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蠟燭》全文解讀

本文已影響 1.51W人 

《蠟燭》是八年級上冊課本里的一篇小說,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蠟燭》全文解讀,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蠟燭》全文解讀

全文可分爲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起因。

事件發生的時間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點是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附近的一塊方場。起因是五個紅軍戰士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結果其中一個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在方場上了。連長準備第二天再去進攻時,再埋葬這位戰士。

在第一部分的敘述中,有環境描寫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一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從這句描寫中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側面反映了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國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再次交代了戰場上環境的危險,這也是爲下文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從“方場的一邊”,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裏去了”,即第31段)寫老婦人埋葬紅軍戰士。

這一部分敘述的地點發生了轉變,以老婦人的住處爲中心進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婦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礫”“磚瓦半掩着的一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婦人就住在這地窖裏。是戰爭使她無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婦人對戰爭是無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婦人所看到的情景來交代19日早晨發生的事情。當她發現有一位紅軍戰士已經犧牲在方場時,她決定去埋葬這位紅軍烈士。從她“爬出地窖”到後文的爲烈士埋葬,這是全文的重點內容,具體而且感人。老人不忍看到紅軍戰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於是她置生死於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紅軍烈士,不顧體衰,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裏的積水,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並捧土堆成墳堆。最後老婦人爲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上。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老婦人對一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

第三部分(從“拂曉前”即第32段至結尾)第二天當紅軍們準備找契柯拉耶夫的屍身時發現了那個墳堆,而且老婦人再次送來蠟燭。

這一部分的開頭照應了第一部分連長的決定——攻下橋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們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屍身,後來士兵們發現了那個墳堆,還有燃着的蠟燭,他們知道烈士是被葬在這裏了,然而這些戰士怎麼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婦人爲這位烈士安葬的。老婦人又送了另一支蠟燭,並且爲它點燃,臨走時“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雖然沒有說一句話,可此時無聲勝有聲。老婦人明白這些異國戰士是爲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戰鬥在此,犧牲在此的,她心中懷着對他們的崇敬與仰慕之情。由此,我們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徑,心中也加深了對“和平”二字的理解。

閱讀練習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後問題。

①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②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裏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裏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蜡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老婦人對着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圍巾。

④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老婦人就取出火柴來,很耐心地再把蠟燭點燃。

1、(1)第一段中的“還”字是否多餘?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處?

2、作者爲什麼要對那支大蜡燭的來歷進行補充?

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兩次寫到老婦人育乞西的黑色圍巾,有什麼用意?

4、試從選文中找出表現老婦人虔誠的態度和對蘇聯紅軍戰士的深厚感情的詞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