小,還是生命力的頑強。讓我們一起隨作家南帆走近螞蟻,去認識它,思考它。

2.介紹作者:南帆本名張帆,現任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同時爲福建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南帆主要從事現當代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與感悟》《衝突的文學》等學術著作。他寫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與植物》《追問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南帆對於當代文學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獨立創造了一種散文風格並迅速風靡。他以一種冷峻的目光對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軀體做文化的思考,他的 散文是“智性散文”的典型代表。有評論家曾認爲“讀南帆,知餘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對南帆散文極富理趣、哲思又豐滿潤澤的褒獎。在他的作品中,既呈現出一個敏感睿智而又不失理性之思的.現代知識分子與現代文明發展的多維對話,又有作者與自己開展的一場推心置腹地深度對談,還顯出作者對日常生活活潑趣聞的調侃;更運用他的學理來看待歷史,引發讀者對歷史進行形而上 的思考。他冷峻地審智,旨在超 越抒 情,突破話語的遮蔽,讀來智趣無限。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一縷 涵義 餅乾屑 捻成 頃刻 戳破

蹣跚 感慨 憐憫 嗅着 打量

2. 根據意思填寫詞語:

害怕而不敢向前。( )

爲了正義勇往直前,決不退縮回顧。( )

處在高處,俯視下面,形容處於有利地位。( )

用盡全部力量。( )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提示:可按照“本文通過對 的生動細緻的描寫,引發了作者 ”的句式來概括。

2.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

4.明確:本文通過對一隻小螞蟻發現桌面上的餅乾屑並在作者的面前扛着餅乾屑離開的情景的描寫,由此引發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四、品讀課文,感悟螞蟻形象

1.哪幾個自然段描寫了小螞蟻發現桌面上的餅乾屑並在作者的面前扛着餅乾屑離開的 情景?(1-5自然段)默讀課文1-5自然段,畫出描寫 螞蟻的語句,想一想這是一隻怎樣的螞蟻,把你認爲傳神的句子多讀幾遍,並把你的感受寫在句子旁邊。

2.彙報交流,抓住重點詞句分析並相機指導朗讀。(膽小、謹慎、信念堅定、自足、幸福的螞蟻。)

重點指導學生通過讀來感受螞蟻的形象。

3.想想作者寫螞蟻時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擬人)說說運用擬人的好處是什麼?

(1)交流彙報 。(生動刻畫了螞蟻的動作、形態、心理,賦予了螞蟻人的思想、感 情,更親切、更生動,寫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2)總結:像作者一樣,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心理,你筆下的動物就可能寫得生動形象、活靈活現。但這必須建立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

4.小結:

根據剛纔的交流,填空:

書桌上的小螞蟻經歷了出發時的__________,探索時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發現的__________,收穫的___________……這不正是個體生命旅程的真實寫照麼?

《螞蟻》原文閱讀

一隻螞蟻畏畏縮縮地爬上了我的書桌,如同一個成功的偷渡者。

一縷陽光穿過窗簾的縫隙投射到桌面上。這隻螞蟻越過陽光地帶,微小的身軀透徹晶瑩,沒有一點雜質。

書桌是一塊陌生的大陸。這隻孤獨的螞蟻有一點膽怯。它謹慎地左顧右盼,慢慢地朝一個方向邁出了幾步,隨後又不放心地退了回來,往另一個方向試探。它的小腦袋不停地搖晃,彷彿在認真地嗅着什麼,作出某種重大的判斷。終於,它下定了決心,義無反顧地對準一個方向前進。此刻,這隻螞蟻從我面前的稿紙上面爬過,信念堅定。

我在稿紙上寫下兩個字:“螞蟻”。

這隻螞蟻在桌面上發現了我丟下的一粒餅乾屑,它驚奇地停了下來,快樂得就要暈過去了。螞蟻圍繞着這粒餅乾屑不停地打圈子,衝上去嚐了嚐,隨即又退回原處,遠遠地打量這個意外的戰利品。它在瞬息之間明白了運氣的涵義。

我在心裏想,可憐的小東西,多麼渺小的幸福。它的世界僅僅是這一張桌面。它無法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憐憫的眼光居高臨下地觀察它,更不知道莫一根手指頃刻之間就能將它捻成碎末。

我並沒有感到自己比螞蟻優越。也許,另一個高度上面,同樣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視着我,主宰我的命運——一切如同我之於螞蟻一樣。

這隻螞蟻竭盡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餅乾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蹣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貨真價實的,我實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樂。

於是,我伸手拿起了筆,在稿紙上寫下一行字:“螞蟻是令人感慨的動物。”我不知道,我是在感慨我自己嗎?

《螞蟻》練習

一、 基礎識記

1、下列加點字讀音正確的一項是( )

A、畏(wěi)縮 膽怯(qiè) 瞬(shùn)息 碎屑(xiāo)

B、圍繞(rǎo) 打量(liàng) 憐憫(mǐn) 頃(qǐng)刻

C、蹣跚(mán shān) 戳(chuō)破 從(cóng)容 載(zǎi)體

D、潛(qián)藏 捻(niǎn)碎 召(zhào)喚 強(qiǎng)迫

2、找出並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錯別字:

⑴書桌是一塊寞生的大陸。這隻狐獨的螞蟻有一點膽怯。

⑵終於,它下定了決心,一無返顧地對準一個方向前進。

⑶我在心理想,可憐的小東西,多麼緲小的幸福。

⑷於是,我伸手拿起了筆,在槁紙上寫下了一行字:“螞蟻是令人感概的動物。”

3、請在原文中選擇一些恰當的詞語填在括號裏,並在橫線上寫下自己的認識。

這是一隻( )、( )、( )、( )、( )、( )的螞蟻,從它的身上,我讀懂了 。

4、在橫線處再造兩個句子,組成一個語意連貫的語段。

成熟的麥穗低垂着頭,那是在教我們謙虛!

一羣螞蟻能擡走大骨頭,那是在教我們團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肯學,天天都會有收穫!

二、理解運用

儲蓄人生

人們在吃飽穿暖之後,便想到了儲蓄,以便在需要的時候支取它。每當我清點一張張金額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單時,心裏就有一種感悟:人生,不也是儲蓄嗎?

一個人呱呱墜地,便開始儲蓄親情。這一儲蓄會伴隨我們走過一生。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熟悉課文內容,掌握全文結構,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學重點:

熟悉全文內容,掌握課文結構。

教學難點: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作者餘秋雨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筆記》、《行者無疆》、《千年一嘆》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獲得多個書評大獎,《山居筆記》更獲得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第一名。

2、導語

現在通訊事業發達了,電話、互聯網的出現使我們的溝通方便多了,但是傳統的書信聯繫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郵遞員也延續着他們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對郵遞員有什麼印象呢?

二、聽了幾個同學對郵遞員的看法後,我們看看餘秋雨先生所寫的郵遞員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生字詞,並給文章的四個部分各寫一個小標題。

生字詞:剋扣接濟唏噓稀罕噩耗呵斥詰問焦灼伎倆顛沛弔唁文縐縐

窮愁潦倒風塵苦旅雞零狗碎低眉順眼連聲諾諾生死禍福

文章結構:信客當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樣做信客的---信客爲什麼不做信客了---信客爲什麼當教師、校長也是好樣的

2、閱讀課文一遍後,文中的信客給你怎樣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詞來描述一下嗎?

任勞任怨待人寬容善良厚道恪盡職守有才幹

3、結合課後練習第一大題的3個小問題,再次仔細閱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看看文中主要寫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個故事又體現信客怎樣的爲人呢?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幫忙料理鄉人後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爲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後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幹:當教師、校長同樣受到讚譽

4、在信客的這麼多的故事中,哪個最讓你感動呢?並說說原因。

5、解答課後的練習

三、小結

回顧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爲人,如果讓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寫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樣的話來寫呢?

板書設計:

信客當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樣做信客的---信客爲什麼不做信客了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幫忙料理鄉人後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爲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後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幹:當佬都同樣受到讚譽

第二課時

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完成課後習題。

三、拓展延伸。

板書設計:

信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無私

終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勞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貧窮-----待人寬容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0

《背影》原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背影》教案

 教學目標:

1、感知父親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過探究討論理解深厚的父愛,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

3、學習文章通過細節描寫和樸實深情的語言表現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結合文章具體內容,抓住“背影”體會別樣父愛。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圍繞“流淚”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頓悟到感念的心路歷程。

教學創意:着眼文體,關注細節;咬文嚼字,品味欣賞;發現空白,深究疑點

第一課時

一、問題導入,直入主題

提問:我們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會用一些什麼樣的詞語?

學生回答。

老師提示:我們在《背影》一文中將會看到與大家期待的不一樣的中年男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或者聽讀課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寫x的散文。(屏顯)

學生自由回答。

三、讀“父”

(一)齊讀或指名朗讀“望父買橘”的句段,聚焦這段文字、這段描寫,說一說自己從中讀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愛?

(屏顯)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學生深情朗讀。

(二)咬文嚼字感受別樣的“父愛”。

聚焦父親的穿着、父親的動作以及文章中隨處可見的細節如“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紫毛大衣”、“囑我路上小心”、“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等,來體會父親對“我”竭盡全力的甚至有點狼狽的愛。

(三)教師小結。

(屏顯,學生朗讀)

父親的愛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囑嘮叨一千遍一萬遍還是不放心。

父親的愛是那件黑布的大馬褂和深青色棉袍不帥不酷卻模糊了我的淚眼父親的愛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兒子的身上自己卻穿着布馬褂布棉袍。

父親的愛是那靠門的座位千挑萬撿啊一路上都牽扯着父親的視線。

父親的愛是那蹣跚的腳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遲緩一點兒不矯健。

父親的愛是那堆硃紅的橘子像跳在冬天裏的一堆小小火焰。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時摒棄“貼標籤”,籠統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詞語裏”,關注細節,貼着語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現出來的不一樣的父親形象以及別樣的父愛。)

四、讀“子”

(一)提問:父親的愛,作爲兒子的朱自清理解嗎?接受嗎?

學生自由回答,老師小結。

(二)研讀品味:你從這些文字中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緒?

(屏顯)

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

我再三回勸他不必去。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

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嗎?

教師指導朗讀,學生回答。(明確:不理解、厭煩、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開頭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刪去嗎?

(屏顯)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

學生讀書,思考,交流,討論。

學生各抒己見。

(1)多餘,可以刪去。

(2)不可刪去。“我”的清閒與後文“父親因爲事忙”形成鮮明的對比。

教師小結:由文段可以看出,當時朱自清家的經濟狀況幾乎面臨崩潰(祖母去世、父親賦閒……)父親焦頭爛額,忙得不可開交,他有理由不去送兒子,但他還是去送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父親最終都爲“我”做了。(可以讓學生用“……可……可不……”的句式說話,再一次從細節感受父愛。)例如:囑託查房可囑託可不囑託;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講價錢可講可不講;選位置可選可不選;鋪大衣可鋪可不鋪;買橘子可買可不買……可是。“我”還是不滿意,還是不高興,甚至不接受。引導學生思考:《背影》難道只是在敘述一件“父愛親情”的往事嗎?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通過質疑探究的方式體會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對“父愛”的情緒,與常規的分析“四次流淚”的方式不同,爲下一環節讀“父與子”以及體會父愛的深刻內涵蓄勢。)

第二課時

一、設疑思考

提問:《背影》難道只是在敘述一件“父愛親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嗎?

學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結尾,重點理解。

(一)指名朗讀結尾段第一句。

(屏顯)近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嘗試給這句話加上一組關聯詞,再讀,齊讀體會父親的滄桑。

學生回答:“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雖然都是東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師點撥: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閱歷、勤奮都不能改變生活現狀的話,那也許就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涉及到社會的問題了。確實,當時不僅是季節的冬天,整個中國也正在冬天,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朱自清父親面對的,不僅是家中老人離世的悲哀,自己失業的悲哀,也是當時那個社會的悲哀!可是,這一切,當年20歲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親的“迂”。

三、默讀、細讀“父親的信”,琢磨其不同尋常之處。

(屏顯)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學生交流。

四、資料助讀,進一步理解《背影》之愛。

(屏顯)《背影》的背後……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後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爲“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祖母去世,家庭經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背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參加工作,父親爲了緩解家庭經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准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親讀到《背影》。父子冷戰解凍。

1945年,朱自清父親去世。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追問:如何理解開頭段的“不相見”?

明確:“不相見”,其實是“不願相見”、“不敢相見”……三個字蘊含者太多的欲說還休與無可奈何。進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態度變化。

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背影》的主題,分析結尾段父親的來信和展示有關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資料,是解讀《背影》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跳出單純談父愛的傳統教學定位,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背影》之愛。

五、評價小結,昇華主題。

(一)學生交流:從《背影》中,我還讀出了x。

(二)教師談感悟,總結。

《背影》一文,很淺,也很深,經歷越多,懂得越多。

《背影》教學反思

《背影》是一篇傳統寫父子親情的文章,那濃重的背影凝聚着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動過一代又一代的人。但現在的孩子,因時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難融入這篇文章,爲此我設計了以情導學的幾個環節。同時,一反傳統教學中以“背影”爲切入點的規律,而是從品味語言入手,從字裏行間去感受那力透紙背的父子親情。讓學生學會品味語言,從而體悟情感,並學會運用語言之法。

新課程理念要求以人爲本,以學生爲本。按初中語文課標的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要有自己獨特發現,有自己個性見解,品析感悟語言特點。因此,整個教學程序的展開都是圍繞這一目標進行的,通過學習、體悟文章語言所飽含的父子親情,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這樣,讓語文課堂真正變成學生樂學、會學、學會的快樂天堂。

調動學生的思維與興趣,成了本節課重中之重。引入情境後,只以“文章表達什麼思想感情”爲牽動點,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讓我驚喜的是,這些孩子,思維竟如此敏捷、開闊,他們能從點滴語言中感悟到子對父的思念、牽掛等情感,這是我預設中所沒想到的。這也激發了我與他們一起去探究質疑的興致,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學相長”的深刻寓意。這一預設的探究過程,使我與孩子們一起回讀文本,更加深刻地體味出文字間所蘊含的綿綿不盡之意。

本文語言質樸無華,而情感卻力透紙背。因此,在重點環節中,我設計了品味語言,體悟情感這一環節。從品詞入手,可從中悟到“知微見著”的效果。此環節設計爲糾正教師的錯誤,讓生感受到“困後之妙”。人物是情感的凝聚點,而品味人物描寫也是初中階段應掌握的一種方法。讓學生品析人物描寫,挖掘其內在的感情色彩。在這兩個環節中他們極盡能力,品出詞語含義,具體再現情感,也融入了文章的情感中。拓展練習中學生受文章濃情的感染,動情地描述生活中無痕的真愛,沐浴在無疆的親情中,將文字化成真正的情感體驗。

但課堂是遺憾的藝術。對於某些詞語的理解,因我缺乏靈活的引導而趨於膚淺。以此爲基點,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更上層樓。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

教學目的:

一、理解作者讚美中法兩國人民的友誼的深刻含意。

二、學習本文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熔於一爐的寫法。

教學重點:

由描述進而引申讚美中法兩國人民的友誼。

教學難點:

熔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等表達方式於一爐。

教學關鍵:

同難點。

教學方法:

設計“自讀思考和練習”,指導自讀、組織討論。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從指導學生學習“自讀提示”導入新課文的學習。

二、範讀課文。

三、出示自讀思考題,指導自讀。

(一)基礎知識

1.查字典,給下列生字、詞注音。

閒暇、愫、奐、墩、潺、胯、溝壑、竣

2.解釋詞語:

①美輪美奐

②全中情

③栩栩如生

④潺潺

⑤藐視

⑥情愫

3.造句。

①感慨

②淡妝素裹

③神韻

④遺留

(二)給課文劃分段落,並概括段意。

(三)作者在文中敘寫了有形的橋和無形的橋,詳細描寫了哪幾座有形的橋?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爲什麼要寫無形的橋呢?

(四)劃出文中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的部分,試各舉一例,說說它們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檢查“基礎知識”的`完成情況。

五、組織學生就(二)~(五)開展討論。

(二)全文可分爲三個部分:

一部分(1—2)回憶巴黎的遊蹤,讚美名勝古蹟。

二部分(3—4)讚美巴黎有形的橋。

三部分(5)讚美巴黎無形的橋。

單元小結:

指導學習《巴》“自讀提示”,任意比較兩篇文章異同。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重要詞彙。

2、抓住文中表達作者感情的重要語句。

(二)能力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樸實語言所飽含的豐富情感。

(三)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裏行間的人間至情。

教學難點: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自己的故事與父親的故事導入,父親是一部大書,年輕的兒女們常讀不懂,直到他們真正長大,站在理想與現實、歷史與今天的交匯點上重新打開它時,才能讀懂父親那顆真誠的'心。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朱自清的《背影》。通過“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一同感受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現的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共同體會父子深情。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識記字詞寫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

喪(sāng)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典(diǎn)質(zhì)

賦(fù)閒(xián)頹(tuí)

唐(táng)瑣(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虧(kuī)

空(kong)勾(gōu)留(liú)

揀(jiǎn)攙(chān)蹣(pán)跚(shān)

2、看意思說出詞語

1、亂七八糟的樣子()

2、紛紛落下的樣子()

3、悽慘暗淡,不景氣()

4、失業在家()

5、短時間停留()

6、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7、衰頹敗落()

8、看到某種情況,心裏感到悲傷()

9、感情積在心裏不得發泄()

10、細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節奏和感情)

質疑探究

1、文中四次出現“背影”,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一個動詞,以便理解四處“背影”的不同含義。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2、四次出現“背影”,作者重點刻畫的是哪一次?

重點賞讀第六段。圈點勾畫出對父親進行描寫的語句。分析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摯感情。

注意父親穿着、動作、語言以及背後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讓學生品讀,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與學生展開對話,

a、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b、走路的姿勢蹣跚年齡大,腿腳不便

c、爬月臺時的動作探、攀、縮、傾行動不便,艱難

四、再讀首尾,領悟深情,既而把握主旨。

再讀首尾段,引導學生談自己感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課文所飽含的真摯的父子之情。

五、聆聽《父親》,感悟艱辛。

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

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

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後

山裏孩子往外走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

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說養兒能防老

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爲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清歌一曲和淚唱

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3

內容預覽:

《愛蓮說》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說的 特點。

2、反覆誦讀,背誦課文。

3、瞭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二、技能目標 1、能夠利用工具書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義以及用法。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

教學重點

1、能順暢地朗讀並背誦課文,初步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2、探究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和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課文的教學錄音帶,與課 文有關的圖片與資料,輔助教學的小黑板。

2.學生準備:課前閱讀課文,認讀課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書解釋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初步翻譯全文,做到能夠順暢地朗讀課文。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瞭解寫作背景及說這一文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見過蓮花嗎?欣賞課本一幅蓮花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學生吟誦詩句:有唐代詩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古往今來,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將蓮作爲描寫的對象。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並不是因爲它美,他寫《愛蓮說》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讚美它的美。那是爲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蓮花是高潔的象徵,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潔無瑕,故而中國人民喜歡以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作爲激勵自己潔身自好的座右鉻,而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讚美過它,並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徵,藉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題解

簡介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說說本文寫作背景。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二、感知課文

聽錄音朗讀

朗讀指導:①注意聽準字音,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②本文前一段介紹,介紹當用陳述語調讀,後一段議論,其中有判斷,有感嘆,要注意前後語調使用的區別。)

掃清生字詞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頤 蕃 淤泥 濯 洗 滌 清漣 褻玩 逸 噫 鮮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參照註釋,疏通文意並翻譯課文。

重點講學生難懂的兩個文言句式:

(1)予謂菊 ,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句型爲,也可譯爲,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兩句與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爲愛菊 。蓮之愛、 牡丹之愛與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與此相同。

5,指名朗讀

加入初二學習小組 更多超值免費資料不容錯過!

三、 研讀課文 (一) 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1、作者把蓮花比作什麼?文中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

2、作者又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 蓮 君子的品格 明確: 生長環境 (出 不妖) - ---高潔、質樸 體態香氣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風度 氣質 (亭褻玩焉) ----清高 小結:這些描寫,句句寫蓮,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寫出了蓮花美麗的外表、芬芳的氣質,而且對她那高潔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風度,作了惟妙惟肖、盡善盡美的描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讚美之情。這也正是作者愛蓮的原因。 (這種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這種寫法叫託物言志)

3、請同學們把這些語句齊讀一遍,注意體會作者的讚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二)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1、文章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麼?

2、作者主要描寫和讚美蓮花,爲什麼還寫了菊花和牡丹?這有什麼作用? 作者對三種花的態度怎樣? 明確: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蓮花。

(1)、 分析菊的襯托作用。 誰愛菊花?陶淵明。因爲菊花不畏嚴寒,傲霜鬥雪,品格高潔。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寫菊是爲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師: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讚頌他不苟同於世俗的高潔品質。用菊花來襯托蓮花,也是用陶淵明來襯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襯的作用。 誰愛牡丹?世人。因爲牡丹雍容華貴,歷來人們把它當成富貴的象徵。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視的情感? 師:作者寫世人盛愛牡丹是從反面襯托蓮的高潔品質,從而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3)對照板書,齊背課文。

四、總結:

作者周敦頤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願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追求名利。他要在當時渾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高潔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實在難能可貴!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生活中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五、能力訓練。 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爲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愛梅花,因爲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堅貞頑強,鬥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學們注意體會作者對這三種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齊讀第二段。讀的時候注意

a、文中有一個嘆詞噫,朗讀時聲音應該延長。

b、最後三句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作者內心複雜的情感。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是什麼句式?陳述句在朗讀時應讀平調,這一句重音應放在鮮字上,應讀出惋惜的語氣。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什麼句式?疑問句朗讀時應讀升調。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什麼句式?感嘆句朗讀應讀降調,要讀出鄙視的語氣。

......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4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2.感受並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對比和引用數據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傳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

教學過程

自主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蕭瑟(se4)和煦(xu4)乾涸(he2)吞嘍(shi4)裸索(luo3)戈壁灘(ge1)無垠(yin1)邊緣(yuan2)

2.解釋下列詞語。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和煦:溫暖。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裸露:沒有東西遮蓋。

戈壁:蒙古人稱沙漠地區,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較少。

滄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顆穀粒。無限:遼闊無邊。

邊緣:沿邊的部分。

3、導語

探究質疑

快速閱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羅布泊爲什麼被稱爲“仙湖”?描繪一下這“仙湖”的景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本文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痛惜之情,爲羅布泊生態之惡化而痛苦,爲人們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合作探究:

1、自由閱讀課文,畫出文中你認爲最精彩的句子,點評其好在哪裏。(至少2例)

2、設問: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讓人讀後感到真實可信?

作者運用了各種表現手法,一是拿羅布泊過去的繁華與現在的破敗對比;二是運用擬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訴說引起人內心的震動。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複習資料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張騫qiān蕭瑟s庇b護乾涸h吞噬sh裸luǒ露鷺鷥l sī

2.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在遙遠的過去,那裏卻是牛馬成羣、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

(2)站在羅布泊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裏已脫盡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據《西域水道記》記載,20世紀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豐盈,碧波盪漾,岸邊胡楊叢生,林木茁壯。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節選自《善待家園——中國地質災害憂思錄》,作者吳剛。

2.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本文主要運用了列數字說明方法。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今天按照學校整體工作的安排,我講了一節公開課,內容是八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題目叫,首先,我們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我提出幾個問題大家來思考:

1、“消逝”爲什麼不用“消失”?

2、“仙湖”的“仙”在這裏如何理解?

3、大家體會文章題目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同學們,進行討論很清楚的從文章的題目中可以獲得到信息是:一個美麗的湖泊消逝了,表達的是一種惋惜,痛惜,譴責……之情。

接着我分別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昨天羅布泊的美麗,今日羅布泊的.荒涼,並配以畫面讓學生用解說的形式朗讀,並指導學生在讀的時候,注重自己的情感表達。

讀昨日的羅布泊時,“牛馬成羣,綠樹環繞,河流清澈”讓同學們體會到愉悅、高興、自豪……。

讀今日的羅布泊時“沒有一棵草,一條溪,不見一隻鳥”讓大家體會到那種痛苦和無奈。

很自然的引入了情感教育: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愛護我們身邊的一切。

以上是本節課的構思,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如下收穫:

1、分析一篇文章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方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減輕學生的閱讀壓力。特別是比較長的文章,如果讓學生在讀之前不及時的從文章的題目中捕捉到正確的信息,不利於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感知。

2、語文課堂上要重視朗讀的訓練。新課改中體現了教師要精講,對於學生來說,我們需要的是有效的課堂活動,我認爲初中階段語文學科來說最有效的課堂活動,就是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讀中提升自己的閱讀欣賞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覺得學生回答問題非常踊躍,可是我對如何安排學生髮言做的不好,學生的發言顯的有些亂,重複發言多。

2、文中留給學生拓展的時間少,比如:我們應該如何做,做一個環保人士,讓大家找,我想:對同學們本身就是一種教育,這個時間有點短。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5

學習目標:

1、自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劃出生字、生詞並積累下來,瞭解與作者有關的文學常識。

2、把握雨果對圓明園的高度評價,對英法聯軍強盜行爲的譴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習文章諷刺的語言風格(反語),體會其在文中的作用。

重難點:

1、把握雨果對圓明園的高度評價,對英法聯軍強盜行爲的譴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章諷刺的語言風格(反語),體會其在文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主預習

1、常識介紹。(閱讀“基礎訓練”P12,瞭解作者及書信格式)

2、完成“基礎訓練”-------語言積累(1---3題)。

二、視頻朗讀(PPT)

三、自讀感知。(PPT)

1、自讀課文,畫出信中讚美圓明園的語句和諷刺侵略者的語句,細細體味。

2、巴特勒爲何徵求雨果的意見?

3、這封書信主要表達了雨果怎樣煩人思想感情?

四、課文研讀,合作研討。(PPT)

1、雨果是怎樣評價圓明園的?

2、雨果在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爲時用了不少反語,找出這些反語,思考這些反語的運用有什麼作用?

3、這封信先極力描繪圓明園的'神奇壯麗,然後才寫侵略者對其焚燒洗劫,這樣安排材料有何好處?

4、雨果指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屬於人類的”。對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五、拓展延伸

1、以給雨果寫一封信的形式,談談你讀了本文後的感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