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吆喝》教學反思範文

本文已影響 3.57W人 

  【《吆喝》教學反思一】

我曾在學校上了一節語文公開課《吆喝》。在這堂課上,我充分體現“課標”注重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利用當地民風民俗,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首先感受情景,熟悉課文,整體感知時讓學生尋找出文中的各種吆喝,並把要點概括出來;其次觸摸吆喝裏的生活,研究吆喝裏的學問:1、作者是從哪兩方面入手寫“吆喝”的?2、作者最喜歡的吆喝聲有哪些,原因是什麼?3、作者圍繞北京的吆喝聲介紹了什麼?4、他對北京的吆喝懷有怎樣的感情?要求學生介紹力求達到聲情並茂,必要時也藉助京味十足的吆喝完成交流。同學們通過介紹,跟隨着作者的緩緩記憶,慢慢體會到作者對吆喝的感情。然後設計了一個小組內的活動,鏈接生活,爲家鄉的特產設計“吆喝”,分析不同廣告對同種生意的影響和作用。

《吆喝》教學反思範文

在這堂課上,我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設計了說“吆喝”的現場表演,喊“吆喝”的角色體驗,論“吆喝”的課堂討論等三個學生活動環節,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同時,加強教材的挖掘,新理念的滲透、新教法的展示、課件的運用,效果都不錯,老師們對這堂課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但我作爲這堂課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感覺部分教學目標並未如期實現,一些課文知識落實的也不盡如人意,師生互動和學生的活動環節總覺得還存在瑕疵,總覺這節課的“語文味”不濃。這堂公開課下來,我對“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產生了一些反思。

“一切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核心理念,“以人爲本、以學生爲本”是教育的價值取向。“課標”鼓勵教師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弘揚學生的個性,面對學生一張張幼稚的臉龐,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們雕刻成“千人一面”。

在《吆喝》這節示範課的第二個環節喊“吆喝”和第三個論“吆喝”環節中,面對學生的笨拙表演和不準確的答案,爲避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我不得不說:“不錯”、“好”、“非常有道理”等等,極少對學生的回答說“不”,一堂課下來,同學們皆大歡喜,課堂氣氛及其活躍,可是我的心情卻不能平靜:這一部分同學所謂的積極性和想象力的到了鼓勵,可是對於班上其他大部分同學而言,他們對知識、對真理的追求標準就不會產生模糊和偏差嗎?這對他們也是一種不公平。

說“不”真的是對學生的不尊重嗎?課堂上,學生積極回答,體現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活躍了課堂氣氛。起來答問的學生在答問前已經進行了獨立的思考、經過了自己的深思熟慮,他們的答問正是自己的勞動成果,若他們的答問是正確的、有道理的,教師就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不僅是回答了學生的問題,更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尊重。如果學生的回答是不正確的或不夠完整的,教師應及時給予糾正或請同學給予糾正、補充,這樣更有利於學生認識自己,也有利於學生辨別是非真僞。如果學生的答問是不正確的或不夠完整的.,而教師還是一味地說“不錯”、“嗯,好”等等,那學生將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並且還沾沾自喜,這不是對學生的尊重,而是害了學生。

誰回答你都肯定,可見,敢對學生說“不”,給學生正確導向很重要。

  【《吆喝》教學反思二】

學習蕭乾《吆喝》一課,重點學習的是讓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介紹複雜事物的方法和技巧,品味語言理解作者內心感受。

以往總爲了趕課,不自覺的就急於把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學生也習慣於在參考書上尋找標準答案告訴我,這樣每一課的學習進展非常順利,然而學過以後學生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等語文綜合素質依然停留在原地,沒有絲毫進展。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以後,課堂上我開始把時間充分的留給學生去概括、去體會、去感悟品味,去探究,也許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是完全正確的,但我認爲只要有計劃、有目的的持之以恆地堅持去訓練去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會得以質的飛躍。

這一節課圍繞以上兩個學習重點,首先要求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四名學生上堂板書思考結果,結果各種各樣,雖然沒有標準正確答案,但我覺得學生思考的過程就是他們的思路清晰的過程。接着,提醒學生找出語段之間的銜接過度語句和起概括作用的總起句,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句子分別承轉了哪些內容,然後讓學生思考文章的思路。五名學生上堂板演,其中兩名學生將文章的層次能很準確的標示出來,只是第三部分的內容概括不準確。我及時鼓勵學生:“也許你的答案不太準確,但你的思考是積極的,你表達出來的是你思考的結果,是你進步的表現。”學生的思考、概括、表達的習慣在於老師的培養,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循序漸進。

由於屬於嘗試階段,課堂進展速度較慢,也許會多幾課時去完成一課時能完成的任務,但學生真正學到本領要比整日的爲完任務而完任務的實際效果要好的多。

  【《吆喝》教學反思三】

本節課我所選的是現代作家蕭乾先生的作品《吆喝》,選在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民俗文化”一單元中。現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授課情況談談本節課教學中的亮點和不足之處。

第四單元中提示指出“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注民俗,可以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 很顯然,這一單元的學習是要讓學生能夠了解民風民俗,關注民間文化,進而體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基於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爲:1、理解“吆喝”這種民俗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2拓展延伸到對本土民俗文化的理解。爲了達到教學目標,我在導入新課的時候,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爲極富京韻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的樂曲中觀看老北京胡同及老北京人生活的場景圖片,渲染一種濃濃的京韻文化氛圍,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跟隨我的思路走進課堂,事實證明這一導課的方法還是成功的。

爲了讓學生能夠跟隨老師的思路一步一步由市井衚衕中的吆喝上升到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境界,我在提問時候採用了由淺入深的方法,如最簡單的“文中提到哪些叫賣物品?有哪些吆喝?”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到“這些吆喝反映了老北京人怎樣的一中人生境界?”再到“我們白山以及吉林、東北地區有哪些民俗文化?反應了我們東北人的哪一種品格和精神?”使學生始終能夠跟上我的思路,一步一步的理解了一種淺表的現象實際是一種文化現象,其中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並反映了當地人民的一種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同時更加深入的理解“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的含義。

《吆喝》這篇文章很適於朗讀,並適於口頭表演,是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和表演能力好材料,爲了利用好這一材料也爲了對課文更深入的理解,我先引導品味吆喝詞,再引導學生學習吆喝調,在學生表演前,我先拋磚引玉起個頭,這樣就是學生會“吆喝”敢“吆喝”,並大膽有聲有調的“吆喝”,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體驗生活,在體驗生活的過程當中學習。

縱觀這一節課,既有成功之處,但也有許多的不足。如:作爲一種本土文化,其實,我們當地也有許多富有特色的吆喝聲,完全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學一學我們當地的吆喝聲,但由於自己課前考慮不足,忽視了這樣有價值的鍛鍊學生的機會。還有課後學生的練筆有的還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挖掘一種文化現象的內涵,這可能是由於教師引導不夠而造成的,所以還應加強寫作方面的指導。

總之,無論是備課、還是講課,都使得自己對於教材的理解和課標的理解都更加深入了,這對於以後的教學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